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的庇护所预防方案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治疗作用以及其副反应。 方法2001-03—2003-03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ALL患儿259例,标危组122例,以大剂量甲氨蝶呤(HD MTX,每次3g/m2)治疗,共1089例次;高危组137例,共765例次;高危组HD MTX治疗,分为2组,A组60例方案同标危组,B组77例采用HD MTX(每次3g/m2,用3次),半年后颅脑放疗18Gy。所有患儿中用药方法分为连续6h静滴MTX(814例次),24h连续静滴MTX(1040例次)两组。 结果高危组患儿与标危组患儿相比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以及感染较高(均P<005);高危组中A组与B组的庇护所预防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连续6h静滴MTX与连续24h静滴,两组间MTX的副反应以及排泄延迟发生率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在精确对ALL危险度分型的基础上,一部分高危患儿可以取消颅脑放疗,24h连续静滴HD MTX可以取代6h静滴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所致毒副作用的临床特点。方法 79例ALL患儿按诊断标准分为标危组(MTX使用剂量为3g/m~2)和中高危组(MTX使用剂量为5g/m~2),接受HD-MTX治疗。在MTX开始36h后予亚叶酸钙解救,检测42~48h MTX血药浓度,同时观察患儿HD-MTX治疗后的毒副作用。结果 79例ALL患儿接受HD-MTX化疗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和血小板减少的分别为52例(66%)、43例(54%)和10例(13%),发生肝脏毒性、黏膜损害和胃肠道反应者各为24例(30%)、29例(37%)和16例(20%),无一例发生肾脏毒性。42~48h MTX血药浓度与毒副作用的发生风险差异有显著性(P0.05)。比较标危组与中高危组MTX使用毒副作用的发生风险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HD-MTX治疗ALL时毒副作用多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黏膜损害和肝脏毒性。毒副作用的发生与MTX血药浓度有关联,未发现使用3g/m~2和5g/m~2的MTX剂量与毒副作用的发生风险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3.
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白血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 进一步改善大剂量甲氨蝶呤 (HD MTX)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的治疗效果 ,减少毒副作用。方法  2 9例ALL患儿共接受了 86例次HD MTX(每次 3g/m2 或 5g/m2 )治疗 ,连续 2 4h静滴 ,然后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① 5 6例次接受 3g/m2 剂量的患儿在用药后 4 4h、6 8h的血MTX浓度分别为 (0 97± 1 2 4 )μmol/L和 (0 35± 0 2 8) μmol/L ,30例次接受 5 g/m2 剂量的患儿在 4 4h、6 8h血MTX浓度为 (1 5 9± 2 13) μmol/L和 (0 6 5± 0 83) μmol/L。② 5g/m2 组粘膜损害、骨髓抑制方面较 3g/m2 组发生率略高 ,但从恢复时间看 ,两组无明显差异。③ 2 4h连续静滴毒副作用没有见到明显的增加。结论 大剂量MTX(每次 3g/m2 、5 g/m2 )连续 2 4h静滴治疗ALL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水化量对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血药浓度的影响,以及与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以完成诱导、巩固阶段化疗后拟进入庇护所治疗的ALL患儿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的设计方案;每例患儿给予3、4次HD-MTX化疗,每例每次5 g.m-2,每例次的水化量分别为5 000 mL.m-2.d-1(5 L组)、4 000 mL.m-2.d-1(4 L组)和3 000 mL.m-2.d-1(3 L组),碱化量及四氢叶酸钙解救量均恒定。每例次化疗于开始用药后0 h、24 h、36 h、42 h、48 h、54 h采集外周静脉血样,并于开始用药后2 h(三联鞘注前)行腰椎穿刺留取脑脊液标本,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测定其MTX浓度。结果12例患儿共进行了42例次HD-MTX化疗,共测定血药浓度238次。不同水化组之间各时间点的血药浓度相互比较,24 h MTX血药浓度测得值3 L组显著高于4 L组和5 L组,其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HD-MTX化疗时水化量的多少对MTX的血药浓度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在开始用药后36 h内,二者成反比关系。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在3 000~5 000 mL.m-2.d-1...  相似文献   

5.
尽管化学治疗迅速发展,但许多化疗药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使中枢神经系统(CNS)成为白血病细胞的第一庇护所,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成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复发的最重要原因。我们对1986~1996年收治的363例ALL患儿随访观察2年,结果表明:鞘注MTX、Ara-C、Dx加静滴HD-MTX可明显降低CNSL的发生率,对提高ALL患儿的持续完全缓解率(CCR)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副作用少、安全可靠,适用于基层医疗单位开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在基层医院的可行性。方法对8例ALL患儿进行56次HD-MTX治疗,MTX剂量3 g/m2,同时水化碱化4 d,滴注MTX 36 h后开始四氢叶酸钙解救,首剂30 mg/m2,以后15mg/m2,1次/6 h,共8次。并观察其不良反应及疗效。结果接受HD-MTX治疗8例中,出现骨髓抑制(26/56次)占46.4%,消化道反应(24/56次)占42.9%,肝功能损害(13/56次)占23.2%,黏膜损害(12/56次)占21.4%,感染(5/56次)占8.93%,皮疹(3/56次)占5.36%,心脏损害(2/56次)占3.57%,出现肺弥漫性间质性浸润影、头痛各1例。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与HD-MTX疗程前后差异无显著性。随访8例ALL,仅1例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该例为高危儿,发生时间为骨髓缓解(CR)后12个月。结论在基层医院不具备MTX监测及层流室条件下,只要在化疗前准备工作完善,水化碱化合理,四氢叶酸钙解救及时,HD-MTX治疗仍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加四氢叶酸钙(CF)解救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不良反应。方法82例ALL患儿进行139例次的HD-MTX加CF治疗。根据44 h MTX血药质量浓度分为A组(44 h MTX浓度≤1.0 mmol/L),B组(44 h MTX浓度>1.0 mmol/L)。对用药前后两组患儿不良反应观察,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感染发生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随着血药质量浓度增加,皮肤黏膜损害、心电图异常和心肌酶谱异常、神经系统症状发生率均显著增加,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HD-MTX加CF治疗儿童白血病时,不良反应较为常见,个体差异较大,应加强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胸苷酸合成酶(TS)基因型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经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确诊的ALL患儿73例,提取其基因组DNA,PCR扩增后测序鉴定TS基因型。观察并记录所有ALL患儿经HD-MTX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并监测化疗后42~48 h MTX血药浓度。结果 73例ALL患儿接受HD-MTX治疗后,其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减少、肝脏毒性、黏膜损害和胃肠道反应,不同TS基因型患儿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基因型与ALL患儿化疗后42~48 h MTX血药浓度的变化无关联。结论 TS基因多态性对ALL患儿HD-MTX化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剂量甲氨碟呤治疗的毒性反应及其防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降低联合化疗中大剂量甲氨碟呤(HD-MTX)的毒性反应。方法对28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或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评估心、肝、肾功能正常后行88次HD-MTX5g/m2静滴24h,出入量各>3000ml/(m2·24h),尿pH7~8,毒性严重者出入量各达5000ml/(m2·24h),维持尿pH7.5~8。在开始用药后36h应用四氢叶酸(LV)解救。结果副作用要表现为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平均每次HD-MTX5g/m2后LV解救11次、总量221.2mg/m2,LV剂量是MTX的4.4%、终止解救时间86h。结论在肾功能良好的基础上,确保水化和尿液碱化;严密观察早期毒性反应,调整LV的解救剂量、次数、时间,在无MTX血浓度监测条件下,做好以Ⅰ举措,HD-MTX(5g/m2)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剂量甲酰四氢叶酸钙(CF)延迟解救大剂量氨甲喋呤(HDMTX)应用安全性及机制。方法3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09例次HDMTX治疗病例(HDMTX:标危3.0g/m2,高危5.0g/m2)。A组(55例次)MTX滴注起第42小时应用CF解救[15mg/(m2·次),q6h×3次,水化方案改良];B组(54例次)第36小时应用CF解救[15mg/(m2·次),q6h×7次]。血清MTX浓度测定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不良反应评估标准按WHO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结果MTX滴入24h血清MTX浓度两组均无升高;48hMTX5.0g/m2患儿A组与B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肝损及口腔粘膜损害差异有显著意义(P均<0.05);Ⅲ~Ⅳ级肝损和口腔粘膜损害与对照组相比尤其是5.0g/m2HDMTX患儿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均<0.001)。结论在充分合理的水化基础上应用CF低限量及42h延迟解救HDMTX的毒副作用临床应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基因型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相关毒副反应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2003年1月-2008年12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血液肿瘤科接受化疗的80例ALL患儿,应用PCR方法进行GSTT1和GSTM1基因型检测,分析GST基因型与诱导化疗和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相关毒副反应的关系。结果检出GSTT1缺失基因型11例(13.8%),GSTM1缺失基因型27例(33.8%)。诱导化疗期中高危组GSTM1缺失基因型患儿肝损害发生率显著高于GSTM1非缺失基因型患儿(53.3%vs10.3%,P=0.011)。GSTT1和GSTM1基因型与标危组诱导化疗和HD-MTX化疗相关肝损害的发生无关,与化疗相关感染的发生也无关。结论 GSTM1基因型与接受较强烈诱导化疗的ALL中高危组患儿化疗相关肝损害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用甲氨蝶呤血浆浓度指导四氢叶酸钙解救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根据甲氨蝶呤(MTX)血浆浓度指导四氢叶酸钙(LCV)解救的可行性。方法18例患儿随机接受3种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方案共43例次。1 g/m2静滴36 h、3 g/m2和5 g/m2静滴24 h分别为14、16和13个疗程。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MTX血浆水平。3组均用MTX血浆水平指导LCV解救。结果3组间稳态血浆水平(CpSS)、LCV解救总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HD-MTX的CpSS、LCV总量随MTX剂量增加而增加。3组平均LCV/MTX值均<3%。患者均无不可逆的毒性反应发生。结论以MTX血浆水平指导LCV解救,3组解救开始时间推迟、剂量减少,毒副反应无显著增加,用MTX血浆质量浓度指导LCV解救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髓细胞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蛋白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中的表达状况与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及其早期治疗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2例ALL患者治疗前后骨髓细胞Bcl-2的表达。选择同期住院的非白血病患者15例正常骨髓作为对照。结果Bcl-2蛋白在ALL中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t=3·2558、P<0·01);治疗前后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F分别为3·4317、4·1132,P均<0·05,早期治疗反应差与早期治疗反应好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分别为2·9462、2·3747,P<0·01、<0·05);治疗反应好组,一个疗程后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t=1·7309;P<0·05),治疗反应差组,一个疗程后Bcl-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但较化疗前无显著性差异(t=1·1875;P>0·05),仍显著高于对照组病例(t=2·4164;P<0·05)。结论抗凋亡基因Bcl-2蛋白在儿童急淋白血病患者中存在高表达,与临床危险因素有关,可以作为一个影响儿童ALL疗效、预后,评定危险程度的新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大剂量甲氨蝶呤(MTX)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毒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包头市第四医院儿科100例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给予大剂量MTX治疗,分析患儿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100例ALL患儿中共接受328例次大剂量MTX治疗,262例次发生毒副反应,检出率为79. 9%,其中胃肠道反应占20. 7(68/328)、骨髓抑制占20.1%(66/328)、肝功能异常占12. 5%(41/328)、排泄延迟占6.1%(20/328),肾功能异常占11. 6%(38/328)、皮肤黏膜损伤占8.8%(29/328)。毒副反应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患儿的24h、48h、72h的MTX血药浓度(C24、C48、C72)及24h、48h的尿pH值(pH24、pH4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5);但二组性别、年龄、体质量、体表面积、MTX剂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C24、C48、C72和低pH24、pH48可能是ALL大剂量MTX治疗后毒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C24、C48、C72和pH24、pH48与ALL患儿经大剂量MTX治疗后发生毒副反应可能相关,对C24、C48、C72升高和pH24、pH48降低的患儿应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5.
Yang LH  Lu XT  Gu J  Hua Y  Zhao WH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5):393-394
大剂量氨甲蝶呤(HD-MTX)结合四氢叶酸钙(LCV)解救目前已成为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重要方案之一。由于LCV与ALL的预后存在相关性,故目前国内外的LCV用量呈减少趋势。我们对1g/m^2MTX持续静脉滴注(简称静滴)36h、3g/m^2和5g/m^2持续静滴24h的3种HD—MTX方案前瞻性地制定了根据MTX血浆浓度进行的个体化LCV解救方案,通过对毒性反应的分析以及与文献的对照了解其临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防治,预防和降低白血病的髓外复发机会,提高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长期生存。方法1999~2003年上海市新华医院对277例儿童ALL的诱导治疗期4~5次鞘内三联注射(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地塞米松),巩固期后采用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24h静脉连续滴注,进入维持后,每3个月1次,总共8~9次,以后改为鞘内注射3个月1次,直至化疗结束,对于超高危ALL患儿(白细胞计数>100×109/L、Ph1染色体阳性)采用头颅照射加鞘内注射。结果277例ALL患儿发生CNSL9例,发生率为3.2%,9例CNSL中4例骨髓复发,5例存活,中位生存时间22.2个月。结论CNSL的防治方法,明显降低了CNSL的发生率,使ALL患儿生存机会提高。发生CNSL的不利因素有高白细胞血症、T细胞性ALL、Ph1阳性染色体改变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进一步降低大剂量甲氨喋呤(HD-MTX)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时的毒副作用。方法 通过在HD-MTX治疗时应用两种不同的水化、碱化方法,观察其尿酸碱反应(pH值)、MTX的血清浓度、治疗效果及毒副作用的发生率。结果 (1)尿pH值的检测结果:A组共检测456例次,其中pH值<7为28例次,检出率为6.14%。B组共检测672例次,其中pH值<7为18例次,检出率为2.68%。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8.323,P<0.01)。(2)≥Ⅲ级毒副作用的发生率:A组:19例患儿共30例次,占29.7%。B组:28例患儿共16例次,占14.29%。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7.445,P<0.01)。(3)两组在用HD-MTX开始后44 h、68 h时MTX浓度异常者分别为7例次、5例次和5例次、2例次,两者相比较有差异(X244h=4.165,X268h=5.245,P<0.05)。(4)两组结果:A组:随访13-24个月,平均18.54±3.28月,13例(68.42%)处于完全缓解中且无髓处白血病的发生,复发4例,死亡1例,失访1例。B组:随访13-25个月,平均19.05±3.40月,22例(78.57%)处于完全缓解中且无髓外白血病的发生,失访1例,复发4例,1例因BUN升高改用HD-Ara-C。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0.613,P<0.01)。结论 B组碱化、水化方法优于A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研究3g/m2和5g/m2甲氨蝶呤(MTX)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血、脑脊液MTX浓度和不良反应。方法ALL患儿43例共接受98例次MTX3g/(m2·次)或5g/(m2·次)治疗,对两剂量组进行MTX血药质量浓度、脑脊液浓度及不良反应比较。结果1.MTX44、66h血药质量浓度与23hMTX血药质量浓度明显相关(P<0.05);2.不同个体间及同一个体不同时间使用同一给药方案血药质量浓度、脑脊液浓度水平差异较大;3.两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的MTX血药质量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标危、高危ALL分别采用3、5g/(m2·次)的剂量是合理的,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维吾尔族及汉族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甲氨蝶呤(MTX)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的分析,为MTX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判断依据。方法:根据24 h MTX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将28例(汉族 15 例,维吾尔族 13 例)接受大剂量MTX化疗的ALL患儿分为>10 μmol/L与≤10 μmol/L组;根据48 h MTX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为>1.0 μmol/L与≤1.0 μmol/L组。采用酶放大免疫测定法对行MTX治疗的所有患儿给药后24 h及48 h血药浓度进行检测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不同24 h MTX血药浓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 h MTX血药浓度>1.0 μmol/L组的消化道反应及黏膜损害发生率高于血药浓度≤1.0 μmol/L组 (P0.05);汉族患儿24 h及48 h MTX血药浓度均高于维吾尔族(P<0.05);除消化道反应外,汉族患儿肝功能异常、黏膜损害及骨髓抑制的发生率高于维吾尔族患儿 (P<0.05)。结论:24 h MTX血药浓度不能预测不良反应的发生,48 h MTX血药浓度对不良反应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24 h、48 h MTX血药浓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在维吾尔族及汉族间存在差异;MTX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可能对及时调整MTX用量,从而达到MTX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4例系我院1996.4-1998.9收治ALL患儿,男3例,女1例,年龄4.0岁-11.6岁,平均8.6岁,均处于骨髓缓解期。FAB分型均为L2,免疫分型前B细胞型2例,普通型1例,未分型1例。治疗参考国内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方案。给予大剂量甲氨喋呤(HD-MTX)庇护所预防,MTX用量按2-3g/m2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