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药物性静脉炎是静脉输液后引起的静脉局部疼痛、红肿、水肿或局部条索状,甚至出现硬结的炎性改变。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所规定指标,将药物性静脉炎分为3度:Ⅰ度是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度是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局部静脉条索状改变,  相似文献   

2.
药物性静脉炎是静脉输液中药物刺激及反复穿刺等静脉壁损伤而引起的炎性反应。临床表现为静脉输液后血管疼痛,出现条索状硬结,皮肤发红灼热,局部肿胀不适,严重者皮肤组织血管坏死。其增加患者的痛苦,给临床用药带来诸多不便。而随着静脉输液治疗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药物性静脉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9年2月—2011年4月,笔者采用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药物性静脉炎40例,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随着静脉输液治疗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导致药物性静脉炎的发生率逐渐上升,尤其在输注高浓度、刺激性大的药物或化疗药物时更容易导致药物性静脉炎。这给临床继续用药和护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也给患者在原有疾病之上增加新的痛苦。为了防治药物性静脉炎的发生,我们根据中医学理论运用中药配制法则,将自制自配中药酊剂——脉康酊运用于临床,收到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药物性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在静脉给药时,因为药物外渗或药物的毒性作用,使血管及周围组织损伤坏死。目前,西医治疗药物性静脉炎尚无特别有效的办法。中医认为,药物性静脉炎其病机主要是由经脉创伤、火热毒邪外侵、气血瘀滞,致使热、毒、痰、瘀相互搏结,阻于脉络所致。  相似文献   

5.
芒硝膏外敷治疗药物性静脉炎8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炎是临床静脉输液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笔者于2002年1月~2007年1月采用我院经验方芒硝膏治疗药物性静脉炎8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怎样选用中成药外治药物性静脉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答:药物性静脉炎为静脉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或伴有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疾病,临床特点为患肢局部不适或肢体轻微疼痛,触诊常可发现患肢有一条索状硬结,有明显压痛。近年来,药物性静脉炎有上升的趋势,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外治静脉炎四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静脉穿刺技术的普及和一次性输液管的推广应用。药物性静脉炎近年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医认为:药物性静脉炎多因脉络损伤,局部气滞血瘀所致,致使局部产生蚯吲样硬结、色暗、触之滑硬疼痛,或局部红肿热痛,局部湿热敷虽有疗效,但尚不能尽如人意,据临床观察,采用中成药外敷治疗药物性静脉炎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周围静脉导管静脉炎发生率及其影因素。方法前瞻性观察1244例置周围静脉导管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静脉炎发生率为25.5%;多变量分析显示,应用KCl、抗生素及上肢置导管是静脉炎的高危险因素。结论抗生素、KCl的应用及上肢置静脉导管为静脉炎的高危因素。慎重选择置静脉导管部位,给予良好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化学治疗药物性静脉炎(以下简称"化疗性静脉炎")是化疗药物引起的一种急性局部性炎症,原因复杂。临床对静脉炎的防治有多种方法,植物疗法是其中一种,植物疗法作为自然疗法的一部分,已被广泛应用。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植物疗法在化疗性静脉炎中的运用,为提高临床静脉维护水平、保证化疗顺利进行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消肿膏外敷治疗静脉输液所致静脉炎106例,总有效率98.1%,治愈率为62.3%。表明消肿膏外敷是治疗静脉输液所致静脉炎的理想方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自制复方芦荟乳剂治疗老年患者药物性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因输入刺激性药物致静脉炎的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使用50%硫酸镁湿敷,观察组使用自制复方芦荟乳剂涂擦,观察5d后局部疼痛改善和局部皮肤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100%,局部疼痛得到很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O.01)。结论复方芦荟乳剂能有效治疗老年患者的药物性静脉炎,操作简单,疗效好。  相似文献   

12.
黄芷止痛散外敷治疗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化疗方案的不断更新,白血病患者的生存年限在不断延长,然而化疗过程给患者带来的副作用也不断出现,药物性静脉炎就是其中之一.药物性静脉炎是由于静脉滴注过程中穿刺或药物刺激、外渗所致的局部组织、血管红肿、疼痛、皮温升高及浅静脉线形红肿等一系列炎性渗出的表现.2005-2006年,我们采用黄芷止痛散外敷治疗化疗药物所致的静脉炎5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外敷配合红外线治疗药物性静脉炎的疗效及护理,寻找治疗药物性静脉炎的快速有效方法。方法将82例药物性静脉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的患者采用中药外敷配合红外线治疗的方法。对照组的患者采用75%酒精纱布湿敷。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中药外敷配合红外线治疗药物性静脉炎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使用的酒精湿敷。结论中药外敷配合红外线治疗药物性静脉炎疗效好,简便易行,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脉康酊用于药物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静脉炎是由于长期大量输入刺激性药物或置入一次性输液管等机械、物理、化学损伤,造成静脉血管壁纤维细胞增生,内皮细胞破坏,使血管壁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这种病理改变给病人身心造成很大的痛苦,也给临床用药带来诸多不便。两年来,我院通过自制中药脉康酊湿敷,护理药物性静脉炎,取得了显著疗效。1 临床资料共观察患者24例,其中治疗组12例,红肿8例,硬结4例;男性10例,女2例;平均年龄36岁。对照组12例,红肿7例,硬结5例,所有病人未涉及坏死型和闭锁型。2 药物性静脉炎临床分型红肿型: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局部发红、肿胀疼痛。硬结型: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和减少静脉使用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疗效。方法:将100例TP方案化疗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静脉炎护理措施;治疗组除常规护理外,于化疗前1d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化疗后对局部穿刺静脉部位采用中药湿敷。对比两组患者化疗期间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共7例患者出现静脉炎,均为Ⅰ级,静脉炎发生率为14.0%;对照组共28例患者出现静脉炎,Ⅰ级3例,Ⅱ级15例,Ⅲ级10例,静脉炎发生率为56.0%。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化疗前、化疗中及化疗后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穿刺部位进行针对性护理,可达到减少静脉炎发生率,减轻静脉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三黄软膏预防浅静脉留置针并发静脉炎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浅静脉穿刺留置套管针输液在临床已被广泛应用,它不仅可以保证药物的顺利输入,减少药物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也可减轻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但在使用套管针留置期间,静脉炎发生率也明显增高,为预防浅静脉留置针输液并发静脉炎的发生,自2004-10~2005-02.我院采用三黄软膏外敷预防浅静脉留置输注血管性药物及脂肪乳剂所致静脉炎,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云南白药外敷治疗药物性静脉炎5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静脉输液或静脉注射引起的药物性静脉炎较为常见。1999年 1月— 2 0 0 2年 5月 ,我院应用云南白药外敷治疗药物性静脉炎患者 5 6例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5 6例均为我院内科住院患者 ,其中男2 3例 ,女 33例 ;年龄最大 6 9岁 ,最小 12岁 ;发病前均有静脉输液或静脉注射史 ;临床表现为静脉注射部位附近的血管出现疼痛、硬结和皮肤发红、灼热感。1 2 治疗方法 云南白药适量 ,用白酒调成糊状 ,均匀地外敷在患处 ,盖上消毒纱布 ,胶布固定 ,2 4h更换 1次 ,药物干燥后 ,再滴白酒 ,保持患处湿润 ,用药至局部…  相似文献   

18.
芒硝外敷法治疗药物性静脉炎黑龙江省绥棱县中医院(152200)马宏明,薛宝艳近年来,我们采用芒硝外敷法治疗药物性静脉炎20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20例病人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5~45岁;其中静点药物分别为双黄连10例,氯化钾8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创新物理抗菌方法治疗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的疗效。方法:选取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发生静脉炎患者240例,治疗组130例,将洁悠神长效抗菌材料喷头对准静脉炎症部位,按压喷头连续喷洒2-3次,每日3次。对照组110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取50%硫酸镁液浸湿纱布后敷于患处,每日2次,0.5。1.0h/次。两组均用4天,停药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Ⅰ度、Ⅱ度和Ⅲ度静脉炎治疗效果以及总疗效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洁悠神长效抗菌材料可有效治疗静脉留置针引起的静脉炎。  相似文献   

20.
目的:降低外周静脉化学性静脉炎;培养护士主动静脉治疗意识;持续改进科室静脉治疗护理质。方法:在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应用主动静脉治疗方案,对每位入科的神经外科患者进行主动的静脉评估、静脉治疗、静脉维护及宣教。结果:与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的传统静脉治疗方案相比,外周静脉静脉炎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通过主动静脉治疗,能有效地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建立护士主动静脉治疗的意识,由“被动”转为“主动”;使静脉治疗更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