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对420例慢性病患者头发微量元素与其辨证诊断对照分析,发现头发锌、锰、铜、铁的变化与中医证有相关性:发锌低而发锰高于正常值者,为阴虚证;发锰低而发锌高于正常值者,为阳虚证;发铜值增高者,多属血瘀证;发锌、锰正常而铜、铁值低者,多为气血不足;发铜、铁低而兼锰偏低者,多属脾胃气虚;发铁低而锌也偏低者,多为胃阴虚证。今又按照上述标准,对158例老年病患者查发结果判断与临床辨证对照,其符合率在96%以上,为老年病辨证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Ig A肾病中医虚证与西医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Ig A肾病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遵循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确定证候类型,分析313例Ig A肾病患者中医虚证分型与西医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尿检异常型以气阴两虚证较多;肾病综合征型以气虚证最多;慢性肾炎型合并高血压者以阴虚证、阳虚证居多。阴虚证高血压发生率最高;气阴两虚证重度血尿发生率较高。气虚证和阳虚证尿蛋白定量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和阴虚证、血白蛋白明显低于气阴两虚证和阴虚证;阳虚证和阴虚证血肌酐明显高于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估计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低于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气虚证和阳虚证血胆固醇高于气阴两虚证和阴虚证、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低于气阴两虚证和阴虚证;阳虚证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其他3证、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低于其他3证。气虚证慢性肾脏病(CKD)1~2期居多,气阴两虚证CKD1期、3期较多,阴虚证CKD4期最多,阳虚证CKD4~5期较多。结论 Ig A肾病中医虚证与西医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具有一定相关性,相关指标对弥补中医"四诊"信息不足,提高辨证准确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观察2型糖尿病肾病阴虚证和阳虚证与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对临床辨证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诊断为2型DN的病例100例,具体分为阴虚证及阳虚证,之后对这两个证型的实验指标进行相关性的研究。结果:通过临床调研,运用证素辨证的方法,2型DN虚证分布特征:以阴虚证、气阴两虚证、气虚证、阳虚证、阴阳两虚证、血虚证为主。2型DN阳虚证与阴虚证的TG、CHOL、HDL、LDL比较,TG、CHOL、HDL有显著性差异(P0.05),LDL的比较无意义。阴虚证与阳虚证BUN、Crea、UN的比较,BUN、Crea有显著性差异(P0.05),UN无意义。阴虚证与阳虚证24h尿蛋白定量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阳虚证2 4h尿蛋白定量值明显高于阴虚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55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使用"中医肝癌证候调查表"采集患者四诊信息,将患者分为气滞证、血瘀证、实热证、水湿证、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8种基本证候,比较各证型患者在不同临床分期(Ⅰ、Ⅱ、Ⅲ期)的分布及证候量化积分,并结合聚类分析初步探讨其证候组合规律。结果 55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证候按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血瘀证380例、气虚证330例、水湿证264例、气滞证250例、实热证236例、阴虚证136例、血虚证与阳虚证各57例。气滞证在Ⅱ、Ⅲ期中分布较Ⅰ期明显减少,水湿证、阴虚证和阳虚证则在Ⅲ期的分布较Ⅰ、Ⅱ期明显增高(P0.01);血瘀证、气虚证、实热证和血虚证在各期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滞证、水湿证、气虚证和阳虚证的证候量化积分在各临床分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瘀证、实热证、血虚证和阴虚证的证候量化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血瘀证和气虚证一类,气滞证、水湿证和实热证一类,阳虚证、阴虚证和血虚证一类。结论原发性肝癌的基本证候以血瘀证和气虚证最常见,随着分期进展,气滞证减少,而水湿证、阴虚证和阳虚证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心内科2007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开展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对各项相关因素涉及数据予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阴虚证、阳虚证两种证型与女性呈正相关;气滞证、阳虚证与年龄呈正相关;热证、阴虚证、水停证、阳虚证、痰浊证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热证及水停证与伴随脑血管意外呈正相关。结论:冠心病心力衰竭临床诊疗工作应重点结合患者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和合并症特点开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见中医辨证分型与心脏超声之间的量化关系。方法:对125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辨证分型,并依据其身高、体重和心脏彩超相关结果,分别计算心脏指数(CI),左室质量指数(LVMI),初步分析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型与CI、LVM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气虚证CI最高,血瘀证次之,阴虚证,阳虚证,水停证逐渐减低;水停证LVMI最高,阳虚证次之,阴虚证、血瘀证、气虚证逐渐减低。气虚证与血瘀证,气虚证与阴虚证两组间CI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气虚证、血瘀证、阴虚证三组间LVMI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阳虚证与水停证两组间CI、LVMI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与气虚证、血瘀证、阴虚证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1或P<0.05)。结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常见中医证型与心脏超声结果有一定的相关性,CI和LVMI可以作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脂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对1230名随机体检者进行中医辨证后,按证型、年龄段、性别分组,观察各组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分析各证对血脂的影响。结果五脏证中肝证、脾证、肾证与血脂关系密切;阴虚证、血虚证、水湿证对血脂有影响。心证、肾证、热证、气滞证、气虚证、阳虚证与血脂异常有明显联系。结论血脂异常可能在心证、脾证、肾证、水湿证、热证、气滞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发生较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695例DPN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统一的辨证标准辨为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痰湿证、气滞证6个单证,将单一证候组合形成复合证型,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血瘀证(78.71%)、阴虚证(63.31%)比例较高,阳虚证比例随病程延长逐渐增加;血瘀证比例随年龄的增长和病程延长而增加,阳虚证、血瘀证均与糖尿病病程具有显著相关性(r=0.122和0.115,P0.01);不同病程组证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病程的延长,气虚、阴虚、气阴两虚证比例有降低趋势,阳虚、阴阳两虚证所占比例增加。阳虚证较非阳虚证患者神经传导功能异常率明显增高(P0.05);体重指数与痰湿证、糖化血红蛋白与阴虚证、空腹血糖与气虚证均有显著相关性(r=0.181和0.105和0.117,P0.05或0.01)。结论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候特点,可以为DPN的中医辨证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IgA肾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中医证型与主要预后指标的关系,为中西医结合诊治本病的规范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156例IgA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学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根据《慢性肾炎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探讨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与主要预后指标的关系。结果肝肾(气)阴虚证81例(51.92%),其次为阴阳两虚证56例(35.90%)和脾肾(气)阳虚证19例(12.18%);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肾阴(气)虚证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脾肾(气)阳虚证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脾肾(气)阳虚证的大量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高尿酸血症的发生概率显著高于阴阳两虚证与肝肾(气)阴虚证(P〈0.05,P〈0.01),且脾肾(气)阳虚证的尿蛋白、血压、血肌酐、血尿酸水平均高于阴阳两虚证与肝肾(气)阴虚证(P〈0.05,P〈0.01);阴阳两虚证中各因素的发生概率及数值均高于肝肾(气)阴虚证(P〈0.05,P〈0.01)。结论肝肾(气)阴虚证是IgA肾病的主要中医证型,中医证型与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高尿酸血症等预后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中医证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的差异性。方法收集186例ITP患者,中医辨证分为阳虚证、阴虚证、血瘀证、血热证、气虚证5个证型,检测各证型患者血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CD4~+、CD8~+、CD4~+/CD8~+、CD19~+、CD16~+56~+的表达情况,分析各证型患者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的差异性。结果 186例ITP患者气虚证80例、阴虚证57例、阳虚证24例、血热证15例、血瘀证10例。CD8~+在5个基本证型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在5个证型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表达在阳虚证与阴虚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表达在阴虚证与气虚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8~+表达在阳虚证与血瘀证、阳虚证与血热证、阳虚证与气虚证、气虚证与阴虚证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D4~+/CD8~+阴虚证与血瘀证、阴虚证与气虚证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9~+和CD16~+56~+表达在5个证型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8~+在ITP不同证型患者的表达均有差异,而CD4~+、CD8~+、CD4~+/CD8~+在阴虚证与气虚证之间的表达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DN)Ⅲ、Ⅳ期患者中医证型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报告表,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DNⅢ、Ⅳ期患者共172例,分析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对7个中医证型与18个相关实验室指标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 121例DNⅢ期患者中阴虚证99例(81.8%)、气虚证78例(64.5%),51例DNⅣ期患者中阴虚证33例(64.7%)、阳虚证23例(45.1%)、血瘀证36例(70.6%),两期患者中医证型比较,除痰湿证外,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虚证、血瘀证和湿浊证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典型相关分析显示,尿白蛋白排泄率与血瘀证、体质指数与痰湿证、餐后2h血糖与阴虚证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 DNⅢ期患者中医证型以气虚证和阴虚证为主,而Ⅳ期以阴虚证、阳虚证和血瘀证为主,且部分中医证型与相关实验室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证候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选取11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和临床分级。结果(1)单证出现率依次为气虚证49.12%、火热证38.59%、血瘀证36.84%、阴虚证27.19%、阳虚证14.91%、痰湿证8.77%、血虚证0.88%。(2)1级中气虚证、火热证的出现率较高(67.65%,32.35%);2级中血瘀证、阴虚证和阳虚证明显增加(52.11%、26.76%、11.27%);3级中阴虚证、阳虚证达高峰(均为100%)。(3)1级单证出现率为67.65%,2级两证出现率为57.75%,3级三证出现率为55.56%。(4)证候组合形态有15种,1级中气虚证和火热证的出现率较高(35.3%、32.4%);2级中火热血瘀证、火热证和气虚血瘀证出现率较高(19.7%、18.3%、14.1%);3级中阴阳两虚血瘀证出现率较高(55.6%)。结论气虚证、火热证、血瘀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湿证可以作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基本证候,且与病情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日两国对阴虚证和阳虚证理解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汉方医学与我国中医学对于阴虚证和阳虚证的见解,有相似点亦有不同之处。日本汉方医学在解释《伤寒论》中所述的“阴虚证”实指里寒证中的虚证,相当于我国中医学的阳虚证,而其阳虚证则为阳证中的虚证,与我国中医学的阳虚证也不同,实指太阳中风证。然而近几十年日本汉方医学中所论的某些阴虚证和阳虚证却与我国中医学所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未发糖尿病肾病的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2组中医体质类型及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统计研究组不同中医体质类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分析研究组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气虚质、血瘀质占比高于对照组(P0.01),平和质、阳虚质占比低于对照组(P0.01)。2组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及特禀质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P0.01),阳虚证占比低于对照组(P0.01)。2组水湿证、湿热证及湿浊证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同体质患者中,气虚质患者表现为气虚证、阴虚证较多,阴虚质患者表现为气虚证和阴虚证,血瘀质患者多表现为气虚证、血瘀证,平和质患者多表现为气虚证和阳虚证,痰湿质患者多表现为水湿证,湿热质患者表现为湿热证、水湿证,气郁质患者多表现为血瘀证,阳虚质患者表现为阳虚证、气虚证。气虚质与气虚证、阴虚证强相关;阴虚质与气虚证、阴虚证强相关;痰湿质与水湿证强相关,与湿热证中等相关;湿热质与水湿证、湿热证中等相关;血瘀质与气虚证强相关,与血瘀证中等相关;气郁质与血瘀证强相关。结论:糖尿病气虚质、血瘀质患者更易发生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存在明确的相关性,不同体质可能决定糖尿病患者发病及发病后的中医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不同证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与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将189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为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气滞证、血瘀证、痰浊证、寒凝证7组,常规检查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并进行评分。结果:重度血瘀证动脉病变程度(血管内-中膜厚度)显著高于阴虚证、阳虚证、气滞证(P〈0.05),痰浊证显著高于阳虚证、气滞证(P〈0.05)。结论:血瘀证及痰浊证是冠心病的多发证型;颈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可作为冠心病血瘀证及痰浊证与其他证型的宏观分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合并病与冠心病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的相关特点。方法: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式,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阴虚证、阳虚证与女性正相关(P0.05),气滞证与51-60岁年龄正相关(P0.05),阳虚证与71-80岁年龄正相关(P0.05),水停证、阴虚证、热证与心功能Ⅲ级正相关(P0.05),气虚证、水停证、痰浊证、阳虚证、气滞证与心功能Ⅳ级正相关(P0.05),水停证、热证与合并脑血管意外正相关(P0.05)。结论:临床用药时应当综合考虑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及合并病因素。女性患者可酌情配伍滋阴药、温药;较年轻患者可酌情配伍健脾疏肝理气之品,年老高龄患者可酌加温阳之品;合并脑血管意外患者可以酌情运用清热、利水等治法。  相似文献   

17.
宋文茜  郦永平 《江苏中医药》2016,48(11):29-31,34
目的:探讨心脑同病急重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证候要素构成。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240例心脑同病急重症患者中医四诊资料,建立相应数据库,运用医学统计学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各证型证候要素构成。结果:心脑同病急重症基本证型是风瘀证,主要证素为:胸闷,胸痛,气短,出汗,肢体活动不利,拘急,步履不稳,跌仆,舌质紫或紫暗或暗红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迂曲青紫,脉细或涩或弦。其他常见兼夹证型包括:风瘀兼痰湿证,风瘀兼气虚证,风瘀兼火热证,风瘀兼阳虚证,风瘀兼阴虚证。另可见复杂兼夹证型:风瘀兼阴虚兼火热证,风瘀兼痰湿兼火热证,风瘀兼痰湿兼气虚证,风瘀兼阴虚兼阳虚证,风瘀兼气虚兼阴虚证,风瘀兼痰湿兼阳虚证,风瘀兼气虚兼阳虚证。结论:心脑同病急重症证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其基本证型为风瘀证,可单一或复杂性兼夹痰湿证、火热证、气虚证、阳虚证、阴虚证。  相似文献   

18.
胸痹心痛的中医危险证型--附375例聚类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明确胸痹心痛的中医危险证型.方法对375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证候分型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通过聚类分析、定量分析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各证型的关系.结果与冠心病关系最近为血瘀证,其次为气虚证,阳虚证、痰浊证、寒凝证更次之,阴虚证与气滞证的关系最远.结论胸痹心痛的中医危险证型依次是血瘀证、气虚证、阳虚证、痰浊证、寒凝证,阴虚证和气滞证为胸痹心痛的中医非危险证型.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对近15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所涉及到证型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明确提出慢性肾衰竭辨证分型的文献有74篇,在报道的频次和例数上都较统一地认为本虚是慢性肾衰竭发病的基础,辨证可分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水证、湿证、瘀证、风证及其它证9种单证。虚证中以阴虚证、阳虚证为主,而血虚证少见。实证以湿证、瘀证为多见,风证、水证也占有一定比例。讨论认为,有必要分析各中医单证证型在专家观点中的出现状况,  相似文献   

20.
为了有助于阐明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的实质,我们对慢性胃炎辩证属上述两个证型者44例,进行了血清中微量元素锌、铜、铁含量的测定,并探讨其与慢性胃炎虚证的关系。慢性胃炎患者存在着微量元素锌、铜、铁等代谢障碍,其变化数值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血清微量元素锌、铜、铜锌比值、铁的检测,可作为慢性胃炎辩证分型的参考指标之一。同时也提示,在治疗慢性胃炎的过程中,补充适量的微量元素,可能会有助于胃粘膜的修复及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