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附子理中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燕 《光明中医》2010,25(5):794-795
目的探讨附子理中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选取近5年来就诊于我院门诊5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病证。病情较轻者为1组27例,口服1日2次,1次1丸,病情较重者为2组23例,可日服3丸,予以附子理中丸口服,观察治疗1周后以及4周后的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两组总有效率80%;治疗4周后:两组总有效率为92%。结论附子理中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确切,且具有便于携带、易于服用、经济等特点,适宜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常用有毒中药的中毒反应及解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乌头类药物 (1)药物:①中药材: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等。②中成药:疏筋活络丸、追风丸、活络丹、大活络丹、三七伤药片、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木瓜丸、正天丸、右归丸等。  相似文献   

3.
附子理中丸是一种价格便宜,历史悠久的常用中成药。传统应用于脾胃虚寒所致腹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近年来发现,经中医辨证后灵活使用,附子理中丸对下列几种疾病也有较好疗效。急性胃肠炎方法是口服附子理中丸,每次9克(大蜜丸1丸),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相似文献   

4.
附子理中汤(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伤寒论》理中丸加附子而成,方由炮附子、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组成,具有温中散寒、益气健脾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寒、风冷相乘、泄泻、胃脘痛、霍乱吐痢转筋等病症。笔者运用此方加减治疗慢性口腔溃疡伴腹痛腹泻1例,获满意疗效,略有体会,举述于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附子理中丸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慢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口服,4粒/次,3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附子理中丸,1丸/次,2次/d;两组均连续用药2周,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11%,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1.05%(P0.05)。结论:附子理中丸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腹泻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例1:屠某,女,36岁.胃脘疼痛,胃寒喜暖,饮热水后痛减,苔白,脉紧.寒邪阻络,故治以散寒止痛,投附子理中丸,服1丸后20分钟左右出现口唇、舌、四肢麻木,30分钟后出现恶心、呕吐,心悸不安,视物模糊,认为附子理中丸附子所致,给予静滴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维生素C注射液2g,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35岁,乡村教师,住院号106002。因患者服含轻粉的自制药丸1月,致四肢麻木,行走不稳,视物模糊,唇舌肿胀溃烂,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腹痛黑便,胸闷气短,夜不能寐,于2000年4月14日入院。患者因便秘致痔疮加剧,当地乡村医生给予自制药丸,其用轻粉3g,共制药丸约300丸,每次服6丸,每日2次,便秘痔疮稍缓。其后再次配药,予轻粉10g配合其它药物,配制约400丸,仍每次6丸,每日2次口服。服3天即感胃部灼热不舒,故减至每次3丸,每日2次,10日后,出现手指及脚趾麻木,当即停服药丸,但诸症逐渐加重,下肢麻木延至臀部,以手掌…  相似文献   

8.
附子理中丸乃治疗脾胃虚寒阴虚较甚之腹痛泄泻之方,临床验之颇效。然近年来临床上服该药丸致面部浮肿者却时有之,兹举2例如下:1 病案举例 例1 患者李某,女60岁,农民,于1995—2—11日初诊,该病人患慢性肠炎数载腹痛泻泄,日4~5次,稀便,无脓血,四肢欠温,纳差乏力,泻前肠鸣,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辨证为脾胃虚寒之泻泄,遂予参苓白术丸9g,日2次,附子理中丸1丸,日3次,口服。5天后复诊,患者自述药后腹痛泻泄明显减轻,四肢转温,大便日1次软便,然却出现面部浮肿,不痛不  相似文献   

9.
曾治胃下垂患者,前医以补中益气汤无效,证见形寒肢冷,脉微便溏,脘腹眼满,喜温喜按。证属脾肾阳虚,拟用附子理中丸,患者诉曾服此丸无效。细察剩下之丸,坚如石子,患者囫囵吞下,自是未能消化即从大便排出,当然无效。即嘱以此丸每日30g,布包煎化,分4次服,连服10天,肢温脉起,大便成形,腹胀基本消失。再诊投补中益气汤晨服,夜服附子理中丸,嚼破吞服,坚持用药20剂,愈后未复发。  相似文献   

10.
陈定忠 《河南中医》2011,31(11):1312-1312
目的:观察附子理中丸加减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慢性腹泻患者采用附子理中丸加减治疗,日1剂,早晚各服1次,2周为1疗程,3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35例中,治愈24例,好转9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为94.3%。结论:附子理中丸加减治疗慢性腹泻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市售成药附子理中丸中毒的报导罕见,故将笔者所遇一例报告如下: 李××,男,33岁,部队干部。患者素体脾胃虚弱,又因旅途过食生冷,导致胃脘疼痛,喜热喜按。笔者试投附子理中丸(青海省某中药厂出品,批号7807182),每丸重9克,日服二次。患者自1979年7月31日晚6时许服第一丸后即觉口舌麻辣,当晚睡觉更有口干舌燥、咽喉不适之感。但由于服药见效,患者于次日晨7时再服第二丸(在此前后并未服其他中西药物及食品),服后更觉麻辣异常,故仅吞服了三分之二左右,将余药咀嚼后吐出,吐后仍觉麻辣味不减,半小时许,突然发现舌头卷缩,舌体不能旋转及向口外伸出,同时失去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附子理中丸(浓缩丸)中甘草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Phenomenex C18柱,乙腈-醋酸(1→15)(39∶6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结果:甘草酸在0.0768~0.6912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为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15%。结论:本法测定附子理中丸(浓缩丸)中甘草酸的含量,结果准确,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3.
针对经方附子丸散的状况,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关于附子小剂量论述:四逆汤,金匮肾气丸,药王续命散,偏正头风散,类关乌头酒;李可附子丸散的研发:李氏破格救心丸,李氏麻细梅参丸,李氏培元固本丸,李氏偏正头风丸,李氏四逆丸,李氏青龙丸,李氏金匮肾气丸,李氏乌头丸,李氏附子理中丸,李氏奔豚丸;附子丸散的设计思路:附子丸散的基础方,附子丸散的基础有效量,附子丸散的改良,附子丸散的变通,附子丸散的禁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附子理中丸中3种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Alltimate C18(4.6 mm ×250 mm,5μm);保护柱Alltimate C18(4.6 mm ×7.5 mm,5μm);流动相40 mmol·L-1乙酸铵(加氨水调pH 10.00 ±0.5)-乙腈梯度洗脱;流速1.0 mL· min-1,检测波长240 nm,柱温35℃.结果: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分别在进样量0.212 ~1.272 μg,0.0116~0.0696 μg,1.035 ~6.210 μg线性关系良好,r分别为0.9996,0.9997,0.9996,在8h内稳定性良好.同时,针对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附子理中丸(河南宛西)平均加样回收率依次为97.59% (RSD 1.90%)、98.81%(RSD 2.00%)、98.37%(RSD 1.72%),附子理中丸(安徽东芝堂)平均加样回收率依次为98.18% (RSD 2.39%)、103.06%(RSD 1.77%)、98.23%(RSD 2.05%),而附子理中丸(北京同仁堂)仅含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的平均加样回收率100.17%(RSD 2.29%).结论:方法结果准确可靠、快速,适用于构建附子理中丸成方制剂的多指标质量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附子理中丸加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161例入选患者均用"附子理中丸加减",基本方为:炮附子10g~20g,干姜30g,红人参(研粉)20g,细辛3~5g,桂枝10~20g,桂枝10~20g,炙甘草10g,酒水煎(50°白酒:水=1:5),日1剂,分2~3次口服,100~150ml/次,15天为1疗程。并根据阴虚、血瘀、痰湿等情况隨症加减。结果:显效59例(36.65%);有效86例(53.41%);无效16例(9.94%),总有效率90.06%。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关联规则分析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症状与药物间的关联关系。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集1990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相关文献,提取症状、药物等相关信息建立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文献数据库。以Python作为数据预处理语言,以Apriori算法作为关联规则挖掘的算法依据,分析相关症状和药物的频繁项集及关联规则。结果共纳入文献778篇,使用药物360味。药物一元频繁项集频数最高者为附子(514),二元频繁项集频数最高者为丹参、甘草(440),三元频繁项集频数最高者为黄芪、桂枝、甘草(196);症状一元频繁项集频数最高者为心悸(708),二元频繁项集频数最高者为胸闷、心悸(578),三元频繁项集频数最高者为气短、胸闷、心悸(372)。关联规则表明,出现胸闷、心悸时使用甘草、附子、桂枝、丹参、麦冬;出现气短、胸闷时使用甘草、附子、桂枝;出现乏力、心悸时使用甘草、附子、黄芪;出现乏力、胸闷时使用附子、甘草;出现气短、胸闷、心悸时使用甘草、桂枝、附子;出现乏力、胸闷、心悸时使用甘草、附子、桂枝。结论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以温阳、补益、活血为主,其核心症状心悸、胸闷采用的核心药物为附子、桂枝、黄芪、丹参、甘草。  相似文献   

17.
作者取仲景肾气丸、附子理中丸、四逆汤这3个方子阐明附子的配伍运用,这3个方子体现了附子的"走上焦、走中焦和走下焦"。附子本身性味非常温散,其温的阳可以温到全身,至于对于具体的病症,欲温养机体哪个部位,关键还在如何配伍,及对其药性和用量用法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附子不反半夏治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大辞典(中药分册)》附子条云“制附子3~9克。宜久煎,反贝母,白蔹,半夏,栝蒌,白芨。”但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大剂量的运用熟附子,并将熟附子与制半夏同用,通过多年观察,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在中医急证工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疗效。因此认为,附子与半夏是很值得重视和研究的一对药物,故不揣浅陋,取典型病例,略举一、二,谈谈个人将两药同用的一些体会。例一:高××,男,54岁,工人,1985年6月17日入院,住院号85—312。患者1980年始感胸闷心悸气短,逐渐加重,1984年12月份因受凉加重至胸闷心悸气喘不能平卧,下肢浮肿按之凹陷,在某  相似文献   

19.
<正> 患者,男,29岁,主因突然胸闷、气短继而晕厥1小时就诊于当地医院,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心衰,子地戈辛0.25mg/日,3日后症状不见好转就诊上级医院,同时出现柏油样便,查大便潜血(++),诊为先心病、心衰;糜烂性胃炎。予强心、利尿、扩血等及抗感染止血管治疗10天,大便正常。但胸闷、气短未见好转且有加重趋势,遂转院。查体:BP21.3/5.3kPa,P116次/min、双肺底可闻细小水泡音,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间双期连续性杂音,肝剑下3cm,肋下5cm,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服用附子理中丸大蜜丸、浓缩丸和片剂后16个活性成分的总量。方法:按文献所载工艺制备附子理中丸大蜜丸、片剂和浓缩丸。采用RRLC-QqQ-MS分析16个活性成分的含量,色谱条件为Accucore RP-MS色谱柱(2. 1 mm×100 mm,2. 6μm),流动相0. 1%甲酸水溶液(A)-0. 1%甲酸乙腈溶液(B)梯度洗脱(0~3 min,15%~55%B; 3~9 min,55%B;9~12 min,55%~80%B; 12~12. 01 min,80%~100%B; 12. 01~13 min,100%B),流速0. 3 m L·min-1,柱温30℃;质谱条件为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切换模式检测,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扫描。由于不同剂型中16个成分含量差异悬殊,因此通过归一化法处理,以综合评分比较每日服用3种剂型后16个活性成分的总量差异。结果:3种剂型制备工艺中制附子均为原粉入药,因此6个生物碱成分含量无显著差异;大蜜丸中干姜、党参、炒白术和炙甘草也为原粉入药,而浓缩丸和片剂经过提取、浓缩等热处理过程,因此10个相应成分在大蜜丸中含量显著高于浓缩丸和片剂(P 0. 01);浓缩丸和片剂比较,干姜和白术渗漉时乙醇体积分数不同、党参和甘草提取溶剂种类不同等,显示10个成分也存在显著差异。当综合考虑制备工艺、处方和服用量时,则日服用大蜜丸、浓缩丸和片剂16个成分的总量分别为18. 764,17. 530,5. 676 mg,归一化处理后的综合评分分别为0. 605 4,0. 717 5和0. 312 4,说明浓缩丸评分最高。结论:由于制备工艺、处方和服用量的不同,附子理中丸大蜜丸、浓缩丸和片剂日服用量中16个活性成分的总量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