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并发十二指肠内瘘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4年1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1 012例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并发十二指肠内瘘.22例患者中12例十二指肠-回结肠吻合口瘘,7例十二指肠-横结肠瘘,2例十二指肠-乙状结肠瘘,1例十二指肠-小肠瘘.通过放置鼻肠管越过十二指肠内瘘行肠内营养支持,待营养状况及BMI、Alb、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克罗恩病活动指数评分等指标恢复正常或显著改善后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十二指肠瘘修补术+原发病灶肠管切除术.通过门诊、电话及网络形式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5月.营养支持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2例患者因腹腔感染、1例患者因消化道出血行急诊手术,其余19例患者均先建立肠内营养途径.3例急诊手术患者行肠造口术,术后2例出现十二指肠修补处瘘(1例经肠内营养+冲洗引流12d后愈合、1例再次手术治疗后痊愈).19例患者经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能量供应为(25.3 ±2.1)cal/g、肠内肠外营养能量供应为(28.5±3.2) cal/g,营养支持治疗时间为(31±5)d,C反应蛋白、克罗恩病活动指数评分由入院前25 mg/L、(207±111)分降至2 mg/L、(117 ±71)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3.000,t=0.942,P<0.05).BMI、Alb、红细胞沉降率治疗前分别为(17.0 ±2.1)kg/m2、(35±5) g/L、26 mm/h,治疗后为(17.9±2.8)kg/m2、(38±5)g/L、23 mm/h,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2,1.170,u=67.500,P>0.05).19例患者中1例经肠内营养治疗后内瘘消失,避免了手术;其余18例患者中5例行肠造口术,13例行肠吻合术.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3.4个月(4.0~37.0)个月,1例患者术后6个月吻合口复发致十二指肠-回结肠吻合口瘘,再次行手术治疗,其余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克罗恩病(CD)合并肠瘘病人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5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就诊的CD合并肠瘘的273例病人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肠瘘特点、临床用药方案及预后转归。结果 273例病人中,男女比为2.5:1;起病年龄为29(22,40)岁;确诊年龄为31(25,42)岁;起病至确诊的间隔时间为22(8,31)个月;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分别为腹痛(78.0%)、腹泻(28.9%)及发热(26.0%);确诊时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末端回肠(56.8%);确诊时最常见的发病性质为穿透性病变(54.9%),其次为狭窄(42.1%)、无狭窄无穿孔(2.9%)及肛周病变(19.0%)。共并发肠瘘442例次,其中肠外瘘有327例次(73.9%),最常见的类型为回结肠吻合口瘘124例次(28.1%),肠内瘘有115例次(26.1%),其中肠膀胱瘘38例次(8.6%)。肠内(91.9%)及肠外(72.9%)营养联合柳氮磺胺吡啶(57.9%)及雷公藤多苷(48.0%)是治疗此类病人的最为常用的方法;共有227例(83.1%)病人行抗感染治疗,β-内酰胺类(77.6%)及硝基咪唑类(56.0%)是最常用药物。所有入选病人共接受外科手术625例次,确诊后1、3及5年的累积手术率分别为34.4%、59.0%及63.0%。共有9例(3.3%)病人在随访期间死亡,确诊后1、3、10年的累积存活率分别为98.5%、97.8%和96.7%。
结论 与西方及其他亚洲国家文献资料相比,该中心CD合并肠瘘病人在性别比、发病部位、手术率及死亡率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尚须继续进一步随访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克罗恩病合并肠瘘的诊治与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肠瘘是克罗恩病(CD)的常见并发症。可表现为肠内瘘、肠外瘘和肛瘘。肠瘘可由穿孔演变而来,亦可在手术后即刻发生。还有的病例在病变切除若干年后,在原肠吻合口处复发而出现瘘。发生肠瘘是CD加重或复发的表现,病人常同时合并严重的营养不良及不同形式的腹腔感染,处理起来相当棘手。近来CD已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外科医生将不可避免地遭遇CD合并肠瘘的诊断与治疗难题。作者据近年来诊治CD合并肠瘘的体会,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有关经验与教训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克罗恩病并发腹腔脓肿的临床特征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D)合并腹腔脓肿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00-2005年间收治的142例CD患者其中合并腹腔脓肿的39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CD患者合并腹腔脓肿的总发病率为27.5%,从发病到脓肿形成的时间范围为0-22年,平均5年。发病年龄(34.7±12.3)岁。24例(61.5%)患者既往有手术史;30例(76.9%)患者的脓肿发生在右侧腹,尤其是在吻合口附近(48.7%)。36例(92.3%)采取手术治疗,其中34例(34/36,94.4%)行手术引流加病变肠管切除,恢复良好。结论CD有较高的腹腔脓肿并发率,发病年龄多在35岁,将近50%发生在原吻合口;脓肿前的CD病程平均5年;手术方式以脓肿引流加病变肠管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花生四烯酸代谢在克罗恩病并发肠瘘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组化考察花生四烯酸代谢的主要酶系在17例克罗恩病并发肠瘘的病变肠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花生四烯酸代谢酶广泛表达于克罗恩病肠组织,其中环氧化酶-2,5-脂氧化酶和15-脂氧化酶在克罗恩病溃疡部位的表达形成了规律性的空间分布。结论环氧化酶-2和15-脂氧化酶是克罗恩病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的关键成分,而5-脂氧化酶可能是克罗恩病炎症放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克罗恩病是一种需用内科药物控制的疾病,病变肠壁长期炎症反应并纤维化导致肠梗阻是克罗恩病最常见的手术原因.近年来克罗恩病的相关基础研究、诊断与治疗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外科医师应与胃肠内科、内镜、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医师合作,严格把握克罗恩病肠梗阻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熟悉其外科治疗原则,积极应用损伤控制外科、快速康复外科和腹腔镜手术等新理念、新原则和新技术,对提高克罗恩病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效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术后并发肠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0年7月至2007年7月手术治疗的107例SAP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可能导致肠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诊断治疗进行总结。结果治疗的SAP发生肠瘘21例,其中结肠瘘17例,十二指肠瘘4例,均出现在术后两周内,有胰腺感染的较无感染的发生率高(P<0.05);早期手术较后期手术发生率高(P<0.05);蝶形引流术较经后上腰引流术发生率高(P<0.05)。结论SAP术后的肠瘘与胰外炎性浸润,手术创伤以及手术时机的选择和手术方式有关。肠瘘的治疗应充分考虑原发病的状况,并根据肠瘘的位置、局部炎症的情况,早期通过加强营养支持,保持瘘口周围引流通畅,多数肠瘘可自行愈合,后期少数不愈合肠瘘可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10.
克罗恩病的诊断治疗:附3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3年间经病理确诊为克罗恩病30例的临床资料.26例获随访.结果 30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诊断17例(56.7%),结肠镜活检诊断13例(43.3%).17例手术患者中,术前诊断急腹症6例.肠梗阻4例,消化道大出血3例,结肠癌2例.胰头占位病变1例,肠痿1例.随访26例患者中,15例接受过外科治疗,复发5例,21例有服用药物治疗史,治疗总有效率73.1%.近1个月病情缓解患者13例(13/23,56.5%).结论 克罗恩病病情迁延,诊断困难,多因误诊或并发症手术,术后易复发,生活质量低,应对该类患者提高警惕,以早期诊断,并加强随访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分析外科手术治疗克罗恩病(CD)合并瘘的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980年1月至2005年4月期间收治的CD合并急性穿孔和瘘的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年间确诊CD的181例中,合并瘘或穿孔病例24例(13.3%)。8例患者(33.3%)穿孔前明确使用过类固醇药物,9例无激素治疗史,其余7例情况不明。单一穿孔18例,2处游离穿孔4例,3处以上腹壁外瘘2例。急诊手术8例,择期手术16例;有20例在病变肠段切除的基础上,分别采取阴道或膀胱瘘口修补术4例,瘘管一期扩创切除12例,腹壁瘘管搔刮术4例;还有4例采取乙状结肠单腔造瘘加肛瘘切开术。术后5例患者(20.8%)出现并发症,其中切口感染2例,腹腔脓肿2例,吻合IEl瘘1例:均经外科引流、抗感染等保守措施治愈。死亡3例(12.5%),2例死于出血和持续高热;1例为感染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并造瘘口出血死亡。其余病例均痊愈出院。18例获6个月至18年的随访,5年瘘的复发率为16.7%,10年再手术率为33.3%。结论激素的应用并非构成CD合并瘘的主要因素,CD合并瘘应成为手术的明确指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克隆病合并膀胱内瘘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策略。方法多单位联合回顾性统计12例克隆病(Crohn's disease,CD)合并膀胱内瘘的病例数据,包括年龄、性别、症状、治疗措施、手术情况、并发症、术后Α院时间及临床随访等情况,κ料来源于克隆病临床数据库。结果克隆病合并膀胱内瘘的症状以气尿为主(66.67%),12例患者均有脓尿 全组病例中行I期受累肠段切除+膀胱修补8例(66.67%) 10例术后平均随访24.28个月,无疾病复发。结论克隆病患者出现气尿为合并膀胱内瘘的主要临床证据 源器官切除+靶器官修补的外科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6月至2004年6月问收治的15例成人先天性巨结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者年龄17.54岁。人院前有9.5个月至50.0年(平均21.4年)的长期便秘、腹胀史;6例患者有急性腹痛史;均无脱水或营养不良表现。钡剂灌肠可见肠管狭窄段和扩张段。予以Soave手术2例,次全结肠切除加结肛吻合术13例;术后所有患者排便功能优良。结论自幼长期慢性便秘史和钡灌肠检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结肠次全切除加结肛吻合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地区治疗克罗恩病(cD)的手术率及再手术率,并评估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多中心回顾性分析142例CD患者的手术与再手术情况,并采用多因素分析法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本组患者手术率64.8%,起病后5年累计手术率为52.0%。手术风险:男性患者高于女性(P〈0.01);40岁以上患者高于20岁以下者(P〈0.05);回肠型及空肠以上型患者高于结肠型患者(P〈0.05,P〈0.01)。本组再手术率33.9%,初次术后3年累计复发率为21、0%。再手术风险穿孔型患者高于非穿孔型患者,结肠型及回结肠型患者高于回肠型患者(均P〈0.05)。结论半数CD患者在起病5年内需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5的患者于术后3年内需接受再次手术。病变位于结肠者具有较高的再手术风险,初次手术适应证为穿孔型者增加再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5.
舡瘘是克罗恩病最常见的肛周病变.且多为复杂性肛瘘,治疗困难.复发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获得最佳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精确地进行疾病评估十分重要。影像学检查是评估克罗恩病肛瘘的重要手段,可以明确诊断、准确分型、辅助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和进行疗效监测。磁共振成像(MRI)和直肠超声内镜(EUS)[或直肠腔内超声(AES)]被认为是评估原发克罗恩病肛瘘的最佳选择,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而MRI对于监测克罗恩病肛瘘的治疗效果更有优势。瘘管造影由于软组织分辨力较差和有辐射损伤等原因,临床上已经较少应用。本文通过分析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患者选择个体化的最优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克罗恩病46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的特点及其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近20年来收治的46例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术前确诊16例,误诊率65.2%。病变呈节段性分布24例,弥漫性分布4例,单一分布18例,2例合并有癌变。手术治疗共62例次,手术原因以肠梗阻最多(44/62,71.0%)。手术方法以肠部分切除吻合术最多(38例次,61.3%),1990年前肠组织切除范围掌握在距离病变两端各10cm处;1990年后在保证吻合口通畅和足够血运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肠组织切除范围。随访发现,1990年前手术后的复发率为20.1%(3/13);1990年以后为25.0%(4/16);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克罗恩病手术原因以肠梗阻最多见,切除肠管范围、切缘有无病变残留并不影响复发率。外科手术仅适用于治疗克罗恩病的并发症,不能改变其基本病变进程。 相似文献
17.
梁寒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3,12(4)
胃肠道间质瘤(GIST)可以发生于胃肠道、网膜、肠系膜或腹膜表面,其中约60%发生于胃.GIST的手术治疗原则是尽量完整切除病灶.对于转移复发的GIST,手术仅限于解决穿孔、梗阻、出血等并发症.绝大部分胃间质瘤可以局部或楔形切除.位于贲门周围的间质瘤,如果局部切除后可能造成贲门狭窄,可以采取近端胃切除.胃窦小弯侧的间质瘤可以酌情进行远端胃切除,胃间质瘤患者极少实施全胃切除.发生于胃体大弯侧的间质瘤常需要联合脾、胰尾、横结肠切除.十二指肠间质瘤尽量采取局部切除,有经验的中心可以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小肠间质瘤手术操作时避免肿瘤破裂,一旦发现肿瘤侵犯周围脏器、结构,应该果断采取联合脏器切除.直肠间质瘤原则上采取低位前切除,避免腹会阴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8.
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症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症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5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症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14.40岁。10例均有便秘史,均经钡灌肠检查确诊,5例肛门直肠测压均未引出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无神经节细胞段在乙状结肠远端和直肠2例,直肠7例,未明1例。手术方法:乙状结肠造口1例,Ikeda法6例,Rehbein法2例,改良Swenson法1例。根治手术后排便功能:优7例,良1例,差1例。结论 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便秘史、钡灌肠检查和/或肛门直肠测压。拖出型手术是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应个性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