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根治切除术联合抗病毒治疗肝癌合并乙肝病毒(HBV)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100例肝癌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HBV-DNA水平不同分成高病毒复制组和低病毒复制组(以HBV-DNA载量为105拷贝/ml为标准),比较四组在肝功能、HBV-DNA水平、生存时间、肿瘤复发率和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的差异性。结果:抗病毒治疗后无论在高病毒复制组和低病毒复制组中,肝功能明显好转,HBV-DNA水平明显低于未抗病毒治疗,且在住院时间、费用、生存时间和肿瘤复发率上抗病毒治疗均好于未抗病毒者,但低病毒复制者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上优于高病毒复制者。在生存时间上高病毒复制者1~2年生存率更好,在肿瘤复发率上低病毒复制者更低。结论:抗病毒结合根治切除术能改善肝癌合并HBV感染者的肝功能和病毒指标,缩短住院时间,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
HBV是一种引起人体肝炎的DNA病毒,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它与人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近年来,又发现了几种能引起动物肝炎的DNA病毒,如土拨鼠肝炎病毒(WHV),地松鼠肝炎病毒(GSHV)及鸭肝炎病毒(DHBV)。它们已被分类为嗜肝病毒(Hepadna Viruses)。本文对HBV的结构、HBV的复制过程以及它在人原发性肝癌发生过程中可能的作用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凌晨  胡铠 《中国肿瘤》1997,6(5):21-21
原发性肝癌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很高,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未明。近年来着重于乙型、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毒素B1和其它化学致癌物质等的研究。巨细胞病毒(CMV)是线性双链DNA病毒,为抱疹病毒中最大及最复杂的病毒。它有严重致病作用,主要损害肝、肾、肺等。易感染人及哺乳动物。肿瘤、骨髓和器官移植以及艾滋病等病人如果并发CMV感染可致死亡。由于CMV初次感染人体后终身潜伏体内,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病毒被激活可引起多种严重疾病。有研究证明,CMV的基因组和DNA片段可使地鼠胚细胞和人胚成纤维细胞转化,…  相似文献   

4.
MCM(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是DNA复制许可因子,在DNA复制起始与延伸中起关键作用,确保DNA的复制在每个细胞周期中仅发生一次。它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在泌尿系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及其致肝癌作用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HBV)含环状部分双链DNA,由约3200碱基对组成,是具有最小基因组的 DNA 病毒。在其负链上,重迭有编码前-S(表面)/S 基因、前-C(核心)/C 基因、多聚酶基因和 X 基因的四个开放读码框架(ORF)。最近,经计算机分析发现,还存在另外两个ORF(即 ORF5和 ORF6,其中 ORF6存在于正链上),但其产物目前还不太清楚。关于该病毒的 RNA 转录本,现已知有3.5kb(前基因组,核心和多聚酶)、2.4kb(前-S_1、S_2和 S)及2.1kb(前-S_2、S)三种,在它们的3′-末端均以多聚腺苷酸位点(poly-Asite)结尾。此外,体外实验还发现有编码 X 蛋白的约0.7kb 的 RNA,但活体内情况尚有诸多不明之处。HBV 的复制具有明显的特点。即 HBV 虽属 DNA 病毒,但却可通过逆转录从前基因组RNA 来合成 DNA,这是非常独特之处。在感染肝细胞后,即在肝细胞内修复其单链缺口区,进入细胞核内,转变成共价闭合环状(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CCC)DNA,随后转录病毒 RNA,即产生前基因组 RNA,将蛋白引物及逆转录酶一起包装进核心粒子,接着合成负链及正链 DNA,再包以表面抗原,即生成病毒粒子,向细胞外释放。此外,一部分可通过再循环重新进入细胞核内,以 CCC 分子形式蓄积起来。与逆转录病毒大相庭径的是,HBV 虽可整合进宿主 DNA 内,但对病毒的复制并非必需。可能当病毒正常形成和复制不能顺利进行时,病毒 DNA 即在核内蓄积,并整合进宿主 DNA。HBV 并不含有癌基因,那么它是通过什  相似文献   

6.
肿瘤的发生需要许多遗传学改变,通常认为内源或外源性因素导致DNA损伤后,就会使其在复制过程中出现无限制的自由性的错误修复,从而形成肿瘤.核苷酸切除修复系统在DNA修复过程中最重要,它能有效地识别和清除多种DNA损伤,尤其是紫外线诱导产生的损伤.本文就紫外线对DNA的损伤、DNA损伤后修复途径以及皮肤肿瘤中特殊靶位基因在紫外线相关皮肤肿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DNA错配修复(MMR)系统是一个严格的校对者,鉴别及纠正复制时错配的DNA碱基.DNA错配修复基因在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微卫星是真核基因组中含1~6个碱基的高度多态的重复序列.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的产生就是由于DNA复制错误(RER)引起的简单重复序列的增加或丢失,它与MMR相关基因的异常有关.DNA MMR缺损的肿瘤基因组中常出现大量的MSI,也称RER阳性或RER表型.现综述有关DNA错配修复基因及MSI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和散发性结直肠癌之间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EB病毒诱导的早期抗原(EA)出现在EB病毒复制周期早期,有两种亚型:弥散分布在细胞核内和胞质内者称D型;在胞质成团块者称R型。研究表明:EA是最少由16种多肽组成的复合物,由于抗原的复杂性,其功能和主化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黄迪等(1)发现,用正丁酸、巴豆油激活EB病毒DNA酶的同时,EA阳性细胞数和EBV—DNA酶活性平行上升:提示DNA酶可能是  相似文献   

9.
30例鼻咽癌病人白细胞 DNA与 EB病毒内重复顺序“W”片段(BamHI)进行斑点(Spot)杂交试验,发现有87%白细胞 DNA存在 EB病毒基因组。在血清中也检出有 EB病毒基因组。对上述阳性白细胞 DNA及浓缩血清DNA,用 PstI酶切后,进行 Southrm吸引试验,呈现有3.1、2.0和 0.8kb带2—3条。对 EB病毒在白细胞及血清中存在特  相似文献   

10.
EB 病毒由 Epsten 等(1964年)从 Burk-itt 氏淋巴瘤中检测出来的,是一种致癌性疱疹病毒,属 DNA 肿瘤病毒范畴。它除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外,尚与人类 Burkitt 氏淋巴瘤、鼻咽癌(NPC)、及弥漫性多克隆 B-细胞淋巴瘤有密切的病因学关系。但是,由于EB 病毒感染 B 细胞的宿主范围较窄,仅限于人和部分美洲猴;同时 EB 病毒的复制受到 B细胞容许性(permissivity)的限制。所以长期以来对 EB 病毒作用的遗传学研究进展缓慢,随着 DNA 重组技术及基因转移方法的广泛应用,这些限制被克服,人们对 EB 病毒基  相似文献   

11.
microRNAs是参与靶基因转录后调控的一类非编码小RNA,它们可分别来源于宿主细胞RNA或病毒RNA。研究证实,病毒编码的microRNAs可靶向宿主细胞或病毒自身基因,调控其表达而实现免疫逃逸和相关致病作用;而宿主细胞编码的microRNAs在抗病毒感染过程存在防御作用,但亦有研究发现宿主细胞microRNAs在病毒感染复制中起促进作用,如miR-122和HCV感染。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是个世界难题。HIV-1病毒潜伏于静息性初始CD4+T淋巴细胞是艾滋病患者接受临床治疗方案HAART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其中,HIV-1的潜伏存在作用于病毒生命周期多个环节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本论文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在基因转录后水平宿主细胞microRNAs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16、18型E6、E7蛋白导致p53、Rb抑癌基因功能的失活以及E6、E7可分别直接或间接调控细胞周期DNA复制起始调节准许因子-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7的异常表达从而导致细胞周期复制异常涉及了HPV16型和HPV18型感染后人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本文就其相关机制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艾滋病病毒相关性原发性脑淋巴瘤的放疗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相关性原发性脑淋巴瘤放射治疗的疗效。方法:从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法国巴黎第十二大学Henri Mondor医院放疗科共收治艾兹病病毒相关性原发性脑淋巴瘤病人8例,均为男性,中位年龄为32岁(21-57岁)。8例病人均接受全脑照射30Gy,后有4例缩野照射原发肿瘤15-20Gy,中位照射剂量为37.5Gy。所有病人均未接受化疗。结果:放疗结束时,肿瘤缩小4例,肿瘤无变化3例,肿瘤增大1例;病人对急性放射反应耐受性尚好。病人中位生存期为7.1个月(3-19个月)。结论:艾滋病病毒相关性原发性脑淋巴瘤病人的预后差,而放射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尽管多方面的努力仍然还没有对AIDS有保护作用的疫苗。针对其它逆转录病毒的免疫已取得成效,并且认识到用减弱SIV、灭活的病毒、病毒蛋白和SIV与HIV肽免疫可获得部分效果,这些有可能在今后开发疫苗应用。此外,还进行了新的有希望的研究,例如基因免疫和用病毒与细菌载体免疫。 应用新的化学治疗措施,逆转录酶抑制剂联合病毒蛋白酶抑制剂治疗HIV-疾病,初步发现病人的病毒负荷显著下降,出现AIDS-病例减少。然而尚不能说是已经痊愈,因为潜伏性感染的细胞内仍有复制能力的病毒形成。因多数用药的病人不能耐受或出现强烈的副作用,要求开发新的逆转录酶、蛋白酶、整合酶抑制剂以及其它的病毒复制抑制剂。基因治疗措施尚在开始实验研究阶段,未来抗病毒策略中,可抑制病毒增殖的细胞因子,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跨损伤DNA合成(translesion DNA synthesis,TL5)属于一种复制后修复过程,主要包括DNA聚合酶κ、η7、τ、ζ.跨损伤DNA合成途径是生物体的一种应急机制,能够在DNA损伤未被修复的状态下进行复制延伸,维持基因组稳定性,但也不可避免的会引起DNA突变.跨损伤DNA合成通路基因的上调或下调,均是促进肿瘤发生的潜在因素.此外,跨损伤DNA合成途径在修复铂类化疗药物引起的DNA损伤中发挥了主要作用.采用反义RNA或RNA干扰抑制DNA聚合酶ζ、η等表达后,肿瘤细胞对铂类化疗药物的耐受都明显下降,这为铂类药物的化疗增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DNA指数在预测胃癌复发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NA含量在预测胃癌术后复发的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305例接受了根治性手术的病例的DNA倍体及DNA指数.比较二倍体及非整倍体病人,DI≤1.4及DI>1.4的病人的复发率.结果二倍体病人复发率明显低于非整倍体病人,DI≤1.4的病人复发率明显低于DI>1.4的病人,特别是在临床Ⅲ、Ⅳ期病人差别更为明显.结论DNA倍体及DNA指数可以作为胃癌术后预测复发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7.
任军  周玲  曾毅 《中国肿瘤》2005,14(6):372-375
BRLF1是EBV的立即早期基因.作为一种反式激活因子,它可以调节EBV早期/晚期基因的表达,并且还可能参与裂解期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它的表达与EBV潜伏周期向裂解周期的转换密切相关.BRLF1的蛋白产物Rta包含CTL识别的表位,可能在病毒裂解周期的早期成为免疫系统的作用位点.对它研究还可能为某些EBV相关肿瘤的筛查和治疗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8.
Xie QJ  Lu YL  Chen ZJ  Zhang JQ  Chen HH  Ling XL  Lü P  Du ZY  Xu YJ 《中华肿瘤杂志》2003,25(5):448-451
目的:构建靶向人黑色素瘤的选择复制性腺病毒,观察其对人黑色素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方法:以PCR克隆的方法分别获得腺病毒E1区、鼠酪氨酸酶启动子和增强子DNA片段;用基因重组的方法构建靶向人黑色素瘤的选择复制性腺病毒的穿梭载体;用同源重组的方法获得靶向人黑色素瘤的选择复制性腺病毒Adhep E1以低剂量Adhep E1分别攻击人黑色素瘤细胞系SK-Mel-1和人肝细胞癌细胞系HepG2,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及计算存活细胞数;用RT-PCR检测E1A的表达,以证实AdhepE1的特异性复制。结果:经PCR证实,获得了靶向人黑色素瘤的选择复制性腺病毒AdhepE1,人黑色素瘤细胞系SK-Mel-1对AdhepE1的裂解杀伤敏感,而人肝细胞癌细胞系HepG2则不敏感。RT-PCR的结果提示,AdhepE1在人黑色素瘤细胞中可特异地复制。结论:AdhepE1对人黑色素瘤细胞具有良好的靶向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重组腺病毒人内皮抑素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 方法: PCR法鉴定腺病毒载体的E2B区和插入基因,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查重组病毒DNA酶切图谱.分光光度法测定病毒颗粒数,TCID50法测定病毒感染滴度.感染人肝癌细胞HepG2测定插入基因的表达量,感染人血管内皮细胞HM2测定表达产物的生物学活性.病毒的纯度分析采用A260/A280比值和HPLC法进行.采用A549细胞进行复制型腺病毒的检测.结果: 腺病毒载体E2B区和插入基因PCR扩增结果与理论相符,重组病毒DNA的酶切图谱与标准品一致.原液病毒颗粒数为2.4×1012 VP/ml,滴度为1.53×1011 IU/ml,比滴度为6.4% IU/VP;成品病毒颗粒数为1.0×1012 VP/ml,滴度为3.75×1010 IU/ml,比滴度为病3.8% IU/VP.以50 MOI重组腺病毒感染HepG2细胞48 h后培养上清人内皮抑素表达量为332 ng/ml.50 MOI重组腺病毒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抑制率为55%.A260/A280为1.29,HPLC纯度为99.7%.复制型腺病毒为≤1RCA/3×1010 VP.其他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规定.结论: 建立了重组腺病毒人内皮抑素的质量标准及其检测方法,并用于该产品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killercells,CIK细胞)是目前抗肿瘤过继细胞免疫治疗最为有效的方案。本研究通过治疗30例鼻咽癌病人,探讨CIK细胞联合IL-2对鼻咽癌病人免疫学功能及EB病毒指标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条件的30例病人配对分为两组。治疗组病人接受CIK细胞过继细胞免疫治疗,每周一次,连续4周与对照组比较。免疫功能及EB病毒学指标分别通过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EB病毒VCA-IgA、EA-IgA、EDAb、DNA免疫荧光定量进行评估。结果:随访8~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CIK治疗1个月后患者CD4 CD25 %明显下降,EB病毒VCA-IgA、EA-IgA、DNA免疫荧光定量下降显著。结论:CIK细胞可改善鼻咽癌病人的免疫功能,加速EB病毒抗体及DNA拷贝数下降。提示CIK治疗可消灭肿瘤微小残留灶及转移灶,可作为一种鼻咽癌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