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早期喉癌发生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感染及P 16、P 53、nm 23基因表达、端粒酶启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原位杂交及TRAP法分别检测了62例早期喉癌手术标本、14例癌前病变标本及12例正常声带粘膜/声带息肉标本的P 53、P 16、nm 23-H 1蛋白的表达,HPV 16/18 DNA、端粒酶活性的检出率,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 (1)早期喉癌中P 16表达检出率低于正常声带粘膜/声带息肉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P<0.01); 早期喉癌中P 53表达检出率高于正常声带粘膜/声带息肉(小结)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P<0.05), 癌前病变的检出率高于正常声带粘膜/声带息肉(小结)检出率(P<0.05).nm 23H 1表达在上述不同标本中无显著性差异.癌前病变及癌组织标本中有70%有端粒酶激活,对照组为0%.(2)癌前病变及癌组织63%(48/76)有HPV16/18感染,对照组为0%.(3)与HPV阴性标本比较,HPV阳性标本中P 16表达检出率减少,P 53表达检出率及端粒酶启动增多.结论:喉癌的发生与喉粘膜P 16表达下调、P 53表达上调及端粒酶启动相关;P 53表达上调可能是癌变的早期事件;HPV感染可能介导并促进P 16、P 53的表达失调及端粒酶启动,在喉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MDM2蛋白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初步探讨 MDM2在喉癌发生发展中的机制 .方法 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物酶 (S- P)免疫组织化学法 ,检测 1 2例声带息肉 ,1 5例喉癌旁组织 ,1 1例喉不典型性增生及 41例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 MDM2蛋白的表达 ,并研究蛋白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临床分型、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MDM2蛋白阳性表达为核着色 .结果  MDM2蛋白表达阳性率在各个组分别为声带息肉 0 .0 % ,喉癌旁组织40 .0 % ,喉不典型性增生 72 .7% ,喉鳞状细胞癌组织 39.0 % .MDM2蛋白表达在声带息肉组与癌旁组织组、声带息肉组与喉不典型性增生组、声带息肉组与喉鳞状细胞癌组织组、喉不典型性增生组与喉鳞状细胞癌组织组 (P<0 .0 5)均有显著性差异 .喉鳞状细胞癌组 MDM2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 ,与病理分级、临床分型、淋巴结转移无关 .结论  MDM2基因在喉癌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其异常表达是喉癌发生中早期分子事件 ,检测 MDM2蛋白有助于喉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亚型与喉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的相关性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喉鳞状细胞癌39例,癌前病变48例(包括声带白斑22例和喉乳头状瘤26例)患者的组织标本石蜡切片,以38例声带息肉组织为对照组,采用PCR基因扩增和DNA反向点杂交DNA芯片技术,检测样本中HPV DNA表达及分型。结果喉鳞状细胞癌组HPV感染率高于声带白斑组和对照组,喉乳头状瘤组HPV感染率高于喉鳞状细胞组、声带白斑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鳞状细胞癌HPV阳性患者其高危亚型HPV16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喉乳头状瘤,其低危亚型HPV6型发生率显著低于喉乳头状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HPV33型和HPV11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喉鳞状细胞癌组和喉乳头状瘤组男性和女性HPV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喉乳头状瘤患者HPV感染率(73.33%)高于男性喉鳞状细胞癌患者(3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女性喉乳头状瘤患者与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HPV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感染与喉鳞状细胞癌和癌前病变显著相关,检测HPV亚型分布对喉癌的针对性防治及特定疫苗研发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胎盘型谷胱甘肽S -转移酶 (GST -π)在喉鳞状细胞癌、喉乳头状瘤、声带息肉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病理诊断确诊的喉鳞状细胞癌标本 3 4例 ,喉乳头状瘤 3 1例 ,声带息肉 3 8例 ,用免疫胶体金方法检测GST -π在喉肿瘤组织的表达。结果 :3 4例喉鳞状细胞癌组织GST -π表达 10 0 %阳性 ,其中有 3例化疗后表达强度增强 ;3 1例喉乳头状瘤组织 12 9%弱阳性表达 ;3 8例声带息肉全部为阴性。结论 :GST -π对喉部良、恶性肿瘤的检测及化疗耐药性的产生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喉癌端粒酶活性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喉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对80例喉部组织标本(32例喉癌、24例手术安全缘组织、24例喉部正常粘膜)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喉癌及手术安全缘组织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93.8%,16.7%,而24例正常喉粘膜均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喉癌端粒酶活性表达与年龄、性别、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探讨端粒酶在鼻咽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端粒重复片段扩增法(TRAP)对50例鼻咽部组织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鼻咽部慢性炎症、癌前病变组织端粒酶阳性率均为100%,鼻咽癌端粒酶阳性率为87.5%。本实验首次报道鼻咽部慢性炎症粘膜端粒酶活性表达较弱,但在癌前病变.鼻咽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增强,唯一1例高分化鳞状细胞癌检测不出端粒酶活性。结论从慢性炎症、癌前病变到鼻咽癌的演变过程中,端粒酶可能在癌前病变期激活,并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端粒酶活性可能与鼻咽部鳞状细胞癌的恶性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以改良TRAP法测定91例膀胱癌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8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78例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94%,其对应的癌旁组织也有14%的检出率,8例膀胱乳头状瘤组织中4例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50%,其对应的癌旁组织检出率为12%,端粒酶活性在不同临床病理类型的膀胱肿瘤及癌旁组织中表达无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非放射性的银染方法对端粒酶的活性进行检测,图像清晰,简便,安全,易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疆民、汉族喉乳头状瘤及喉鳞状上皮细胞癌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p53 蛋白及PCNA 表达的关系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63 例喉乳头状瘤(维吾尔族33 例,汉族30 例),83例喉鳞状上皮细胞癌(维吾尔族27 例,哈萨克族4例,汉族52 例),20 例声带息肉(维吾尔族10 例,汉族10 例)分别进行检测。结果:(1)喉鳞状上皮细胞癌组织中突变型p53 蛋白阳性率为62.7% (52/83),明显高于喉乳头状瘤的28.5% (24/63)和声带息肉的0.0% (0/20)(P均< 0.005),且与临床分期无关,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PCNA的阳性率在喉鳞状上皮细胞癌组织中的57.8% (48/83)高于喉乳头状瘤的33.3%(21/63)和声带息肉的0.0% (0/20)(P< 0.005),并与临床分期有关,Ⅳ期明显高于Ⅰ期(P< 0.05),民、汉族之间无明显差异(P> 0.05)。(3)经半定量分析,喉鳞状上皮细胞癌组织中的p53蛋白及PCNA 表达的阳性细胞密度及染色强度,明显高于喉乳头状瘤和声带息肉(P< 0.05)。结论:(1)p53基因突变使p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卢戈液染色和活检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诊断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可行性。方法: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42例手术后食管癌组织和16例癌旁碘不染区病变组织,61例食管癌和20例癌旁碘不染区病变,内镜活检组织,30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手术后42例食管癌组织中有37例(88.1%)端粒酶阳性。癌旁碘不染区16例病变中有12例(75%)端粒酶阳性,其中,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4例,鳞状细胞癌7例。内镜活检61例食管癌组织中54例(25%)端粒酶阳性,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鳞状细胞癌2例。30例正常对照无1例端粒酶阳性。结论:卢戈液染色和端粒酶活性检测,不仅对食管癌的累及范围和早期食管癌诊断有帮助,而且对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端粒酶活性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演变过程的作用.方法 对37例口腔鳞状细胞癌、8例癌前病变(白斑)、40例口腔良性肿瘤及12例正常口腔组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端粒酶活性.结果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和正常组织组.口腔癌前病变组与鳞状细胞癌组基本一致.结论 端粒酶可稳定染色体末端的端粒酶结构,端粒酶活化在口腔肿瘤恶变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端粒酶可作为判断癌变能力的良好分子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11.
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催化亚基hTERT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胃癌、胃黏膜肠化生及正常黏膜组织端粒酶活性与人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表达的相关性及端粒酶激活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方法测定3种胃癌细胞株、26例胃癌、10例胃黏膜肠化生和36例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和hTERT表达.结果:3种胃癌细胞株、24例胃癌组织有端粒酶活性;4例肠化生端粒酶活性较弱;36例正常胃黏膜标本未测到端粒酶活性.hTERT在26例胃癌组织、5例肠化胃黏膜中表达;正常胃黏膜无表达.端粒酶活性、hTERT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和病理分级无关.结论:hTERT在肿瘤形成的早期阶段表达,端粒酶的激活是胃癌形成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涎腺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为早期诊断和开展涎腺肿瘤的基因治疗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用PCR TRAP法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色法分析PCR产物 ,对人体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 M和 2 0例涎腺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 ,并与自身正常涎腺组织相对照。结果 :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 M的端粒酶活性为阳性 ,相对端粒酶活性为 82 % ,涎腺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最高 (14/ 15 ) ,瘤旁组织次之 (4/ 2 0 ) ,正常对照及良性肿瘤组织最低 (2 / 2 5 )。其相对端粒酶活性 ,涎腺鳞癌端粒酶活性值最高 (87% ) ,涎腺恶性肿瘤明显高于自身正常对照和瘤旁组织以及良性肿瘤 (P <0 .0 1) ,而瘤旁组织也高于相邻的正常组织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可作为涎腺恶性肿瘤诊断的分子指标 ,也可作为阻断恶性转化形成的靶分子  相似文献   

13.
膀胱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9例膀胱癌组织、25例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膀胱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89.7%(35/39)。癌旁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20%(5/25),正常组织中无端粒酶活性表达。结论: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预测膀胱癌复发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Li C  Liang Y  Wu M  Xu L  Cai W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2,115(9):1405-1408
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telomerase activity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 and its preneoplasia lesions, an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lomerase activity and cancer differentiation, cancer invasiveness, and lymphatic metastasis.Methods Telomerase activity in esophageal SCC tissues, adjacent dysplasia tissues and normal epithelia from the surgical edge were assessed by microdissection-TRAP 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silver staining assay.Results Telomerase activity was detected in 37 (82.2%) of 45 esophageal tumors, 23 (79.3%) of 29 dysplasias, and 2 (5%) of 40 normal epithelia.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ctivity between dysplasia and normal epithelium, as well as between tumor and normal epithelium.Twenty-six (92.9%) of 28 tumors with lymphatic metastasis had detectable telomerase activity compared to 11 (64.7%) of 17 non-lymphatic metastasis tumors.These relationshi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lt;0.05), but the one between telomerase activity and tumor grade was not.Conclusion Telomerase activity was high both in esophageal SCC and their preneoplasia lesions.The telomerase activity in SCC tissue was related to lymphatic metastasis, but not to cancer differentiat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逆转录酶抑制剂叠氮胸苷(齐多夫定,Azidothymidine,AZT)联合放射线对人喉鳞癌Hep-2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人喉鳞癌荷瘤裸鼠模型,应用AZT联合放射线治疗人喉鳞癌裸鼠移植瘤,观察其对肿瘤体积、端粒酶活性、hTERT蛋白表达效率及凋亡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放射组和AZT+放射组肿瘤生长速度受到明显抑制(P<0.05),提示放疗、AZT联合放疗均能抑制肿瘤生长,且后者抑瘤率显著高于前者(P<0.05)。端粒酶活性(TA)及hTERT蛋白检测结果一致,即放射组>对照组>AZT+放射组>AZT组,提示低剂量放疗能够引起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升高,而AZT能够有效抑制抑制辐射所致的端粒酶活性增高。凋亡指数为AZT+放射组(9.60±0.97%)>单纯放射组(6.91±1.65%)>AZT组(5.17±0.71%)>对照组(0.77±0.27%)。结论:AZT联合放射线能有效的抑制人喉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AZT能增加肿瘤的放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膀胱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及其与膀胱癌临床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端粒酶PCRELISA法检测膀胱癌组织及正常膀胱粘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端粒酶在50例膀胱癌组织中阳性率为82%(41/50),正常膀胱粘膜组织无端粒酶活性表达,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的初,复发有相关性(P=0.028),结论:端粒酶可作为检测膀胱癌的一个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喉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对80例喉部组织标本(32例喉癌、24例手术安全缘组织、24例喉部正常粘膜)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喉癌及手术安全缘组织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93.8%、16.7%,而24例正常喉粘膜均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喉癌端粒酶活性表达与年龄、性别、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喉癌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并有可能成为喉癌的组织特异性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食管粘膜中端粒酶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RAP)检测44例食管癌组织,31例不典型增生,15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44例食管癌组织中,35例端粒酶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79.54%.31例不典型增生组织中,18例端粒酶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58.1%.15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仅有4例端粒酶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26.67%.统计学分析,3组比较端粒酶阳性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表达与浸润深度、大体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无关.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检测端粒酶活性对预测食管癌的发生和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胃粘膜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胃粘膜病变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探讨端粒酶活化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阐明它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非放射性PCR-ELISA法检测胃粘膜活检标本的端粒酶活性,结果:93例胃粘膜活检标本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的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0%(0/10)、28.13%(9/32)、16.67%(1/12)、30.00%(3/10)、86.21%(25/29)。胃癌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与性别、肿瘤部位,大体类型及组织学分类无明显相关。结论:端酶活性的检测对胃癌的诊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胃癌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肾细胞癌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改良TRAP法对 32例肾细胞癌组织及正常肾组织和可疑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 ,同时了解其与临床生物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32例肾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强阳性 17例 ,阳性 12例 ,阴性 3例 ,阳性率 91% ;32例正常肾组织中端粒酶弱阳性者仅 2例 ,阳性率 6 % ;可疑癌旁组织阳性者 6例 ,阳性率 19%。三组端粒酶活性比较 ,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肾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出率高 ,特异性强 ,无假阳性和假阴性。提示端粒酶活检测可作为判断肾肿瘤恶性程度的标记物 ,并可能成为判断肾肿瘤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