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了解异地治疗地震伤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和影响因素。【方法】对从震区转入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37例伤员在汶川大地震1月时进行一般状况、PTSD检查量表平民版(PCL-C)、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应对方式问卷(CSQ)调查。【结果】6例(16.22%)伤员发生PTSD,PTSD症状最常见的是再体验症状,发生率78.4%;其次是高警觉症状,发生率为62.2%。相关分析发现年龄与再体验得分成正相关,地震前健康状况与回避/麻木得分成负相关。客观支持与PCL—C总分、再体验、高警觉成正相关,SAS和SDS的得分与PCL—C总分、再体验、回避麻木、高警觉都成正相关。【结论】汶川大地震的异地治疗伤员PTSD发生率不高,对异地治疗的地震伤员心理干预时要关注年龄较大者、震前患有躯体疾病者、客观支持过高和焦虑抑郁情绪明显者,还要注意避免过度关注引起二次心理伤害。 相似文献
2.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经历某种灾难性创伤性事件后人们持续存在的无助、害怕、恐惧等情绪及出现重复性创伤性体验、情感麻木与回避创伤性事件及警觉性增高等三大症状,并持续超过一个月以上的精神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四川汶川地震后第2周转移安置点灾民的急性和创伤后应激症状。方法223名随机抽样地震灾民完成自编调查问卷,用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测评的急性应激症状,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清单平民版(PCL-C)测评创伤后应激症状。结果①12.9%的被调查者存在自杀观念,46.7%有中度以上的烦扰,61.2%体验到不同程度的绝望,58.1%最糟糕的感觉持续3 d以上。②SASRQ结果显示:急性应激障碍(ASD)阳性率为7.17%,分离症状的69人(30.94%),有创伤再体验症状的98人(43.95%),有回避症状的70人(31.39%),有焦虑或醒觉性增高症状的117人(52.47%)。③PTSD筛查问卷PCL-C结果显示,筛查PTSD阳性29人(13.0%)。最常见的是再体验症状,发生率为77.9%;其次是高警觉症状,发生率为60.8%;回避麻木症状发生率为42.6%。④SASRQ和PCL-C量表均显示:56~65岁灾民均分最高,36~55岁次之。回归分析显示PCL-C总分与绝望感、最糟糕天数、烦扰程度存在回归关系(回归模型方差分析F=91.312,P<0.001)。结论灾民在地震发生后一周存在明显急性和创伤后应激症状。心理干预应减轻焦虑、警觉性增高和创伤再体验症状;尤其要关注中老年人、有绝望感、最糟糕天数多和烦扰程度重的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地震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从震区转入我院的26例伤员及其家属进行一般状况、应激症状的调查.结果 患者都出现不同程度的PTSD症状,其中睡眠障碍、不由自主回想地震经历、烦躁焦虑、难以集中注意力为主要临床特征.结论 汶川伤员有不同程度的PTSD症状和体征,发现问题应积极给以危机干预处理,可以避免PTSD的发生和加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汶川地震后转移到重庆治疗的伤员,在不同暴露因素下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症状的严重程度.方法 按多级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转移到重庆市11所医院治疗的386名灾区伤员,采用PTSD-17项筛查问卷(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 ,PCL-C)于地震后1个月对其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54份,分析不同暴露因素对PTSD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 暴露于目睹地震中有人被掩埋、死亡及地震中被掩埋,接受手术因素下的伤员PTSD严重度总分分别为(44.64±11.86)分,(44.67±12.49)分,(45.96±12.1)分,(44.80±12.92)分,较未暴露者高,差异有显著性( P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暴露因素中地震中被掩埋(OR=2.171,95%CI1.088~4.333)为PTSD严重程度的高危因素.结论 暴露因素程度重者PTSD症状严重,被掩埋是PTSD症状严重程度的高危因素,更长时间内患PTSD可能性大;应对此类伤员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研究汶川地震创伤患者及亲属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随访60例汶川地震经历者,其中创伤患者40例(创伤组)及亲属20例(对照组),进行相关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评定,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创伤组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SCL-90总分和各项分值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1),且转归情况差;损伤程度、受困时间、治疗效果和生活正常化程度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和迁延的影响因素.结论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和迁延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地震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及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灾害作为一种心理应激源与身心健康的关系早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本文作者在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的组织下,赴四川什邡妇幼保健院进行了为期20d的儿童心理干预.亲身感受到经历地震灾害后的儿童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创伤心理应激反应。纵观国内外有关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此类儿童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与治疗,必然会导致长远的负面影响,有的到成年期甚至终生伴有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因此,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儿童及时诊断并实施心理咨询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自身赴川进行心理干预的体验对地震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症状表现及其治疗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8.
9.
地震灾害作为一种心理应激源与身心健康的关系早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本文作者在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的组织下,于6月20日赴四川什邡妇幼保健院进行了为期20天的儿童心理干预,亲身感受到经历地震灾害后的儿童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创伤心理应激反应。纵观国内外有关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此类儿童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与治疗,必然会导致长远的负面影响,有的到成年期甚至终生伴有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因此,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儿童及时诊断并实施心理咨询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自身赴川进行心理干预的体验对地震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症状表现及其治疗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后异地治疗伤员的心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后伤员异地进行心理治疗干预方法。方法对37位来自汶川大地震的伤员在山东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心理干预,分别使用了支持性治疗技术、认知行为治疗技术、催眠治疗技术、团体辅导治疗技术和药物疗法,对震区躯体创伤患者进行分阶段的心理干预。采用SQR量表对震后伤员以自身为对照进行干预前后心理状况对比,寻找最优干预措施。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大部分伤员病情与情绪稳定, SQR量表前后结果显示,对震后伤员进行的异地心理干预治疗基本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结论本研究为震后紧急心理干预提供了实例,总结了震后异地心理干预的经验与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事件后转送到综合医院救治的伤员心理障碍的发生情况、躯体形式障碍症状特点及其转归。方法: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的急性应激障碍(ASD)和抑郁焦虑情感障碍诊断标准,对接受治疗的50例伤员进行临床诊断,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匹兹堡睡眠指数、社会支持量表、医学应对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巴氏指数、症状记录表等进行评定。并于1年后电话随访。结果:50例伤员中有16例符合急性应激障碍(ASD)、2例符合抑郁情感障碍、2例符合焦虑情感障碍诊断标准,1例出现躯体形式疼痛障碍。1年后电话随访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部分症状仍然存在。结论:汶川地震事件后的伤员,虽得到了积极救援治疗和社会各界关怀、支持,但仍然出现了急性应激障碍(ASD)和抑郁焦虑情感障碍,并有发生PTSD的可能,说明积极关注灾后伤员心理健康并对心理障碍积极干预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参与医疗救援的医护人员不同程度出现了创伤后应急障碍。本文对医护人员出现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实施心理干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urative effect of acupoint stimulation on the earthquake-cause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Methods: The 91 PTSD patients in Wenchuan hit by a strong earthquak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of 24 cases treated by the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and a treatment group of 67 cases treated by both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and acupoint stimulation. The scores wer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Chinese version of the incident effect scale revised (IES-R) and the self-compiled questionnaire for the major post-traumatic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scores of IES-R, the scores of all factors and the total scores of the questionnaire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0.01). The comparison of reduction in the factor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howed that the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t of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acupoint stimulation is effective for the PTSD patients, with better results than that of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used alone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5.12"地震后四川来杭州伤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了解地震1月内杭州市收治的四川地震伤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评定工具: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症状自评量表(SCL-90)、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结果:①四川来杭州伤员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53.33%,主要存在紧张、焦虑、抑郁、易惊吓以及睡眠、食欲差等。②四川来杭州伤员心理问题严重组与心理问题较轻组在社会支持、应付方式上有统计学差异。③心理干预前后其SCL-90、SRQ分值均明显下降。结论:四川地震伤员心理问题严重;灾害后有效心理干预明显降低发生心理问题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为预防和治疗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维护和提高白血病患儿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自评量表(PTSD—SS)对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状况进行调查,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与一般疾病患儿的差异。结果: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率为23.6%,PTSD—SS总分及其5个维度包括主观评定、反复重现体验、回避症状、警觉性增高和社会功能受损与一般疾病患儿比较,差异有统,(P〈0.01)计学意义。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受性别、家庭收入及负债状况的影响。结论: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较高,疾病对患儿造成较大的心理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急诊深度烧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急诊深度烧伤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2例,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PTSD发生率及其程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PTSD发生率低至29.69%,明显低于对照组(51.6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SD评分(再体验,回避、麻木,警觉性增高和PTSD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伤残接受度评分和心理弹性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急诊深度烧伤患者PTSD率,改善PTSD程度及其焦虑抑郁情绪,同时辅助患者早期接受伤残,提高自我战胜疾病的信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汶川地震后军队高龄老干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情况及特点。方法采用PTSD诊断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震后第30天对170名亲历地震的军队住院老干部进行评估。结果根据DSM-Ⅳ诊断标准,震后第30天有20.59%的老干部发生PTSD;PTSD患者年龄与非PTSD组患者年龄相比,明显较大(P〈0.05);PTSD组患者的躯体化、焦虑、抑郁因子分均显著高于非PTSD组(P〈0.01)。结论地震后1个月,军队老干部PTSD的发生率是20.59%,PTSD组老干部平均年龄比非PTSD组明显更大。有必要主动对受灾老干部进行精神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社会支持。方法:对3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PTSD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并于入院时和治疗4周末评定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然后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前后的社会支持情况。结果:PTSD患者的主要精神症状为:痛苦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创伤体验、情境回避和持续的警觉性增高、选择性遗忘和对未来失去信心,多伴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抗抑郁药和联合用药治疗效果较佳,显好率分别达90.9%和83.3%。治疗前的SSRS总分、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两个因子分均显著低于治疗4周末(P〈0.05或P〈0.01)。结论:PTSD患者具有接触创伤性事件、重现创伤体验、回避和警觉性增高四个特点,主观支持不足和对支持利用度差,需及时给予心理干预和适当抗抑郁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