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客观评价针刺配合麦粒灸对颈椎病颈痛患者颈部压痛阈的影响。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获得合格受试者共15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配至针灸组、针刺组、灸法组。针灸组于针刺结束后予以麦粒灸治疗,针刺组只予针刺治疗,灸法组只予麦粒灸治疗。3组受试者均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运用M-tone压痛测试仪,于每次治疗前、后对受试者的颈部压痛阈进行测量。结果 3组接受治疗后压痛阈均增加,自第6次治疗开始,针灸组患者压痛阈明显优于其余两组(P0.05);整个治疗过程中,针灸组压痛阈升高幅度最大,其后依次为针刺组和灸法组;每次干预前后压痛阈的差值比较,3组出现峰值的时间不等,针灸组出现最早,其次是针刺组和灸法组。结论针刺配合麦粒灸可明显升高颈椎病颈痛患者颈部压痛阈,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催眠对针刺健康受试者疼痛及恐惧心理的作用。方法:将52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名。观察组在催眠状态下接受第1次针刺,唤醒,间隔30 min后清醒状态下接受第2次针刺;对照组先在清醒状态下接受第1次针刺,间隔30 min后在催眠状态下接受第2次针刺。采用Likert量表调查两组受试者针刺前(平常状态)、第1次及第2次针刺后的放松度、疼痛感和再次接受针刺的意愿度;测量两组受试者平常状态和第1次针刺后的脉搏、血压变化。结果:与平常状态相比,观察组第1次针刺(催眠后针刺)和第2次针刺(唤醒后针刺)的放松度均升高,疼痛感均减轻,意愿度均增强(P<0.001),观察组催眠后针刺与唤醒后针刺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平常状态相比,对照组在第1次针刺后(清醒时针刺)放松度降低,疼痛感减轻,再次接受针刺的意愿度增强(P<0.001,P<0.05);第2次针刺(催眠后针刺)与平常状态相比,疼痛感减轻,意愿度增强(P<0.001),放松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1次针刺后比较,催眠后再针刺放松度升高,疼痛感减轻,意愿度增强(P<0.05,P<0.001)。与对照组第1次针刺后(清醒时针刺)比较,观察组催眠后针刺和唤醒后针刺的放松度和意愿度升高,疼痛感减轻(P<0.001);与对照组第2次针刺(催眠后再针刺)比较,观察组催眠后针刺和唤醒后针刺的放松度升高,疼痛感减轻(P<0.01,P<0.001),意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第1次针刺后(清醒时针刺)与平常状态相比,脉搏加快,舒张压和收缩压升高(P<0.05,P<0.01),观察组催眠后针刺与平常状态相比,脉搏减缓,血压下降(P<0.01);观察组第1次针刺(催眠后针刺)与对照组第1次针刺(清醒时针刺)相比,脉搏减缓,血压下降(P<0.001)。结论:针刺过程中结合催眠可以减轻针刺受试者的恐惧心理,降低受试者的疼痛感,增加受试者再次接受针刺的意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 MRI)探索针刺廉泉穴过程中针感与脑效应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18~35岁右利手健康受试者20例,采用随机交叉设计法将其随机分为两部分各10例,一部分受试者先接受真针刺,间隔7天洗脱期后再接受假针刺;另一部分受试者先接受假针刺,间隔7天洗脱期后再接受真针刺。将最终获得的40例次数据中接受真针刺时收集的数据归为试验组,接受假针刺时收集的数据归为对照组。真针刺为针刺廉泉穴,行手法1 min,留针8 min,再重复1次,共干预18 min;假针刺为针刺类廉泉穴,针灸师手拿针柄但不行手法持续1min,留针8 min,再重复1次,共干预18 min。针刺过程中采用马萨诸塞州总医院针感量表对针感进行评分,对受试者全脑进行f MRI扫描,以低频振幅分析(ALFF)指标评估受试者针刺后脑区功能活动的变化;对试验组针感评分与差异脑区的ALFF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索脑功能活动变化与针感之间的关系。结果 试验组针感中酸痛、深压痛、沉重感、胀痛、刺痛、如鲠在喉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疼痛、麻木感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与艾灸对气虚证患者症状的改善作用及对心率变异性指标的不同影响。方法:招募30例气虚证患者及15例健康受试者,将30例气虚证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艾灸组,每组15例;15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针刺组与健康对照组接受针刺治疗,艾灸组接受艾灸治疗,所取穴位均为关元和足三里,隔日治疗1次,共10次。在患者治疗前、治疗4次及治疗结束后进行气虚证症状量化评分并检测受试者心率变异性。比较气虚证症状量化评分与心率变异性指标的相关性,比较治疗前、治疗4次及治疗结束后3组受试者心率变异性指标的变化。结果:针刺组与艾灸组气虚证症状量化评分在第4次治疗后和治疗结束后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治疗结束后艾灸组气虚证评分低于针刺组(P0.05);气虚证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指标比健康对照组更低(均P0.05),且相关系数更高;治疗结束后,艾灸组的平均心率较治疗前下降(P0.05),心率变异性总功率、低频均较治疗前上升(均P0.05),健康对照组平均心率较治疗前上升(P0.05);针刺组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率变异性总功率能一定程度上反映气虚证的严重程度,针刺与艾灸均能改善患者的气虚症状,艾灸作用更明显,原因可能与艾灸能够持续性地提高自主神经系统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特定穴位对低视力患者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6例患者(60只眼)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针刺组由固定人员按常规针法针刺患侧3个特定穴位(翳明、太阳、球后),共针刺1个月(20次);对照组不做针刺。两组患者治疗前1个月及治疗期间均不接受其它治疗。治疗结束后作视力及对比敏感度检查。针刺组加查首次针刺后即刻视力。结果:针刺后有即时视力改善现象,并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低视力患者的视力,提高低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结论:针刺特定穴位(翳明、太阳、球后)对低视力患者的视功能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西医院校青年学生对针灸疗法的认知,为针灸宣传及教学提供依据。方法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自制针灸疗法认知及对针灸操作体验的调查问卷。通过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后,给予针刺操作体验。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问卷共计226份,其中男性112例,女性114例,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受试者针刺前出现焦虑紧张情绪,女性更明显(P0.05);在对针刺的感觉描述中,"胀满感"与"麻木感"出现次数最多,针灸刺激强度均在受试者承受范围内;经过一次针刺体验后,79.6%的学生有意向患者推荐针灸疗法,仅1.3%学生明确表示不接受针灸治疗。结论针刺可能引发疼痛的心理暗示造成患者针刺前焦虑紧张,进而对患者选择针灸疗法具有负面影响;针刺前充分沟通,对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具有帮助意义;针灸临床研究应具有多学科整合意识,提高临床研究质量,研究报告应努力更多发表于其他专科杂志上以扩大针灸临床治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针刺少阳经特定穴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名无先兆偏头痛受试者,随机分为少阳经特定穴组(真穴组)、非经非穴组(假穴组)和等待治疗组(等待组),分别给予真穴组和假穴组为期4周20次针刺治疗,而等待组观察4周不予治疗,以头痛天数为主要评价指标,以头痛对生活质量、情绪影响为次要指标,评估针刺镇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头痛天数真穴组明显减少(4.11±2.24)天,假穴组无显著改善(0.53±3.16)天,等待组增加(-4.40±4.38)天,真穴组对头痛天数的改善优于假穴组与等待组。偏头痛生活品质问卷评分(MSQ)与抑郁情绪的改善,真穴组优于假穴组与等待组。结论:针刺少阳经特定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优于非经非穴和等待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足底生物力学信号角度探讨针刺改善中风患者步长及步速的临床疗效。方法:21名受试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刺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接受Fugl-Meyer评定(下肢部分)、Barthel指数评定和生物力学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定(下肢部分)、Barthel指数及步长在治疗前后比较,未见到显著差异。接受针刺治疗组患者的步行速度同治疗前比较有了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针刺可以提高中风患者步行速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加特定手法综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肩周炎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4例采用针刺、TDP加特定手法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单纯针刺法治疗,10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2组显效率及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TDP加特定手法综合治疗肩周炎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客观评价针刺得气与不同机体状态下受试者风池穴压痛阈值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和住院纳入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入受试者60例,其中健康者30例,颈痛患者30例。根据受试者的入组的先后顺序由同一名针灸医师进行一次针灸治疗,并进行针刺得气感的评价。运用SLY-HFM手持式测痛仪在受试者接受针刺治疗前对受试者的颈部风池穴的压痛阈值进行测量。结果:颈痛患者的风池穴压痛阈值比健康受试者风池穴压痛阈值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受试者风池穴压痛阈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压痛阈值更低(P0.05)。患者得气感痛感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更容易出现痛感(P0.05)。结论:机体不同状态疾病特异性腧穴压痛阈值不同,以患者压痛阈值更低;患者得气感痛感及压痛阈值存在性别差异,两者之间并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针刺作为一种中医外治的干预手段,对多种疾病有效,特别在治疗痛证方面有着独到优势,其效果也被越来越多的试验所证实;但国际上也出现了一些大样本安慰针刺对照试验,显示针刺效应与安慰针刺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对照试验中安慰针刺的设置合理性是影响针刺研究水平的关键,也是临床试验的难点。此文分析安慰针刺效应的相关机制及使用现状,提出在进行安慰针刺设置时应综合考虑特定治疗作用最小化、受试者期望值一致化的因素,使针刺的特异治疗效应被国际认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补虚通络针法对中风患者步长、步速、单足支撑相的影响.方法:32名受试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补虚通络针刺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接受足底生物力学检测,治疗2周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接受补虚通络针刺治疗患者的步行速度和单足支撑相比例同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或P<0.01.结论:补虚通络针法针刺可以提高中风患者步行速度,改善单足支撑相比例等生物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腰部腧穴治疗膝关节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7例膝关节痛患者,采用针刺腰部腧穴配合拔罐治疗,分别于治疗前、第一次治疗后、第二次治疗前、第二次治疗后对受试者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结果:治疗前VAS评分为5.3±1.2,第一次治疗后降为1.9±0.8,第二次治疗前为2.1±0.7,第二次治疗后降为0.7±0.6。结论:针刺腰部腧穴对于腰部疾病引发的膝关节疼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对针刺与假针刺敏感点治疗颈肩部疼痛的效果进行了比较。方法:34名主诉颈肩部慢性疼痛且无臂部症状的志愿者在获得知情同意后被随机分为针刺组或假针刺组。受试者每周1次共3周进行针刺或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认知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将90名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45例,对照组45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针刺结合认知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只进行认知康复训练。针刺治疗时间30 min/次,认知康复训练30 min/次,1次/d,5次/周,共治疗12周。所有受试者均于干预前和干预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①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干预结束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及功能独立性评估(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2、0.043);③组间比较显示,干预结束后观察组MoCA和FIM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认知康复训练相比,针刺结合认知康复训练更有利于改善患者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聂兆伟 《光明中医》2023,(6):1116-1119
目的 探讨督灸纠正血瘀体质偏颇及延缓衰老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血瘀质受试者随机分为督灸组、针刺组。督灸组每10 d督灸1次,共治疗6次。针刺组取穴血海、三阴交、太冲等,每日针刺1次,每次30 min,治疗5 d休息2 d,治疗60 d。比较受试者体质转化分、血清SOD、MDA变化情况。结果 督灸组血瘀体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督灸组血清SOD水平较干预前显著升高,MDA水平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均P<0.05);且督灸组改善SOD、MDA程度较针刺组更显著(P<0.05)。结论 督灸可改善血瘀体质偏颇,通过调整SOD、MDA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针刺与安慰针刺对失眠伴焦虑情绪的临床疗效差异,为针刺治疗失眠症、改善受试者焦虑情绪及生命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7月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第三附属医院门诊患者和社会人士为受试者失眠伴焦虑情绪受试者6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即针刺组,观察病例33例;对照组即安慰针刺组,观察病例34例。2组受试者均采用Park Sham Placebo Acupuncture Device(PSD)针具配合针刺和安慰针刺,均选取主穴:神门、安眠、照海、申脉、内关、合谷、太冲,辨证配穴:心俞、脾俞、三阴交、胆俞、太溪、行间、侠溪、丰隆、内庭等,在10次治疗结束后和治疗后第1个月、第3个月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包括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及针感量表的指标差异。结果:2组治疗结束后在PSQI各项指数、SAS标准分比较,针刺组改善明显,优于安慰针刺组(P0.05);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发现PSQI各项指数、SAS标准分有不同程度的反弹,但针刺组的持续改善作用仍优于安慰针刺组(P0.05);针感量表评价中针刺组得气感强,安慰针刺组未获得有效针感(P0.05),但2组均有较为明显的锐痛感(P0.05)。结论:针刺并有效得气可大大改善受试者失眠症状及焦虑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疗效有一定的持续性,且优于安慰针刺组。失眠越重,焦虑情绪也越重;针刺是改善失眠伴焦虑情绪的有效手段,能大大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可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针刺治疗对肥胖模型大鼠下丘脑ob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特定穴位针刺治疗减肥功效及对下丘脑ob mRNA表达的影响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特定穴位针刺治疗组、非特定穴位针刺治疗组,每组15只。采用营养肥胖造模方法复制肥胖模型大鼠,实验第4周行干预治疗,13周结束,治疗前后检测各组大鼠体重、肥胖lee’s指数,治疗后RT-PCR法检测下丘脑ob mRNA表达。结果:治疗前,模型大鼠体重、lee’s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特定穴位针刺治疗组体重、lee’s指数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和非特定穴位针刺治疗组(P<0.05或P<0.01);治疗后取下丘脑,特定穴位针刺治疗组ob mRNA表达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及非特定穴位针刺治疗组(P<0.01)。结论:特定穴位针刺治疗具有较好的减肥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下丘脑ob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刺早期干预脑卒中患者是否能够降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针刺组选穴大椎、本神(双侧)、百会、悬钟(双侧)、神门(双侧)每日针刺1次,每次30 min,共治疗4周;对照组给予空白对照,无任何干预措施。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皆不使用抗抑郁药物,并在基线期、4周后、8周后使用HAMD进行评分。结果:2组受试者HAMD量表评分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受试者HAMD量表评分变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周后2组受试者HAMD量表评分变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行醒脑开窍针刺可有效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穴区不同组织结构针刺对施针者和受试者得气针感及穴区肌电的影响.方法:招募20例健康受试者,按随机原则均接受4种不同组织结构针刺:足三里穴皮肤层针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肌肉组织为主)针刺、无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全穴)针刺、无皮肤麻醉下犊鼻穴针刺.参考主观针感量表(MASS)录音记录行针期间施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