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移植同时输注地塞米松体内诱导凋亡的供体脾细胞对受体肝移植免疫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单纯供体地塞米松处理组,单纯输供者脾细胞组和地塞米松诱导供者凋亡脾细胞输注组。每组Wistar和SD大鼠各10只。用地塞米松3 mg·d-1·kg-1·b.w.处理Wistar大鼠3 d后,第4天行大鼠肝移植。观察术后第7天肝功能(ALT、TBil)的变化、病理改变和受体生存期。结果肝移植同时输注凋亡细胞组和单纯输注脾细胞组的谷氨酸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较对照组和单纯地塞米松处理组显著升高(P<0.05);生存期明显缩短(P<0.05),病理改变呈急性重度排除反应,而对照组仅呈急性轻度排除反应。结论肝移植同时输注地塞米松体内诱导供体凋亡的脾细胞促进受体对移植肝的排除反应,凋亡细胞未被及时吞噬可能是引起排斥反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剂量FK506作用下同种脾组织移植对大鼠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实验分5组(每组大鼠8只),同种肝移植组(A组)以纯系雄性Lewis大鼠为供体、雌性BN大鼠为受体进行同种原位肝移植;同种肝移植 小剂量FK506治疗组(B组)于肝移植术后口服途径给予小剂量FK506(0.25 mg/kg);同种肝脾联合移植组(C组)于肝移植同时移植供体脾脏;同种肝脾联合移植 小剂量FK506治疗组(D组)于肝脾联合移植后口服途径给予小剂量FK506;异体脾组织移植组(E组)于同种原位肝移植同时移植第三品系大鼠脾脏组织,术后进行小剂量FK506治疗.观察各组的存活期,并分析受体脾脏T淋巴细胞对同种抗原的反应性、嵌合体的形成情况以及肝脏病理变化.结果:与其他各组相比,C组大鼠的存活期明显延长;其受体T细胞同种抗原反应性明显降低;受体脾脏中供体阳性细胞明显升高(P<0.01),且在60 d后受体脾脏中供体阳性细胞仍然较高;肝脏病理分析也未见明显排斥反应.结论:小剂量FK506作用下同种脾脏移植能明显诱导受体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嵌合体的形成,降低受体T细胞对同种抗原的反应性,促进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受体血预先经门静脉输入供体对大鼠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采用LEW和ACI大鼠作为肝移植的受体和供体。实验分为4组,Ⅰ组,无处理组;Ⅱ组,移植前7d将受体血1ml经阴茎静脉输入供体;Ⅲ组,移植前7d将非受体大鼠血(BN大鼠)1ml经门静脉输入供体;Ⅳ组,移植前7d将受体血1ml经门静脉输入供体。移植后观察大鼠生存时间;检测血清γ干扰素(IFN-γ)浓度;检测移植肝内树突状细胞数量,进行肝组织学观察;检测移植肝内浸润淋巴细胞的凋亡。结果移植前7d受体血经门静脉输入供体组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为(33.7±2.6)d,无处置组为(10.1±0.7)d。移植前7d受体血经门静脉输入供体组的血清IFN-γ显著升高,移植肝汇管区内的淋巴细胞浸润显著减少,移植肝内检测到多量供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移植前7d受体血经门静脉输入供体组的肝组织的浸润淋巴细胞凋亡数显著多于无处置组。结论受体血预先经门静脉输入供体,可以延长异系大鼠肝移植生存时间,移植肝内浸润淋巴细胞凋亡可能抑制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4.
同期输注供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移植大鼠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清军  高毅  潘明新  姚坤厚  汪艳 《广东医学》2007,28(9):1401-1403
目的 探讨肝移植同时输注供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受体肝移植免疫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移植组(B组)和输注供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C组).A组SD大鼠5只,只行剖腹探查,B,C组Wistar和SD大鼠各10只.行Wistar-SD大鼠肝移植同时,C组提取供体骨髓间质干细胞同期输注给受者,B组给予输注生理盐水.观察术后第7天肝功能的变化、病理改变和受体生存期.结果 肝移植同时输注供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LT,AST,TBIL,ALB较B组显著降低,生存期明显延长,病理改变仅呈急性轻度排斥反应,而单纯移植组呈急性重度排斥反应.结论 肝移植同时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受体对移植肝的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5.
口服供者脾细胞诱导成年大鼠皮肤移植物存活期延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测口服供者脾细胞后受者大鼠皮肤移植物的存活时间 ,并探讨口服耐受的形成机制 .方法 :以纯系SD大鼠为供者 ,纯系Wistar大鼠为受者 ,行异体皮肤移植 ,将 2 0只受者大鼠随机分成 2组 :A组为对照组 ,单纯作皮肤移植 ;B组为口服抗原组 ,本组于皮肤移植前 7d始每日接受供者脾细胞 5× 10 7个 ,导管灌胃 ,7d后观察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体内的迟发型超敏反应 (DTH) ,并行皮肤移植 ,观察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 .结果 :口服抗原后 ,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及体内的DTH反应均出现明显的抗原反应性降低 ,口服抗原组的移植皮肤存活时间达到 (15 8± 1 3 )d ,而对照组为(4 9± 0 1)d ,两组差异显著 (P <0 0 1,n =10 ) .结论 :口服抗原可以引起受者对异基因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降低 ,能使受者的皮肤移植物存活期延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口服供者脾细胞延长受者大鼠的心脏移植存活时间,并探讨口服耐受的形成机制。方法:以纯系SD大鼠为供者,纯系Wistar大鼠为受者,行异体心脏移植,将16只受者大鼠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单纯行心脏移植)和B组(口服抗原组),于心脏移植前7 d开始每日接受供者脾细胞5×107个,导管灌胃,7 d后观察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体内的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并行心脏移植,观察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 结果:口服抗原后,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及体内的DTH反应均出现明显的抗原特异性降低,口服抗原组的心脏移植存活时间达到(12.1±1.9)d,而对照组为(7.0±0.8)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口服抗原可以引起受者对异基因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降低,使受者的心脏移植存活期延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鼠原位肝脏移植(OLTx)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与急性排斥的关系。【方法】实验动物分为两组,非排斥对照组供体、受体均为SD大鼠,各20只,排斥组供体为Wistar大鼠,受体为SD大鼠,各20只。受体大鼠分别于原位肝移植术前1天及术后第1、3、5、7天从尾静脉采血,经免疫荧光抗体-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表面LFA-1的表达。【结果】原位肝移植术后,受体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LFA-1呈低水平表达,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显著性意义(P<0.01);受体大鼠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外周血淋巴细胞LFA-1水平显著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LFA-1表达水平有助于移植肝脏急性排斥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将CTLA4Ig腺相关病毒载体经门静脉导入移植肝中,研究该基因在移植肝中的表达以及对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二袖套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供体为SD大鼠,受体为Wistar大鼠,受体随机分成3组,每组12对,对照组:将1011v.g.pSNAV鄄LacZ病毒液灌注移植肝门静脉并冷保存1h;CsA组:移植后第1~7天腹腔内注射CsA8mg(kg·d);基因转染组:供肝加用1011v.g.pSNAV鄄CTLA4Ig病毒液灌注移植肝门静脉并冷保存1h,术后1周剖腹取肝、脾和血标本。RT鄄PCR检测移植肝中CTLA4Ig的表达,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中CTLA4Ig浓度,TUNEL法检测肝细胞、脾淋巴细胞凋亡情况,并观察大鼠生存时间。结果:基因转染组大鼠生存时间平均为61天,与对照组10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基因转染组大鼠的肝脏中能扩增出特异性约500bp条带,而对照组未能扩增出相应条带,基因转染组血中CTLA4Ig浓度为(41.87±11.02)μg/ml,明显高于对照组(0.49±0.16)μg/ml,基因转染组大鼠肝移植术后1周肝细胞凋亡计数(5.88±1.88)%与对照组(28.25±6.50)%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基因转染组大鼠肝移植术后1周脾淋巴细胞凋亡计数(57.62±10.83)%与对照组(16.37±3.11)%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门静脉供肝灌注pSNAV鄄CTLA4Ig能在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异基因脾细胞经门静脉途径输注诱导受体免疫耐受的效果,以及联合使用塞尼哌后的效果.方法:将供体SD大鼠的脾细胞经门静脉途径输注给受体Wistar大鼠,一周后把SD大鼠的皮肤移植到相应的Wistar大鼠上.移植前联合使用塞尼哌.观察术后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和受体外周血淋巴细胞CD25 的表达水平. 结果:门静脉耐受诱导后移植皮肤的平均存活时间(MST)为(15.8±2.1)d,较对照组长(P<0.01);随移植皮肤存活时间的延长,外周血淋巴细胞的CD25 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但使用塞尼哌后MST未延长.结论:经门静脉途径输注异基因脾细胞能够诱导受体产生免疫低应答状态,联合使用塞尼哌未能加强免疫耐受的诱导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供体抗原特异性T细胞疫苗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 分别用LOU/C大鼠脾细胞和LEW大鼠脾细胞免疫BN大鼠 ,获取被免疫BN大鼠的脾细胞制备成针对LOU/C大鼠的T细胞疫苗 (LCTCV)和针对LEW大鼠的T细胞疫苗 (LTCV)。分别用制备的T细胞疫苗免疫正常的BN大鼠 (0 .2ml/次 ,1次 /周 ,连续 3次 ) ,于第 3次免疫后第 5天以被疫苗免疫BN大鼠作为受体 ,以LOU/C大鼠作为供体进行原位肝移植 ,设单纯移植组作为对照。观察移植后大鼠的平均存活时间 (MST) ,并对肝移植物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 ;于移植后第 7天以受体BN大鼠的脾细胞作为反应细胞 ,以LOU/C大鼠的脾细胞作为刺激细胞进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结果 单纯移植组MST为 (8.4 3± 1.99)d , LTCV免疫组为 (11.2 9± 1.98)d ,与单纯移植组比较P <0 .0 5 ,LCTCV免疫组为 (17.4 3± 4 .12 )d ,与LTCV免疫组比较P <0 .0 1;观察移植后第 7天组织病理学改变 :单纯移植组呈明显的急性排斥反应病理征象 , LTCV免疫组仅出现轻度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细胞水肿 , LCTCV免疫组肝移植物结构基本正常 ,未发现明显的病理损害 ;MLR结果表明 :单纯移植组每分钟脉冲数值为(16 0 0 2± 2 330 ) /min、在LTCV免疫组为 (10 0 2 2± 1348) /min ;比单纯移植组明显  相似文献   

11.
同期输注供者地塞米松诱导脾细胞对肝移植大鼠免疫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mmunological effects of simultaneous injection of apoptotic donor spleen cells induced by dexamethasone in rats with liver allotransplantation. METHODS: Four groups of rats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each consisting of 10 SD rats and 10 Wistar rats with the former as the recipients and the latter as the donors f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one of the groups, the recipient rats also received infusion of apoptotic spleen cells (5x10(7)) of the donors induced by an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dexamethasone (at a daily dose of 3 mg/kg) for 3 days before liver transplantation, while in another, the recipient received untreated donor spleen cells. In the third group, the donor was treated with dexamethasone leaving the last group serving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blood alanine transaminase (ALT), total bilirubin (TBil),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graft and survival time of the recipien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recipients with apoptotic donor spleen cell infusion had much higher ALT and TBil levels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3 groups (P<0.05), exhibiting significantly shortened survival time and severer acute allograft rejection, as compared with the mild acute reject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CONCLUSION: Simultaneous injection of apoptotic donor spleen cells induced by dexamethasone in rats with liver transplantation aggravates acute allograft rejection, one of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of which may lie in the failure of timely removal of the apoptotic cells that release inflammatory factors.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凋亡细胞预处理对胰岛移植受体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探寻延长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的方法。方法
无菌条件下获取供体的脾淋巴细胞悬液,采用60Coγ射线照射的方法诱导凋亡后,经尾静脉注射准备接受胰岛移植的糖尿病SD
大鼠,1 周后行肾包囊下原位胰岛移植术,在移植后的1 周、2 周以及发生排斥后利用2 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
(CFSE)细胞染色法评估受体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能力,利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受体脾脏淋巴细胞因子IL-2及IL-10水
平。同时采用移植前注射生理盐水、供体的正常脾淋巴细胞及坏死脾淋巴细胞分别作为对照组。结果凋亡细胞预处理组的受
体大鼠的淋巴细胞增殖指数及IL-2水平在移植前、移植后1周及2周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而IL-10水平则明显高于其他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凋亡细胞对受体脾淋巴细胞功能的这种作用可能是其参与移植免疫耐受形成的重要
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种方便、实用的慢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模型,为研究器官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提供平台。方法:以近交系F344大鼠和近交系Lewis大鼠作为供、受体,取供体的双肾作为供肾,借助静脉支架管,行供体的静脉与受体肾静脉的端端吻合,肾动脉与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施行原位异体肾移植。移植后即给与环孢素腹腔注射。并于术后4周后行病理检查。结果:所有手术均于60min内完成。所有的受体均存活超过60天,围手术期死亡数为零。受体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4周后可见典型的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结论:建立了大鼠慢性排斥反应肾移植模型。为研究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进展和干预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骨髓干细胞在大鼠移植肝中的诱导分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骨髓干细胞在大鼠移植肝中的诱导分化情况及对大鼠长期存活的影响.方法 雌性受体大鼠随机分3组:空白对照组(A组)、D-hanks液组(B组)、骨髓干细胞组(C组).观察大鼠的中位生存时间、肝组织病理变化,基因Sry原位杂交和甲胎蛋白免疫组化双检测观察骨髓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 C组中位生存时间大于180 d(P<0.05);C组无明显的急性排斥反应.基因Sry原位杂交阳性,并且表达甲胎蛋白.结论 骨髓干细胞门静脉输注能减轻急性排斥反应,诱导大鼠肝移植术后长期存活;并能在移植肝的环境中诱导分化为肝细胞,表达甲胎蛋白,并逐渐替代移植肝本身的细胞.  相似文献   

15.
肾骨髓联合移植与嵌合体发生及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u YW  Wang WG  Zhou HL  Zhang WL  Yang SJ  Wang JG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3):1983-1985
目的 研究肾骨髓联合移植与嵌合体发生及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采用供体骨髓与肾脏联合移植 ,进行 2 4例造血干细胞微嵌合体诱导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检测受者嵌合状态 ,与单纯肾脏移植组 37例比较嵌合发生率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 随访 1年 ,肾骨髓联合移植组术后嵌合体发生率 (87 5 % ,2 1/ 2 4 )明显高于单纯肾脏移植组 (40 5 % ,15 / 37)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 ;嵌合阳性组急性排斥反应发性率 (19 4 % ,7/ 36 )与嵌合阴性组 (44 % ,11/ 2 5 )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肾骨髓联合移植可诱导嵌合体发生并增加受者对供体器官的免疫耐受 ,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 ,嵌合现象与免疫耐受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免疫健全的成年动物能否诱导供者同种异体心脏移植物的特异性免疫耐受。方法 以成年BN和DA雄性大鼠为供鼠,成年Lewis雄性大鼠为受鼠,给供鼠在切除脾脏或摘取心脏前腹腔注射地塞米松(Dex)。受鼠在手术前两周输注经Dex处理的供鼠脾脏细胞细胞(Dex-SpC)或者移植经Dex体内处理的供鼠心脏(Dex-Gr),或者联合进行上述两种处理(Dex-SpC+Dex-Gr)。另一组受鼠在输注Dex-SpC的前后3 d和围手术期间也用Dex进行了处理(Dex-SpC+Dex-Gr+Reci-Dex)。结果Dex-SpC组供者特异性移植物存活时间延长,而Dex-SpC+Dex-Gr组移植物存活时间更长。但是,Dex-SpC+Dex-Gr+Reci-Dex组移植物存活时间没有两联处理组长。结论 本研究证实了经Dex体内处理的供者脾细胞能够诱导师未经免疫抑制的成年动物的同种异体免疫耐受,提示耐受或排斥并非决定于抗原性质的"自我非我",动物是新生还是成年。其机制可能是经Dex处理后脾细胞中的树突状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降低,从而不能提供共刺激信号。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小鼠非清髓性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模型,探讨移植前输注供体细胞的造血干细胞植入效果。方法以CB6F1雌性小鼠为受鼠,C57BL/6雄性小鼠为供鼠,移植前3d经尾静脉输注供鼠脾细胞或骨髓细胞3×107,输注细胞后24h和48h分别通过腹腔注射阿糖胞苷0.015g/d,移植前1d予450cGy全身照射(TBI),移植当天输注供鼠骨髓有核细胞5×107/只。监测受鼠白细胞恢复、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SRY)以及外周血供鼠CD3+细胞嵌合状态。结果单纯给予TBI小鼠均存活,且移植后30d白细胞恢复正常,TBI+骨髓细胞移植(TBI+BMT)组移植后14、30、60d时外周血SRY基因PCR检测结果均阳性,60d供体CD3^+细胞嵌合率达54.4%。移植前输注供体脾细胞组嵌合率最高,移植后60d达93.5%±4.8%,优于移植前输注供体骨髓细胞组(P〈0.05)。结论 450cGy TBI的非清髓性预处理可以成功建立非清髓性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模型,移植前输注供体脾细胞可促进造血干细胞植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意义,并研究核因子-κB(NF-κB)通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近交系SD大鼠为受体,Wistar大鼠为供体,“套管连接技术”行颈部心脏移植术。将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4组,急性排斥组:受体未采用任何治疗;CsA组:移植术后环孢霉素A(CsA) 10mg/kg治疗受体,术后60~90d采集移植心脏;免疫耐受组:采用Wistar大鼠脾细胞(SPC)和环磷酰胺(CP)预处理SD大鼠,14d后行颈部心脏移植术;PDTC组:移植术后腹腔注射吡咯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100mg/kg,1次/d,连续15d。Masson染色观察移植心脏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MCP-1的表达。结果 急性排斥组、CsA组、免疫耐受组和PDTC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分别为(6.53±2.48)d、(93.51±20.07)d、 (201.42±40.36)d和(142.37±24.64)d,PDTC组明显高于CsA组和急性排斥组(P<0.05),且心肌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各组MCP-1表达的积分光密度(IOD)值依次为(1.86±0.23)、(1.58±0.16)、(0.57±0.15)及(1.16±0.28),免疫耐受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PDTC组显著低于急性排斥组和CsA组(P<0.05)。结论 MCP-1的表达与排斥反应程度呈正相关,测定MCP-1的水平可预测移植心脏的功能状况;抑制NF-κB通路可减少MCP-1表达,明显减轻心脏移植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