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深圳市放射工作人员周围血淋巴细胞微核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分析本市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损害情况,为评价放射卫生防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全市2005-2008年4年间市级、区级医院及与放射相关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周围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检测.比较不同年份、不同工龄、不同性剐、不同年龄、不同工作种类放射工作人员周围血微核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改变2005-2007年放射工作人员分别与对照组人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按不同年份由高到低依次为:2005年、2007年、2006年、2008年;男、女变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工作人员检出率高于工业探测人员;不同级别医院由高到低为:区级医院、市级医院、区级以下医院;不同年龄组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其中50岁以上放射工作人员比其他年龄组明显增高,经统计学分析,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龄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升高.细胞转化率对照组高于观察纽但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剂量电离辐射能引起放射工作人员周围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升高,应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广东省放射工作人员周围血淋巴细胞微核变化情况,评价低剂量受照人员的放射损伤状况.方法 以本省2011年接受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1 188名人员为放射组(根据工作性质不同分为医用射线亚组和工业射线亚组),以同年进行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拟从事放射工作的182名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2组均采用微量全血细胞培养法测定周围血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与微核率,分析比较检测结果.结果 放射组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1.31‰和1.37‰)与对照组(1.18‰、1.2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放射工作人员的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1.27‰、1.32‰)与女性(1.40‰、1.4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用射线亚组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1.36‰、1.42‰)均高于工业射线亚组(1.14‰、1.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放射作业工龄增加,放射工作人员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本省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工作初见成效,仍应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特别是医务人员的放射防护,保障其健康和安全.  相似文献   

3.
邯郸市541名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微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准确评价邯郸市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损伤状况,探索职业性慢性小剂量照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方法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常规培养法,利用χ2检验分别对放射组工作人员与对照组人员、男女放射工作人员及放射诊断、放射治疗及工业探伤不同工种放射人员之间的淋巴细胞微核率和微核淋巴细胞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人员相比,放射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微核率和微核淋巴细胞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女性放射工作人员相比,女性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微核率和微核淋巴细胞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放射诊断、放射治疗及工业探伤各工种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人员存在着低剂量电离辐射损伤,尤其体现在女性工作当中,有关部门应改善放射人员的工作环境,改良他们的防护设备,提高他们的个人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4.
对193名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显示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微核率显著高于非放射工作人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长期小剂量照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细胞遗传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无血清全血培养法,常规制片,镜检计数。结果放射工作人员平均微核率与对照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不同工种、不同工龄、不同性别的放射工作人员平均微核率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长期接触小剂量照射对人体健康存在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细胞遗传学的损害效应。  相似文献   

6.
濮阳市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辐射损伤临床检验中,方法简便的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指标,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已作为我国诊断职业性放射损伤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解我市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我们于2 0 0 1年10月对我市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健康体检,并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进行了分析,现将微核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185名,男性14 2人,女性43人,年龄19~60岁,平均年龄3 2 5 0岁。工龄0 5~3 5a ,平均工龄7 76a。主要接触的射线有X射线和γ射线。对照组选不接触射线的健康医务工作者74人,男性5 6人,女性18人,年龄2 0~5 5岁。1…  相似文献   

7.
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淋巴细胞微核测定是细胞遗传学方法之一,微核率与染色体畸变率有密切关系,此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可靠的特点。淋巴细胞微核作为对放射工作者所受辐射损伤的评价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指标。为评价我市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损伤情况,进一步搞好健康监护工作,我们对430名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微核检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护。方法 依据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分析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结果 2006年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核率为0.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13%。结论 必须加强管理及放射防护,确保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669名放射工作人员周围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微核异常率的水平及其与人均剂量和累积剂量的关系,为评价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比较不同性别、工龄、单位级别以及工作种类放射工作人员微核率和微核异常率的变化情况。结果不同工龄组放射工作人员微核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和不同级别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微核异常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比较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不同工龄组人群的微核率、不同级别单位和不同工种组人群的微核异常率分别与累积剂量呈线性关系(P<0.05)外,其他各比较组的微核相关指标与累积剂量均呈无规律变化。结论放射工作人员的微核率和微核异常率有较明显改变,应继续加强放射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长期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的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总体水平,为采取相应的放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9年1—12月504名资料完整的在岗放射工作人员为放射组,以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拟从事放射工作的105名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2组均采用常规培养法测定周围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分析比较检测结果。结果 放射组微核率高于对照组(P < 0.001);女性放射工作人员微核率高于男性(P < 0.01);不同年龄组微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年龄41~50岁的微核率高于21~30岁(P < 0.05);不同工龄组微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21~30年的微核率高于0~10年(P < 0.05);不同工种间的微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放射治疗岗位人员的微核率较其他岗位最高;不同级别的单位放射工作人员微核率中,市级医院最高,其中省级医院与企业(P < 0.05)、市级医院之间(P < 0.01)的微核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放射工作人员的微核率高于非接触人员,女性的微核率高于男性,放射治疗的工作人员的微核率较高,应加强对此类人群的放射防护与日常管理。  相似文献   

11.
射线工作人员外周血转化淋巴细胞微核测试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比较慢性小剂量X射线和γ射线照射对人体外周血转化淋巴细胞微核的影响.方法对240例从事X射线和γ射线工作人员外周血转化淋巴细胞微核进行培养分析.结果从事X射线工作人员的微核率为2.18%,从事γ射线工作人员的微核率为1.19%.结论从事X射线工作人员的微核率高于从事γ射线工作人员的微核率,两组微核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同时,微核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调查广东省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变化,为职业卫生监护和放射防护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常规培养法检测接受放射卫生监护的各级医院及放射相关厂矿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微核率,进行分析调查.同时统计不同性别、不同工种、不同年龄以及不同级别医院的放射工作人员微核率的差异.结果 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与对照组人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男性相比,女性放射工作人员的微核率升高(P<0.05);医用诊断组工作人员的微核检出率高于工业检测组(P<0.01);与< 30岁年龄组相比,≥30岁各组间放射工作人员的微核率均明显升高(P<0.01);不同级别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微核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市级医院、省级医院、区级及以下医院.结论 广东省放射职业卫生监护及个人防护基本达到了要求,但需要进一步加强各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尤其女性工作者的防护培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丁二烯(BD)暴露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状况,进一步探讨BD的健康损害机制。方法 收集42名BD暴露工人及56名非暴露人群的班末尿,超高效液相色谱-电轰击离子源-质谱联用方法测定尿中R,S-1,2-双羟基-4-(N-乙酰半胱氨酸)-丁烷(DHBMA)浓度,按其浓度检测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低、中、高BD暴露组。采用Annexin V/FITC-PI试剂盒双染后经流式细胞仪(FCM)测定淋巴细胞凋亡率。结果 暴露组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率为(7.63±2.04)%,高于对照组(6.91±1.6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低、中、高BD暴露组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7.08±1.67)%、(7.59±2.58)%和(8.18±1.82)%,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对照组淋巴细胞凋亡率的10.1%为界值判断淋巴细胞凋亡阳性率,凋亡阳性率随BD暴露浓度的增高有所升高;相关分析亦显示,尿中DHBMA浓度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率呈正相关(Kendall''s r=0.153,P<0.05)。结论 BD可导致暴露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轻度升高,似与尿中DHBMA水平有一定相关。  相似文献   

14.
那向杰  李杰  秦红  梅庆贵 《中国职业医学》2007,34(4):340-340,342
目的探讨长期接触医用X射线对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及白细胞总数影响。方法对1075名从事医用X射线工作人员作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及白细胞总数分析。结果其平均微核率及白细胞总数的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随着工龄的增加,微核率和白细胞总数异常率有增加的趋势。结论长期小剂量接触医用X射线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和白细胞总数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某核电站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损害情况,为评价放射卫生防护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对某核电站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连续5年(2010-2014年)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检测。比较不同年份、不同工龄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变化情况。 结果 该核电站1 822名放射工作人员总的微核率为0.09%,总的微核异常检出率为1.01%。各年度微核率、微核异常检出率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趋势χ2=125.89、15.77,P<0.01)。未发现微核率、微核异常检出率随工龄增大而增高的趋势(趋势χ2=3.67、3.89,P>0.05),但各工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5.58、27.09,P均<0.01)。 结论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明显高于国外报告数据,应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长期小剂量、低剂量率职业性射线接触者的细胞DNA损伤动态变化。方法用单细胞微量凝胶电泳(SCGE)对某厂80名职业性射线接触人员于1996~2000年连续5次作DNA损伤检测。结果在暴露的平均年当量剂量范围内,射线接触组DNA受损细胞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增加,但接触组平均DNA受损细胞率未见有明显逐年升高的趋势;DNA受损细胞率与放射工龄、年龄、平均年当量剂量有明显的相关性,随放射工龄的增加呈递增趋势。结论长期受小剂量、低剂量率照射的职业性射线接触者会引起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持续改变;且DNA受损细胞率随放射工龄、年龄、平均年当量剂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SCGE可用于低剂量电离辐射引起的DNA损伤动态研究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
We examined 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 (SCEs) and micronuclei (MN; cytokinesis-block method) in cultured peripheral lymphocytes from 52 female workers of two shoe factories and from 36 unexposed age- and sex-matched referents. The factory workers showed an elevated level of urinary hippuric acid, a biomarker of toluene exposure, and workplace air contained high concentrations of various organic solvents such as toluene, gasoline, acetone, and (in one of the plants only) ethylacetate and methylenediphenyl diisocyanate. The shoe factory workers show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higher frequency of micronucleated binucleate lymphocyte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referents. This finding agreed with three preliminary MN determinations (each comprising 27-32 shoe workers and 16-20 controls) performed in one of the plants 2-5 years earlier. The shoe factory workers also had a lower average level of blood hemoglobin than the referents. In contrast, no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groups in SCE analysis. Smokers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mean frequencies of SCEs per cell and high frequency cells (HFC) than nonsmokers. Aging wa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N rates and reduced cell proliferation. Polymorphism of the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M1 gene (GSTM1) did not affect the individual level of SCEs; but in smoking shoe workers an effect of the occupational exposure on the frequency of micronucleated cells could be seen only in GSTM1 null subjects. The low prevalence of the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T1 (GSTT1) null genotype precluded the evalu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GSTT1 polymorphism.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oe factory workers have experienced genotoxic exposure, which is manifest as an increase in the frequency of MN, but not of SCEs, in peripheral lymphocytes. The exposures responsible for the MN induction could not be identified with certainty, but exposure to benzene in gasoline and methylenediphenyl diisocyanate may explain some of the find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