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62~1992年共采用前路稚体间立柱撑开植骨,椎体后缘骨块切除,脊髓前减压术治疗胸腰脊柱骨折合并载瘫或不全裁瘫100例。收到减压脊髓、稳定脊柱和植骨融合的效果。本就经前路切除椎体后缘骨块,椎体间立柱撑开植骨加挡板的手术步骤和新手术入路,进行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Kaneda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截瘫的疗效。方法:对13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截瘫行前路减压植骨,并采用胸腰椎前路Kaneda器内固定。结果:13例获得13-72个月随访,脊髓神经功能4例获得2级改善,8例获得1级改善,1例完全截瘫无改善。结论:胸腰椎爆理解骨折并截瘫采用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Kaneda内固定,重建脊柱,固定高度稳定,脊柱神经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经后路用骨刀行脊髓前减压术的手术方法。[方法]经后路行单侧半椎板、椎弓根入路,保留脊神经根和硬膜管,切除椎体后缘压迫脊髓的骨块,同时行椎体间植骨内固定。[结果]对25例创伤性截瘫和不全截瘫病人行后路脊髓前减压术,疗效优良率达72%。[结论]采用田氏脊柱骨刀经后路行脊髓前减压治疗创伤性截瘫和不全截瘫的手术方法,要比单纯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脊髓的手术方法,疗效明显提高,是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Kaneda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截瘫的疗效。方法 对 1 3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截瘫行前路减压植骨 ,并采用胸腰椎前路Kaneda器内固定。结果  1 3例获得 1 3~ 72个月随访 ,脊髓神经功能 4例获得 2级改善 ,8例获得 1级改善 ,1例完全截瘫无改善。结论 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截瘫采用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Kaneda内固定 ,重建脊柱 ,固定高度稳定 ,脊柱神经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中下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不同撑开高度支撑植骨对颈椎即刻运动稳定性的影响 ,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 6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 ,对完整状态、C5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 ,C4和C6椎体间以减压槽高度为基础依次撑开 0、2、4、6、8mm支撑植骨 6种状态进行生物力学测试 ,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记录C4、C5和C6椎体的三维运动 ,使用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和脊柱运动分析程序测量C4~ 5和C5~ 6节段在各种载荷条件下三维六自由度的运动范围。结果 减压后椎体间撑开 4mm、6mm植骨状态下手术节段的即刻运动稳定性比完整状态及不撑开植骨状态增加 (P <0 0 5 )。结论 中下颈椎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 ,撑开植骨对手术节段的即刻运动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适当的上下椎体间撑开高度为 4~ 6mm。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手术减压植骨融合与加用脊柱椎体内固定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10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病例,52例行前路手术切除突入椎管内骨块减压,撑开骨折间隙取自体髂骨块结构性植骨;另50例在减压植骨融合的基础上放置椎体钢板加压固定。结果术后随访5~62个月,分别进行术后疼痛、功能恢复、下肢肌力与感觉情况、脊柱畸形发生率等评价,两组手术方法疗效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单纯行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术可以达到与椎体钢板内固定手术相同的维持脊柱稳定的效果,同时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两种方法比较,前者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L"形钢板前路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和应用价值,对伴有脊髓损伤病例的治疗效果。[方法]沿第12肋骨作10~15 cm的斜切口,经肋骨横突切除术的方法抵达椎体的前外侧。严格地自骨膜下暴露伤椎,不需要结扎节段血管,用撬板撬开前纵韧带和椎旁软组织,先在椎体上刨槽准备植骨床后,摘除突入椎管内的骨块或椎体后缘。最后立柱植骨及"L"形钢板内固定,手术时间一般为1.5~2.5 h。[结果]对50例胸腰段爆裂骨折和重度压缩骨折伴有截瘫或不全截瘫的患者在受伤后72 h以内作了前路脊髓减压植骨"L"形钢板内固定术,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术前Frankel A级的9例,术后8例恢复到D级,1例恢复到E级。术前Frankel B级的15例,术后10例恢复到D级,5例恢复到E级。术前Frankel C级的26例,术后5例恢复到D级,21例恢复到E级。根据以上的神经功能恢复结果,作者认为胸腰段前路减压植骨"L"形钢板内固定的方法用于72 h以内伴有脊髓损伤的患者,其神经功能的恢复十分满意。[结论]胸腰段前路减压植骨"L"形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对治疗爆裂型骨折或重度压缩骨折合并截瘫或不全截瘫的病例,能达到彻底减压脊髓和植骨内固定稳定脊柱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上腰椎爆裂型骨折外侧入路的手术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介绍上腰椎爆裂型骨折外侧入路的手术方法。方法: 沿骶棘肌外缘切口, 分离暴露L1、2、3横突, 切除横突、椎弓根、椎体后缘和突出的椎间盘, 减压硬膜管, 并同时作椎体间植骨骨水泥固定。结果: 50例患者均能达到脊髓前减压彻底和椎体间植骨融合稳定的目的。截瘫和下肢神经症状的恢复根据Frankel标准, 一般均能恢复 1~2个档次。结论: 上腰椎爆裂型骨折外侧入路的手术方法, 能达到脊髓前减压彻底和椎体间植骨融合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的前路减压和应用Z-Plate钢板内固定及钛网支撑植骨的优点。方法 对48例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均行前路椎管减压、钛网支撑植骨及Z-Plate钢板内固定。平均随访时间16.5个月,术后椎体间均获骨性融合,95.8%患者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平均改善1.1级,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该方法可充分利用切除的肋骨和减压碎骨块进行植骨,避免取自体髂骨,纠正脊柱后凸,提高椎体问融合率,以重新获得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异体股骨片支撑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截瘫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前路椎管减压、异体股骨片支撑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截瘫的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3年2。月,收治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截瘫36例,年龄18~56岁。受伤部位:T11 3例、T12 10例、L1 14例、L2 7例、L3 2例。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9例、B级11例、C级13例、D级3例。均采用脊柱前路手术,切除伤椎中后缘,对受压椎管彻底减压后,椎体间后缘支撑植入适宜的脱脂异体股骨片,椎管成形后,再将减压取下的伤椎椎体碎骨和肋骨骨条植入椎体进行前路“Z”型或“K”型钢板固定。结果术后CT扫描示36例椎管致压物全部去除,椎管扩大。其中33例获随访1~3年;A级中1例失访,3例无恢复,1例降至B级,2例降至C级,2例降至E级;B级中1例失访,2例无恢复,2例降至C级,4例降至D级,2例降至E级;C级中1例失访,3例降至D级,9例降至E级;D级全部降至E级。32例椎体间融合成功,内固定器械无断钉、松动;1例融合失败,改用后路手术治疗。结论采用前路异体股骨片支撑植骨,可避免取白体髂骨植骨,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脊柱前路融合方法。  相似文献   

11.
脊椎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经路切除脊椎肿瘤与改进的人工椎体和自体植骨术治疗脊椎不同节段肿瘤的疗效。方法:对13例脊椎肿瘤采取切除瘤椎、人工椎体置换和自体植骨术;肿瘤包括颈椎4例,胸椎3例,腰椎6例。术前颈脊髓瘫痪1例,不完全瘫痪4例,肿瘤的术后病理学诊断有骨巨细胞瘤3例,骨囊肿、Ewing瘤、骨神经鞘瘤、软骨瘤、骨成纤维细胞瘤、骨纤维细胞瘤、骨嗜酸性肉芽肿、骨转移瘤、骨肉瘤和骨血管瘤各1例。结果:13例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无脊髓神经症状加重。除1例3个月恢复良好后失访外,余12例获平均4.3年随访,瘫痪5例完全恢复,12例均恢复家务和工作,X线片显示假体无松动、移位,植骨融合。结论:应根据肿瘤的脊柱节段和类型,选择手术治疗方式,采用人工椎体置换和自体植骨术,对完全切除脊椎肿瘤和重建脊椎稳定性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并伤椎重建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经后路矫形固定结合椎体撬拨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同时经椎弓根对骨折椎体进行撬拨,恢复椎体前、中柱高度,并行椎体内植骨治疗30例(34椎)胸腰椎骨折.男23例,女7例;年龄24~77岁,平均40.8岁.所有患者均为外伤性骨折,其中6例合并骨质疏松.植骨材料分别采用Cem-Ostetic人工骨浆(3例)、自体骨(17例)和同种异体骨(10例).随访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12~24个月随访,平均18个月.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椎体前高分别平均为(15.5±3.8)mm、(23.3±5.7)mm和(22.5±5.1)mm;椎体后高分别平均为(25.8±3.4)mm、(28.6±2.0)mm和(28.3±2.2)mm;后凸角度平均分别为23.5±7.6°、14.3°±7.1°和15.7°±7.5°;VAS分别平均为7.57±1.45、2.57±0.65和2.07±0.62.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等.骨折椎体密度等同或高于上、下邻椎体,部分行后外侧植骨融合病例亦达到临床融合标准.结论 经后路矫形固定结合椎体撬拨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恢复和维持椎体高度,提高骨折椎体密度,增强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一期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2002年3月以后的病例中对17例胸腰段、腰椎结核病者,行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一期椎间植骨钛质钉-板、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本组患者术前均有椎旁或腰大肌脓肿,椎体破坏塌陷,椎管内占位,脊柱畸形,不同程度神经功能受损。结果 术中无脊髓、神经及大血管损伤;术后随访1~3年,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椎间植骨全部融合,脊柱畸形被矫正,无病灶复发。结论 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一期椎间植骨内固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安全.疗效可靠、恢复快,卧床时间短,护理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前后路一期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前后方均受压的下颈椎损伤的疗效。方法对本组自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5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后路椎板切除、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2例;后路椎板切除、前路病椎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1例;后路椎板切除小关节复位、小关节间植骨侧块钢板内固定术、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术内固定2例。结果脱位均获完全复位,脊髓获得有效减压,椎间植骨6个月后均获骨性融合。4例脊髓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术中无重要神经、血管、气管及食道损伤,未发生术后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结论早期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胸腰椎骨折并截瘫的前路减压内固定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伴截瘫的前路减压和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前路减压Kaneda器内固定术治疗外伤性胸腰椎骨折伴截瘫38例,比较手术前后骨折复位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获随访的33例中,除2例胸椎损伤(T6、T10)并完全截瘫、2例脊髓横断无改善外,余均有Frankel一级以上恢复。结论前路减压Kaneda内固定术具有直视下直接切除致压物,有效地解除脊髓压迫,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了条件;保留了后柱的完整性,重建了中柱的连续性,使前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得以一次完成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截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探讨前后路手术在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6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经前路或后路行椎管扩大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5年,平均19个月.56例术后症状明显缓解,受压脊髓得到有效减压,植骨融合率高,前路手术脊髓神经功能改善优于后路手术,并发症少。结论 椎管侧前路减压对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有效,后路手术适用于单纯脊柱失稳者。  相似文献   

17.
下颈椎关节突关节与椎体后缘关系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研究探讨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前缘与椎体后缘的位置关系,为临床行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植入时评价进钉深度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无明显下颈椎畸形的标准颈椎侧位X线片100张,下颈椎标准CT平扫片50张,测量下颈椎关节突关节顶点、中部、基底部前缘与椎体后缘的距离(分别记为HS,HM,HI),椎体后缘之前为负、之后为正。并对测量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关节突关节前缘距离、椎体后缘的距离从顶点到基底部逐渐减小(HS〉HM〉HI)。C。关节突关节前缘大多位于椎体后缘之前(HS,HM,HI均为负值);C4.5C5.6关节突关节前缘逐渐后移;Co,,关节突关节前缘均位于椎体后缘之后(HS,HM,HI均为正值)。下颈椎关节突关节顶点前缘与椎体后缘的距离HS从C。到C6,7逐渐增大,C3.4为(0±0.25)mm,C4.5为(2.03±0.47)mm,C5.6为(2.45±0.56)mm,C6.7为(2.91±1.05)mm;下颈椎关节突关节中部前缘与椎体后缘的距离HM从C3.4到C6.7逐渐增大,C3.4为(-1.57±0.53)mm,C4.5为(O.50±0.26)mm,C5.6为(0.56±0.36)mm,C6.7为(1.54±0.39)mm;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基底部前缘与椎体后缘的距离HI从C3.4到C6.7逐渐增大,C3.4为(-2.03±0.40)mm,C4.5为(0±0.30)mm,C5,6为(0.50±0.44)mm,C6.7为(1.08±0.70)mm。结论:在行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时,螺钉的头部在C3.4应位于相应榷体后缘前方0~2mm,C4.5应位于相应椎体后缘之后0-2mm,C5.6应位于相应椎体后缘之后0.5-2.5him,C6.7应位于相应椎体后缘之后1~3mm。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前缘与椎体后缘关系的确立,可为临床工作中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植入时判断进钉深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使用AF钉治疗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32例T11-L3不稳定性骨折,其中女21例,男11例;年龄58~72岁,平均62岁。采用AF钉固定加椎板、横突和椎体内植骨。术前后均行X线和CT检查。观察脊柱稳定性、植骨融合以及脊柱高度、椎前骨片凸出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3个月,所有32例AF钉均未出现内固定失败或疼痛需行内固定折除。术后3个月开始骨折植骨融合。X线片显示椎体后突角从22°恢复到8.5°,前缘高度从50%恢复到86%,后缘高度从94%恢复到98%。CT显示6例骨片凸入椎管内,术后骨折完全恢复。结论:早期使用AF钉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是一种简捷有效的方法,能提供早期坚强固定,椎体良好的三柱稳定,植骨是AF钉力求成功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9.
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并完全性瘫痪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并完全性瘫痪是否有必要行前路手术。[方法] 14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并完全性瘫痪病人均行前路手术,采用左侧经胸膜后,腹膜后入路椎管前方减压去除压迫物,内植物植人加钢板内固定。术后定期严密随访每4个月1次,包括详细的症状体征记录,X线片俭查,部分病人行CT俭查。与既往胸腰段骨折并完全性瘫痪行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7例(资料完整)行历史对照:[结果] 14例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3年8个月(平均16个月),术前肋缘下至腹股沟束榨感及腰背痛全部消失,感觉平面下降8~18cm 3例,而且分别在术后4、8、12个月恢复部分排尿功能。全组病人双下肢肌力无恢复,8例于3个月之后出现不同程度肌张力升高。对照组7例术后腰间榨感及腰背痛完全消失仅1例,感觉平面全部无下降,1例于术后8个月恢复部分排尿功能。双下肢肌力均无恢复,肌张力均明显升高。[结论] 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并完全性瘫痪行前路手术对缓解术前腰背痛及腰间束榨,减轻肌张力增高及稳定脊柱有一定效果,但感觉平面的下降及下肢肌力的改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