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天仙藤与马兜铃天仙藤又名都淋藤、兜铃苗,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的茎叶,每年霜降前后叶未脱落时采收,晒干即可入药。其性温,味苦,入肝、脾、肾经,具有行气化湿、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胃痛、疝气痛、妊娠水肿、产后血气腹痛、风湿疼痛等症。《本草汇言》载:"天仙藤,流气活血,治一切诸痛之药也。人  相似文献   

2.
<正>生姜与干姜生姜与干姜均为姜科植物,其鲜根茎称为生姜,切片晒干为干姜。生姜生姜不仅是常用的调味品,而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性温,味辛,入肺、胃、脾三经;每年夏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即可药用,具有发表、散寒、止呕、解毒的功效。《药性类明》载:"生姜去湿,只是温中益脾胃,脾胃之气温和健运,则湿气自去矣。其消痰者,取其味辛辣,有开豁冲散之功也。"现代药理研  相似文献   

3.
<正>金银花与忍冬藤金银花与忍冬藤均来源于忍冬科植物忍冬,金银花为花蕾,忍冬藤为忍冬的茎叶。金银花又名忍冬花、鹭鸶花,是清热解毒的常用中药,很多中成药,如银翘解毒丸、银黄片等都有金银花方药。其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疡、肿毒、瘰疬、痔漏等症,亦用于风热感冒,支气管炎等病症。《本经逢原》载:"金银花,解毒去  相似文献   

4.
<正>益母草与茺蔚子益母草与茺蔚子均来源于唇形科植物益母草,全草药用称益母草,果实药用称为茺蔚子。益母草,别名茺蔚、坤草,是一味常用药,益母草膏、八珍益母丸、妇科金丹、定坤丹等中成药中,都有益母草这味药。其性微寒,味苦辛,据测定,含有益母草碱、水苏碱、益母草定、益母草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芸香苷、延胡索酸、甾醇、多种生物碱、多种微量元素及苯甲  相似文献   

5.
正桑皮与桑葚桑白皮又称桑根皮、白桑皮,为桑树除去栓皮的根皮,每年冬季采挖后,趁新鲜刮去黄棕色栓皮,纵向剖开,以木槌轻击,使皮部与木心分离,剥取白皮即可入药。其性寒,味甘,含有桑素、桑皮色烯素、环桑素、桑  相似文献   

6.
正丝瓜络与丝瓜子丝瓜络为葫芦科植物丝瓜成熟果实的维管束。夏、秋二季果实成熟、果皮变黄、内部干枯时采摘,除去外皮及果肉,洗净,晒干,除去种子即可入药。李时珍说:此瓜老则筋丝罗织,故有丝络之名。其性凉,味甘,入肺、肝、胃经。据测定,其含有皂苷类物质、丝瓜苦味质、黏液质、木胶、瓜氨酸、木聚糖及维生素B1、维生素C等成分,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止血的功效,用于治疗胸胁胀痛、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女子经  相似文献   

7.
<正>肉桂与桂枝肉桂与桂枝均来源于樟科植物肉桂,干燥树皮称为肉桂,嫩枝称为桂枝。肉桂又称牡桂、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为常用中药。《唐本草》曰:"桂,叶似柿叶,中有纵纹三道,表里无毛而光泽。"药材商品有官桂、企边桂、板桂等几个规格。其性大热,味辛甘,具有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的功效,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  相似文献   

8.
<正>莲子肉与莲子心莲子肉和莲子心都出自睡莲科植物莲的干燥成熟种子,一个是肉,一个是心。莲子肉又称莲肉,出自秋季莲房所结成熟的种子,割下莲蓬,取出果实,除去外壳即可。莲子呈椭圆形,一端有深红棕色的乳状突起,外有红棕色或黄棕色的外皮,有的已除去外皮,表面呈黄白色,莲子肉入药多剔除绿色的胚芽,即莲子心。其性平,味甘微涩,入心、脾、肾经。据测定,  相似文献   

9.
<正>瓜蒌与天花粉瓜蒌与天花粉均来源于葫芦科植物瓜蒌,其成熟果实药用称瓜蒌,根称为天花粉。瓜蒌亦名栝楼实、地楼,性寒,味甘苦,入肺、胃、大肠经,具有润肺化痰、宽胸散结、滑肠通便的功效,用于治疗痰热咳喘、肺痿咳血、胸痹心痛、肠痈、乳痈、肠燥便秘、消渴、黄疸等症。《本草纲目》载:"张仲景治胸痹痛冰引心背,咳唾喘息,及结胸满痛,皆用栝楼实,乃取其甘寒不犯胃气,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气下降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瓜蒌具有抗菌、抗癌  相似文献   

10.
正山楂与山楂核山楂又名红果、山里红,为蔷薇科植物山楂的果实,为历代人们喜食的果品,它不仅作为果品食用,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商品山楂片称为"北山楂",野山楂称为"南山楂",其性温,味酸甘,入脾、胃、肝经,具有消食积、散瘀血、驱涤虫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肉积、瘕、痰饮、痞满、吞酸、泻痢、肠风、腰痛、疝气、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净、小儿乳食停滞等症。《本草经疏》载:"山楂,《本经》云味酸气冷,然观其能消食积,行瘀血,则气非  相似文献   

11.
正川楝子与苦楝皮川楝子又名楝实、金铃子,为楝科植物川楝的果实,性寒,味苦,有小毒,入肝、小肠、膀胱经,具有除湿热、清肝火、止痛、杀虫的功效,用于治疗热厥心痛、胁痛、疝痛、虫积腹痛等症。《神农本草经》载:川楝子主温疾、伤寒太热烦狂,杀三虫疥窃,利小便水道。《医林纂要》亦载其:泻心火,坚肾水,清肺金,清肝火。川楝子配伍使君子、槟榔,加强杀虫消积的作用;配伍香附,能理气止痛,共奏舒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肝郁气滞之胸胁胀闷不舒、乳房胀痛以及月经不调等;配伍小茴香,能理气止痛、温肾  相似文献   

12.
正川椒与椒目川椒又名花椒、香椒、大红袍,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果皮,每年8~10月果实成熟后,剪取果枝,晒干,除净枝叶杂质,分出种子(椒目),取用果皮即可,为食药两用的佳品。川椒除能做调料外,还是一味祛病疗疾的中药材。其性温,味辛,有小毒,据测定,含有较多的挥发油,主要成分的牛儿醇、柠檬烯、枯醇等。果实尚含甾醇,不饱和有机酸  相似文献   

13.
正金针菜与萱草根金针菜:学名萱草花,又名宜男花、忘忧草,是百合科植物萱草的花蕾,就是我们经常食用的黄花菜,其花色橘红艳丽,从夏到秋,开个不停,翠叶萋萋,着花秀秀,焕发出一种外柔内刚、端庄雅达的风采,让人感到亲切和蔼,赏心悦目。据《诗经》记载,古代有位妇人因丈夫远征,遂在家居北堂栽种萱  相似文献   

14.
<正>枸杞子与地骨皮枸杞子与地骨皮均来源于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一个为果实,一个为其根皮。枸杞子又名枸杞果、血杞子,为茄科植物枸杞的成熟果实,是中老年人常用的滋补长寿的保健佳品,与人参、何首乌并称益寿的"中药三宝",其性平,味甘,入肝、肾经,含有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牛磺酸,枸杞多糖,维生素A、B、C,以及钙、磷、铁、硒等成分,具有滋肾、润肺、补肝、明目的功效。宋代陈直撰《养老奉亲书》中说,长期服用枸杞,可使人"明目驻颜,轻身不老";《本草纲目》亦载:"枸杞,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补精气诸  相似文献   

15.
<正>苏叶与苏子均来源于唇形科植物紫苏。苏叶为叶,苏子为果实。苏叶又称紫苏叶,为紫苏的叶,每年白露前后枝叶茂盛、花序刚长出时采收全草,置通风处阴干,然后摘下叶子即可入药。其性温,味辛,入肺、脾二经。据测定,紫苏全草含有约0援5豫的挥发油,55豫的紫苏醛,30豫的左旋柠檬烯及少量的琢原蒎烯,还含有精氨酸、枯酸等成分。紫苏叶中的挥发油含有异白苏烯酮,具有发表、散寒、理气、和营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胎动不安等症,并可  相似文献   

16.
<正>大腹皮与槟榔大腹皮与槟榔均来源于棕榈科植物槟榔,大腹皮为槟榔的果皮,槟榔为种子。大腹皮又称槟榔皮、大腹毛,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果皮。每年冬、春两季采收成熟果实,剥下果皮,打松,置水中浸泡,晒干,再打松除去外果皮即可入药。其性微温,味辛,入脾、胃、大小肠经,具有下气宽中、行水的功效,常用于  相似文献   

17.
<正>柏子仁与侧柏叶柏子仁与侧柏叶均来源于柏科植物侧柏,种仁称柏子仁,嫩枝与叶称为侧柏叶。柏子仁又名柏实、侧柏子,为柏科植物侧柏的种仁,始载于汉朝的《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性平,味甘,主要含有脂肪油、挥发油、皂苷等成分,具有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敛汗生津之功效,用于治疗惊悸失眠、健忘、遗精、盗汗、便秘等症。《神农本草经》称其:"主惊悸、安五脏、益气、除湿痹。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累身延年。"《本草纲  相似文献   

18.
正板蓝根与大青叶板蓝根是一味常用中药,又名蓝靛根、靛青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根,味苦,性寒,入心、胃经,含有靛苷,β-谷甾醇,靛玉红,板蓝根结晶乙、丙、丁等成分,同时还含有植物性蛋白、树脂、多种氨基酸、糖类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用于治疗颜面丹毒、热病发斑、流感、流脑、肺炎、肝炎、菌痢、胃肠炎、口疮、麻疹、扁桃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等症。《分类草药性》载:板蓝根"解诸毒恶疮,散毒去火,捣汁或服或涂"。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