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透明角膜切口对于术后泪膜功能影响程度和恢复时间。方法:38只白内障眼行透明角膜切口,均在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行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角膜荧光素染色,下睑泪河高度检查。结果:白内障患者术后的泪膜功能明显下降,BUT在术后1天、1周时明显下降,至术后1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和下睑中央泪河高度在术后1天、1周时明显增高,至术后1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Schirmer'sI试验所测的泪液分泌量于术后1天明显增高,在术后1周以后恢复至术前的水平。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能损害眼表的泪膜功能,术后1天、1周泪膜功能明显下降,至术后1个月时泪膜功能恢复至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摘除术后泪膜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54例(60只眼)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术后1、7、30、90d进行症状、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等检查查,与术前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d、7d、30d干涩、异物感、烧灼感等加重,BUT明显缩短,SIt分泌术后第1天明显增多,FL染色率术后1d、7d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可致泪膜的稳定性下降,术前或术后及早补充人工泪液,促使泪膜功能的稳定,对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早期泪膜的改变。方法选择糖尿病患者47例(68只眼)及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9例(61只眼),观察分析其术前、术后3日、1周、1个月及3个月的主观感觉,泪膜破裂时间(break up time,BUT),角膜荧光素试验(fluorescence integral,FI),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mer I test,SIt)。结果对照组术后1周、1个月干眼症状与术前比较,术眼干涩等主观不适较术前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3日、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糖尿病组术后3日、1周、1个月术眼干涩异物感等主观不适较术前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术后3个月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0.05)。两组术后3日、1个月、3个月BUT、FI、SIt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术后3日、1周、1个月,BUT、FI和SIt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超声乳化吸除术后早期即可出现泪膜异常改变,尤其表现为泪膜稳定性下降,此类人群为干眼的易患人群。  相似文献   

4.
张文防 《北京医学》2007,29(9):561-561,563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出现眼部干燥、异物感等不适症状及结膜充血等体征.为了解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我们于2006年3~10月,对43例在我院门诊及住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患者的术前、术后进行泪液分泌功能和泪膜稳定性检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1 一般资料2000~2003年3月间在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752例,共752只眼,其中右眼402例,左眼350例。男390例,女362例,年龄4~92岁,其中老年性白内障518例,外伤性白内障18例,先天性白内障12例,继发性白内障204例。术前视力光感-0.4,术前常规检查角膜曲率、视电生理、A/B超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泪膜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12月间在我院住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0例(80只眼),观察分析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的主观干燥异物感、角结膜荧光素试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up time,BUT)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 d、1周、1个月术眼干燥异物感、角膜荧光素染色、SIT程度明显增加、BUT缩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干燥异物感、角膜荧光素染色、SIT程度及BUT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在短期内影响患者泪膜功能,导致部分患者发生干眼症,但3个月时可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
肖今  谢冀晖  徐敏  陈楚虹   《中国医学工程》2011,(11):142-143
目的探讨硬核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的眼表变化情况。方法对89例(95眼)硬核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观察患者术前、术后1d、3d、1周、1个月、3个月和半年的眼表变化,包括症状、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并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硬核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第一周,患者出现明显的干眼症状,且FL较术前增多(P<0.05);术后1个月内BUT和SIT均明显缩短(P<0.05);术后3个月至半年,多数患者的FL、BUT和SIT已基本恢复或接近术前水平(P>0,05)。结论硬核性白内障患者在接受超声乳化吸除术后的一段时间内,其眼表功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分析其发生的机制,提出术前、术中和术后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防护,以避免或减少因手术所造成的眼表医源性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泪膜的变化。方法:选择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分析术前、术后1天,7天,30天,90天的所有患者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情况。结果:SchirmerI试验结果表明术后1d泪液分泌量增多,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7天、30天、90天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BUT结果表明术后1天,7天BUT均较术前明显缩短,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30天、90天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角膜荧光素染色结果表明术后1天和7天术眼角膜荧光素着色点较术前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30天、90天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在短期内影响泪膜功能。  相似文献   

9.
蔡方荣  柏丽娜  张键  王晓莉  汪娟 《河北医学》2013,19(10):1459-1462
目的:探讨改良角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100例(108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行改良角膜隧道切口,对照组行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结果:术后两组患者裸眼视力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并呈进行性提高趋势;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患者裸眼视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角膜散光度与本组术前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患者角膜散光度均轻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术后3月,两组患者Sit值和BUT值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1周和1月,观察组患者Sit值和BUT值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角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具有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短期内对泪膜功能影响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前与术后的中央及中间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厚度,评估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引起的视线区域角膜损伤程度.[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5月至12月行超声乳化自内障吸除联合人2C-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52例(60眼),术前及术后2个月采用SP.2000P非接触角膜内皮计和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检测角膜中央及距中心3mm处的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角膜厚度.[结果]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中央与中间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中央部及颞侧中间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术前显著降低(P=0.034,P〈0.001),颞侧中间带角膜厚度较术前显著增厚(P=0.041).[结论]中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不能完全评估整体角膜的损伤程度,检测中央及中间带不同区域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厚度变化,可有效地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整个视线区域角膜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巩膜隧道切口和透明角膜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患者术后泪膜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63例患者共7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非干眼患者,根据切口不同分为巩膜隧道切口组(32例,35眼)与透明角膜切口组(31例,35眼),两组患者均进行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第1、7、14、30、90天观察两组患者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以及自觉干眼感觉等。结果术后第1天及第7天,两组患者自觉干眼症状明显,巩膜隧道切口组干眼症状评分[(2.55±0.96)、(1.49±0.62)分]明显高于透明角膜切口组[(1.18±0.72)、(0.98±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t试验显示,术后第1天,巩膜隧道切口组与透明角膜切口组患者SIt分别为(19.55±2.47)、(17.62±2.51)mm,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巩膜隧道切口组长于透明角膜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UT试验显示,术后第1、7、14天,两组BUT均较术前显著缩短,巩膜隧道切口组[(4.07±0.63)、(4.62±0.86)、(6.37±0.67)s]长于透明角膜切口组[(3.42±0.67)、(4.06±0.90)、(5.88±0.7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进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的患者,对泪膜的影响较小,但临床干眼症状要重于进行巩膜隧道切口的患者。术后晚期,两种切口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对泪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非球面状态与泪膜参数的改变。方法选取临沂市人民医院白内障患者102例146眼分成透明角膜切口组(A组,48例71眼),巩膜切口组(B组,54例75眼)。分别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进行角膜地形图、角膜荧光素染色试验和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并记录角膜Q值、BUT值、荧光素试验分值与干眼症状眼数。结果①泪膜破裂时间术后1 d、1周、1月与术前比较有明显缩短(P<0.05);角膜荧光素试验与干眼症状术后1周内变化明显,术后3月基本恢复正常;②所有患者角膜Q值手术后1 d、1周、1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 A组与B组间对应观察点比较,角膜Q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术后1 d角膜Q值改变(0.132+0.139)与泪膜破裂时间变化(6.500+2.111 s)行Pearson相关分析,R=0.215,P=0.001。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非球面形态与泪膜参数早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随着切口的愈合渐趋恢复;早期角膜Q值改变与泪膜破裂时间改变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聂莉  潘伟华  赵云娥  叶函  陈雪文 《浙江医学》2017,39(10):797-800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对泪膜功能的影响,并结合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评估术后主观干眼症状,以指导对干眼的防治。方法选取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25例33眼,分别于术前1d及术后1、3、6个月采用OSDI问卷评估眼部症状,采用Keratograph眼表综合分析仪测量中央泪河高度(TMH)、泪膜首发破裂点位置、首次和平均非侵入式泪膜破裂时间(NITBUT),并对OSDI评分和泪膜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前和术后不同时点OS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和3个月OSDI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6个月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1个月泪膜首发破裂点位置最常见于鼻下象限,术后3和6个月泪膜首发破裂点位置最常见于鼻上象限。术前和术后不同时点首次NITBUT和平均NITBU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3、6个月首次NITBUT及术后1、3个月平均NITBUT较术前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术后6个月平均NITBUT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不同时点TM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不同时点OSDI评分和首次NITBUT及平均NITBUT均呈负相关(均P<0.05),但OSDI评分和TMH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影响眼表泪膜的功能从而产生干眼症状,术后半年时,虽然主观干眼评分已经恢复到术前水平,但泪膜的稳定性仍未恢复,泪膜首发破裂点位置最常见于和滤过泡邻近的鼻上和颞上象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术后泪膜变化的影响。方法:97例备行超声乳化术的白内障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行透明膜角膜切口,对照组行巩膜隧道切口,比较两组患者干眼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7d实验组干眼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7.88、3.42,P均<0.05);行Schirmer I试验,术后1d两组浸湿滤纸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P<0.05)。结论:取巩膜隧道切口行超声乳化术对白内障患者泪膜的形成和稳定性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1):65-67
目的对比结膜部分切除复位固定术前后的泪膜稳定性。方法对2010年9月~2018年12月于我院眼科行结膜部分切除复位固定术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随访,观察主要症状(干眼、异物感及泪溢)改善情况,并对泪膜破裂时间及泪液分泌试验进行对比。结果术后患者干眼、异物感及泪溢症状改善率分别为58.3%、89.4%及96.9%,手术前及术后1个月患者BUT及SⅠt均有所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膜部分切除复位固定术治疗可以提高泪膜的稳定性,增加泪液的分泌量,从而减轻眼部不适症状,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高龄患者白内障手术后泪膜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行白内障手术的高龄(〉80岁)患者48例(60眼)作为高龄组,随机抽取老年性白内障患者54例(60眼)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3、7、30、90及180d行症状、泪膜破裂时间(bmak-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mmer Itest,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调查。砖果①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3个月内主诉眼部不适症状的患者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老年组1周SIt明显增加.1个月BUT明显缩短、FL明显增高(P〈0.05)。对照组1周BUT和SIt,1个月F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术后BUT和SIt比较显著缩短(P〈0,05),SIt的恢复程度没有显著区别,老年组BUT和FL的恢复较对照组时间长。结论白内障手术在一段时期内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高龄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应注意术前对泪膜功能检测和术中、术后对泪膜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不同年龄患者术后泪膜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154例(154只眼),按年龄分为3组,A组,患者年龄<60岁,共30只眼;B组,患者年龄为60~75岁,共68只眼;C组,患者年龄>75岁,共56只眼;3组患者均行10点位3 mm角膜缘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3个月,比较术后不同时间各组患者干眼症状评分、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的变化。结果:术后7 d A组患者干眼症状评分高于B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
0.01);术后1和3个月,3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 d C组患者Schirmer Ⅰ试验值低于A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 d A组BUT长于B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和3个月,C组患者BUT与A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3个月C组患者BUT未恢复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 d和1个月A组患者角膜染色积分低于B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
后3个月,3组患者角膜染色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年龄段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眼表损伤程度及恢复时间不同;高龄患者术后眼表损伤更大,恢复时间更长。
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局部用药与干眼症发生情况。方法 423例(423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术后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11例(211眼)给予复方新霉素局部点眼4次/d,每周递减1次至停药。对照组212例(212眼)给予复方新霉素局部点眼6次/d,每周递减1次至停药。观察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干眼症状,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发生干眼症状及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泪膜破裂时间则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局部合理用药可以有效降低干眼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探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玻璃酸钠治疗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干 眼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0月就诊的糖尿病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术患者106例(145只 眼),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50只眼)、玻璃酸钠治疗组(B组48只眼)和联合治疗组(C组47只眼)。 在术前、术后1d、术后1周、术后1个月进行主观干眼症状、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及角 膜荧光素染色(FL)检查。结果 术后1月,A组干眼主观症状、BUT和FL与术前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术后1周SIt、FL和术后1个月干眼主观症状、BUT接近术前水平(P>005)。C组术后l周干眼 主观症状、BUT、SIt和FL均接近术前水平(P>005)。结论 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手术后早期使用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玻璃酸钠治疗,更有利于改善症状、恢复泪膜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角膜知觉改变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手术的糖尿病患者42例(42只眼),不伴有糖尿病的患者46例(46只眼),分别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前、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角膜知觉。结果 与术前相比,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角膜知觉在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术后6个月接近术前水平;不伴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角膜知觉在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1个月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术后3个月接近术前水平。两组患者术前角膜知觉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术后角膜知觉最大降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糖尿病可降低患者的角膜知觉,增大白内障手术后角膜知觉的降幅,延长角膜知觉的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