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效青霉素肌内注射方法改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效青霉素肌内注射法的改进。方法将576例肌内注射长效青霉素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改进组262例,常规组314例。两组均抽吸0.9%生理盐水3ml,摇晃溶解备用,消毒皮肤后再抽吸长效青霉素,常规组采用传统肌内注射法,改进组在抽吸药液前后吸生理盐水0.5-1ml。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和1次注射的成功率。结果改进组一次注射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组,注射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常规组。结论实施肌内注射法抽吸药液前后吸生理盐水0.5-1ml,能提高注射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2.
长效青霉素又称苄星青霉素,对梅毒螺旋体有抗菌作用,常用于梅毒的治疗,以及医务人员被梅毒患者针刺伤后的预防治疗。长效青霉素混悬液属非均相溶液,受粒子形状、大小、分布不均的影响,特别是粒子表面带电,引起絮凝等现象,造成粒子表面黏度较大,导致阻塞针头,容易发生注射失败,增加患者痛苦,造成材料浪费,也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同时导致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不满意。为了提高一次性注射的成功率,减少医患纠纷,对2009年在我院妇科住院合并梅毒需要注射长效青霉素的患者,采用改进方法即更换注射器针头的方法注射长效青霉素,避免了针头的阻塞,大大提高了注射成功率,减少了医患纠纷,现将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留置气泡技术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珊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9):226-226
目的:探讨留置气泡进行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的效果。方法:用注射器抽吸溶解的青霉素药液后,再吸进0.2~0.3ml的空气。将128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用传统的肌内注射法,观察组64例采用留置气泡法,观察两组肌内注射时针头阻塞和患者注射部位疼痛的情况。结果:两组注射方法的针梗阻塞和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留置气泡注射技术的观察组针头阻塞明显减少,疼痛明显减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位与注射部位对长效青霉素肌内注射的影响。方法将360例肌内注射长效青霉素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80例。研究组采取坐位臀中肌注射,对照组取卧位臀大肌注射。比较2组注射的疼病程度和一次注射成功率。结果研究组注射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一次注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位、臀中肌注射长效青霉素既可减轻患者疼痛,又可提高一次注射成功率,且可减少神经受损几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苄星青霉素一次注射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减少药液的浪费。方法将门诊注射苄星青霉素的患者56人,随机选择200针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针次。对照组采用振荡摇匀式溶解药物,常规“四快法”注射:实验组采用静止式溶解药物。更换针头,“三快一匀法”注射。结果实验组一次注射成功率96%,观察组77%;实验组疼痛程度及药液残留量明显低于观察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静止式溶解药物,更换针头,“三快一匀法”注射苄星青霉素可提高一次注射成功率,降低疼痛程度,减轻了患者注射时的恐惧心理,给药剂量更准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岑靖容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9):1387-1388
目的 探讨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的方法.方法 将200例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患者分成2组,分别采用改良法和常规法进行注射,对比分析2种方法的注射效果.结果 改良组一次注射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改良法明显提高了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的一次成功率,减轻了患者的疼痛,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针头针尖斜面平行于肌纤维时能否减小对肌纤维等组织的损伤及减轻疼痛。方法将10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使用常规注射法在左侧三角肌注射1ml0.9%氯化钠溶液,使用改进后的注射法(针尖斜面平行于肌纤)在右侧三角肌注射1ml0.9%氯化钠溶液。B组使用改进后的注射法(针尖斜面平行于肌纤)在左侧三角肌注射1ml0.9%氯化钠溶液,使用常规注射法在右侧三角肌注射1ml0.9%氯化钠溶液。用VAS疼痛量表评价注射时疼痛后统计学分析。结果无论是左侧(A组)还是右侧(B组)使用改进后的注射法,与常规注射法相比,疼痛均有显著减少。结论改进后的注射法可明显减少患者在注射时的疼痛。  相似文献   

8.
杨银屏 《安徽医药》2020,24(8):1607-1610
目的观察内镜下加空气改良组织黏合剂三明治夹心注射法治疗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选取 2018年 1— 5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病人 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30例。对照组内镜下采用聚桂醇+组织黏合剂+ 2 mL 0.9%氯化钠溶液三明治夹心注射法治疗,观察组内镜下采用聚桂醇+组织黏合剂+空气+ 12 mL 0.9%氯化钠溶液注射治疗;比较两组首支组织黏合剂堵针数,组织黏合剂、注射针使用量,堵针率及治疗 1、3个月后再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使用组织黏合剂 93支,使用注射针 53根,首支组织黏合剂堵针 0根,堵针率为 0;对照组使用组织黏合剂 103支,使用注射针 92根,首支组织黏合剂堵针 11根,堵针率约 10.7%,对照组堵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 1、3个月后再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组织黏合剂治疗增加空气注射、 0.9%氯化钠冲洗和熟练操作控制总时间,可减少堵针,减少组织黏合剂和注射针的浪费;同时减少拔针出血,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9.
张科红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5):2328-2329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肌内注射方法用于臀大肌肌内注射的药液回渗漏率。方法:将400例接受臀大肌肌内注射的患者按注射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常规组200例采用常规肌内注射法;改良组200例采用Z型肌内注射法,观察两组药液回渗漏发生率。结果:常规组与改良组药液回渗漏率分别为12.5%和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采用Z型肌内注射法可以预防并减少药液回渗漏率的发生,减轻病人痛苦,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医护人员创口接触梅毒患者体液后的应急处理及其相应后果,总结可疑梅毒感染后的紧急处置措施。方法观察并总结60例医护人员工作中不慎创伤并接触梅毒患者体液后的紧急处置措施及其后果。结果感染后无处理组8例,2例感染;安尔碘消毒处理组10例有1例感染;24h内,肌内注射长效青霉素1次组28例无感染;肌内注射长效青霉素3次组27例无感染。结论医务人员创口接触梅毒患者体液后,可感染梅毒,但及时创口消毒、肌内注射长效青霉素可预防感染,从观察结果看,24h内肌内注射1次长效青霉素即可达到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苏肽生)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脊髓损伤患者及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治疗,因其药品剂量小,价格贵,注射疗程长,且注射时药物刺激性强,感觉非常疼痛,患者不易接受。而且肌肉注射是临床上常见的给药方式,采用常规注射法会造成相当于注射器无效腔容量的药液浪费[1]。我科临床应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肌肉注  相似文献   

12.
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指南推荐使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腺苷钴胺同时肌肉注射作为突发性耳聋治疗方案之一。但鼠神经生长因子作为神经保护剂、神经营养剂和神经再生剂,其给药途径为肌肉注射,临床上肌肉注射后常常会引起患者的疼痛不耐受,甚至中断该药物的治疗。有文献报道,肌肉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用药后常见注射部位疼痛,其发生率约85%~90%[1]。有学者针对注射痛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无痛肌肉注射法、Z型肌肉注射法、旋转法肌肉注射法、空针梗注射法、水针梗注射法、“捶击”注射法等来缓解患者疼痛。本研究团队选用2018年1月至6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喉科住院的突发性耳聋患者50例,将鼠神经生长因子和腺苷钴胺同部位双针同时注射(双针注射法),用于缓解鼠神经生长因子的注射痛,取得了良好的缓解疼痛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黄玉英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2):1727-1727
静脉留置针具有减少穿刺次数、血管损伤少、留置时间长、方便患者起床活动、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和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成功率较平时的头皮针静脉穿刺成功率低,为了减轻患者痛苦,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的成功率,笔者对静脉留置针置管方法进行了改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静脉留置针三种置管方法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4.
彭志红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1):3353-3354
苄星青霉素临用前加注射用水后呈混悬液,采用传统方法注射此药,经常发生针头堵塞,导致一次注射失败,这不仅浪费了药物和医用耗材,加大了患者的痛苦,而且易引起操作污染,加重了护理人员操作时的心理压力[1].我院对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的操作方式进行了改良,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宁波市北仑区妇幼保健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进行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的60例梅毒孕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年龄(24.2±3.8)岁.根据门诊号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年龄(23.6±4.0)岁;对照组年龄(24.6±3.8)岁.所有病例均分臀部两侧肌内注射240万u苄星青霉素.  相似文献   

15.
静脉留置针具有减少穿刺次数、血管损伤少、留置时间长、方便患者起床活动、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和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成功率较平时的头皮针静脉穿刺成功率低,为了减轻患者痛苦,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的成功率,笔者对静脉留置针置管方法进行了改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静脉留置针三种置管方法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静脉留置针具有减少穿刺次数、血管损伤少、留置时间长、方便患者起床活动、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和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成功率较平时的头皮针静脉穿刺成功率低,为了减轻患者痛苦,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的成功率,笔者对静脉留置针置管方法进行了改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静脉留置针三种置管方法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床上长效青霉素治疗梅毒的护理要点。方法选取从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梅毒患者共80例,随机将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中患者实施常规的注射治疗以及护理干预措施,而实验组患者实施改进后的相关注射治疗措施,再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对照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还有1次注射成功率,包括疼痛评分三项。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的满意度是97.5%,相比对照组患者的77.5%来说要高20%,实验组患者1次穿刺成功率87.5%高于对照组患者成功率62.5%,通过比较可以得出实验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要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后具有明显的差异(P <0.05)。结论临床治疗梅毒患者采用改进后的长效青霉素注射方式配合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注射成功率,患者护理满意度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8.
1病例资料男,63岁。因支气管炎就诊。予青霉素80万单位肌内注射,2/d。患者曾肌内注射青霉素,未发生过敏反应。皮试阴性后,肌内注射青霉素80万单位。用药约20 min,患者感觉周身发痒,上肢出现散在荨麻疹,直径2 cm,胸  相似文献   

19.
肌注苄星青霉素新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延长青霉素的作用时间,临床上采用了难溶制剂苄星青霉素(长效西林).它为水悬剂,按常规二快一慢法注射时有局部疼痛,易产生堵塞针头的现象.这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因此我们采用了“换针头,不排气及三快注射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协同利凡诺引产术在中孕引产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孕14~27周末前要求终止妊娠患者。入院后查三大常规、凝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输血四项、白带常规、B超等无异常后予利凡诺针50~100mg羊膜腔内注射,同时予米非司酮片口服。服药后观察羊膜腔内注射到规律宫缩出现时间、规律宫缩出现到胚胎排出时间、出血量、组织残留率、软产道损伤,与同期单纯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引产做对比。结果加用了米非司酮后引产发动的时间,胎儿排除的时间均有缩短;手术中出血量没有改变,残留率降低、软产道损伤减少。结论利凡诺配伍米非司酮后引产发动时间、排胎时间缩短;出血量无改变;残留率下降,软产道损伤减少。大大提高了手术引产成功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