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症瓣膜病的手术及围手术期治疗方法。方法 1995年5月~2007年1月共手术治疗116例此类病人,入院时心胸比率0.56-0.90,心功能均为Ⅳ级;给予综合、系统治疗后心功能转为Ⅱ-Ⅲ级。采用氧合含钾机血灌注保护心肌下行瓣膜置换术。结果 住院死亡8例,死亡率7%;并发症:延迟性心包填塞1例,低心排21例,其中心衰2例,1例脑出血,1例肾衰,1例脑梗死,2例左室破裂,其中1例保留后瓣,1例感染。结论 精心的术前准备,严格的手术操作,良好的心肌保护,妥善的术后处理对此类病人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风湿性心脏病并发恶病质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并发恶病质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对33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二尖瓣置换的23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10例,术前充分准备,很好保护心肌;术中正确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机械通气、术后严密监护和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结果:死亡2例(6.1%),术后早期生存31例(93.9%),出院时心功能均为Ⅲ级,腹水完全消退,肝脾明显缩小,肺淤血明显改善,随访表明,31例生存超过1年,心功能均为Ⅰ-Ⅱ级,体重平均增加14.1%,心胸比率平均为61.7%,结论:尽管手术风险很大,但只要术前准备充分,术后严密监护和加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患者出院时心功能和全身情况明显改善,说明效果满意,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说明围手术期处理较困难。  相似文献   

3.
成人房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年龄对成人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1997-2003年56例成人房间隔缺损的手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脑梗死的发生例数,并将病例分为两组:A组(年龄20~40岁,n=32),B组(年龄〉41岁,n=24)。结果 两组均未见手术死亡。手术前A组心功能(NYHA)Ⅲ~Ⅳ级59、4%,B组心功能Ⅲ~Ⅳ级58.2%。手术后A组心功能I~Ⅱ级86.2%,B组心功能Ⅰ~Ⅱ级71.5%(P〈0.05)。术前房颤发生率23.5%低于B组43.6%(P〈0.05),术后房颤发生率A组7、8%,低于B组34%(P〈0.05)。术前,术后A组没有发生脑梗死。B组术前没有脑梗死,术后出现脑梗死2例。结论 手术治疗成人房间隔缺损可改善临床状况,改善心功能,尤其对年龄较小的成人患者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108例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108例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病人的再手术治疗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 108例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病人首次术式经左径扩张94例,右径12例,左右径2例。术前心功能Ⅱ级42例,Ⅲ级52例,Ⅳ级14例。再次手术行二尖瓣置换(MVR)67例,MVR+三尖瓣成形(TVP)22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DVR)13例,DVR+TVP3例,MVR并其它术式3例。结果 术中死亡3例,术后早期死亡6例,占8.3%;术后发生并发症26例,占24.1%。术前心功能Ⅲ-Ⅳ级的死亡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心功能Ⅱ级者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狭窄病人需尽早行手术治疗;术前正确评价和改善心肺功能,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及术后积极防治并发症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急诊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病人的麻醉(附20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急诊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的麻醉。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本科1996年12月~2003年3月20例急诊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的麻醉前准备、麻醉诱导方法、循环功能维护和并发症防治等问题。该组病人麻醉前心功能分级(NYHAl)心功能Ⅲ级8例,Ⅳ级12例,心源性休克4例,采用小剂量咪唑安定、氯胺酮、芬太尼、万可松多次给药,复合利多卡因咽喉部表面麻醉作麻醉诱导,术中用GIK溶液或二磷酸果糖作心肌保护。结果 该组病人麻醉诱导基本平稳、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术后低心排4例(20.0%,4/20),1例肾功能不全(5.0%,1/20),2例呼吸功能不全(10.0%,2/20),3例死亡(15.0%,3/20)。结论 急诊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的麻醉应着重强调麻醉前心血管功能的维护、对循环干扰小的麻醉诱导、术中心肌和重要脏器功能保护以及术后的呼吸、循环支持。  相似文献   

6.
1976年6月~1994年10月,作者为1000例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了瓣膜替换术。术前心功能Ⅱ级91例,Ⅲ级528例,Ⅳ级381例。手术方式:二尖瓣替换术(MVR)660例(66%)。主动脉瓣替换术(AVR)128例(12.8%),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同期替换术(AVR及MVR)206例(20.6%),三尖瓣替换术(TVR)6例(0.6%)。术后早期并发症249例(24.9%),早期死亡95例(9.5%)。其中心功能Ⅱ~Ⅲ级者早期死亡31例(4.4%),心功能Ⅳ级者早期死亡64例(16.8%),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1991年以前手术的病人死亡81例(10.3%),1992年以后手术的病人手术死亡14例(6.6%)。术后随访3个月~18.6年,平均7.8年,晚期死亡127例(1.8%病人年),存活病人心功能明显改善。作者认为,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完善和改进体外循环技术,加强术中的心肌保护,对适宜病例施行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手术(MVRP)及加强术后监护,及时处理早期并发症是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张林  罗昭全  赵雄飞 《四川医学》2007,28(3):312-313
目的总结危重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经验,探讨术中心肌保护、术中注意事项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施行的危重心脏瓣膜置换术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晚期死亡1例。术后早期并发症10例次,主要为低心排综合征,心包填塞二次开胸止血、频发室性早搏、室颤、肺栓塞。术后随访1.4年,复查胸片心胸比明显缩小,UCG检查心脏各腔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术后心功能改善良好,Ⅰ级32例,Ⅱ级18例,Ⅲ级2例。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心肌保护,熟练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正确处理三尖辩返流,术后严密监护,早发现、早处理并发症是提高手术疗效,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症瓣膜病的手术及围手术期治疗方法.方法 1995年5月~2007年1月共手术治疗116例此类病人,入院时心胸比率0.56~0.90,心功能均为Ⅳ级;给予综合、系统治疗后心功能转为Ⅱ~Ⅲ级.采用氧合含钾机血灌注保护心肌下行瓣膜置换术.结果 住院死亡8例,死亡率7%;并发症:延迟性心包填塞1例,低心排21例,其中心衰2例,1例脑出血,1例肾衰,1例脑梗死,2例左室破裂,其中1例保留后瓣,1例感染.结论 精心的术前准备,严格的手术操作,良好的心肌保护,妥善的术后处理对此类病人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生物瓣失功能病人的再次换瓣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 43例生物瓣失功能病人的再次换瓣及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 自 1988年 7月至1999年 12月共 43例生物瓣失功能病人行再次手术换瓣。两次换瓣间隔时间为 4~ 18(平均 9.3± 3.0 )年。术前心功能Ⅱ级 3例 ,Ⅲ级 2 3例 ,Ⅳ级 17例。再次手术行二尖瓣置换 (MVR) 2 7例 ,MVR 三尖瓣成形 (TVP) 9例 ,主动脉瓣置换 (AVR) 2例 ,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 (DVR) 5例。结果 早期手术 (1988年 7月至 1991年12月 )死亡 5例 ,死亡率 31.3% (5 / 16 ) ;后期 (1992年后 )死亡 1例 ,死亡率 3.7% (1/ 2 7) ;在术前心功能均≥Ⅲ级。术后并发症 2 4例。结论 对生物瓣失功能病人需尽早行手术治疗。术前改善心功能、术中勿过多分离粘连及加强心肌保护、防止术后低心排的发生是降低手术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介绍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同时行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经验,分析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2002年10月~2008年2月2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瓣膜手术,患者年龄43~76岁,平均59岁,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8例,Ⅲ级10例,Ⅳ级2例;二尖瓣病变12例,主动脉瓣病变5例.联合瓣膜病变3例,均伴有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手术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心脏停跳后,先作静脉桥的远端吻合,然后置换瓣膜或成形.心脏复苏完成后完成大隐静脉与升主动脉吻合,或在升主动脉1次阻断下完成.内乳动脉的吻合在瓣膜手术后心脏复苏前完成,本组2例行二尖瓣成形.18例行机械瓣置换,未用生物瓣.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2例(10%),主要死亡原因:低心排血量,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心率失常等,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术前有心肌梗死史、心功能差、心胸比率大、女性等与早期死亡有关.随访18例,时间6个月~4年患者无死亡,心功能Ⅰ级12例,Ⅱ级6例.结论 CABG联合心瓣膜手术是治疗冠心病合并瓣膜病变的有效方法 ,术前积极改善心功能,术中加强心肌保护,缩短手术和心肌缺血时间以及完全的再血管化能有效的提高手术成功率.女性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高于男性.这与女性的低体重、冠状动脉细小及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变等构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告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50例风湿性主动脉瓣及二尖瓣行双瓣置换术,心功能Ⅱ级6例,Ⅲ级32例,Ⅳ级12例。所有病例术中均行左心耳结扎,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CABG)1例,主动脉瓣环扩大2例,三尖瓣成形11例,左房折叠8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6%),死亡原因为心肌保护不当、消化道大出血及脑出血各1例。其余47例随访4个月至6年,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结论:提高双瓣膜置换术的手术疗效,应不断改进手术方法,重视巨大左房及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处理,微温血心肌麻痹液持续灌注有益于瓣膜置换手术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108例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病人的再手术治疗围术期处理经验. 方法108例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病人首次术式经左径扩张94例,右径12例,左右径2例.术前心功能Ⅱ级42例,Ⅲ级52例,IV级14例.再次手术行二尖瓣置换(MVR)67例,MVR+三尖瓣成形(TVP)22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DVR)13例,DVR+TVP 3例,MVR并其它术式3例. 结果术中死亡3例,术后早期死亡6例,占8.3%;术后发生并发症26例,占24.1%.术前心功能Ⅲ~IV级的死亡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心功能II级者有明显差异(P<0.01). 结论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病人需尽早行手术治疗;术前正确评价和改善心肺功能,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及术后积极防治并发症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再次心脏手术二尖瓣替换术7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再次心脏手术二尖瓣替换术77例的治疗经验。方法:77例中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56例,生物瓣替换术后瓣膜毁损15例,机械瓣替换术后瓣膜功能障碍4例,部分房室管畸形术后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房间隔缺损术后风湿性二尖瓣病变1例。55例在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手术,22例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进行手术。结果:手术早期死亡4例(死亡率5.2%)。晚期死亡2例。随访存活病人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病人术前心功能是导致再次手术二尖瓣替换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重要因素,心脏跳动下进行手术可简化手术过程,改善心肌保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李廷武 《中外医疗》2013,(29):96-97
目的 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及围术期的处理措施.方法 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72例给予以瓣膜置换为主的综合处理.门诊或电话随访1~6个月.结果 住院死亡4例(5.5%),出院2周死亡1例,心功能恢复至Ⅰ级8例、Ⅱ级32例、Ⅲ级28例.结论 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全面评估手术风险,注重改善术前心功能及营养状况,缩短手术时间,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着重注意的若干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出现低心排综合征 3例 ,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 4例 ,心包填塞 1例 ;全组均痊愈 ,随访 0 .5~ 5年 ,心功能恢复至Ⅰ级 16例 ,Ⅱ级 4例。结论 :我们认为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与时机 ,改善病员术前各脏器的功能 ;术中注重心肌保护 ,提高手术技巧 ,改进手术方法 ;术后给予严密的监护和治疗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疗效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进一步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的更好方法,提高治愈率。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期间所做的224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其中心功能Ⅱ级22例,Ⅲ级143例,Ⅳ级59例。行双瓣膜置换术(DVR)99例,二尖瓣置换术(MVR)75例,主动脉置换术(AVR)47例,三尖瓣置换术(TVR)3例,二次瓣膜置换术19例,合并冠脉搭桥术(CABG)17例,主动脉根部扩大术14例,升主动脉置换术7例,其他11例。结果术后顺利恢复199例,占89%。发生主要并发症20例:低心排综合征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肾功能衰竭2例,呼吸衰竭2例,室颤3例,胸骨哆开再清创缝合2例,开胸止血2例。死亡6例,病死率为2.68%。同期手术的非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283例,死亡3例,病死率1.06%。两组相比较用卡方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用华法林钠抗凝治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1.5~2.0。术后门诊及电话随访到210例,随访率97.2%。随访时间8~44个月。无严重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1例女性患者于术后1年因心力衰竭死亡。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65例,Ⅱ级136例,Ⅲ级8例。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经充分的术前准备,精确熟练的手术操作,合适的心肌保护,严密的术后监护,是能够取得满意效果的,其危险因素是术前多器官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且对药物治疗不敏感,复合手术如换瓣加冠脉搭桥者,年龄〉70岁。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国产(北京GK)人工机械瓣施行二尖瓣单瓣替换术11例。均为风温性二尖瓣变、狭窄2例、双病变9例术前心功Ⅲ级9例、Ⅳ级2例。术后心功明显改善、恢复到Ⅰ级8例、Ⅱ级2例,作者认为:严编的掌握手术指征,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心肌保护,正确的术后处理,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1984年12月~1991年12月施行心脏人工瓣膜替换术252例,术前心功能Ⅱ级占2.4%、Ⅲ级53.6%、Ⅳ级44.0%;心胸比率>0.70者42.5%。行二尖瓣替换术154例,主动脉瓣替换术20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替换术78例;同时行三尖瓣环成形术和/或三尖瓣交界切开术87例。早期死亡23例(9.12%)。223例随访6~90个月,晚期死亡15例(6.72%)。存活的208例中心功能Ⅰ级165例(74.O%)、Ⅱ级39例(17.5%)、Ⅲ级4例(1.8%)。本文强调了重症患者的术前准备、手术时机的选择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临床总结探讨3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30例IE中,男22例,女8例;年龄3~50岁(平均26.3岁);心功能(NYIIA)Ⅱ级5例,Ⅲ级19例,Ⅳ级6例。择期手术18例,急诊手术12例。施行二尖瓣替换术4例,主动脉瓣替换术6例(其中1例合并主动脉窦瘤破裂同期行窦瘤切除修补术,主动脉二尖瓣双瓣替换术8例,三尖瓣修复成形术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动脉导管直视缝闭术4例,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2例,右室双腔心根治术1例。结果:本组死亡3例,死亡率10%,分别为主动脉二尖瓣替换术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室颤各1例,法乐氏四联症术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1例。27例术后随访9~250个月(平均86.4个月),晚期死亡2例,均为人造瓣膜心内膜炎。存活25例(83.3%)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心功能恢复至Ⅰ级者20例,Ⅱ级者4例,Ⅲ级1例。结论:外科治疗是难治性IE的有效治疗手段,IE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尽可能清除感染病灶和彻底根治心脏基础疾病。  相似文献   

20.
1984年12月~1988年12月对46例重症心脏瓣膜病行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术前CTR均>0.70,心功能Ⅲ级27例、Ⅳ级19例。绝大部分患者伴有肝、肺和肾功能损害。35例做了MVR、11例为MVR AVR,其中14例同时施行三尖瓣环成形术。手术死亡率为8.7%。术后随诊最长51个月,晚期死亡2例。余40例心功能上升为Ⅰ~Ⅱ级。本文讨论了此类患者的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处理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