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萸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9):380-380
本人从事血液病临床多年,随着血瘀理论和活血化瘀法在血液病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为血液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大多数血液病在不同的病理阶段均有瘀血存在,应用活血化瘀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满意疗效.现结合病例,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2.
常见的以血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的造血系统疾病,中医以补肾生血法施治者为多,且疗效显著.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逐渐开始了有关血液病在细胞分子水平表达的研究.研究补肾生血法治疗某些血液病以及血液病在细胞分子水平的表达,有助于找到血液病异病同治的物质基础,发挥中医治疗血液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介绍血液病专题文献数据库建设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流程,重点展示了包括构建文献数据库平台、获取文献、分析文献、上传文献和文献持续更新等几个流程的实施方法,和原始文献科研方法学要素及研究结果要素结构化的方法.提出基于循证医学考虑的血液病专题文献数据库与血液病专业知识、科研方法学知识紧密结合,具有浓厚的血液病专业属性和研究特征,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柯微君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血液病专家,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中华医学会北京市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历届委员.从事医疗工作五十余年.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市局级科技进步奖六项.1994、1997年两次获市科委级奖.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血液病.笔者有幸师从柯微君老师,现就其应用自拟紫豉桃红化癜汤治疗过敏性紫癜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傅汝林为贵阳中医学院教授,从医4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主要从事血液病的临床研治工作.现将其治疗血液病的几则验案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6.
鼻出血是临床常见病症,鼻腔局部病变和某些全身疾息均可导致鼻出血,而血液病伴鼻出血则更为多见.现将本院2005-2006年诊治的32例血液病鼻出血患者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型恶性血液病的临床治疗结果与护理方法.方法:对3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型恶性血液病患者应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的同时给予精心护理.结果:经过治疗与护理后,所有患者骨髓像及外周血像均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加强早期临床观察,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凝血功能监测,预防感染,能够降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型恶性血液病致死率,提高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71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分为氟康唑组24例,伊曲康唑组20例和两性霉素B组27例,分别观察三组疗效.结果:伊曲康唑与两性霉素B有效率高于氟康唑,伊曲康唑与两性霉素B脂质体疗效上无明显差异.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组不良反应率均显著低于两性霉素B组.结论:对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抗真菌治疗,伊曲康唑、两性霉素疗效相当,但氟康唑安全性较两性霉素好.  相似文献   

9.
黄振翘治疗急性白血病生存5年以上病例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韶虹 《中医杂志》2005,46(2):96-97
黄振翘(1936~),男,196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血液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常委、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9年获国务院颁发的突出贡献证书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各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9部,主持血液病中医研究课题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 我院黄振翘教授从事血液病临床40余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现将其治疗成人急性白血病获5年以上生存的病例进行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交流血液病相关领域的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临床研究成果,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拟定2012 年9 月14—17 日在石家庄市召开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同时进行血液病专业委员会改选换届。会议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主办,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石家庄平安医院承办。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1.
出血是恶性血液病的危急重症,严重影响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恶性血液病出血证属于中医“血证”范畴,唐宗海著《血证论》阐述气血失和是血证的基本病机,调气和血法是血证的治疗大法,由此思考恶性血液病出血证与《血证论》中血证的联系,分析恶性血液病出血证的基本病机及调气和血法论治恶性血液病出血证的关键,为恶性血液病出血证的治疗提供更多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中药信息技术对血液病验方中医治疗进行分析,观察血液病验方的组合规律及灵活性,探讨中医治疗血液病验方的用药规律,总结其可行性及优越性,与其他方法做临床对比研究。方法:收集中医治疗中关于血液病的验方共296个,建立血液病方剂中药组合的完整数据库,用矩阵比较法对不同血液病方剂的复杂组合及用药特点进行分析归纳。结果:黄芪作为血液病验方中主要单味中药出现频率最高,当归居于第二。按药对分析,黄芪-当归组合的药对最为常见,按药群分析,黄芪-当归-熟地黄是296种血液病方剂中用药最多的药群。结论:血液病方剂中药组合中黄芪是首选的核心组成成分,合并当归后组成黄芪-当归药对是血液病方剂出现频率最高的药对,可认为黄芪-当归药是血液病验方中医治疗的核心药对。  相似文献   

13.
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自2014年成立以来,将全国中医血液界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症经验传承纳入常态化管理.2020年分会组织人员通过访谈、跟师、论坛、交流等方式,对首批周霭祥、吴正翔、黄世林、振翘、丘和明、姚乃中、邓成珊、梁冰、孙伟正9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血液界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症经验进行总结,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座谈与修订.其目的是让这些中医、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大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发扬光大,更好造福于广大血液病患者.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不少血液病在治疗上十分棘手,严重者如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自不待言,即使较常见的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从许多线索看,通过中西医结合,改善血液病的治疗还是大有可为并有可能取得成效的,故开展血液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是实际需要,也有宽阔的前景。为提高血液病的治疗效果而进行中西医结合,至少可有以下几种方式:1.运用西医的方法明确诊断,探寻病因,正确分型,根据中医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治疗。目前许多血液病(包括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缺乏有效疗法,在西医中也很难预见在近期内会出现新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血液病呈上升趋势,困扰着血液病患者的护理问题也应运而生。专家指出,血液病患者做好护理是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这对于病情的好转至关重要,下面谈谈血液病患者护理知识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6.
肖海燕 《中医杂志》2012,53(21):1864-1865
介绍邓成珊辨证治疗血液病出血经验,认为血液病出血病因主要为血热和毒邪,治疗当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的原则,并根据辨症、辨病等实际情况合理选药组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ICC在老年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科收治的52例老年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和对照组各26例,比较两组静脉留置时间、静脉穿刺次数以及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PICC组患者静脉留置时间高于对照组,而静脉穿刺次数、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PICC 在老年血液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减少了反复穿刺的痛苦,化疗药物外渗的后顾之忧及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损害,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值得对此类特殊人群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杨艳  梁漫 《河南中医》2013,33(1):110-111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法防治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呕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与对照组20例,对照组化疗前静脉注射盐酸格拉司琼;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化疗前1日给予耳穴贴压,直至化疗结束.结果:治疗组显效3例,有效3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37%;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0%.两组疗效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能有效减轻或消除恶性血液病化疗引起的呕吐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ICC在老年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科收治的52例老年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和对照组各26例,比较两组静脉留置时间、静脉穿刺次数以及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PICC组患者静脉留置时间高于对照组,而静脉穿刺次数、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PICC 在老年血液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减少了反复穿刺的痛苦,化疗药物外渗的后顾之忧及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损害,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值得对此类特殊人群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恶性血液病临床表现具有“血毒”特点,通过溯源考证历代医家对“血毒”的认识,结合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特点,归纳文献记载的“血毒”含义、形成因素、致病特点、临床表现、治疗用药及转归等内容。同时结合现代中医对恶性血液病的认识,探讨“血毒”对恶性血液病的临床意义,为论治恶性血液病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