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泪膜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12月间在我院住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0例(80只眼),观察分析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的主观干燥异物感、角结膜荧光素试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up time,BUT)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 d、1周、1个月术眼干燥异物感、角膜荧光素染色、SIT程度明显增加、BUT缩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干燥异物感、角膜荧光素染色、SIT程度及BUT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在短期内影响患者泪膜功能,导致部分患者发生干眼症,但3个月时可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泪膜的改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泪膜的影响。方法选择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0例(50只眼),观察分析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的主观干燥异物感,角结膜荧光素试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ing up time,BUT)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d1、周、1个月术眼干燥异物感、角膜荧光素染色、SIT程度明显增加、BUT缩短,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干燥异物感、角膜荧光素染色、SⅠt及BUT程度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在短期内影响患者泪膜功能,导致部分患者发生干眼症。  相似文献   

3.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后泪膜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对泪膜的影响.方法 对48例(60只眼)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前3 d,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的主观干燥异物感,角结膜荧光素染色试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ing up time,BUT)情况.结果 术后1 d、1周、1个月术眼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SIT、BUT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仅有3例患者仍有明显的干燥感、烧灼感、异物感,与术前相比,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在短期内影响患者泪膜功能,导致部分患者出现明显的干眼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4.
不同术式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干眼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干眼症的发病情况.方法 选择62例62眼行白内障吸除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2例(32眼)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30例(30眼)行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的干眼症状(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nner I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术后1 d、1周、1个月干眼症状明显,术眼角膜荧光素染色明显增加、SIT程度下降、BUT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时角膜荧光素染色、SIT及BUT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O.05).结论 相对于巩膜隧道切口,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短期干眼症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肖今  谢冀晖  徐敏  陈楚虹   《中国医学工程》2011,(11):142-143
目的探讨硬核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的眼表变化情况。方法对89例(95眼)硬核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观察患者术前、术后1d、3d、1周、1个月、3个月和半年的眼表变化,包括症状、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并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硬核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第一周,患者出现明显的干眼症状,且FL较术前增多(P<0.05);术后1个月内BUT和SIT均明显缩短(P<0.05);术后3个月至半年,多数患者的FL、BUT和SIT已基本恢复或接近术前水平(P>0,05)。结论硬核性白内障患者在接受超声乳化吸除术后的一段时间内,其眼表功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分析其发生的机制,提出术前、术中和术后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防护,以避免或减少因手术所造成的眼表医源性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摘除术后泪膜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54例(60只眼)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术后1、7、30、90d进行症状、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等检查查,与术前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d、7d、30d干涩、异物感、烧灼感等加重,BUT明显缩短,SIt分泌术后第1天明显增多,FL染色率术后1d、7d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可致泪膜的稳定性下降,术前或术后及早补充人工泪液,促使泪膜功能的稳定,对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泪膜的变化。方法:选择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分析术前、术后1天,7天,30天,90天的所有患者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情况。结果:SchirmerI试验结果表明术后1d泪液分泌量增多,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7天、30天、90天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BUT结果表明术后1天,7天BUT均较术前明显缩短,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30天、90天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角膜荧光素染色结果表明术后1天和7天术眼角膜荧光素着色点较术前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30天、90天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在短期内影响泪膜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泪膜的改变。方法:选择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52例(52眼),观察分析术前、术后1天、1周、1月、3月的主观感觉,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breaking up time,BUT)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天、1周、1个月术眼干燥异物感、SⅠt明显增加,BUT缩短,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干燥异物感、SⅠt及BUT程度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短期影响泪膜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白内障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干眼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7月在本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66例(66双眼)非干眼症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平均33例(33双眼)。实验组患者接受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对照组患者接受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观察分析术前、术后第1周、第1个月及第3个月的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试验及角膜荧光素染色等情况。结果:手术后第1周,患者的干眼状况明显,对照组患者的干眼症状评分高于实验组患者,且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两组患者的干眼症状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巩膜隧道切口,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短期干眼症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人工泪液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干眼的临床疗效及预防。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就诊于我院眼科诊断为白内障且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发生干眼的患者57例(57眼),随机均分为三组:玻璃酸钠组、聚乙二醇组、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其余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聚乙二醇滴眼液,观察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干眼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SchirmerⅠ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术后干眼症状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较术前降低,术后泪膜破裂时间、SchirmerⅠ试验较术前增高。两组用药组相比对照组干眼恢复差异显著,其中玻璃酸钠组恢复最为显著。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泪膜稳定性产生影响,导致术后干眼发生,可应用人工泪液进行预防与治疗,玻璃酸钠滴眼液相比较疗效更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戴子娴  张宏  林妙英  梁肖云 《河北医学》2011,17(8):1011-1013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后干眼症的相关情况.方法:收集2008年10月至2010年6月间我院眼科诊治的白内障患者60例,共72只眼.经角膜缘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3d、术后1d、1周、1个月及3个月观察并记录下列指标:干眼症状评分;Sehirmer I试验;泪膜破裂时间;...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切口方式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干眼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168例(168双眼)非干眼症白内障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84例(84双眼)。对照组患者接受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观察组接受角巩膜缘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比较术前、术后第1周、术后第4周及术后第12周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及角膜荧光素染色等。结果  术后第1周,观察组患者的干眼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第4周与第12周两组患者的干眼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角巩膜缘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较透明角膜切口术后短期干眼症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局部用药与干眼症发生情况。方法 423例(423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术后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11例(211眼)给予复方新霉素局部点眼4次/d,每周递减1次至停药。对照组212例(212眼)给予复方新霉素局部点眼6次/d,每周递减1次至停药。观察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干眼症状,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发生干眼症状及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泪膜破裂时间则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局部合理用药可以有效降低干眼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充填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硅油取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8月—2011年6月对35例(36眼)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充填眼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硅油取出术,观察患者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个月,3眼(8.33%)最佳矫正视力<0.01,5眼(13.89%)为0.01~0.04,10眼(27.78%)为0.05~0.09,15眼(41.67%)为0.1~0.25,3眼(8.33%)≥0.3。所有患者均无持续性角膜内皮失代偿、硅油泡残留、人工晶状体移位和玻璃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充填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硅油取出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颞上象限角膜遂道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病人10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观察组采取颞上象限角膜遂道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采取常规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1~6个月,统计2组角膜散光度、最佳矫正视力、前房深度、眼压水平、并发症(脉络膜脱离、滤过泡漏、一过性眼压增高、角膜水肿)发生率。结果术后1周2组角膜散光度较术前增高,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0.01);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角膜散光度较术后1周降低,且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低于对照组(P < 0.01);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前房深度较术前增高、眼压水平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高于对照组、前房深度大于对照组、眼压低于对照组(P < 0.05~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84%)低于对照组(23.53%)(P < 0.05)。结论联合采取颞上象限角膜遂道微切口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病人,可有效增大前房深度,降低眼压,提高病人最佳矫正视力,且手术源性散光程度较轻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李颖  王从毅  吴利安  倪伟  张林  杨新光 《医学争鸣》2005,26(19):1761-1763
目的: 评价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不同时间泪膜稳定性的变化,了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泪膜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2003-07/2003-12我院住院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0例90眼. 采取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术后1 d, 7 d, 1 mo及3 mo依次行Schirmer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结膜荧光素染色并对其泪膜稳定性的变化进行分析. 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1~2 d,BUT明显缩短(t=15.816, P<0.001),SIt明显增加(t=10.199, P<0.001),角结膜荧光素染色为( )伤口处角膜水肿;术后1 wk时SIt测定恢复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t=1.926, P>0.05);术后1 mo BUT测定, 差异无显著意义(t=3.472, P>0.05),角结膜荧光素染色及伤口处角膜水肿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 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早期影响泪膜稳定性,部分患者术后出现眼干涩、畏光、视力波动等.  相似文献   

17.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的房角和眼压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随访观察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的房角和眼压改变。 方法 :4 6例 5 0只老年性白内障眼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 ,比较术前与术后 6个月的眼压与房角改变。 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 13.76mmHg ,术后 6个月平均眼压 12 .81mmHg ,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术后普遍的房角改变为虹膜隔后移引起的房角增宽 ,未发现虹膜前粘连。 结论 :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远期眼压未产生有意义的影响 ,术后的房角较术前增宽  相似文献   

18.
阳光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2):1811-1813
目的:探讨白内障合并青光眼不同联合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将159例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53例,其中A组实施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B组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C组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疗效。结果:三组手术经过均顺利,视力和眼压在手术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术后视力恢复程度优于三联术患者,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角膜散光明显高与其他两组(P<0.05);比较三组并发症情况,C组与A、B组前房出血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3种治疗方法疗效相差不大,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视力预后好,眼压控制有效手术难度较低等效果,不失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方向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术后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我科接受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共34例,按手术切口方向位于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方向或位于颞上方及鼻上方分为Ⅰ、Ⅱ两组,术后比较角膜散光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着时间延长,手术角膜散光度均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均在术后1周时较术前增加最多,但随着时间增加,角膜散光度也逐渐减小。结论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白内障治疗前应根据患者的角膜散光情况特异性选择手术切口方向,即在角膜曲率最大处子午线方向做透明角膜切口。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0例80只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硬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视力情况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6月~2年.结果 术后80只眼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平均眼压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