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人膀胱癌/抗VEGF双功能基因抗体对人膀胱癌生长及淋巴转移的影响.方法通过构建人膀胱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并注射双功能抗体,观察肿瘤生长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值及凋亡的肿瘤细胞指数.结果肿瘤大小:实验组为(19.50±4.51),对照组为(57.62±8.31),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肿瘤微血管密度:实验组为(2 351±207),对照组为(4 356±548),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凋亡指数:实验组为19.25,对照组为9.3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腔转移:实验组无一只发生,而对照组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抗人膀胱癌/抗VEGF双功能基因抗体对人膀胱癌具有良好的靶向性,能够通过抑制肿瘤微血管形成和加速肿瘤细胞凋亡,遏制实验性人膀胱癌的生长转移,为该抗体用于临床膀胱癌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抗人膀胱癌/抗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双功能基因抗体对膀胱癌生长的抑翻作用。方法 应用双功能基因抗体作用于荷瘤动物模型观察抑瘤作用,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体内生长肿瘤中截血管密度。结果 双功能基因抗体对体内生长的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双功能基因抗体治疗的瘤体中截血管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双功能基因抗体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为膀胱癌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抗人膀胱癌/抗VEGF双功能基因抗体体外抗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活性。方法 MTT法检测抗人膀胱癌/抗VEGF双功能基因抗体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活性。结果 抗人膀胱癌/抗VEGF双功能基因抗体可以明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结论 抗人膀胱癌/抗VEGF双功能基因抗体能通过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而发挥抗肿瘤作用,从而为膀胱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抗人膀胱癌 /抗 CD3双功能基因抗体对 LAK细胞增殖和增强细胞毒的作用。方法 采用 1 2 5I- Ud R释放试验等检测方法。结果 双功能抗体显著提高 LAK细胞与肿瘤细胞结合率 ,促进淋巴细胞增殖 ,加入双功能抗体后 ,L AK细胞对肿瘤细胞细胞毒性明显增加。结论 抗人膀胱癌 /抗 CD3双功能基因抗体可以大大促进 LAK细胞增殖和增加细胞毒性作用 ,为膀胱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抗人膀胱癌/抗VEGF双功能基因抗体进行免疫定位研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电镜前染色法进行观察。结果 膀胱癌组90例,抗原检测阳性率86.7%(78/90);对照组30例,抗原检测阳性率为6.67%(2/30)。经免疫组化染色后,电镜观察膀胱癌抗原阳性表达部位为细胞膜或细胞浆中的颗粒,细胞模性结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可见到阳性反应沉积物,电子密度增浓,线粒体肿胀、变性、微管系统变化明显。膀胱癌组抗原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电镜观察细胞内改变明显。结论 抗人膀胱癌/抗VEGF双功能抗体对于膀胱癌高危人群的筛选以及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阻断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对人膀胱癌生长及转移的影响。方法通过构建人膀胱癌小鼠原位移植瘤模型并注射基因制剂,观察肿瘤生长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及凋亡的肿瘤细胞指数。结果肿瘤大小:治疗组为(19.80±3.47)mm2,对照组为(64.58±7.31)mm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肿瘤微血管密度:治疗组为(2 537±309)个,对照组为(3 846±972)个,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凋亡指数:治疗组为21.84,对照组为13.5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制剂组无盆腔转移,对照组转移率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阻断HIF-1α/VEGF信号通路能够通过抑制肿瘤微血管形成并加速肿瘤细胞凋亡,遏制实验性人膀胱癌细胞的生长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人舌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中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来源.方法 通过皮下移植人舌癌Tca8113-Ml细胞建立人舌癌裸鼠移植肿瘤模型,并于肿瘤生长至直径1cm时切除肿瘤,对移植瘤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瘤内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来源,抗体为鼠抗人单克隆抗体CD34和大鼠抗小鼠单克隆抗体CD34;并进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数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检测.结果 右腋窝皮下接种人舌癌Tca8113-Ml细胞2周后,6只裸鼠的肿瘤直径都达到1 cm 以上,切片HE染色可见肿瘤组织病理形态为鳞状上皮细胞癌,MVD平均值为10.72±2.12,其中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大鼠抗小鼠CD34免疫组化结果是阳性,而鼠抗人CD34阴性.VEGF在6例移植瘤标本中均阳性表达, 平均阳性率为(67±5.6)%.结论 人舌癌移植瘤模型中血管内皮细胞主要来源于宿主裸鼠,并且可能与肿瘤细胞分泌的VFGE诱导有关.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核酸治疗裸鼠皮下种植胰腺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抗血管生成基因转染治疗胰腺癌的可行性. 方法:构建反向插入VEGF165cDNA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体外转染SW1990细胞,MTT法检测重组腺病毒转染对细胞生长的影响.Northern blot和ELISA检测转染前后SW1990细胞VEGF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裸鼠皮下种植瘤瘤体内注射重组腺病毒,CD31染色观察反义VEGF重组腺病毒转染对裸鼠种植瘤微血管密度和肿瘤生长速度的影响. 结果:重组腺病毒体外转染并不影响SW1990细胞的生长速度.Northern blot和ELISA检测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证实反义VEGF重组腺病毒转染对体外培养的SW1990细胞内源性VEGF表达有明显的下调作用.体内实验表明反义VEGF重组腺病毒转染可减少肿瘤内微血管数量,肿瘤生长受到抑制. 结论:反义VEGF165重组腺病毒可以抑制胰腺癌的血管生成和肿瘤的生长,为抗血管生成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冯亮  李志钰 《山东医药》2014,(10):28-30
目的:探讨抗VEGF抗体Bevacizumab对人胆管癌移植瘤裸鼠模型的抗血管生成作用。方法建立人胆管癌裸鼠移植瘤模型55只。将55只荷瘤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药物1组及药物2组各20只。药物1组及药物2组分别予Bevacizumab 5、10 mg/kg腹腔注射,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均每周2次,连续给药4周。治疗结束后处死小鼠,测量肿瘤体积,免疫组化SP法检测瘤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CD34标记微血管染色,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药物1组及药物2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药物1组及药物2组VEGF阳性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药物1组及药物2组MV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Bevacizumab 可抑制胆管癌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为抑制VEGF表达。  相似文献   

10.
抗肝癌人源化单链抗体融合肿瘤坏死因子a的导向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获得有临床应用潜力的人源化抗肝癌基因工程双功能抗体。方法 将鼠源性抗肝癌单克隆抗体HAb25的人源化单链抗体(hscFv25)基因与人TNF(基因偶连构建抗肝癌双功能抗体(hscFv25-TNF a),亚克隆入原核GST融合表达载体pGEX 4T-1中,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并纯化目的蛋白。对肝癌SMMC-7721细胞涂片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测定纯化后的基因重组双功能抗体蛋白活性。MTT实验测定hscFv25-TNF a对靶细胞SMMC-7721杀伤活性。荷肝癌(SMMC-7721)裸鼠体内的初步抑瘤实验检测hscFv25-TNF a的导向治疗效果。结果 hscFv25-TNF a具有与亲本抗体HAb25相同的抗原结合特异性。1h预处理的MTT实验显示,hscFv25-TNF a对靶细胞SMMC-7721具有明确的杀伤作用,其IC50值为7.1mg/L。且该杀伤作用可被亲本抗体HAb25所封闭,表明hscFv25-TNF a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是抗体hscFv25介导的选择性杀伤作用。hscFv25-TNF a对荷肝癌裸鼠体内直径3.0mm左右的肿瘤具有明确的导向杀伤作用,有效率达到3/3,1/3完全缓解,强于TNF a对照组,该组有效者只有2/3,同时无完全缓解。结论 hscFv25-TNF a是具有一定临床应用潜力的抗肝癌双功能抗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对VEGF/KDR双位点抑制诱导膀胱癌T24细胞凋亡以及对联合应用细胞毒药物丝裂霉素C(MMC)的增效作用。方法将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VEGFsiRNA和VEGF受体2(KDR)的可溶性受体(sKDR)表达质粒共转染T24细胞和在其中加入MMC的细胞悬液分别汁射到裸鼠背部皮下,观察两者对裸鼠膀胱痛生长的影响。结果两种制剂均能在不同程度上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增殖,从而延缓甚至遏制肿瘤生长。但加入MMC组作用更显著,效果更好,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siRNA和sKDR通过双重途径有效抑制VEGF的生物活性,使其促肿瘤血管生成的能力明显降低,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显著提高。在辅以MMC后这种作用效果进一步加强。因此推测,抗VEGF/KDR基因的双位点靶向治疗与肿瘤化疗的结合可能是一个具有诱人前景和巨人潜力的膀胱癌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99Tcm-BDI-1在荷人膀胱癌裸鼠体内的分布及对肿瘤的导向定位性能。方法用亲和层析法得到单克隆抗体BDI-1,用99Tcm标记BDI-1,并以99Tcm-免疫球蛋白作为对照,进行荷人膀胱癌裸鼠的放射免疫显像。用感兴趣区技术获得全身和肿瘤放射性计数及T/NT。显像24h后处死裸鼠测定体内放射性分布及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肿瘤与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比值(T/NT)。结果99Tcm-BDI-1的标记率为(67.3±7.1)%和99Tcm-球蛋白的标记率为(66.4±6.9)%,放化纯度均>90%。荷人膀胱癌裸鼠放射免疫显像结果显示,静脉注射99Tcm-BDI-1后肿瘤显影清楚,而99Tcm-球蛋白注射后肿瘤无明显显影。全身和肿瘤的放射性计数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减低,注射99Tcm-BDI-1的裸鼠的T/NT随时间增高,而注射99Tcm-球蛋白的裸鼠的T/NT随时间降低。99Tcm-BDI-1注射24h后肿瘤%ID/g为22.7,除肾脏以外,肿瘤与全身其他正常组织有较高的比值(T/NT>5),而99Tcm-球蛋白注射24h后肿瘤%ID/g为0.33,除肾脏以外,肿瘤与全身其他各正常组织的比值均较小(T/NT<5.12)。结论99Tcm-BDI-1显示了良好的免疫活性和良好的肿瘤导向定位的特性,有望成有膀胱癌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西咪替丁对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人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2组,每组5只实验鼠。肿瘤种植前3 d开始分别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或西咪替丁(治疗组),每天1次,观察成瘤时间及瘤体成长情况。肿瘤种植后第7周处死实验鼠,测定瘤体大小,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治疗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治疗组肿瘤组织中的VEGF表达程度和MVD计数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西咪替丁通过抑制VEGF表达,减少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VEGFR2胞外1-4片段(flk-1(n1-4))抑制肿瘤生长效应.方法:构建DNA疫苗SL3261-pcDNA3.1 /flk1(n1-4),经ig饲服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疫苗组,载体对照组和NaHCO3对照组.对小鼠进行基因免疫.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VEGF水平及特异性抗flk-1(n1-4)-IgG抗体.流式细胞仪分析免疫小鼠淋巴细胞亚群.DNA疫苗免疫结肠癌荷瘤BALB/c小鼠,测量免疫后荷瘤小鼠肿瘤大小,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结果:免疫小鼠血清中VEGF水平明显降低,并产生高水平的抗flk-1(n1-4)-IgG抗体.免疫后荷瘤小鼠CD4 T、CD8 T值维持较高水平,小鼠结肠腺癌皮下肿瘤生长与载体和NaHCO3对照组相比明显受抑制,疫苗组小鼠肿瘤质量、体积、平均微血管密度与载体和NaHCO3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3.64±1.34 g vs 8.40±0.66 g,8.26±0.44 g;2.62 ±0.54 mm3 vs 6.01±0.14 mm3,5.92±0.25 mm3,2.06±1.02 vs 6.93±2.34,7.34±4.12;P<0.05).疫苗组小鼠中位生存期较两对照组明显延长.结论:flk-1(n1-4)能够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达到抗大肠癌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膀胱动脉化疗栓塞对膀胱癌肿瘤微血管密度变化的影响.方法 对30例膀胱癌患者化疗栓塞前、后的肿瘤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测定微血管密度,并对化疗后膀胱癌组织进行病理观察及3年生存率随访.结果 化疗栓塞前后,微血管密度值分别为69.8±3.4、56.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显示,化疗栓塞后的癌细胞有明显受损改变,患者经随访12~36个月(平均24.6个月),复发率为16.7%(5例).结论 化疗栓塞可减少膀胱癌组织微血管密度计数,提示化疗栓塞可能调节膀胱癌的分化程度,使肿瘤降级、降期,减少术后转移,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抗人膀胱癌抗独特型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备抗人膀胱癌抗独特型抗体(Ab2)并进行体外实验和鉴定,探讨通过免疫效应治疗或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可能性。方法:提取膀胱癌抗原(Ag),应用膀胱癌抗原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抗人膀胱癌单克隆抗体(Ab1),Ab1经胃蛋白酶水解制备Ab1的F(ab‘)2片优,以F(ab‘)2片段免疫新西兰白兔,其血清经凝胶纯化后获抗人膀胱癌抗独特型抗体(Ab2),采用ELISA等方法进行鉴别。结果:Ab2与Ab1呈阳性反应,与BALB/C小鼠γ球蛋白呈阴极反应;Ab2与Ag竞争结合Ab1;Ab2与Ag的结合。结论:Ab1是针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单克隆抗体,Ab2是具有膀胱癌抗原的抗独特型抗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restin基因转染对胃癌细胞BGC803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及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重组质粒pEGFP-restin转染BGC-803细胞,以绿色荧光蛋白示踪其对胃癌细胞BGC-803生长的影响:RT-PCR鉴定目的基因的表达:通过裸鼠移植瘤实验比较restin对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重组质粒经RT-PCR扩增后在600bp处稳定表达:将pEGFP-restin重质粒转染胃癌细胞BGC-803,荧光显微镜下见转染组细胞发出绿色荧光,肿瘤细胞形态不一;裸鼠移植瘤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空载体组和未转染组)比较,转染组胃癌细胞生长速度缓慢,肿瘤体积小(P<0.01);空载体组与转染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60%、29.02%:免疫组化显示,转染组肿瘤微血管密度减少(4.25±0.29 vs 9.79±0.94,10.34±1.22,均P<0.05),转染组VEGF表达降低(12.24 3.45 vs 44.52±9.70,39.76±6.38,均P<0.05).结论:restin基因转染可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影响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可能是其抗肿瘤作用之一.  相似文献   

18.
参麦注射液对裸鼠皮下移植瘤抗血管生成作用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SM)对裸鼠人大肠癌LOVO细胞移植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机理。方法建立裸鼠人大肠癌LOVO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SM的抑瘤作用;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M对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的影响。结果 SM的抑瘤率为49%,其能降低肿瘤MVD,下调VEGF表达,对TSP1无调节作用。结论 SM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而发挥抗肿瘤作用,下调VEGF可能是其抗血管生成的作用机理之一;SM对TSP1无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抗独特型抗体佐剂疫苗对膀胱癌的免疫治疗作用。方法 用抗人膀胱癌抗独特型抗体佐剂疫苗(Ab2 SAF)免疫BALB/C小鼠,即实验组;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方法同实验组。免疫3次后,于末次免疫后1w,将新鲜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移植于小鼠肾包度下,分别于移植后第2、4、6、8和10天处死小鼠,取血清进行抗抗独特型抗体(Ab3)分析。移植瘤行组织学检查,观察宿主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及瘤细胞可见率。结果 实验组小鼠肾脏包膜下人膀胱癌细胞系很快受到排斥,在移植后第6天,淋巴细胞浸润即达高峰,而对照组在第10天才达高峰;癌细胞可见率,在移植后第6天即明显降低,而对照组呈逐渐下降。实验组Ab3为阳性,而对照组阴性。结论 Ab2作为抗原免疫小鼠后,通过诱发或激活对人膀胱癌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排斥癌细胞并抑制其生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抗人膀胱癌佐剂疫苗对人体的主动免疫治疗作用,为扩大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抗人膀胱癌抗独特型抗体主动免疫治疗膀胱癌病人,同时用生理盐水注射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中人抗鼠抗体的产生情况,并检测治疗前后各项体液免疫指标及NK细胞活性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病人的免疫指标上升。结论:抗人胱癌佐剂疫苗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有望成为膀胱癌治疗的一种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