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1131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家庭结构等一系列变化,导致儿童发生心理行为问题日趋突出。而学龄前期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在此阶段若发现孩子有某些心理发育问题,经过积极的治疗和教育,就能完全恢复正常,若错过了这一关键期,有可能造成孩子终生的心理异常。因此,儿童心理行为的咨询和保健已成为儿童保健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父母和全社会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为此,我们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四家幼儿园1131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心理行为状况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1调查方法1.1调查内容根据幼儿多动、进食问…  相似文献   

3.
4.
目的:通过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佝偻病发病率进行调查和分析,从而能够尽快采取应对措施来降低儿童佝偻病的发病率。方法:随机选取县城的一个具有300名学龄前期儿童的幼儿园,以300名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常规检测方法来对所有儿童进行佝偻病的临床检测,并进行结果分析和讨论。结果:通过使用常规的佝偻病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显示,共有50名儿童检测出佝偻病病症异常现象,其中男孩患者24名,女孩患者26名,两者的异常率相近,没有显著性差异。而这50名18名儿童来自县城城区,剩下32名儿童则来自县城周围的乡镇和农村,两者之间差异较大,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讨论:本次研究采用常规的检测方法进行儿童佝偻病检测的方法效果较好,通过调查结果可以明显得到乡镇和农村的儿童患有佝偻病数量明显比县城城区的儿童多,因此,儿童佝偻病应该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顺德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早期识别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2019年3—7月来自4所不同幼儿园的3~6岁在园儿童.分别采用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PSQ)和家庭自制社会学问卷,收集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个人家庭社会环境等信息,组织家长现场问卷调查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次参与调查的儿童共有2164名,平均年龄为(4.9±1.02)岁,其中心理与行为问题异常率28.61%,男性占17.91%,女性占40.96%.经Logistic多重回归分析发现,孩子性别为男性是行为问题发生的保护性因素,母亲孕期年龄(20~40岁)和家庭管教方式(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混合型)为危险性因素.结论 幼儿园在园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应重视在园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目前淮安市儿童心理行为的现状,进一步探讨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对本市清河、清浦两区所辖的2所幼儿园中3~6岁日托儿童心理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并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学龄前期儿童龋齿与是否独生子女、寄托、婴儿期喂养方式的关系。方法 口腔保健医师采用提问填表法进行调查。结果 受检4662名儿童,患龋齿儿童1767名,其中总龋患率为37.90%,6~7岁龋患率为43.24%。与独生子女、寄托、婴儿期喂养方式有极大关系。结论 说明建立健全口腔卫生保健制度,提倡母乳喂养,儿童入托后培养其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及采取正确的口腔卫生保健措施,对龋齿病的发生有重要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学龄前期儿童厌食症的常见发病原因。方法对496例学龄前期儿童厌食症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多吃零食、偏食、强迫进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铁、锌等微量元素缺乏是该病的主要发病原因。结论纠正患儿不良饮食习惯,及时补充铁、锌等微量元素是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家庭环境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愿意配合研究的3~6岁的儿童400人及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n=200),对照组儿童家庭环境、父母关系正常;试验组儿童的家庭父母离异、2地分居、单亲等。对2组儿童的心理行为及表现追踪观察3个月,并采用儿童心理行为量表CBCL、自制问卷及访谈、家庭环境量表对其分析。结果经过调查对其进行专业分析研究后可知,对照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2.00%)显著低于试验组发生率(28.00%),试验组(49.00%)综合影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关系对儿童心理行为有重大影响,家庭关系融洽父母和睦环境下的儿童心理问题较不正常的家庭环境成长下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学龄前期儿童厌食症的常见发病原因.方法 对496例学龄前期儿童厌食症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多吃零食、偏食、强迫进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铁、锌等微量元素缺乏是该病的主要发病原因.结论 纠正患儿不良饮食习惯,及时补充铁、锌等微量元素是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12.
东胜区1312名学龄前期儿童龋病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东胜地区学龄前期儿童龋病患病情况,2005年6月对本地区学龄前期儿童乳牙龋病患病情况进行了调查,掌握了本地区儿童口腔健康基本情况,为今后开展儿童口腔保健工作提供了依据。现在报道如下。1调查对象和方法调查对象:东胜区幼儿园学龄前期儿童1312名,其中男660名,女652名。方法:受检儿童均按《龋病牙周病全国性统计规定调查标准》进行调查,在自然光下,只行视诊、探诊检查,未做X线检查,因龋而失或充填者均计算为一个龋齿。2调查结果见表1~6。表1 1312名受检者不同年龄患龋情况年龄(岁)受检人数患病人数患病牙数患龋率(%)患龋者龋均受检…  相似文献   

13.
运用模糊数学方法,根据儿童体格发育的一组数据进行学龄前期儿童营养状况的综合评判。  相似文献   

14.
393名学龄前期儿童龋齿发病的调查史涛,才若虹龋齿是牙体硬组织发生脱钙和有机物分解遂使牙齿破坏、崩解,使完整的牙弓受到破坏.影响咀嚼功能.龋齿是目前世界三大疾病之一,也是引起牙畸形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学龄前期龋齿发病率较高,为使的齿得到及早治疗、有效预...  相似文献   

15.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以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教育制度、价值观念等均在迅速变化,儿童心理发育和行为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在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外有报道15%~20%的学龄前儿童有行为问题,国内使用中文版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LL对学前儿童行为问题进行调查,报道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近期有人提出幼儿可能出现的17项情绪问题,即任性、自私、固执等行为问题检出率超过20%。  相似文献   

16.
本课题采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对我市一所大幼儿园随机抽取200名(独生子女100名,非独生子女100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测试,有助于对学龄前儿童心理适应行为能力作进一步研究。资料与方法对象:某幼儿园随机抽取200名(独生子女100名,非独生子女100名)3~6岁学龄前儿童。调查方法及内容:采用姚树桥、龚耀先制定的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对200名学龄前儿童进行测试,由专业人员指导,家长按统一要求填写。该量表常模包括3个因子:即独立因子、认知因子、社会自制因子。该3个因子内容包括8项:即运动、生活、语言、取向、责任、时空、劳动、经济。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结合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探讨集中式与分散式治疗远视性弱视的疗效差异。方法:(1)将患儿随机分为集中治疗组与分散治疗组两组。集中治疗组:在我院眼科弱视治疗室行弱视治疗;分散治疗组:遵医嘱在家进行弱视治疗,并每月定期复查;(2)所有患儿均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家长用)评定儿童心理行为现状,两组均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弱视。结果:(1)集中治疗组疗效均好于分散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儿弱视疗效与CBCL社会能力总分、活动情况、社交情况、体诉、违纪因子负相关(P<0.05),其余各组疗效与CBCL各因子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集中治疗弱视可以对患儿进行心理干预,增加其依从性,疗效优于分散治疗;弱视治疗疗效差可能与患儿易违纪、社会能力及社交情况差等有关。  相似文献   

18.
我国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流行病学调查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润德  吴媚 《医学文选》2004,23(1):74-76
随着社会和医学科学的进步,儿童躯体疾病发病率逐年降低,人们的传统观念与新观念的冲突,生活方式改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给人群中最为脆弱的群体——儿童的生长发育带来紧张因素。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亲子关系以及正常的人际关系,多种反  相似文献   

19.
城镇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特征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城镇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行为规范辅导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重庆市铜梁县县城某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518人(男255人,女263人),采用儿童孤独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CLS),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自编一般情况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和评估。结果在被调查的9~12岁的留守儿童存在孤独感的有391人,其中男发生率75.69%,女发生率75.29%。而非留守儿童男女存在孤独感的发生率分别75.84%和27.38%。不同年龄、年级、父母外出情况的孤独感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就性别而言,9~12岁的留守儿童EPQ各维分男女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间比较P、N、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E维分9岁组、10岁组得分与11岁组、12岁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P、N、L三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9~12岁的城镇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突出,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对孩子的关爱教育,造成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孤独感发生率高,个性倾向内向稳定,掩饰程度强。  相似文献   

20.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我市儿童心理卫生现状,为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群体调查和门诊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果:心理问题有年龄的差别,婴幼儿组以睡眠和语言发育障碍为主;学龄期和青少年则以行为和情绪障碍为主。小学儿童恐怖、冲动倾向最多,社交焦虑其次,以不同程度的躯体症状为主诉;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44.96%,严重率达9.75%。中学生以多动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为多,前者男多于女,后者女多于男,发生率为51.23%。结论:儿童心理偏离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发生率如此之高,需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加强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干预和治疗水平是医务人员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