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结肠形态及功能的变化。方法对58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儿童进行排便功能问卷调查、钡灌肠X线和结肠传输时间检查,评价其结肠形态及功能的变化。结果本组58例儿童均有便意,54例排便良好,4例便频或稀便,9例污便,5例便秘, 2例患有小肠结肠炎,无便失禁。钡灌肠X线显示结肠形态恢复良好,乙状结肠迂曲减少或消失,与切除肠段的长短相关。全部病例术后直肠肛管角(度)较术前及对照组显著开大[(123±15)°比 (85±8)°比(79±12)°,P<0.01],有症状组更为显著[(136±16)°比(111±14)°,P<0.05]。全部病例术后全结肠传输时间较术前均明显缩短[(27±8)h比>168 h,P<0.01],与对照组比较略有降低但不显著[(27±8)h比(29±8)h,P>0.05],有症状组显著缩短[(25±6)h比(29±8)h,P< 0.05]。结论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结肠功能良好。少数患儿排便功能障碍可能与术后乙状结肠曲减少或消失、“新直肠”储便功能代偿不全以及拖出结肠致直肠肛管角开大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肛门结肠拖出(transanal endorectal pull-through, TREP))加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 HD)后的排便功能.方法:我院行TREP加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术治疗HD 89例,来院复查42例.填写调查问卷,对来院复查患儿术后控便能力、发育状况及肛门直肠测压结果进行评价.18例无消化道疾病的住院患儿作为对照组.结果:大便控制优30例,良5例,差7例.2例患儿有持续性便秘,6例存在经常性污粪,4例曾出现肠炎,2例患儿经常性腹泻.肛门直肠测压检查仅1例存在直肠肛管抑制反射.术后"差"组肛门静息压(35.8±10.1)mmHg,与对照组肛门静息压(61.4±19.0)mmHg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TREP加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术治疗HD,术后多数患儿排便控制功能良好,应重视近期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肛肠测压检查可作为HD术后排便功能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Swenson巨结肠根治术和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术后患儿排便控制及直肠肛管测压改变情况。方法回顾33例改良Swenson巨结肠根治术和20例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患儿,术后平均随访4年(3个月~8.5年),对患儿大便控制能力、便秘发生情况及肛门直肠测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改良Swenson术组术后排便控制情况与经肛门Soave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直肠测压检查:直肠肛管抑制反射恢复率改良Swenson术组较经肛门Soave术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静息压、感觉阈值和最大直肠耐受容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小儿巨结肠,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无肠粘连等优点且术后可获得同样好的排便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4.
直肠肛管纵切心型吻合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定经直肠肛管纵切心型吻合术式治疗5年以上先天性巨结肠68例疗效。方法 随访收集1992至1996年间采用心型吻合术式根治的先天性巨结肠68例的临床资料。男40例,女28例,手术时年龄<6个月22例(32%),其中新生儿10例(15%),6个月~3岁27例(40%),>3岁19例(28%);常见型46例(67%),长段型10例(15%),短段型12例(18%)。本组患儿均来院复查。通过①临床观察排便功能检查:每日排便次数、性状、有无便意、便秘、失禁及污粪,是否使用泻药,是否影响日常群体生活等。同时常规做肛诊检查。②客观排便功能测定:钡灌肠造影检查、直肠肛门测压。结果 肛门功能异常者13例(19%),主观检查以污粪为多7例(10%),其中术后6年以上1例(1.4%),4~6年6例(8.8%),便秘2例(3%),失禁4例(6%);钡灌肠造影检查:肛管直肠角68例均在正常范围,钡剂外溢7例(10%),24 h钡剂潴留2例(3%)。直肠肛门测压:直肠肛管抑制反射阳性36例(52.94%),肛管直肠压差和肛管高压区长度均低于正常参考值。结论 直肠肛管纵切心型吻合术适用于各年龄组及各种类型的巨结肠,其远期肛门直肠功能受无神经节细胞肠管长度影响,但症状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善,可望通过生物反馈训练加快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儿童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001年11月至2004年11月间29例便秘患儿经结肠造影和直肠肛门测压诊断为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男13例,女16例,年龄(6.7±4.0)岁。所有病例经过结肠造影和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检查均排除先天性巨结肠症。29例患儿排便弛缓反射均为上升相(正常为下降相),RAIR正常(注气5~10 m1)21例,RAIR减弱(注气15~30 ml)8例;20例直肠初始感觉和最大耐受量均正常。明确诊断后采用排便诱导训练法,配合饮食调节、乳果糖或福松等缓泻剂软化大便等治疗1-2个月,痊愈4例,好转5例,有效率31.0%;开塞露依赖20例。有4例病史在1年以上、长期依赖开塞露的学龄期患儿做了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平滑肌部分切除术(Lynn术),术后随访5—24个月,平均每1-2日自行排便1次,疗效满意;其中2例术后复查直肠肛门测压、肛管静息压及括约肌功能长度均较术前下降,排便弛缓反射仍为上升相。结论儿童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便秘病史、结合直肠肛门测压和结肠造影;排便诱导训练法等治疗不满意者可选择Lynn术。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巨结肠症直肠肛管纵切心形吻合术1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2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采用腹内不断结肠经直肠内套出结肠,直肠肛管纵切,结肠直肠前高后低心形吻合不用夹具的手术方法。患儿平均住院30d,吻合口狭窄1例,1月后作狭窄部切开;1例发生尿潴留,3个月后恢复,2例肛门污粪,全组钡灌肠复查结肠无狭窄及扩张,肛门排便功能正常,直肠肛管纵切心形吻合术根治先天性巨结肠症,不造成腹腔感染,不用夹具,术后肛门排便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直肠外翻切除,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28例低位直肠癌采用外翻切除,经肛门外行结肠、直肠(肛管)吻合,并于肠腔内放一支撑管.术后观察并发症、排便功能、局部复发及生存情况.结果:术后无1例吻合口瘘发生,吻合口狭窄3例(10.7%),术后1个月均能预知和控制排便,术后半年每日排便1~3次26例,有2例偶有粪便外溢.术后3、5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5.26%、29.3%,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43%、52.22%.结论:直肠外翻切除,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治疗低位直肠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生日龄小于28 d先天性巨结肠症(HD)的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2003~2007年收治的新生儿HD病历26例,结合病史、结肠造影、手术、病理检查及随访所见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26例病例中16例采用手术治疗,其中Soave术2例,直肠肛管纵切心型吻合术13例,结肠造瘘术1例.术后14例治愈,死亡2例.非手术治疗10例,通过灌洗灌肠扩肛半年至1年而排便正常,无需手术治疗.结论 对新生儿HD的诊断要结合钡剂灌肠造影、直肠黏膜活检、肛门直肠测压(ARMM)等综合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率,Ⅰ期根治术是发展方向,造瘘术只用作最后手段.不同类型的新生儿HD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是治疗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直肠肛管三维向量测压改变,以评价其肛门括约肌功能。方法对58例在婴幼儿期接受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儿童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5.8个月,全部为普通型巨结肠。对所有患儿进行排便功能问卷调查,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无症状组和有症状组,并进行肛门括约肌三维重建,做肛管最大压力、向量容积、对称指数和直肠肛管反射检查。结果临床问卷调查显示58例均有便意,54例排便次数平均为1~2次/d,仅4例8~10次/d,9例污便, 5例便秘,2例有小肠结肠炎,无便失禁。直肠肛管反射3例阳性,2例弱阳性。便秘组的最大静息压 (mmHg)明显高于无症状组和对照组[(167±36)比(157±47)比(152±33),P<0.05;(211±36)比 (200±65)比(190±38),P<0.05]。污便组向量容积(cm×cmHg2)和对称指数较术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381±109)比(520±254)比(662±31),P<0.05;(0.69±0.32)比(0.75±0.19)比(0.70± 0.07),P<0.05]。便秘组对称指数高于对照组[(0.74±0.02)比(0.70±0.07),P<0.05]。结论婴幼儿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良好。少数病例排便功能障碍的发生可能与术后“新直肠”储便功能代偿不全及(或)肛门括约肌痉挛失迟缓或损伤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0.
结肠成形袋对改善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中下段直肠癌行结肠成形袋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对改善术后排便功能的作用。方法将61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第1组31例,制成结肠成形袋后与直肠(肛管)端端吻合(TCP组);第2组30例,行结肠断端与直肠(肛管)端端吻合(CAA组)。分别于术后3、6、12、15个月对患者排便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术后15个月时,TCP组患者每日平均排便2次、便后1h内需再排便者占4%、排便失禁综合评价0,均优于CAA组(分别为4次、12%和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TCP组直肠最大耐受压和顺应性压明显增加,分别为(162.3±2.0)ml/kPa和(28.3±1.7)ml/kPa,与CAA组(154.3±1.9)ml/kPa和(26.5±1.1)ml/kPa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两组出现吻合口瘘各1例。TCP组发生吻合口狭窄1例。结论结肠成形袋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能明显改善直肠癌术后患者的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直肠黏膜剥离盲袋肌鞘内拖出术治疗先天性高位肛门闭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肠黏膜剥离盲袋肌鞘内拖出术在新生儿先天性高位肛门闭锁患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江苏省徐州市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32例高位肛门闭锁新生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168例行前矢状人路直肠黏膜剥离盲袋肌鞘内拖出术(肌鞘内拖出组),64例行经典Pena手术(Pena手术组,分为结肠造口、肛门成形和关瘘三期手术)。术后进行门诊随访,采用Kellv评分评估术后肛门功能,通过排粪造影评估肛门直肠形态,并予以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术后2年,肌鞘内拖出组和Pena手术组分别有126例(75.0%)和54例(84.4%)患儿能良好控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肌鞘内拖出组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Pena手术组[8.3%(14/168)比21.9%(14/64),P〈0.05]。排粪造影结果显示,两组患儿肛直肠角、肛管长度、骶直间距及直肠最大直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肛管直肠测压结果显示.两组患儿肛管高压区长度、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感知阈值及直肠最大容量阈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直肠黏膜剥离盲袋肌鞘内拖出术治疗先天性高位肛门闭锁可于新生儿期一期完成手术,其疗效与经典Pena手术相当,可避免多次手术,从而减少患儿痛苦及其家人经济负担,且术后便秘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耻骨直肠肌反常收缩(PPC)是引起便秘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有耻骨直肠肌切断术和肉毒梭状芽胞杆菌A型神经毒素治疗等治疗方法,但作者认为生物反馈治疗是首选方法。作者对便秘病人进行了病史收集、体格检查,并着重进行了实验室检查,包括全结肠运输试验、肛管直肠测压、排粪造影和肛管括约肌肌电图检查。在下列3种检查中,至少有2种异常,才能诊断为PPC。(1)结肠运输试验中,直到第5天,仍至少有20%的结肠标志物滞留在结肠中;(2)排粪造影检查时,不能迅速排出200ml(500g)的钡剂,并且在排便前和排便中拍摄的X线片上,肛管直肠角无明显增加;(3)肌电图检查时,神经肌肉(耻骨直肠肌)的反常活动增加。按此标准,共诊断出18例PPC(女13,男5);平均年龄66.7岁(10~84岁),并已应用泻剂或灌肠26.9年(0.25~74年)。所有病人平均接受8.9次(2~19次)生物反馈治疗,使用的仪器是PerryMeter牌EPS-21型直肠传感器,并将其连于Orion 8600生物反馈电子计算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支撑吻合管在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基础上行结肠一直肠/肛管吻合的应用.方法 155例低位直肠癌TME术后,应用支撑吻合管经肛门行结肠一直肠/肛管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结果 本组155例无手术死亡及术中严重并发症,术中病理检查无残端癌;术后肛周盆腔感染2例(1.29%),吻合口漏3例(1.94%),吻合13出血5例(3.23%),吻合口狭窄4例(2.58%).寿命表法计算5年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分别为78.06%(121/155)及6.45%(10/155).手术后3个月排便功能的优良率为82.58%.结论 低位直肠癌TME术后应用支撑吻合管行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全结肠或结直肠切除 (TC或PC)后 ,回肠J -袋直肠或肛管吻合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 12例全结肠或结直肠切除后J -袋直肠或肛管吻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性 5例 ,女性 7例手术经过顺利 ,除一例于术后第一天有肛门出血外 ,其余均顺利恢复 ,无手术死亡。肛门排便功能随时间推移 ,经三个月逐步改善 ,六个月后随访 ,大便多已成形 ,每天平均 3 -5次。有 2例加作短段回肠倒置术 ,术后第一个月不需口服肠蠕动抑制药 ,每天排便亦仅 4-6次。结论 该手术能保持良好的排便功能 ,病人生活质量感到满意 ,是全结肠或结直肠切除后的一种有效而理想的肠道重建方式 ,若再加作回肠倒置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心形吻合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与开腹手术比较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下背侧纵切心形吻合术(LHSC)与开腹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术后并发症和排便功能.方法1999年8月~2003年11月,57例患儿进行了LHSC,54例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是2.8年(6个月~4.8年),主要观察手术时间、并发症、排便功能及费用并与1999年8月之前的48例开腹手术进行对比.结果手术时间腹腔镜组为(168±59)min,明显长于开腹手术组(138±43)min,(f=2.903,P=0.005);腹腔镜组住院总费用为(12 030±1 050)元,明显高于开腹手术组(10 500±1 500)元(t=6.019,P=0.000);2种手术方式的术后并发症统计学上差异无明显性(χ2=2.86,P=0.091);伤口感染和肠粘连肠梗阻的发生率腹腔镜组较少,而尿潴留的发生率比开腹组高.腹腔镜组直肠肛管反射恢复率55.6%,直肠肛管角为83.4°±10.4°,排便功能异常发生率为11.1%,便秘和污粪各占50%,与开腹组相近.肛管直肠压差与肛管高压区长度两组无明显差异性(t=-0.979,P=0.334;t=-0.234,P=0.816).结论LHSC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排便功能与开腹手术相同.  相似文献   

16.
结肠贮袋直肠肛管吻合术对改善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30,自引:11,他引:19  
目的评价中下段直肠癌低前切除结肠J型贮袋——直肠或肛管吻合对改善排便功能的作用。方法将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作低前切除的连续67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根据重建消化道的方法分为2组,第1组(34例)行传统的结肠断端与直肠肛管直接端端吻合(直吻组);第2组(33例)断端结肠制成5~6cm的J型贮袋并与直肠肛管行端侧吻合(袋吻组)。分别于术后1、3、6、9个月和1年、1年半对排便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两组的手术并发症和排便功能指标。结果直吻组和袋吻组发生吻合口狭窄分别为3例和1例,直吻组术后出血1例,两组均无吻合口瘘和死亡病例。直吻组和袋吻组术后局部复发分别为4例和3例,直吻组术后肝转移1例。直吻组和袋吻组的日平均大便次数术后6个月分别为5和2次(P<0.001),术后1年分别为3和1次(P<0.05),术后1年半均为2次(P>0.05)。袋吻组的定性排便控制能力和直肠测压指标均优于直吻组。结论中下段直肠癌低前切除结肠J型贮袋直肠肛管吻合术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在术后第1年内有明显改善排便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林擎天 《消化外科》2003,2(4):247-249
目的评估全结肠或结直肠切除(TC或PC)后,回肠J-袋直肠或肛管吻合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2例全结肠或结直肠切除后J-袋直肠或肛管吻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男性5例,女性7例手术经过顺利,除一例于术后第一天有肛门出血外,其余均顺利恢复,无手术死亡。肛门排便功能随时问推移,经三个月逐步改善,六个月后随访,大便多已成形,每天平均3—5次。有2例加作短段回肠倒置术,术后第一个月不需口服肠蠕动抑制药,每天排便亦仅4—6次。结论该手术能保持良好的排便功能,病人生活质量感到满意,是全结肠或结直肠切除后的一种有效而理想的肠道重建方式,若再加作回肠倒置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腹腔镜辅助Duhamel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 disease,HD)的并发症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2014年1月12例长段型HD资料,男7例,女5例,中位年龄8月(5月~6岁)。其中移行区位于降结肠近端8例,横结肠2例,结肠肝曲1例,升结肠1例。7例行结肠造瘘。手术主要改良之处:经肛门齿状线上方直肠后壁切口将结肠拖出至肛门外,用Endo-GIA肛门外切断并封闭,保留直肠残端4~5 cm。然后结合Deloyer技术将升结肠拖下与原直肠后壁端侧吻合,再将Endo-GIA切缝器两肢分别放入原直肠和新直肠,切开两段肠管间隔并行侧侧吻合。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排便功能。结果 12例均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次全结肠切除升结肠Duhamel拖出术,平均手术时间170 min(125~240 min),未出现术中并发症,无吻合口漏。4例诉肛周疼痛,1例术后5天便血,保守治疗治愈。大便频率2周以内4~15次/天,恢复到正常排便频率(1~2次/天)时间平均3.5月(2.2~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2个月(3~46个月),2例术后小肠结肠炎,1例早期有便秘症状,均保守治疗治愈。无闸门综合征和粪石发生,无大便失禁。结论改良腹腔镜辅助Duhamel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长段型HD安全有效,排便频率恢复正常快。肛门外处理直肠盲端简单可靠,腹壁创伤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肠J型贮袋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我科2001年~2004年实施的直肠癌结肠J型贮袋肛管(直肠)吻合术3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无术中意外损伤及大出血病例。无死亡病例。发生吻合口狭窄1例。无吻合口漏及便秘。病人术后1年内排便状况满意。结论低位直肠癌行结肠J型贮袋肛管(直肠)吻合术具有操作方便、易于观察、容易推广等特点,有明显改善排便功能的作用,可显著提高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结肠J 型贮袋术在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98年 1月至 2 0 0 2年 7月行根治性直肠前切除术治疗的 12 0例中低位直肠癌分为贮袋组 2 2例 ,结肠直肠直接吻合组 98例 ,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和术后排便功能。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 18个月。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和生存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贮袋组肿瘤下缘距离齿状线距离为 (3 6± 1 5 )cm ,与直接吻合组 (5 2± 1 9)cm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0 )。术后 3个月和 1年时每日大便次数贮袋组较直接吻合组显著减少 (P <0 0 5 ) ,排便急迫感改善明显 (P <0 0 5 )。术后 2年时两组间上述指标已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对于低位直肠癌行直肠前切除术时选择结肠J 型贮袋术可以明显改善术后近期的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