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寄生虫病和寄生虫学领域的防治、科研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庆祝新中国60华诞之际,为了继承和发扬寄生虫病防治研究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凝聚该领域的各方力量,为寄生虫病和寄生虫学的防治、科研作出新的贡献,本刊特邀多位寄生虫病学防治研究的老专家和中青年专家拨冗撰文.  相似文献   

2.
寄生虫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的传染病之一,研制疫苗防治该病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随着寄生虫病和寄生虫学研究的深入,该领域取得很多进展,重组双歧杆菌疫苗以其独特的优点成为一种可行的新型疫苗,该文就寄生虫病重组双歧杆菌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为促进中华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分会委员间的学术交流,增进医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防治、科研领域中各学科间的相互交流,中华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分会定于2015年11月9-10日在上海市好望角大饭店召开全国医学寄生虫学学术研讨会。现将会议有关事宜通知如下。1.会议主题与内容会议主题为"医学寄生虫学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内容将涉及当前国内、外医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防治、科研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包括:①罕见或输入性寄生虫病;②重点寄生虫病的诊断、疫苗以及药物研究新进展;③重大  相似文献   

4.
由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不断增长,机会性致病寄生虫感染相应的增多。目前,人们对机会性致病寄生虫的生物学知识认识不足,对虫种的鉴定分型、人群感染状况、感染的来源及方式等的研究较少,多数机会性寄生虫研究缺乏动物模型。HIV在特殊人群中的流行,促进了对机会性感染的研究和认识,大大降低了机会性感染的发病率。机会性寄生虫病的临床表现复杂,临床医生的认识不足,缺乏敏感、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和治疗药物,是感染性疾病防治的瓶颈。大量的基础研究的支撑、发掘诊断和治疗的靶分子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到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研究领域,其中PCR技术因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其在寄生虫学中的应用对寄生虫病的诊断、防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就PCR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寄生虫学方面的应用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正>各有关机构及人员: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分会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和河南省预防医学会寄生虫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的2016年全国医学寄生虫学学术研讨会,拟于2016年8月17-18日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会议旨在促进医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防治、科研领域中各学科间的信息交流,推动寄生虫学的发展。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会议主题与内容:1.会议主题:"走向精准的寄生虫病防治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由台湾寄生虫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分会、长庚大学医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共同主办的"第四届海峡两岸寄生虫病学术研讨会"拟于2016年2月在台湾桃园长庚大学会议中心举办。届时海峡两岸寄生虫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将参会,通过两岸寄生虫病防治与研究的交流,分享防治经验,促进两岸寄生虫病科研与防治工作的合作,共同推动寄生虫学的发展。诚挚邀请海峡两岸寄生虫学及相关专业人员积极参与。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8.
【提要】 本文综述寄生虫学主要研究进展,包括寄生虫病诊断技术、致病机制、抗药性、寄生虫免疫逃避、基因组与蛋白组学以及疫苗等。同时对某些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观点,对于寄生虫学研究及教学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体寄生虫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概要地回顾了人体寄生虫学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早期确立为生物医学的一个独立学科以来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辉煌发展、遭遇挫折和下降,直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的复苏和新发展。寄生虫学新的发展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寄生虫学的研究融入了正在继续进行的生物学革命,以极快的速度将现代生物学新的理论、概念和技术引入寄生虫学和寄生虫病研究的许多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发展。现代生物学和医学新理论与高新技术成就的渗透,不仅在微观水平上对宿主-寄生虫相互关系作出更加深刻的诠释,而且也为发展新的寄生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理论依据和实用技术。尽管如此,作者明确指出,尽管寄生虫病仍然是一类分布广泛、对人类健康威胁甚大的疾病,但人体寄生虫学学科的发展,在现今世界范围内普遍受到忽视,包括医学教育中的寄生虫学教学日渐衰微的趋势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本文中作者还就我国寄生虫学学科发展需求、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国寄生虫学学科发展战略思考、当前人体寄生虫学研究的主流思维及优先研究领域布局思考等问题发表了若干探讨性意见;作者还涉及了在我国寄生虫(病)学学科未来发展战略制定中一个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即它的学科定位,特别是在医学教育中的学科当前定位带来的困惑及考虑。  相似文献   

10.
目前,随着免疫功能缺陷病(如AIDS)的日益增多以及激素、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的广泛应用,机会性致病寄生虫引起的感染越来越常见,而且常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近十多年来,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在各学科的逐渐应用,人体寄生虫学的研究已由过去的形态学描述、组织化学染色、同工酶测定、抗原组分分析和免疫学诊断方法等,发展为对基因水平的研究。对机会致病寄生虫的研究也不断深入。PCR是近十多年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新技术,而且逐渐被应用到各学科的很多领域,本文就PCR技术在机会致病寄生虫病研…  相似文献   

11.
近期我国报道的人感染蜱传寄生虫的种类和病例数均不断增加,蜱传疾病被认为是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对我国蜱传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进行综述,提出我国蜱传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可能被严重低估,亟需开展包括人群、媒介及动物宿主在内的蜱传寄生虫病的系统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食源性寄生虫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为制定健康教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2017年10-12月抽取河北省某医学院校内929名大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食源性寄生虫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以及正确态度和行为形成情况等。结果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了解程度和关注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P均 < 0.05),非医学专业学生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知晓率和关注程度均低于医学专业学生,已接受过医学寄生虫学教育的学生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知晓率和关注程度明显高于未接受相关教育者。不同专业大学生在不喜猎奇方面的健康行为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非医学专业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相对较低;不同专业大学生在建议他人不吃可能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的食物、会改变自身可能存在的与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相关的特殊喜好和生活习惯方面存在差异(P均 < 0.05),医学专业学生正确态度形成率相对较高。结论 接受过医学寄生虫学教育的学生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知识的知晓率、正确态度和行为形成率相对较高,在高校开设食源性寄生虫病相关课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Primary immunodeficiencies are important disorders because they typically cause severe illness in affected patients. In addition, these diseases provide a unique glimpse at the underpinnings of the immune system in humans. Susceptibility to infections, including those caused by parasites, is a hallmark of these immune defects. Understand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rimary immunodeficiencies and parasitic infections will likely improve our grasp on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 against these pathogens.  相似文献   

14.
摘要:寄生虫、肠道菌群和宿主三者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寄生虫感染宿主后不仅可以通过分泌物或排泄物直接改变宿主的肠道菌群,还可以通过调节宿主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的功能,进一步影响宿主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综述了寄生虫感染对宿主肠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寄生虫感染对宿主免疫稳态和免疫性疾病的影响,通过探讨寄生虫感染对宿主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以期为调控肠道菌群靶向治疗寄生虫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外泌体(Exosome)是一种由大多数内源细胞分泌的微小膜泡,其中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是细胞特异性分泌的含有蛋白质、核酸和脂类等具有功能活性物质的膜泡,参与细胞间物质与信息传递,在机体免疫、新陈代谢以及肿瘤生长、转移和耐药等方面发挥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外泌体在寄生虫与寄生虫病研究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6.
外泌体(Exosome)是一种由大多数内源细胞分泌的微小膜泡,其中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是细胞特异性分泌的含有蛋白质、核酸和脂类等具有功能活性物质的膜泡,参与细胞间物质与信息传递,在机体免疫、新陈代谢以及肿瘤生长、转移和耐药等方面发挥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外泌体在寄生虫与寄生虫病研究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7.
Diarrhea caused by enteric infections is a major factor in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An estimated 2-4 billion episodes of infectious diarrhea occur each year and are especially prevalent in infants. This review highlights 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diarrhea associated with the three classes of infectious agents, i.e., bacteria, viruses and parasites. Several bacterial pathogens have been chosen as model organisms, including Vibrio cholerae as a classical example of secretory diarrhea, Clostridium difficile and Shigella species as agents of inflammatory diarrhea and selected strains of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E. coli) to discuss the recent advances in alteration of epithelial ion absorption. Many of the recent studies addressing epithelial ion transport and barrier function have been carried out using viruses and parasites. Here, we focus on the rapidly developing field of viral diarrhea including rotavirus, norovirus and astrovirus infections. Finally we discuss Giardia lamblia and Entamoeba histolytica as examples of parasitic diarrhea. Parasites have a greater complexity than the other pathogens and are capable of creating molecules similar to those produced by the host, such as serotonin and PGE(2).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infectious diarrhea discussed include alterations in ion transport and tight junctions as well as the virulence factors, which alter these processes either through direct effects or indirectly through inflammation and neurotransmitters.  相似文献   

18.
This is part two of a three‐part series discussing parasites of the heart. In this section, we present an overview on parasitic diseases predominantly involving the myocardium. Copyright © 2007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19.
This is part three of a three-part series discussing parasites of the heart. In this section, we present an overview on parasitic diseases involving predominantly the pericardium and other miscellaneous cardiopulmonary manifestations such as some pulmonary hypertension syndromes and endomyocardial fibrosis.  相似文献   

20.
肠道菌群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与肠道病毒和寄生虫等共同栖息在人或动物肠道内。已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定植在宿主体内的寄生虫可直接或间接影响肠道菌群及其与机体的相对稳态,而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的改变也会影响寄生虫感染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本文就蠕虫及肠道原虫与肠道菌群相互关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