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示踪减影透视(TSF)下超选择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 102例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按随机化分组表分为基线资料均衡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分别采用TSF技术超选择栓塞治疗及非TSF超选择栓塞治疗,对2组甲胎蛋白(AFP)、肿瘤大小和1、2年的生存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采用TSF技术后肿瘤血管内超选择栓塞治疗成功率为100%(51/51),对照组非TSF栓塞治疗成功率仅为27.4%(14/51)(P<0.01);观察组患者的AFP水平由术前的(51.5±1.5)μg/L下降至(2.6±0.5)μg/L(P<0.01),肿瘤直径由术前的(10.1±1.5)cm缩小为(5.3±0.5)cm(P<0.01);且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0.3±1.3)μg/L、(7.3±1.5)cm,P均<0.01〕;观察组1、2年生存率(90.20%、72.55%)高于对照组(41.18%、21.56%,P均<0.01)。结论应用TSF技术可提高原发型肝癌介入治疗超选择栓塞的成功率,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提高介入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ve angiography,DSA)检查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的价值,以及经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在治疗HB中的作用。方法2000年1月至2011年6月对收治的14例HB患儿(年龄2~12月)进行1~3次栓塞化疗,1月后所有患儿再次入院并接受DSA检查。回顾性分析总结1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4例患儿全部获得随访,13例患儿于介入治疗4周后入院,检查显示肿瘤明显缩小,甲胎蛋白(AFP)明显降低。第二次DSA检查7例未发现新生的肿瘤血管,6例有新生肿瘤血管形成。1例患儿经3次TACE后肿瘤影全部消失,未予手术治疗,追加了6月的静脉化疗。12例TACE结合手术的患儿,术后病理显示肿瘤细胞75%-100%坏死。13例患儿获得随访并存活至今,1例患儿于TACE后1月因患肺炎伴心力衰竭死亡。结论DSA是针对肿瘤具有高度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不但能精确显示肿瘤血管,还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的形态、边界。TACE是一个有效、安全的HB治疗方法。在手术切除前有必要进行DSA检查以了解有否新生的肿瘤血管及新发的肿瘤。对于新生的肿瘤血管应给予再次的TACE治疗。应用介入放射学技术结合延迟手术及随后的静脉辅助化疗可显著提高难治性HB的近期效果,并可能完全治愈HB。仅仅通过反复TACE亦有可能治愈HB。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增强磁共振(contrast-enhanced MRI,CE-MRI)在不同大小原发性肝癌TACE(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术后疗效评估的价值与意义,以期为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在TACE后复查中影像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接受TACE治疗的33例HCC患者(共83个病灶),TACE术后1个月1周内依次行CEUS,CE-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如发现病灶再次TACE,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分别对三者的检查结果进行Kappa检验以及Mc Nemar检验,比较三者其对TACE术后肿瘤残存、复发病灶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准确性及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CEUS和CEM R I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1.6%和100%,CE-MRI的诊断准确性优于CEU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CEUS与CE-MRI检查一致性较强(Kappa=0.794);CE-MRI敏感度、特异度比均为100%,CEUS的分别为88.9%,100%;在>3 cm的病灶中,CEUS与CE-MRI的一致性强(Kappa=0.891),CEUS的准确性、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6.1%,95.0%和100%。在≤3 cm的病灶中,CEUS与CE-MRI的一致性一般(Kappa=0.669),CEUS的准确性、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4.4%,78.3%和100%。结论:CEUS,CE-MRI与金标准DSA对于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的诊断一致性相当,CEUS可作为原发性肝癌TACE短期复查的替代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分析肝动脉造影CT(CT hepatic arteriography,CTHA)和经动脉门脉造影CT(CT arterial portography,CTAP)在肝癌介入术后复查中的作用。方法 对16例肝癌TACE术后AFP明显升高的患者行CTHA/CTAP及DSA检查。结果 CTHA/CTAP发现11例栓塞周边复发,新发病灶13个,DSA发现5例栓塞周边复发,新发病灶6个。结论 与DSA相比,CTHA/CTAP是评价介入疗效及发现新发病灶更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258例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和肝动脉化疗术(TAE)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258例肝癌患者行介入治疗,并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结果:本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术后均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全面、高质量的围术期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肝癌介入诊疗中DSA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癌TACE介入栓塞前肝动脉造影图像上癌灶、癌旁肝组织、背景肝组织之间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的差异性。方法本组共34例,男28例,女6例,均为经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后第一次行介入诊疗。介入栓塞治疗前均先行肝固有动脉插管造影,采用高压注射器团注对比剂(370mgl/m1)15ml,流率5ml/s,注射后延时0.5s曝光,以4帧/s(fps)帧率持续采集图像15s,获取60(4x15)幅图像。图像处理采用自主开发的图像处理软件DSAanalysis1.0。分别在癌灶的肿瘤染色区、癌旁肝组织及背景肝组织等区域各选定兴趣区(ROI),并生成各区域ROI的时间一密度曲线(TDC),对各TDC进行定量分析,获得与血流动力学相关的参数并对比,相关的参数包括:视频密度增量峰值(AXPV)、达峰时间(TP)、显影持续时间(TD)、TDC升支及降支最大斜率(KmaxU及KmaxD)。结果癌灶、癌旁肝组织、背景肝组织的TD分别为12.97s±0.89、7.75s±0.89、4.99s±0.37;KmaxD分别为36.0s^-1±8.2、90.8s^-1±24.3和142.6S^-1±26.4s。癌灶、癌旁肝组织、背景肝组织的TD及KmaxD两两对比均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而其他参数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DSAanalysis1.0软件获得的TDC进行分析,可获得与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值,其中TD、KmaxD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癌灶、癌旁肝组织及背景肝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差异。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癌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且大多数患者为中晚期肝癌,失去手术切除机会。目前对于中晚期肝癌患者一线治疗方案主要采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免疫靶向药物等保守治疗。目前对治疗疗效的评估主要采用MR动态增强扫描。随着CT、多普勒彩超等一些检查方式中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在肝癌介入治疗后的疗效评估中表现出特有的优势。本综述主要对各种无创性影像学检查的优缺点及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及介入治疗在急性动脉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26例急性动脉出血患者的DSA表现及动脉栓塞、药物灌注的治疗经验。结果本组患者26例,包括胃肠道出血15例,泌尿系出血3例,盆腔出血3例,大咯血3例,外科术后出血2例。所有患者DSA检查结果均呈阳性,表现为对比剂外溢、动脉瘤、畸形血管团等。25例患者经栓塞或药物灌注治疗后出血立即停止,其中1例患者灌注止血后,因腹膜炎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患者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DSA对急性动脉出血的定位、定性有重要价值,选择性动脉栓塞及药物灌注止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增强MRI和超声造影(CEUS)在肝细胞癌(HCC)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评估疗效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83例经过TACE治疗的HCC患者,均在治疗后1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增强MRI和超声造影检查,并以DSA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影像方法对TACE术后肿瘤残存...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肝癌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对36例肝癌介入治疗患者采取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副反应和并发症的严密观察及相应护理措施,结果4例肝癌患者介入术后因严重并发症而死亡,32例临床治愈.表明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给予精心护理是肝癌介入治疗的关键性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头癌DSA表现及介入治疗的短期疗效.方法分析14例胰头癌患者超选择动脉造影表现及经胰十二指肠上动脉灌注化疗的短期临床疗效.结果经胰十二脂肠上动脉造影显示肿瘤染色、肿瘤供血动脉及血管受侵率高于经腹腔干或胰十二指肠下动脉造影.经胰十二指肠上动脉灌注化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不同程度缓解,大部分患者肿瘤缩小.结论胰头癌经胰十二指肠上动脉造影肿瘤染色、肿瘤供血动脉及血管受侵显示率高,经胰十二指肠上动脉灌注化疗短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肝癌介入手术患者CT增强扫描的不良反应和护理措施。方法便利抽样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在杭州市西溪医院放射科行CT增强扫描的肝癌介入手术患者1800例,观察患者CT增强扫描时的不良反应。结果1800例患者中有2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轻度的恶心、呕吐、头痛、荨麻疹等症状。结论护理人员需要从操作护理和心理护理两个层面进行操作,通过全方面的护理,使患者心情放松地积极配合检查,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比较超声造影双向脉冲谐频成像和螺旋CT在判断肝肿瘤治疗效果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经多种非手术治疗后的肝癌患者 72例共 82个肿瘤分别进行超声造影和螺旋CT检查 ,比较两种影像技术的结果。结果 超声造影谐频成像的连续成像和间歇成像可分别显示肝肿瘤的血管影像和血流灌注情况。超声造影显示造影增强者 5 4.9% (4 5 /82 ) ,负性增强者 45 .1% (3 7/82 ) ;螺旋CT显示不完全治愈者 5 3 .7% (4 4 /82 ) ,完全治愈者 40 .2 % (3 3 /82 ) ,其余 6.1% (5 /82 )因碘油沉积而不能明确判断。结论 与螺旋CT相比 ,超声造影揭示治疗后的肿瘤内血流信号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较高 ;由于超声声像图较少受碘油沉积的影响以及其影像可直接引导进一步的穿刺局部治疗 ,超声造影更适宜于TAE术后肿瘤的疗效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双平板DSA及其类CT功能在经皮穿刺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腰腿疼痛或麻木患者,平均年龄(49.38±13.05)岁,共44个病变椎间盘,经CT或MRI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双平板DSA设备透视引导下行经皮穿刺臭氧消融术,术中每个椎间盘内注射臭氧4~25 mL(平均13.82±3.62 mL),盘外神经根周围注射臭氧0~15 mL(平均7.73±2.87 mL),并于盘内外注射曲安奈德水针共5 mL。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腰腿疼痛变化情况,同时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7例患者中,34例于臭氧消融术后腰腿疼痛VAS评分明显下降,并且疼痛缓解时间大于1年,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总有效率91.89%;3例疼痛缓解不明显,其中1例出现椎间盘感染。结论双平板DSA引导下经皮穿刺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并发症少,止痛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对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年中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的405例肝癌病人的CT资料和同时接受介入治疗的64例病人的DSA资料,并进行对照。结果 共发现41例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分为:肝动脉门静脉瘘36例(87.8%),肝动脉肝静脉瘘2例(4.9%),混合型肝动静脉瘘3例(7.3%)。13例肝动静脉瘘得到DSA证实,特异性为100%。结论 多层螺旋CT诊断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增强CT扫描与FDG-SPECT/PET扫描诊断 小肺癌的比较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增强CT扫描与FDG-SPECT/PET显像(氟-18-脱氧葡萄糖-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对小肺癌诊断的意义.方法:病理证实的小肺癌11例,炎性结节5例,结核瘤2例,术前行CT增强扫描(100mg造影剂以2.5ml/s速度静脉注射)和FDG-SPECT/PET显像(FDG11.1-14.8MBq静脉注射),观察病灶CT图像强化程度及核素显像的FDG浓聚程度,将术前两种不同的扫描结果与术后的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两种方法对鉴别诊断小肺癌的意义,结果:11例小肺癌增强CT扫描及FDG显像均诊断正确 ,但增强CT将1例炎性假瘤误诊为肺癌,FDG将一例结核误诊为肺癌,在11例小肺癌中CT检出6例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FDG检出5例淋巴结转移.结论:增强CT扫描与FOG-SPECT/PET显像均能鉴别 诊断小肺癌,两者各有优势,其正确率无显著差异,两种方法结合分析将更有利于沔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肝动脉期扫描及三维重建对原发性肝癌供血血管及血供情况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4例原发性肝癌行螺旋CT肝动脉期扫描,其中16例行肝动脉系统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强度投影(MIP)和表面遮盖成像(SSD)。结果:2DCT75例可见供血肝动脉影伸入病灶内,分为6个类型:中央单支直条形(17例),中央单支树枝型(26例),中央多支型(13例),周围单支型(5例),周围多支型(9例),混合型(5例)。9例病灶未见明确供血肝动脉血管。肝动脉期血供分为多血供型(59例)及少血供型(25型)。16例肝动脉系统血管MIP及SSD重建,显示腹腔动脉,脾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右动脉、肿瘤肝动脉共血血管及肿瘤血管形态。结论:螺旋CT肝动脉期及肝动脉系统血管三维重建,可以初步了解原发性肝癌肝动脉供血血管及肝动脉血供丰富情况,对指导肝癌介入治疗插管、病人选择及治疗效果的预测将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CT与DSA诊断原发性肝癌子灶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CT和DSA在诊断原发性肝癌子灶(≤2cm)的影像学表现及敏感性。方法对37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行CT检查和TACE术前的DSA造影,DSA造影在CT检查15~30d之内进行。然后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分别对每例DSA造影图像和CT片进行分析。结果CT共发现53个子灶右(叶34个,左叶19个),DSA共发现82个子灶(右叶55个,左叶27个)。结论DSA在发现≤2cm肝癌子灶方面优于CT(P<0.01),尤其是位于肝表面近膈肌处的子灶。  相似文献   

19.
64层螺旋CTA与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拟诊为脑梗死的患者100例,同时进行64层螺旋CTA和DSA检查,将64层螺旋CTA与DSA结果进行对照。结果与DSA为金标,CTA检出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的敏感度为97.8%,特异度为76.4%。结论 64层螺旋CTA能够清晰地显示颅内血管的狭窄,在某些方面可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