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金荣  于德民  刘德敏 《天津医药》2006,34(8):527-530,594
目的:观察内皮细胞固有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cNOS)基因外显子7的Glu298Asp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了天津地区299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100例正常对照者的ecNOS基因外显子7的基因型,比较各组间的等位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结果:(1)2型糖尿病合并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组(DN1组)的G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糖尿病非肾病组(DM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GT基因型者较GG基因型者的DN患病率高(X^2=5.252,P=0.022)。(3)高血压、血纤维蛋白原(FIB)、ecNOS外显子7的GT基因型是2型糖尿病合并DN的独立危险因素。(4)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DMEH组)、糖尿病非高血压组(DM1组)和C组间ecNOS基因外显子7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NOS基因外显子7的基因G894T(Glu298Asp)的变异可能是天津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DN易感性的基因标志之一,可能参与DN的启动;该基因多态性不是通过促进高血压的发生而增加DN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找减少糖尿病肾病尿蛋白排出的方法。方法 60例2型糖尿病并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3组,A组(20例)用胰激肽原酶治疗;B组(20例)采用依那普利治疗;C组(20例)采用胰激肽原酶联合依那普利治疗。结果治疗各组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胰激肽原酶联合依那普利治疗组下降显著。结论胰激肽原酶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具有减少尿蛋白排泄、延缓病情进展作用,效果优于单用胰激肽原酶或依那普利。  相似文献   

3.
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hs—CRP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剑云  刘宝生 《河北医药》2010,32(13):1726-1727
目的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将7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单纯糖尿病组(DM)组4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EDN)组36例,另随机抽取健康体检者3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血中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24h尿微量白蛋白(mALB)、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DM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EDN组hs—CRP与D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s—CRP是诊断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损伤有价值的实验室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其发生DN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采用厄贝沙坦与胰激肽原酶联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8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观察组的患者选用厄贝沙坦进行治疗;对治疗组的患者选用厄贝沙坦联合胰激肤原酶结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明显高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接受治疗前后尿蛋白和血清等基本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用药时间和症状改善时间明显少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入院患者选用胰激肽原酶与厄贝沙坦联合治疗患有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其基本临床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金水宝胶囊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DN)微量白蛋白尿的疗效。方法将70例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厄贝沙坦组)35例;治疗组(厄贝沙坦联合金水宝胶囊组)35例。结果尿微量蛋白排泄率(UAER)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明显。结论厄贝沙坦与金水宝联用使肾脏受损降低,延缓肾脏损害的进程,疗效较单用厄贝沙坦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6.
涂凯歌 《药品评价》2023,(1):120-123
目的 分析亲环素A联合血清肌肽酶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南阳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2018年7月至2021年12月16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类别,将患者分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组(80例)及无肾病的单纯糖尿病组(80例),另选取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亲环素A(CypA)、血清肌肽酶1(CN-1)、微量白蛋白尿(MAU)、血清肌酐(SCr)及肾小球滤过率(eGFR),并比较早期糖尿病肾病组CypA、CN-1检测阳性率。结果 早期糖尿病肾病组和单纯糖尿病组的MAU、SC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eGF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早期糖尿病肾病组和单纯糖尿组的MAU、SCr、eGF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糖尿病肾病组和单纯糖尿病组的Cyp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早期糖尿病肾病组的CypA水平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早期糖尿病肾病组的CN-1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单纯糖尿病组(P<0.05),但单纯糖尿病组和对照组间的CN-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雷公藤多苷联合胰激肽原酶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影响.方法 选择65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在常规降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降压、降蛋白等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加用胰激肽原酶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雷公藤多苷治疗.结果 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经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尿素氮及肌酐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组血清白蛋白较治疗前上升(P<0.05)而对照组不明显.结论 雷公藤多苷联合胰激肽原酶可有效减少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蛋白尿水平.  相似文献   

8.
张维平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1):1709-1709
我院应用前列腺素E1脂微球制剂(PGE1,商品名:凯时),对28例2型糖尿病并发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肾病早期的浓度,评价血清胱抑素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确诊为糖尿病肾病患者82例,回顾性分析相关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在我院40例健康体检者做对比,分析两组人员的血清肌酐(Scr)、血肌酐(Scr)、内生肌酐(CCr)和β2微球蛋白(β2-MG)等指标。结果:糖尿病肾病组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而两组血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CysC水平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有较高的准确性,在糖尿病肾病早期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前列腺素E1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4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前列腺素E1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80例2型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35例,两组均采用西药对症处理,饮食控制,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前列腺素E1治疗,连续治疗观察1个疗程(2周),结果:本资料显示,治疗组的血液流变学,有关肾脏生化检查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本资料表明通过改善肾小球微循环的药可以降低尿白蛋白,有效延缓或终止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胰激肽原酶肠溶片与贝那普利联合应用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126例,根据患者24h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胰激肽原酶肠溶片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对照组单用贝那普利,共1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FINS)、血肌酐(SCR)、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压(BP)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降低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UAER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早期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两者联合应用,比单独应用贝那普利能够更有效地减少患者的UAER,延缓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来该院检查或治疗的患者68例,均采用双肾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排除了肾病、尿路感染、高血压等疾病。其中早期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34例作为观察组,其余34例作为对照组,均采用双肾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2组研究对象的肾脏形态等并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肾脏长径、宽径、厚径及体积均大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病患的肾椎体叶间动脉( IRA)、主肾动脉( MRA)、肾窦部动脉( SRA)的舒张期最低流速( Vmin)、收缩期最大流速( Vmax)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观察组患者的血流阻力值( RI)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来检查和观察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曾文谊  孙晓玲 《今日药学》2009,19(10):41-42,45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1例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吡格列酮口服。疗程为1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糖(FBG)、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FBG、HbAlc、UAER、Homa—IR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FBG、HbAlc、UAER、Homa—IR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或P〈0.01)。结论吡格列酮可以有效调控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尿蛋白排泄,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14.
杏丁注射液联合厄贝沙坦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4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杏丁注射液联合厄贝沙坦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疗效。方法79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均维持糖尿病原治疗方案不变并加用厄贝沙坦,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杏丁注射液,疗程为1个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24h尿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血压和全血低切有显著性变化,治疗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纤维蛋白原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变化,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较24h尿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杏丁注射液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早期肾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SUA)水平与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性及糖尿病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2~2015年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2型糖尿病患者273例,根据尿清蛋白/肌酐(uACR)分为单纯糖尿病组(n=171),早期糖尿病肾病组(n=62)和临床糖尿病肾病组(n=40)。所有受试者分别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SUA等生化指标,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随DN进展,糖尿病病程、HbA1c、收缩压(SBP)、SUA呈增加趋势(P均 < 0.05),临床DN组和早期DN组患者年龄、舒张压(DBP)、FBG、2 h PG大于单纯糖尿病组(P均 < 0.05),临床DN组TG、TC、VLDL-C大于早期DN组和单纯糖尿病组(P均 < 0.05)。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SBP、HbA1c、SUA是D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UA是糖尿病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治疗中除了降糖、降压之外,有效地降低血尿酸水平也是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在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1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Urinary Albu-min/Creatinine Ratio,ACR)分为尿蛋白正常组(DM1组),微量蛋白尿组(DM2组),大量蛋白尿组(DM3组)。用ELISA法测定19例正常人(NFG组)和61例糖尿病患者(DM组)血清HGF,与ACR、病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DM1DM2DM3组血清HGF均高于NFG组(P〈0.05);DM2、DM3组血清HGF高于DM1组,DM3组高于DM2组;②DM组血清HGF与ACR正相关(P〈0.05);③DM组在控制ACR因素后血清HGF与病程呈负相关(P〈0.05)。结论HGF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是糖尿病肾病的一个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羟苯磺酸钙联合替米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120例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降糖、降低微量蛋白尿(使用替米沙坦)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羟苯磺酸钙。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浆粘度(ηb)、纤维蛋白原(FN)、平均动脉压(MAP)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UAER、ηb、FN、MAP值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 HbA1c略有改善,但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UN、Scr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治疗组UAER、ηb、FN值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HbA1c、MAP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羟苯磺酸钙联合替米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可以进一步降低UAER,且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与贝那普利联用治疗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的疗效。方法100例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3个月后,评价罗格列酮与贝那普利联用对24h微量白蛋白尿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24h微量白蛋白尿均有下降(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罗格列酮与贝那普利联用治疗能更好减少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浓度在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为临床提供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敏感的肾小球滤过率(GFR)标志物。方法测定97例本院门诊和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与60名健康体检者血清胱抑素C(Cys-C)、尿素(UREA)、肌酐(CRE)水平比较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无糖尿病肾病(DN)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DN三组中,血清Cys-C浓度升高,Ⅲ期DN组〉无DN组(P〈0.05),Ⅳ期DN组〉Ⅲ期DN组(P〈0.01),Ⅴ期DN组〉Ⅳ期DN组(P〈0.01)。血清尿素和血清肌酐浓度,无DN组、Ⅲ期DN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Ⅴ期DN组血清尿素、血清肌酐浓度水平显著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胱抑素C是能反映肾小球滤过率的理想标志物,比尿素、肌酐敏感,是糖尿病肾病早期评价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45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和肾小球滤过率(GFR)分为三组,应用ELISA方法测定45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组(NC)血清和尿液HGF水平。结果(1)DM1组、DM2组、DM3组血清HGF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DM2和DM3组血清HGF高于DM1组(P〈0.01)。结论肝细胞生长因子可能参与了DN的发生发展过程,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可作为观察DN病情变化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