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给高等医学教育,尤其是承担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任务的八年制医学教育带来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医学科技发展趋势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医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八年制医学教育应加强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整合式医学课程体系建设、开展转化医学研究、探索多机构合作办学等方面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使命,离不开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引领和带动。作为医学重点学科(专科)发展的领导者和组织者,高层次医学人才担负着医疗技术进步、学科梯队建设、医学人才培养等重要任务,也是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才的骨干和核心。合理有效地选拔、引进及培养一批技术高、作风好的高层次医学人才是医院人才梯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医院长久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现代医院》2020,(3):366-369
高层次医学人才激励不仅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保持医院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文章以双因素理论为视角,阐述双因素理论与公立医院人力资源激励的关系,分析我国公立医院高层次医学人才激励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公立医院高层次医学人才激励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医院引进海外高层次医学人才遴选要求、需求偏好,比较不同医院间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方法:于2020年10月以江苏省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委员会为平台,对江苏省各医院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开展问卷调查。结果:医院引进海外医学人才对学历要求普遍较高,三级医院对博士及以上学历的要求较其他等级医院高;对复合型人才需求大,综合医院和三级医院需求更大;大多医院看重海外工作经历,尤其是在知名医疗机构工作经历;普遍关注海外医学人才的科研能力和临床技术水平,但不同性质和地域医院间要求不同。结论:医院需加大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构建适合的海外高层次医学人才遴选标准,拓宽引进海外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途径,充分发挥吸引海外高层次医学人才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高层次医学人才的特点及成才规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阐述了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四个主要特点,分析其成才过程中的四个重要规律.为高层次医学人才的评价选拔和培养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前提条件和原则依据,达到更好地建设高层次医学人才队伍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浅谈军队医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医学高层次人才主要指高学历、高职称和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即思想政治素质好、临床诊治技术水平高、学术创新带教能力强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科学地培养和使用高层次人才,是提高军队医院诊治水平,实现“打得赢”的重要保障。作者结合军区多年来的具体做法,谈一谈军队医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与同行们商榷。  相似文献   

7.
浅谈军队医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队医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主要包含五方面内容 :一是要把医学高层次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 ;二是要坚持多种形式并举培养高层次人才 ;三是要把创新能力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四是要把营造良好环境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 ;五是要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本文就上述五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医院发展依赖于科技创新人才,要加强医学人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上。本文主要探讨通过多途径提高医学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①发挥主观能动性;②完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导向机制、保障机制、培训机制等动力机制;③建立高标准的科研支撑条件体系。最后提出,对医学人才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科技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领域都需要更多高层次拔尖创新性人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将会直接关系国民生命的健康,这就需要培养大量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医学高层次人才。目前,医学硕士研究生还存在着科研能力不足的现状,而科研写作是科研水平和科研质量的呈现,是增强沟通、提高创新性的必然媒介。就如何培养提高医学硕士研究生写作能力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改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医学院校的高层次人才。方法教学中从医学免疫学发展史、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从事社会工作特别是团结防作能力和良好的精神、道德和心理品质等五方面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结果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结论对研究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培养跨世纪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解虹口区民营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方法2009年4月~6月运用现场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随机对上海市虹口区4所民营医疗机构(私人诊所除外)医疗质量安全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虹口区民营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现状不容乐观。民营医院存在人员流动性大,应急处理人才缺乏,管理不到位,过度医疗,医务人员医疗安全意识淡漠,一人多岗现象严重等明显医疗安全隐患问题。结论建议完善医务人员卫生法制教育,将卫生监督和行政管理合二为一,建立高效的医疗安全监管体制,制定民营医疗机构医疗安全监督评价体系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我军基层部队卫生队伍薄弱环节及传统军事医学教育的不足,从军队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实际出发,指出了军医大学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性,探讨和提出了构建军队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培养新型军事医学人才有效途径的设想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医学继续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形式,目前已经成为医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该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管理体会,通过回顾医院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总结实践经验,分析继续医学教育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试图提供一些有益于提高继续医学教育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提出对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新要求.经过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管理体制近20年的改革与发展,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已成为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附属医院成为卓越医师培养的主体.应进一步明确大学附属医院人才培养理念,理顺人才培养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实现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医疗的发展与医学工程人才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字化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医疗模式改革,进一步带动了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及教育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化医疗发展的三个方向,然后阐述了医学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医学模式的演变,我国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从“以治疗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文章阐述了“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的背景,提出以“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博士项目为抓手,推进医学教育模式改革,加快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机制的变革,以适应新时期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回顾国外空运医疗后送的历史,介绍空运医疗后送形成、发展和变革。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空运医疗后送系统基本形成。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空运医疗后送得到极大的发展,从卫生飞机的改进到医务人员的配备日趋完善。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期间,空运医疗后送发生了变革,旋翼机后送的伤病员数量超过固定翼飞机。未来空运医疗后送飞机的功能会更加完善,卫生人员的技术需要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军事卫勤任务保障工作中,实现卫勤保障人员管理的信息化与网络化。方法:分析卫勤保障人员信息化管理的需求,采用基于ASP.NET技术的B/S模式三层结构设计方案,运用C#设计语言进行开发。结果:该系统实现了军事卫勤保障人员科学选拔、后期查询统计的功能,完成了信息采集、任务分配、数据反馈、管理决策的全数据链管理过程。结论:该系统实现了卫勤保障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卫勤护理保障体制的自动性、高效性与科学性,为做好新形势下信息化网络化的军事任务卫勤保障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9.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等医学教育只有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岗位需求的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医学人才,医学毕业生的出路才能得到切实保证。在当今教育中,以就业为导向,拓展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的主导。医学院校可采用优化课程体系、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等策略密切医学生素质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衔接。医学生自身必须从树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的理念、构建适应岗位需求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等方面,加强自身素质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增强未来就业的社会适应力。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构建医院医德医风智慧考评体系,能够有效实施医院医风医德评价活动,强化医风医德建设的结果,充分发挥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提高员工对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认可度,促使医务人员行为导向得到正向的激励,进而提高医院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就医体验,提高患者对医院医务工作的认可度,减少医患纠纷,建立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