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此穴位于第八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笔者命名为蛔厥穴。病人俯卧,以二寸半不锈钢针,常规消毒后,沿棘突间隙略向上斜刺,深度1.5~2寸.每隔5分钟捻转一次。留针115~30分钟。笔者针刺此穴治疗胆道蛔虫15例,均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一、治疗胆道蛔虫症胆道蛔虫症是现代医学病名,根据它的主要症状,适属于中医的蛔厥范畴。本方治疗胆道蛔虫症,近贤已有不少报道,但笔者体会,本方治疗胆道蛔虫症,必须适用于里虚寒热错杂的患者,方能恰中病机,效如桴鼓,否则不但无效,变证却随之而生。盖厥阴禀风木而内寄相火,虫因风化,蛔感风木之气而生,故蛔厥乃厥阴病主证之一。因此,厥阴乃病之本,而蛔厥乃病之标。所谓“治病求本”,本拔则  相似文献   

3.
胆道蛔虫病属于祖国医学“蛔厥”的范围。是由于肠道蛔虫窜入胆道所致的一种常见急腹症;而且往往可引起严重的胆管炎、胆囊炎或胰腺炎;若蛔虫钻入肝脏,尚可导致细菌性肝脓肿的发生。笔者用自拟Ⅰ、Ⅱ号乌梅汤治疗多例胆道蛔虫病、收效甚佳,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乌梅丸原为治疗蛔厥之症,笔者在治疗右上腹部剧痛30余人,包括胆道蛔虫症、急性胆道感染、胆囊木后综合症等,获得满意疗效,这说明中医药治疗急症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5.
金茵乌梅汤治疗胆道蛔虫病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照国  苏小友 《新中医》2007,39(6):55-55
胆道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病,属中医学蛔厥范畴。笔者自拟金茵乌梅汤治疗胆道蛔虫病,疗效满意,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医古方乌梅丸是由乌梅、细辛、干姜、桂枝、附子、川椒、黄连、黄柏、人参、当归所制作成的丸剂,服用十分方便,各中药店都有销售。 乌梅丸有温脏安蛔的功用,是传统治疗蛔厥证及久痢、久泻的传统方剂。近年来,用乌梅丸治疗有蛔厥表现的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慢性结肠炎等病,由于疗效肯  相似文献   

7.
对于胃炎、溃疡病、胃肠痉挛、胃肠神经官能症、胆道蛔虫病、肠道寄生虫病等引起之剧烈腹痛,以盐酸山莨菪硷合普鲁卡因于足三里(双)、胆囊穴注射有较好疗效。如治王某,男,8岁,1982年4月2日上午,因上腹部阵发性钻顶样疼痛伴呕吐蛔虫,经用西药疼痛仍未解除,下午7时邀余会诊,辨为蛔厥。用盐酸山茛菪硷注射液10mg、2%普鲁卡因注射液2 mI 分别用5号封闭针于足三里(双)、胆囊穴  相似文献   

8.
笔者以自拟“蛔厥止痛汤”治疗胆道蛔虫引起的胆绞痛102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般资料102例中,男47例,女55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41岁;病程最短者6小时,最长者7天;其中门诊病人73例,住院病人29例;有吐蛔者11例,目见黄疸者9例,合并感染者24例。方药组成乌梅32克,川楝子15克(打碎),川椒、木香、枳壳各10克。有黄疸者加茵陈,合并胆道感染者加赤芍、银花或配合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9.
胆道蛔虫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尤以农村为多,是因蛔虫钻进胆道而导致的并发病。本病类似中医所称的“蛔厥”或“虫心痛”。《金匮要略》说:“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虫”及“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伤寒论》说:“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相似文献   

10.
<正> 胆道蛔虫症属中医常见之急症,早在《伤寒论》中即有乌梅丸治疗蛔厥的记载。传统治蛔剂多以酸苦辛同用,笔者取仲景《伤寒论》中“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之意,以酸苦寒之苦酒承气汤治疗胆道蛔虫症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蛔厥,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胆道蛔虫症。以阵发性上腹部钻顶样剧烈疼痛为特征,是农村中儿科的常见病。其证治,1980年前的张仲景就在《伤寒论》中论述得很详细:“蛔上人期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本人在临床时,常以乌梅丸为基本方变通用之,效果更好,现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12.
胆道蛔虫病祖国医学称之为蛔厥,临床多宗张仲景以乌梅丸主之。我们取逍遥散增味拟成蛔厥—剂灵,自1989年1月~1993年1月加减治疗胆道蛔虫病264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本组264例均系住院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260例,发病年龄6~15岁者24例,16~25岁者8例,26~35岁者9例,36~45岁者88例,46~55岁者96例,56岁以上者39例,平均病程为4.6天。 1.2 临床表现 除阵发性胁腹剧痛,四肢厥冷,呕吐汗出等症状外,伴见呕吐蛔虫者93例,占35.2%;伴见寒热者(体温37.4~38.8℃)者36例,占13.6%。舌苔大多淡薄,脉象沉紧或迟,或缓,或弱。  相似文献   

13.
大黄乌梅驱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症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道蛔虫症系属祖国医学"蛔厥"范畴,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近年来笔者自拟大黄乌梅驱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孕妇胆道蛔虫症是怀孕妇女肠道寄生虫病——蛔虫病的严重并发症,由于蛔虫窜入胆道而发病。属于中医学“妊娠蛔厥”的范围。在我地区农村发病率较高。我院在治疗时除晚期就诊病人或已并发肝脓肿等需作手术治疗外,基本上全用中药治疗。因为患者“身有孕”,而且有许多药物据有关文献曾有“孕妇忌用”、“孕妇慎用”等记载,在用药治疗时必须按照中医妊娠期特点,进行辨证论治,配伍严密,兼顾得  相似文献   

15.
胆道蛔虫病属祖国医学“虫症“的范畴,是蛔虫妄动,钻入胆腑,使胆气下降,而引起的右上腹阵发性剧痛的蛔厥症.笔者运用自拟胆道驱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病89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验案四则     
<正> 一、蛔厥(胆道蛔虫症)邓某,女,44岁,1973年11月19日初诊。自诉右上腹阵发性剧烈疼痛,伴呕吐胃内容物及胆汁。某医院诊断为“胆道蛔虫症”,经用“阿托品”、“冬眠灵”等药物治疗7天未能止痛。今痛益剧,已三昼夜不能入睡,痛甚在床上打滚,坐卧不安,手足冷厥,大便秘结,舌苔腻黄,脉弦紧。诊为蛔厥,治  相似文献   

17.
<正> 一、胆道蛔虫症中学生徐某,年方15。入夜突发腹痛,不断加剧,吐蛔数条而痛稍缓;少停又作,痛如刀绞,面青肢厥,翻滚呼叫。同学负来我院急诊,作胆道蛔虫症论治。注射阿托品、非乃更,服乌梅丸等药。中西并进,症不少减,延至天明,其师邀余视之。见患者呈嗜睡状态,然呻吟不绝,不时躁动,上腹拒按,四肢厥逆,脉细微。脉症合参,证属蛔厥无疑,然药之不效,奈何?窃思良久,忆及耳针,姑且用之,或可以止。遂针左耳胆、交感、十二指肠、神门四穴,并于胆、交感二穴通电15分钟,疼痛渐停,半小时后已熟睡矣。留针两小时。第二日服驱虫药,下蛔虫30余条云。按:胆道蛔虫症中西药治法颇多,疗效尚好,但亦有难于取效者。笔者每于此时用耳针治之,此种疑难遂迎刃而解。历时既久,积验颇多,不尽书之。胆与交感二穴必用,十二指肠、神门、肝可灵活选择,留针应在一小时以上。  相似文献   

18.
胆道蛔虫症属祖国医学“蛔厥”范畴,系肠蛔虫病的一种并发症。笔者在基层乡镇卫生院工作时,用辨病及辨证相结合的方法,以自拟安蛔汤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 辨病依据1.1 腹部体征上腹部或右上腹部胆囊区阵发性剧烈绞痛、间歇期可不痛,患者自觉心窝部有“钻顶”感。腹部症状严重而局部体征轻微,仅上腹部剑突下偏右下方有轻度触痛,无肌卫。如合并胆道感染,可引起发热。可触到右上腹肌紧张。1.2 有肠蛔虫病史发作时恶心呕吐,吐蛔者更具诊断价值。2 辨证分型胆道蛔虫症就其临床症状的观察可划分为三型。即偏热型、寒热错杂…  相似文献   

19.
胆道蛔虫病祖国医学称之为蛔厥,是因蛔虫上扰、钻入胆道而致。症状表现为胁腹阵发性剧痛,四肢厥冷,呕吐汗出等。《伤寒论》以“乌梅丸主之”,如今人们多以乌梅汤治疗。近4年来,我们以逍遥散加减治疗本病264例,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笔者自1981~1985年用耳迷根穴位注射疗法(下简称“穴疗”)治疗因胆道结石、胆道蛔虫引起的胆纹痛56例,并与阿托品加鲁米那钠注射及耳针治疗作了对比观察,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110例中,男58例,女52例;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43.6岁。胆道结石患者48例,胆道蛔虫患者62例。所有病例按随机化原则分为穴疗组,耳迷根穴耳针治疗组(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