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在重庆地区人群中的治疗效果,初步建立重庆地区的换瓣患者术后抗凝治疗的临床资料库.方法 对133例重庆地区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采用低强度抗凝治疗标准,待其达到稳定抗凝状态且无抗凝相关并发症后,对抗凝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初步建立重庆地区术后抗凝标准.结果 在患者达到稳定抗凝状态后,INR值为(1.80±0.46);每日华法林剂量为(2.69±1.02)mg,不同手术组的抗凝指标均达到预期抗凝指标.重庆地区主动脉瓣置换术(AVR)的INR目标值设置为1.6(1.5~2.0),二尖瓣置换术(MVR)及双瓣置换术(DVR)的INR预计值设置为1.8(1.6~2.3)、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MVR(MVR CABG)的INR预计值设置为2.0(1.8~2.3)、Bentall手术(人造升主动脉置换 MVR)INR预计值设置为2.2(1.8~2.5),总体INR预期值1.5~2.5.结论 本研究抗凝指标结果符合重庆地区人工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抗凝治疗强度标准.  相似文献   

2.
75例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瓣膜病在心脏疾患中的发病率较高,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除心功能的恢复外,抗凝治疗是应予足够重视的问题之一·以下总结了我科75例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抗凝治疗经验·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75例患者,年龄19~65岁,69例行进口机械瓣置换,包括Sorin、Medtronic倾斜碟瓣,Car-bormed ics双叶瓣,6例行国产GK-2机械瓣置换,其中二尖瓣置换(MVR)33例,主动脉置换(AVR)12例,双瓣置换(BVR)30例·1·2方法瓣膜置换术后胸腔引流管拔除后当天开始口服华法林,首剂3~5 mg,术后早期每天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比值(INR),据此调整华法林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和分析我国心脏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出血原因。方法: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服用华法林患者102例,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8例,二尖瓣置换术(MVR)55例,双瓣置换术(DVR,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置换术)19例。监测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凝血酶原时间(PT)值及国际标准比值(INR),观察患者的出血和血栓栓塞事件。结果:术后25例发生32次一般性出血,PT出现不同程度延长,INR多数超过2.5。结论:出血是华法林抗凝治疗最主要的不良反应,而抗凝过度、饮食、药物联用等是出血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换瓣术后抗凝治疗应在严密监测下进行。  相似文献   

4.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左房混合血栓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左房混合血栓的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1999年1月至2003年1月间我院胸心外科手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左房混合血栓患者25例.所有患者均行左房混合血栓清除术,其中同期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MVR)19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DVR)6例.结果:术后24例生存,1例围手术期因肝、肾功能衰竭死亡,病死率为4%(1/25).生存病例术后随访3~32个月,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无脑、肾、四肢动脉栓塞发生.结论:对风心病合并左房混合血栓的患者,术前诊断准确、术中操作轻柔和完全清除血栓等围手术期处理可避免在围手术期及远期出现脑、肾和四肢动脉栓塞,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探讨二尖瓣置换术后无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发生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TR)的临床及超声特点,探讨机制、预后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或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后因重度TR住院的患者12例,排除肺动脉压力明显升高(心脏超声测量右室收缩压〉35mmHg)及三尖瓣瓣膜畸形或破坏。对所有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特点及心脏超声表现。[结果]12例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前的风湿性瓣膜病病史较长,均超过20年,所有患者均有持续性房颤病史。心脏超声提示右心房及右心室扩大,左心房内径增大,左心室内径及收缩功能正常。置换的金属瓣或生物瓣形态及功能正常。无明显肺动脉高压,但三尖瓣瓣口探及重度反流,三尖瓣瓣膜及附属结构无明显异常:无瓣膜破损脱垂、腱索断裂,但三尖瓣瓣环扩张、瓣叶对合不良。[结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或双瓣置换术后无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发生重度TR可能与右心室重构、三尖瓣环扩张、瓣叶对合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心脏瓣膜病的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49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一般情况、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49例患者中行二尖瓣置换术(MVR)2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8例、双瓣置换术(DVR)9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TVP)19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5例、Bentall术2例、左房血栓清除术6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5例,死亡4例。结论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常伴多种合并症、全身脏器功能处于减退状态,手术风险较高,但只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精细的术中操作、严密的术后监护,老年心脏瓣膜病手术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PGE1)在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并肺动脉高压围手术期中对血液动力学、术后并发症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研究例风心病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在我院行瓣膜置换术病人。组例(年月225A10819921~年月);组例(年月~年月),组术前静脉给小剂量前列腺素19971B1171997120006BE1(PGE1,~10ng/kg/min20ng/kg/),μ,术前周;术后同样用法周。其它治疗方案同组。min100g/d21A结果:PGE1具有选择性降低肺动脉压,改善心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术后生存率等作用。结论:PGE1在风心病并肺动脉高压围手术期中具有较理想的药理效果和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8.
76例危重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及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危重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和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 76例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接受二尖瓣置换术(MVR)32例,二尖瓣 主动脉瓣置换术(DVR)24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8例,三尖瓣置换术(TVR)2例。同时行三尖瓣环缩术22例,左房折叠术11例。结果 早期主要并发症为室性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呼吸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早期死亡7例,其中室性心律失常1例,术中心脏破裂出血1例,术后脑出血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4例。结论 危重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应注意围手术期处理,适当选择手术时机,合理纠正病变,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28年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 000例瓣膜置换术的结果和体会,以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1976年5月至2004年8月共为2 000例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了瓣膜置换术.手术方式:二尖瓣替换术(MVR)1 325例(66.2%),主动脉瓣替换术(AVR)324例(16.2%),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同期替换术(AVR及MVR)322例(16.1%),三尖瓣替换术(TVR)29例(1.5%).术后随访1个月~28年,平均(10.2±5.3)年,失访283例(15.1%).[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29例(6.45%),其中1976年至1994年为95例(9.5%),1995年至2004年为34例(3.4%),前后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2.62,P<0.001)晚期死亡288例(1.9%病人年),存活病人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完善和改进体外循环技术,加强术中的心肌保护,不断改进和提高手术技巧,对适宜病例施行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手术(MVRP),对合并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的病例予以三尖瓣整形术,加强术后监护,及时处理早期并发症是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措施.为提高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的远期生存率,尤其应该重视加强健康宣教及门诊随访,并及时调整抗凝剂用量.  相似文献   

10.
瓣膜置换术围术期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8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瓣膜置换术围术期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经验,评估IABP治疗瓣膜置换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疗效、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自1998年3月至2008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行瓣膜置换术围术期使用IABP辅助循环的顽固性心功能不全患者82例,其中二尖瓣置换术(MVR)2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0例,双瓣膜置换术(DVR)35例;术中使用IABP 37例,术后使用IABP 45例。总结手术经验,评估其疗效、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52例(63.4%)有效,撤机后患者均预后良好,正常出院;30例死亡(36.6%),其中20例因难逆性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而死亡。置管时间32~631 h,平均126 h。IABP并发症发生情况:下肢缺血表现1例(1.2%),局部血肿4例(4.9%),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1例(1.2%),坠积性肺炎15例(18.3%)。结论 IABP对瓣膜置换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治疗具有辅助作用,对于瓣膜病史较长,左室较大,心功能受损严重的患者,应适当放宽IABP的使用指征,以免错过最佳的应用时机,甚至可预防性应用;穿刺操作熟练、术后严密护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搭桥同期行瓣膜置换术近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及瓣膜置换术的安全性及适应证。方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血管外科自2001年5月至2004年12月间,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12例冠心病合并瓣膜病变、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搭桥和瓣膜替换手术。12例中男8例,女4例,年龄52~78岁,平均64.5岁。3例以多年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为主诉,近年出现胸痛,手术前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病变;9例以心肌缺血症状为主诉,同时合并瓣膜病变。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单支病变1例,双支病变3例,3支病变8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8例,糖尿病6例,心力衰竭病史5例,心房颤动7例。手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45~87 mm[(56.7±77)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24%~67%(50.3%±11.7%)。心功能NYHAⅠ级1例,Ⅱ、Ⅲ和Ⅳ级分别为8、2和1例。12例患者中MVR(二尖瓣置换)+CABG 9例,AVR(主动脉瓣置换)+CABG 2例,DVR(双瓣置换)+CABG 1例。结果全组术后恢复顺利,随访3个月至2年无1例死亡。结论年龄超过50岁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无论有无心绞痛症状均需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决定是否同期行CABG;冠心病合并二尖瓣中到重度反流及主动脉瓣严重钙化者,应同期行瓣膜置换术。对于冠状动脉病变与瓣膜病变同时存在的病例,2种手术同期进行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介绍不停跳冠脉搭桥心肌保护技术在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   观察2017年1月—2020年7月就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的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的149例患者,应用不停跳冠脉搭桥心肌保护技术行瓣膜置换合并冠脉搭桥术的手术效果和相关并发症。对于搭桥+主动脉瓣膜/双瓣膜置换术,经左、右冠状动脉开口直接灌注+经静脉桥血管灌注,然后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缝合主动脉切口+静脉桥血管吻合。对于搭桥+二尖瓣膜置换手术,将静脉桥血管吻合至主动脉,降温阻断后,行主动脉根部灌注和二尖瓣膜置换。   结果   149例手术患者中,主瓣+搭桥49例,二尖瓣+搭桥83例,双瓣+搭桥17例,单支冠脉病变需搭桥54例,2支病变55例,3支病变40例。术后住院期间死亡10例,术后有4例发生永久性脑卒中,有28例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需透析治疗,有18例机械通气时间>24 h。   结论   对于冠心病合并瓣膜病的患者,在冠状动脉搭桥合并瓣膜手术中应用不停跳冠脉搭桥心肌保护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少及临床效果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再次心脏瓣膜手术病例并探究病因及术后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施行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患者130例,年龄15~83岁,其中男性62例(47.7%),女性68例(52.3%)。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合并症、术前心功能、初次手术方式、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再次手术原因及手术类型、主动脉阻断时间及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重症监护时间等。对再次瓣膜手术病例做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严重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再次手术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肺动脉高压、房颤等疾病者114例(87.7%),术后死亡8例(6.2%),主要死亡原因包括心功能不全(7例)、呼吸功能不全(6例)和肾功能不全(6例)等。而再次手术的原因主要包括瓣膜赘生物、瓣周漏、三尖瓣关闭不全和大血管病变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合并肺动脉高压(P=0.039,OR=2.268)和高血压病(P=0.048,OR=7.935)是导致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剔除35例术前心功能严重减低的病例后,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术前合并肺动脉高压(P=0.040,OR=1.682)和风湿性心脏病(P=0.013,OR=4.995)与术后新发心功能不全显著相关,而单因素回归分析仅发现术前肾功能不全(P=0.048,OR=6.727)与术后新发呼吸功能不全显著相关,未行多因素分析。结论 心、肺、肾功能异常是导致再次瓣膜手术风险升高的重要因素,着重评估术前的主要器官功能并予积极保护,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老年退行性瓣膜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同期施行的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2月同期行退行性瓣膜手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老年患者63例,其中男37例,女26例,年龄60~72岁,平均年龄(65±4)岁。退行性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42例,冠心病合并退行性瓣膜病21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瓣膜置换58例,其中双瓣膜置换5例,合并三尖瓣成形术15例,合并带瓣人工血管置换(Bentall)手术1例,合并室壁瘤切除术1例,合并左房血栓清除术2例;合并单瓣膜成形术7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血管病变15例,双支16例,多支32例。结果:本组早期病死3例(4.8%),共出现并发症8例(12.7%);患者中2例死于重症感染引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低心排综合征。低心排综合征2例,再次开胸止血3例,呼吸衰竭2例,室颤1例,脑栓塞2例均治愈。手术后随访43例,随访时间1~60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老年患者退行性瓣膜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施行手术效果满意,具有安全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成人二尖瓣置换(MVR)术后瓣膜不匹配现象(PPM)的发生情况、PPM的影响因素和PPM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观察MVR手术102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66例;年龄35-71(56.5±8.0)岁;手术方法为全麻体外循环下行MVR手术,合并三尖瓣脱垂或三尖瓣关闭不全者、冠脉病变者及巨大左心房者同期行三尖瓣瓣环成形术(TAP)、冠脉搭桥术(CABG)及巨大左房折叠术;术后随访1年,按照随访时有效瓣口面积指数(EOAi)≤1.2cm2/m2定义为PPM,102例被分为PPM组和非PPM(non-PPM)组,将肺动脉收缩压(SPAP)≥40mmHg(1mmHg=0.133kPa)定义为肺动脉高压(PAH),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围术期及术后各项指标.结果 随访发现PPM20例,发生率19.61%;PPM组男性比例、术前体表面积(BSA)、围术期25mm瓣膜的应用、随访时BSA、SPAP、EOAi、PAH、心功能分级(NYHA)≥3-4、右心衰竭及肺内感染发生较non-PPM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成人MVR术后PPM现象并不少见,术中避免使用25mm瓣膜可以减少PPM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脏畸形和/或瓣膜病变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振斌  陈志强 《上海医学》1997,20(4):187-189
为探讨34例支汛管未闭俣并心室间隔缺损16例,心房间隔缺损4例,肺动脉瓣和/或流出道狭窄3例,主动脉瓣下狭窄3例,法乐四联症,三联症,室间隔缺损并二尖瓣上狭窄和主动脉缩窄各1例,瓣病变7例经验。采用超声心动图和多普勒诊断,必要时施行左右心导管,甚至左心室造影确诊,再施行手术治疗。结果:登攀上循环前或体外循环后进行动脉导管缝扎或补片缝补,然后再纠治心内畸形。死亡6例,病死率17.6%。本文结果提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总结35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同期行心脏瓣膜替换手术的方法及疗效,分析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3月,共行CABG+心脏瓣膜替换术35例,共移植血管105支,平均每例移植血管2.86支.同期行二尖瓣替换术16例,主动脉瓣替换术12例,双瓣膜替换术5例,本特氏手术例,升主动脉替换1例(替换机械瓣28例、生物瓣7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7.2d.主要死亡原因: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心室颤动致心脏骤停1例.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术前有心肌梗塞病史、心功能差、射血分数低、肾功能不全等与早期死亡有关.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内出血、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神经系统并发症、切口感染等,经相应的治疗均痊愈.随访12例(34.2%),随访时间6~12个月,心绞痛和心力衰竭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结论 CABG联合心脏瓣膜替换术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变的有效方法,术前积极改善心肺功能、有效控制血糖、术中加强心肌保护、缩短主动脉阻断和心肌缺血时间以及尽可能的心肌再血管化能有效地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雷虹  严中亚  严宇  朱正艳 《安徽医学》2012,33(12):1637-1639
目的对合并房颤的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同时进行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评价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3月至2011年11月,采用Medtronic公司的射频消融系统对11例合并房颤的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同时进行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其中包括双瓣置换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10例同时三尖瓣成形术4例。结果术毕转为窦性心律11例,1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室速,无Ⅲ°房室传导阻滞,无心房穿孔出血,1例术后低心排死亡,随访3~12个月,10例均为窦性心律,1例术后6个月出现房颤复发,余10例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左房明显缩小。结论射频消融改良迷宫Ⅲ手术在治疗合并有房颤的心脏瓣膜病的瓣膜置换手术中安全、简便、易于操作,而且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笔者所在科室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患者围术期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4月~2011年3月期间冠心病合并瓣膜病患者107例,男性82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60岁(39~78岁),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者18例,心功能Ⅲ级者72例,Ⅳ级者17例。二尖瓣病变71例,主动脉瓣病变24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病变12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57例,2支病变29例,多支病变21例,左主干病变11例。合并左房血栓22例。行二尖瓣置换53例,二尖瓣成形9例,主动脉瓣置换24例,双瓣置换12例,其中26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22例同时行左房血栓清除术。桥血管共计152支,其中动脉桥44支,平均血流量28.6±5.1ml/min。静脉桥108支,平均血流量23.3±4.8ml/min。对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死亡2例(病死率1.9%),死亡原因分别为恶性心律失常和严重感染。二次开胸止血2例。围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IABP)6例(5.6%)。心脏超声显示术后左房及左室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分别为P=0.029和P=0.001)。75例患者术后随访4个月~13年,患者心功能改善,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对于冠心病合并瓣膜病患者,充分的术前评估,正确的术中、术后处理,可以降低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CABG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报告60岁以上老年人退行性心瓣膜病26例,占357名总受检者的7.28%。26例中主动脉瓣硬化或钙化者16例;二尖瓣环下钙化者4例;主动脉瓣硬化或钙化合并二尖瓣环下钙化者6例。10例二尖瓣环下钙化均出现于后叶下方,其中6例中至重度瓣环下钙化者5例有不同程度的左房扩大。对本病的诊断、临床意义及超声心动图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