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内侧副韧带(MCL)和前十字韧带(ACL)细胞增殖行为的影响。方法:培养10周龄新西兰白兔内侧副韧带和前十字韧带细胞,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aFGF和EGF,以XTT方法测定细胞的增殖行为。结果:aFGF在1ng/ml时即对两种细胞具有显著的促进增殖作用,其浓度达50ng/ml时,对MCL细胞的促进作用最大,达100ng/ml时对ACL细胞的促进作用最大。EGF在0.78ng/ml时即对MCL细胞有显著的促增殖作用,在1.56ng/ml时始对ACL细胞有显著的促增殖作用,其浓度达3.125ng/ml时对2种细胞的促进作用最大。aFGF和EGF在超过其最佳浓度后,随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均下降。结论:aFGF和EGF可以促进韧带成纤维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眼眶静脉放血结合刀割法制备严重创伤的动物模型,观察创面修复过程中创面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以及表皮生长因子(EGF)表达,研究健脾益气法促进严重创伤大鼠软组织修复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SD健康成年大鼠,采用眼眶静脉放血结合刀割法制备严重创伤软组织损伤模型,然后将存活大鼠(33只)随机分为健脾益气组、活血化瘀组、模型组.各组大鼠均在第3、7、14天取部分创面及少许周围的正常皮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创面肉芽组织中bFGF和EGF表达.结果:造模后3、7、14 d,健脾益气组、活血化瘀组大鼠创面组织中bFGF和EGF表达均较模型组大鼠创面组织中的含量明显增强.与活血化瘀组相比较,造模后3、7 d,健脾益气组大鼠创面组织中bFGF和EGF含量较高(P<0.05);但造模后14 d,两组大鼠创面组织中bFGF和EGF的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健脾益气法具有增强严重创伤软组织损伤创面组织中bFGF和EGF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隋继强  韩岩  吴红  郑岩  易成刚  郭树忠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2):1342-1345,I0001
目的:制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人表皮生长因子(EGF)可降解缓释微球,考察其生物活性的保存情况,以及它们对成纤维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乳化冷凝法交联制备复合bFGF、EGF的明胶缓释微球,将它们加入成纤维细胞的培养液中,用细胞计数法、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反应比色法(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复合bFGF、EGF的缓释微球平均粒径(11.32±3.64)μm;培养1天后各组细胞计数、吸光度(A)值差异均无显著性;5天后,两种生长因子缓释微球组细胞计数、吸光度(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7天后,两种生长因子缓释微球组值仍高于其它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复合bFGF、EGF的缓释微球制备工艺简便,成球性好;能较长时间地持续释放活性bFGF、EGF,可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部分创面外用抗菌药物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表皮生长因子 (EGF)、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 按所加药物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培养)、丁胺卡那霉素(0.021、0.210、2.100 mg/L)组、庆大霉素(5、 50、500 mg/L)组、氯霉素(0.01、0.10、1.00 mg/L)组、磺胺米隆(5、10 g/L)组、FGF2(2 400 U/ml)组、 EGF(2 000 U/ml)组及rhGH(0.016、0.160、1.600 g/L)组。用噻唑蓝(MTT)法测定各组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吸光度(A)值],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并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 (1)MTT法检测:与对照组A值0.455 3±0.021 7比较,各种剂量丁胺卡那霉素组、庆大霉素组、氯霉素组、磺胺米隆组成纤维细胞A值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其中磺胺米隆(5、10 g/L)组降低最明显,分别为0.101 3±0.001 1、0.095 0±0.004 1(P<0.01)。FGF2组及0.016 g/L rhGH 组细胞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EGF组及0.160、1.600 g/L rhGH组A值与对照组接近 (P>0.05)。(2)细胞周期检测:对照组细胞增殖指数(PI)为(9.63±0.45)%,与之比较,0.210 mg/L丁胺卡那霉素组细胞PI值无明显变化(P>0.05),FGF2组、EGF组及0.016 g/L rhGH组PI值均明显升高,分别为(46.76±2.33)%、(42.30±1.41)%、(13.29±0.47)%(P<0.05或0.01)。 (3)形态学观察:对照组、EGF组及0.160、1.600 g/L rhGH组成纤维细胞数目较多,呈长条形或梭形, 轮廓不清,透明度高;丁胺卡那霉素组、庆大霉素组、氯霉素组、磺胺米隆组细胞数目较少,形态不规则,轮廓清晰,透明度低,细胞内多有颗粒样物质及空泡;FGF2组、0.016 g/L rhGH组细胞分布均匀、密集,呈长条形或梭形,核分裂相多见,轮廓不清,透明度高。结论不同创面外用药物对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各异,在创面修复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创面外用药物,以促进愈合并抑制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单独及联合应用对骨骼肌源性干细胞(muscle derived stem cells,MDSCs)生长的影响。方法取出生24h内的昆明小鼠15只,采用连续预贴壁法从小鼠后肢肌分离培养MDSCs,用含2%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促进其向骨骼肌细胞分化。取原代MDSCs及MDSCs分化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干细胞标志Sca-1和骨骼肌细胞标志α-Sarcomeric肌动蛋白的表达。HE染色观察细胞肌管形成。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6.25、12.50、25.00、50.00、100.00ng/ml)的bFGF和EGF单独应用96h对MDSCs增殖的影响以及二者(100.00ng/ml)联合作用24、48、72和96h对MDSCs增殖的影响。结果从新生小鼠后肢肌成功分离培养MDSCs,免疫细胞化学染色90%以上的MDSCs呈Sca-1阳性,分化形成的肌管呈α—Sarcomeric肌动蛋白阳性。HE染色可见肌管形成。bFGF、EGF对MDSCs的促增殖效应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与阴性对照组比较,bFGF于12.50ng/ml出现促增殖效应(P〈0.05);25.00ng/ml组与12.50ng/ml组比较,作用提高(P〈0.01);50.00、100.00ng/ml组较25.00ng/ml组无明显提升(P〉0.05);EGF的作用与bFGF类似,但于50.00ng/ml时趋于饱和。与阴性对照组比较,EGF于72h、bFGF于96h表现促增殖效应(P〈0.01),而二者联合应用于24h即表现促增殖效应(P〈0.01),并于48、72和96h增殖效应均较单独应用显著提高(P〈0.05)。结论bFGF和EGF都能促进MDSCs的增殖,联合作用更快、更强。  相似文献   

6.
膝关节韧带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为韧带细胞的病理、生理及组织工程学等研究提供方法及体外模型。方法采用胶原酶分离新西兰白兔的膝关节前十字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内侧副韧带(medialcol-lateralligament,MCL)及人膝关节ACL和后十字韧带(posteriorcruciateligament,PCL)细胞,选择合适的条件进行体外培养,分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在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细胞生长良好、增殖快,但RPMI1640及F12培养液不适宜这些细胞的生长。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兔ACL和MCL细胞形态相似,但MCL较ACL生长快,两种细胞合成胶原的总量相同。相对MCL细胞,ACL合成的Ⅰ型胶原较多而Ⅲ型胶原较少。人ACL和PCL细胞形态及生长特性基本相似,免疫细胞学方法检测表明两种细胞均有Ⅰ、Ⅲ型胶原及纤维连接蛋白表达。结论体外培养的人ACL和PCL细胞生物学特性相似。兔ACL和MCL细胞形态相似,但生物学特性存在差异。本实验为韧带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及相关研究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半腱肌转位悬吊治疗急性ACL合并膝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的疗效.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手术治疗的急性ACL断裂并MCL损伤的45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几丁质—胶原蛋白膜作为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培养支架的可能性,体外构建包含双层细胞的复合皮。方法 取健康成人环切包皮,分离成纤维细胞、表皮细胞,分别制成单细胞悬液,将几丁质-胶原蛋白膜(有孔面向上)平铺于60mm培养皿中,首先接种成纤维细胞,培养2d后,将含10%小牛血清的DMEM更换成完全型DMEM,翻转膜,使光滑面朝上,再种植表皮细胞,每日换液。定期观察细胞与材料的粘附、细胞贴壁及其生长增殖情况。结果 几丁质—胶原蛋白膜对成纤维细胞、表皮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成纤维细胞培养1d后,细胞贴附于材料支架,细胞胞体较大,呈典型的梭形。加入表皮细胞复合培养2d示表皮细胞贴壁生长,并分化、增殖。复合皮构建2周,网格支架及孔内均有大量细胞生长,膜表面细胞融合成片,表皮细胞分化形成复层。结论 几丁质—胶原蛋白膜对细胞无毒性,有利于培养细胞的粘附、生长。在体外可以构建成功类似生理性皮肤的人工皮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rhEGF)与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rhbFGF)促进创面修复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选用 12只大耳白兔 2 4只耳上的 72个创面 ,随机分为rhEGF(10 μg/cm2 )治疗组、rhbFGF(10 0AU/cm2 )治疗组和对照组 (涂以 1%磺胺嘧啶银霜 )。观察创面的愈合情况 ,分别取不同时段的标本进行病理学、电镜检查 ,并通过原位杂交检测标本中整合素 β1mRNA的表达情况。 结果 两治疗组整合素 β1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创面修复的时间明显比对照组快 ,且修复质量较对照组高 (P <0 .0 5 ) ;成纤维细胞数和毛细血管胚芽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rhEGF、rhbFGF均能提高创面修复质量 ,在修复早、中期使用rhbFGF能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中、晚期使用rhEGF能加速创面的再上皮化。根据时效 ,联合应用rhEGF、rhbFGF可获得最佳效价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C3-bFGF)能否转染体外培养的人表皮细胞并表达.方法 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 2000)转染法,将pEGFP-C3-bFGF转染至人表皮细胞系(HEKa细胞)中,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瞬时表达及细胞形态.以同期培养的表皮细胞作为阴性对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中β1整合素、CKl9、CK14及CK10在表皮细胞中表达的差异.结果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基因转染率为31.6%,转染的细胞体积小,呈圆形或圆梭形,核质比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中CK19、CK14表达增强,CK10表达减弱.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转染阳性细胞β1整合素弱表达分布在胞膜上,CK19、CK14在胞膜和胞质中表达,CK10表达为阴性.结论 pEGFP-C3-bFGF能够转染至人表皮细胞并表达,为探讨bFGF调控表皮细胞去分化的分子机制提供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测量肘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前束生物力学指标,探讨前束完整及重建后对肘关节外翻稳定性的影响,评价采用人工肌腱、界面螺钉重建MCL前束疗效。方法成人完整上肢标本12具,男8具,女4具;左、右侧各6具;制成肘关节"骨-韧带"标本。采用生物力学及压敏胶片测量方法,分别测量MCL前束完整(对照组)及使用人工肌腱、界面螺钉重建后(实验组)肘关节屈曲0、30、60、90°时关节外翻松弛度、肱尺关节受力面积及肘关节内压强。结果两组在肘关节不同屈曲角度下,组内及组间关节松弛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肘关节屈曲0°时两组肘关节压强小于其余屈曲角度(P<0.05),及对照组小于实验组(P<0.05)外,两组其余各角度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对照组内肘关节屈曲0°时肱尺关节受力面积大于其余屈曲角度(P<0.05)外,两组其余各角度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L前束对维持肘关节外翻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金属界面螺钉加人工肌腱重建后可即刻恢复内侧稳定。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对大鼠内侧侧副韧带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链(plateledderivedgrowthfactorBB,PDGF-BB)对韧带愈合质量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与对照组(B组),每组24只。制备右膝关节内侧侧副韧带(medicalcollateralligament,MCL)断裂模型,A组每只大鼠在伤口局部注入5μgPDGF-BB,然后用9-0可吸收缝线行褥式缝合;B组伤口直接缝合。术后2周,切取韧带行组织学、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A组韧带成纤维细胞数量为213.44±15.32,B组为180.42±12.7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A组细胞较B组更成熟,排列更规则。A组胶原类型、含量及其交联程度均较B组有改善(P<0.01)。结论PDGF-BB对韧带的愈合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关节镜下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目的:探讨自体中1/3骨-髌腱-骨(B-PT-B)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效果。方法:1996年9月-2000年10月对13例膝ACL损伤,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3-45岁。均采用关节镜下自体中1/3B-PT-B重建ACL,挤压螺钉固定,治疗CAL损伤后关节不稳定,术前抽屉试验13例均为阳性,轴移试验4例阳性,Lachman试验7例阳性,术后获随访5-25个月,平均15个月。结果:术后屉试验,轴移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转阴性。按照Bosaotta的术后临床指标评价方法,优9例,良3例,可1例,所有患者均感膝关节稳定性明显改善。结论:关节镜下自体中1/3B-PT-B重建ACL损伤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急性损伤诊治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探讨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急性损伤的诊治方法. 方法 1998年8月~2003年8月,对收治的87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急性损伤均进行膝关节功能及MRI检查.其中35例Ⅰ、Ⅱ度损伤者行保守治疗;52例Ⅲ度损伤者行关节镜探查术,修复内侧副韧带,其中有21例应用前半部的股薄肌肌腱加强. 结果 32例Ⅰ、Ⅱ度损伤患者获6~24个月随访,平均13个月,按Lysholm评分标准,优良率达93.7%;50例Ⅲ度损伤患者术后获随访7~72个月,平均16个月,优良率达90%. 结论 MRI是确诊内侧副韧带Ⅰ、Ⅱ度损伤的重要手段,膝伸直位外翻应力时的直向不稳定是确诊Ⅲ度损伤的主要方法.Ⅰ、Ⅱ度损伤以保守治疗效果好,Ⅲ度损伤宜选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膝关节重要的稳定结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深低温冻存同种异体骨-ACL-骨移植重建ACL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7年10月-2010年2月,对22例ACL损伤患者于关节镜下采用深低温冻存的同种异体骨-ACL-骨移植重建ACL。男15例,女7例;年龄19~55岁,平均27.6岁。损伤原因:运动伤12例,摔伤1例,重物压伤2例,交通事故伤7例。左膝14例,右膝8例。病程7 d~12个月,中位病程65 d。前抽屉试验阳性19例,轴移试验阳性19例,Lachman试验阳性21例。术前根据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分级评定标准,异常5例,严重异常17例;IKDC主观评分为(49.6±6.9)分,Lysholm评分为(48.5±5.3)分,Tegner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受伤前为(6.8±1.2)分,受伤后术前为(2.1±0.5)分。20例行MRI检查,其中18例提示ACL损伤。结果手术时间65~85 min,平均75 min;出血量80~150 mL,平均110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无免疫排斥反应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34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无伸膝受限;屈膝活动度为125~135°,平均130.5°。前抽屉试验阳性2例,轴移试验阳性1例,Lachman试验阳性3例。根据IKDC分级评定标准:正常10例,接近正常11例,异常1例;IKDC主观评分为(90.0±5.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53,P=0.021)。Lysholm评分为(91.6±7.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31,P=0.028)。Tegner评分为(6.1±1.5)分,与受伤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1,P=0.070),与受伤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5,P=0.033)。术后6个月19例关节镜复查示无移植韧带断裂,17例移植物张力正常,2例稍松弛。结论关节镜下应用深低温冻存的同种异体骨-ACL-骨移植重建ACL,可达到ACL解剖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6.
关节镜下不同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6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关节镜下不同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2005年5月收治的68例ACL损伤患者治疗方法。其中应用自体中1/3骨-髌韧带-骨移植物和界面螺钉固定26例(A组),男16例,女10例;年龄16~45岁,平均26.4岁;左膝14例,右膝12例;损伤至手术时间1周~15个月,平均3.1个月;术前Lysholm评分65.3±4.8分,IKDC主观评分43.5±5.2分。应用4股半腱肌腱内扣式钮扣钢板悬吊固定38例(B组),男24例,女14例;年龄13~48岁,平均24.6岁;左膝27例,右膝11例;损伤至手术时间1周~16个月,平均4.3个月;术前Lysholm评分68.4±5.6分,IKDC主观评分41.4±6.2分。异体中1/3髌韧带界面螺钉固定4例(C组),男3例,女1例;年龄55~65岁;左膝3例,右膝1例;损伤至手术时间2周~28个月,平均7.3个月;术前Lysholm评分60.3±6.7分,IKDC主观评分40.5±3.8分。结果患者获随访12~36个月,其中A组平均随访17.5个月,B组18.5个月,C组16.5个月。均未发现关节内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A组23例术后膝关节恢复至损伤前运动水平,未发生髌骨骨折;Lysholm评分95.1±4.3分,优18例,良5例,一般3例,优良率88.5%;IKDC评分93.7±3.8分,膝关节功能正常19例(73.1%),一般5例(19.2%),较差2例(7.7%)。B组33例术后膝关节恢复至损伤前运动水平;Lysholm评分93.0±5.9分,优28例,良5例,一般5例,优良率86.8%。IKDC评分95.7±4.7分,膝关节功能正常30例(78.9%),一般5例(13.2%),较差3例(7.9%)。C组4例术后膝关节均基本恢复至损伤前运动水平;Lysholm评分92.4±4.3分,优3例,良1例;IKDC评分94.8±3.6分,膝关节功能正常3例,一般1例,均未见明显关节积液。3组患者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评分优于术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髌腱-骨和股薄肌-半腱肌腱,是修复ACL的良好移植物。青少年骨骺未闭患者,半腱肌腱移植是较好的方式;老年患者为减少取移植物的并发症,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髌韧带移植也是一个可以选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hFGF)及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rhBMP-2)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 slromal stem cells,MSCs)生长及分化的量效作用,为其在骨组织上程中的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免MSCs,分为1个空白对照组及9个实验组。实验组分别与终浓度为10^-8、10^-7、10^-6mol/L地塞米松;终浓度为50、200、500ngng/ml FGF;终浓度为50、500、1000ng/ml rhBMP-2培养。于4、7d终止培养并测定细胞总蛋白及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0mol/L地塞米松显著抑制细胞蛋白合成(P〈0.05),而10^-8、10^-7mol/L地塞米松对细胞蛋白合成无明显影响;10^-6,10^-7mol/L地塞米松刺激MSCs高度表达ALP(P〈0.05)。rhFGF各浓度组显著促进细胞蛋白合成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ALP活性抑制。rhBMP-2符浓度组对细胞蛋白合成九明显影响;50ng/ml rhBMP2不影响MSCs的ALP活性;当浓度增至500ng/ml与1000ng/ml时,ALP活性显苦增加(P〈0.05)。结论10^-7mol/L地塞米松及500、1000ng/ml rhBMP-2在不影响MSCs增殖的前提下,适当浓度能显著促进MSCs向成骨细胞转化,在骨组织工程的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LARS(ligament advanced reinforcement system)与自体骨-髌腱-骨(bone-patellar tendon-bone,BPTB)移植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疗效。方法将2007年7月-2011年7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50例单膝ACL损伤患者,根据重建韧带材料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关节镜下24例采用LARS重建(LARS组),26例采用BPTB重建(BPT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及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两组采用相同方法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术后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3年。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和轴移试验均为阴性。两组各1例发生股骨、胫骨螺钉松动;BPTB组2例、LARS组1例发生膝关节疼痛。LARS组术后2、6个月时Lysholm评分及Tegner评分均显著高于BPTB组(P<0.05),术后12、24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T-1000测定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胫骨前移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自体BPTB相比,LARS重建ACL手术创伤小、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快,但远期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钒酸盐对大鼠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成纤维细胞增殖和I型胶原合成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12只,体重350~375 g,无菌切取MCL,以眼科剪剪成1 mill×l mm×1 mm大小后置于培养瓶中,0.25%胰蛋白酶消化传代制备MCL成纤维细胞.取第3代MCL成纤维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O、1.0、2.5、5.0 ng/mL)的钒酸盐,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ELISA法及RT-PCR测定各浓度组细胞I型胶原的合成和I型胶原基因的表达,每浓度组样本量均为12. 结果 MTT法测得0~5 ng/mL4个浓度组细胞增殖的吸光度(A)值分别为0.213±0.016、0.327 4±0.023、0.449 4±0.137和0.561±4-0.028,1.0、2.5、5.0 ng/mL浓度组钒酸盐对MCL成纤维细胞有明显促增殖作用,与0 ng/mL浓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法测得0~5 ng/mL各浓度组I型胶原的A值分别为0.47 4±0.02、0.51 4±0.03、0.60 4±0.01和0.72 4±0.02,1.0、2.5、5.0 ng/mL浓度组钒酸盐能明显促进I型胶原的合成,与0 ng/mL浓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测得0~5 rig/mL各浓度组I型胶原条带密度比值分别为1.37 4±0.76、1.97 4±0.53、2.41 4±0.94和2.73 4±0.82,1.0、2.5、5.0 ng/mL浓度组的I型胶原基因表达显著高于0 rig/mL浓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每项指标1.0、2.5、5.0 rig/mE三浓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钒酸盐具有促进MCL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I型胶原合成的能力,可能为治疗MCL损伤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雌二醇(estradiol,E2)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在促进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hemangioma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HVEC)增殖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他莫昔芬(tamoxifen,TAM)对其促进作用的影响。方法取2例皮肤增生期草莓状血管瘤标本进行HVEC培养。传至第3代时采用无雌激素培养液IMEM进行干预实验,实验分5组:1组为对照组,仅IMEM培养;2组加入17-β-E2;3组加入bFGF;4组加入17-β-E2和bFGF;5组加入17-β-E2、bFGF和4-羟基-他莫昔芬(4-OH—tamoxifen,4-OH—TAM)。药物浓度分别为:17-β-E2 100pg/ml,bFGF 10ng/ml,4-OH—TAM 1×10^-6mol/L。分别在培养第0、3、6和9天进行细胞计数(cell count,CC)和DNA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检测。结果2例血管瘤HVEC体外成功培养,细胞呈鹅卵石样,Ⅶ因子相关抗原(factor Ⅷ—relatedantigen,又称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染色阳性。例1在第9天,1组示HVEC增殖不明显,2组CC及PI为1组的1.4倍和1.6倍(P〈0.05);3组CC及PI为1组的2.6倍和2.3倍(P〈0.01);4组CC及PI为1组的3.7倍和2.9倍(P〈0.01);5组的CC和PI与1组相似(P〉0.05)。例2的实验结果与例1相似。结论体外实验显示,bFGF可显著促进血管瘤增殖;而雌激素和bFGF的共同存在对血管瘤的促增殖作用更加明显,二者存在协同作用;TAM则能明显抑制其协同促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