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Dieulafoy病又称胃粘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1898年首先由Dieulafoy以“胃浅小溃疡”为题报道了7例“健康人”突发致命性大出血,尸检发现系胃体上部粘膜缺损处有异常口径的动脉破裂出血所致。本病的命名比较混乱,如曲张动脉瘤、胃粘膜下动脉畸形、胃粘膜微小动脉瘤、胃粘膜下动脉硬化、Dieulafoy溃疡等。近年来还把十二指肠、空肠甚至结肠的类似病变并发大出血也称为Dieulafoy溃疡。本病临床极为少见,早期诊断困难,病死率高。现就我们1996~1999年共收治的8例Didulafoy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断流术加胃减动脉术后胃粘膜病理学变化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镜,光镜及电镜下观察门脉高压症模型犬行断汉术加胃减动脉术后胃粘膜的病理学变化,并与单纯行断流术组进行比较。结果:加作胃减动脉术组术后不同时期的胃粘膜损害的明显轻于单纯断流术组,表明在断流术基础上加作胃减动脉术,能够起到防治术后门脉高压性胃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胃去动脉术治疗急性胃粘膜病变大出血1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去动脉术治疗急性胃粘膜病变大出血的效果。方法 对16例经内科治疗无效的急性胃粘膜病变大出血者结扎胃左右动脉和胃网膜左右动脉。结果 全部即刻止血,无再出血,死亡1例。其中随访12例,时间10个月 ̄8月,未发现并发症。临床分析提示,低血压、肝功能损害、严重感染、酸中毒、尿毒症等是急性胃粘膜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 胃术操作简单、安全、效果确定、创作小、不失为急性胃粘膜病变大出血内科治疗失败后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寻远端极量胃次全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7年4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普通外科远端极量胃次全切除术4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43例胃癌病人施行胃切除术,2例溃疡病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吻合口溃疡反复出血者,将脾胃韧带内由脾下极向上的数支胃短血管分支离断,在切断胃短血管的近胃底胃大弯缘至贲门下2cm连线切除荷瘤胃。将仅由3支胃短动脉或2支胃短动脉及胃后动脉提供血运的残胃与空肠行Billroth-Ⅱ式胃空肠吻合。结果胃癌术后病理石蜡切片报告上切缘均干净,未发现肿瘤细胞。术后随访2~45个月,未出现吻合口癌及残胃癌复发,未发生胃缺血或吻合口瘘等并发症,术后残胃的功能正常。2例溃疡病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吻合口溃疡反复出血者术后无再出血发生。结论仅保留2支胃短动脉及胃后动脉,或3支胃短动脉的远端极量胃次全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实用的胃切除方法。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手术中胃左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食管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评价胃左动脉切除在食管癌手术中的意义。方法186例食管癌患者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手术切除肿瘤时常规连同胃左动脉及其周围所有淋巴结和脂肪组织切除,根据胃左动脉旁淋巴结是否转移将患者分为两组,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阴性组;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和log istic回归对组间可能影响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86例患者中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阳性33例(17.7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NM分期、食管旁、贲门旁、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等因素与食管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相关(P<0.001,P=0.025,0.047,0.038);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肿瘤部位与食管、贲门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相关(P=0.002);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跳跃式转移发生率为78.79%(26/33)。结论食管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部位相关,食管癌术中应常规切除胃左动脉及周围组织。  相似文献   

6.
胃血管瘤(2例报告并综合国内病例复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总结胃血管瘤的外科诊疗经验。方法 收集1982年以来国内文献报道22例,结合收治的2例,分析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以及诊断和治疗。结果 24例中海绵胃粘膜下血管瘤,余5全现理结果。24例均行手术治疗,有大部切除术16例,血管瘤缝扎5例,附加粘膜烧灼1例,血管瘤局限切除或连同周围胃壁部分切除4例。结论 胃血管瘤仅在粘膜溃疡致血管瘤破裂,或长大后引起压迫梗阻时才出现症状,胃血管瘤手术前诊断率氏,  相似文献   

7.
胃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腹腔动脉的分支。沿小弯有胃左动脉(直接起源于腹腔动脉)和胃右动脉(起源于肝固有动脉),沿大弯有胃网膜左动脉(起源于脾动脉)和胃网膜右动脉(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此外尚有数条胃短动脉(起源于脾动脉)分布于胃底部。这些血管在胃壁内彼此互相沟通吻合,因此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残胃缺血性坏死是很少见的。Harkins曾指出,由于高位胃次全切除术(或同时行脾切除)以  相似文献   

8.
对胃的良性溃疡或较局限的恶性肿瘤,本不应采用全胃切除术。本文将不可避免的全胃切除3例报告如下。例1,女,55岁。溃疡病并出血于某地段卫生院住院,经保守治疗无效,次日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近贲门处有一乒乓球大小溃疡瘢痕,即决定切除溃疡止血。遂分离胃大、小网膜(于血管弓内)至幽门下断胃。后因溃疡过高,麻醉不满意致手术无法进行。后经我院外科前往处理,发现胃右动脉及胃网膜右动脉均已断离,胃已失去部分主要血液供应,溃疡靠近贲门尚未切除,乃切除剑突后行全胃切除,食道空肠端侧吻合,空肠侧侧吻合术。因食量较少,间有酸苦水上逆,体质较差,术后仅能坚持家务,或轻体力劳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腹腔镜胃粘膜下切除肿瘤的经验。方法:18例诊断为胃粘膜下肿瘤的患者根据肿瘤所处位置和肿瘤的性质,分别接受胃腔外楔形切除术、经胃肿瘤外翻切除术和胃部分切除术。结果:手术时间40~240min,出血10~300ml。无手术死亡病例。1例术后1d因出血再次探查。无胃漏、狭窄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3~10d,平均5.2d。随访1~4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根据肿瘤部位和性质采取不同的处理策略,经腹腔镜治疗胃粘膜下肿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高位胃溃疡的特殊在于胃液酸度低或无酸以及并发出血的较多,且多发于中年或高年。既往常做贲门侧胃或胃次全切除或做迷走神经切除加贲门侧胃切除,手术范围失之过大,本文介绍沿溃疡边缘切除,以对侧胃壁成形扩大残胃的手术方式。手术适应证:仅限于X-线,内窥镜检查及活检,包括术中活检确认为良性溃疡者。手术操作要点:主要是切除范围的决定;小弯侧定在A点,相当于后壁溃疡病灶的中心与胃左动脉根部的连线交点,大弯侧则在胃网膜左动脉的最终前分支(B点);但若胃游离酸度的最高值为≤30MEQ/L时,为扩大残胃容量,可将大弯侧的B点移向  相似文献   

11.
肝动脉分支动脉瘤4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动脉分支的动脉瘤的诊断和处理。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肝动脉插管血管造影(DSA,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及栓塞(TAE),1例行腹腔镜下肝动脉结扎,另2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1例行2次TAE。结果经B超、CT结合DSA诊断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动脉瘤1例,其余3例均因出血行DSA发现。胃十二指肠动脉动脉瘤患者先采用TAE治疗,胃十二指肠动脉远端栓塞完全,近端可疑有血流,在全气腹条件下完成腹腔镜下肝总动脉结扎。3例患者因出血采用TAE治疗,1例出血停止。另2例分别于7d和31d后出血,1例行TAE治疗后停止,另1例行手术切除和肝右动脉结扎治疗。结论TAE是治疗肝动脉及分支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对较大或易出血者可行瘤体切除及肝动脉结扎。  相似文献   

12.
任培土 《腹部外科》1999,12(3):110-111
目的:讨论急性胃粘膜病变出血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报告1987年1月~1997年12月共收治急性胃粘膜病变出血34例。30例非手术治疗无效后,改行胃大部(高位)切除,术后加甲氰咪呱和立止血配合治疗。结果:30例手术中27例治愈,死亡3例;4例采用非手术综合治疗治愈。结论:急性胃粘膜病变出血在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应积极施行胃大部切除。  相似文献   

13.
十年前,Thompson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时发现腹腔动脉狭窄或闭塞而需作血管重建术。1990年Koh-ler报道了第3例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时发生腹腔动脉血流不足,但该例的病因是由于内侧弓状韧带压迫腹腔动脉所致,切断掺入的膈肌纤维后,压迫解除。作者报道2例腹腔动脉血循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时发生障碍,肝、胃和胰腺残端明显缺血,及时切断导致压迫或扭曲的主动脉周围纤维带,血循即完全恢复良好。第一例系—67岁男性,因黄疸2月确诊为胆总管末端腺癌。术前曾作内脏动脉造影,显示腹腔动脉起源处扩大,肝总动脉外观正常,胃十二指肠动脉显影明显。作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时,见一明显的胰十二指肠弓,胃十二指肠和肝固有动脉有逆行性充盈。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完成主要吻合操作后发现肝、胃缺血苍白,多普勒血流计测定肝总动脉血流微小,腹  相似文献   

14.
I型胃蛋白酶原(PG-I)仅由胃粘膜分泌,胃癌细胞也可产生这一酶原.理论上全胃切除术后PG-I应从血循环中消失,如持续存在提示残留肿瘤或癌肿复发.作者采取经次全或全胃切除的75例胃癌组织,用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方法作PG-I染色.在全胃切除前测血、尿PG-I值,以后每周测一次,共4次,9例PG-I免疫染色阳性者在术后不同时间  相似文献   

15.
胃癌扩大根治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科从五十年代中期起,开展了扩大性切除术治疗胃癌,在边实践边总结,边吸取他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有些观点几经修正。扩大性切除的手术范围为:切除近全胃或全胃(切端距肿瘤边缘5cm以上),在起始部结扎并切断脾动脉和胃左动脉,清除腹腔动脉旁、胃左动脉区、脾动脉区、肝动脉区(包括肝蒂及胰十二指肠后)的淋巴结,连同胰腺体尾部,大小网膜及横结肠系膜上层整块切除。1965年,我们根据24例胃癌扩大切除术标本的淋巴结研究,发现进行期病例的转移多不限于病灶邻近之胃岗淋巴结,而可同时波及远离原发病灶之胃周及深部淋巴结,即窦部癌肿可转移至贲门旁淋巴结。反  相似文献   

16.
胃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高胃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治水平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8年8月-1998年10月我院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嗜酸性肉芽肿病人20例,并进行随访。结果 5例行部分胃切除,8例行大部胃切除,3例行次全胃切除。4例行根治性胃切除术,手术无并发症及死亡。随访经X线钡餐或纤维胃镜复查18例(90%),其中7~9年10例,4~6年6例,1-3年2例,均无复发,且未见癌变。结论 仔细询问病史,X线钡餐、纤维胃镜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是明确胃嗜酸性肉芽肿的重要依据。其中纤维胃镜必须在边缘作挖掘式活检深达胃粘膜下组织病理检查。可提高术前诊断率。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应激性溃疡又称急性胃粘膜糜烂和(或)溃疡或称急性胃粘膜损伤(AGML)。阻塞性黄疸易并发应激性溃疡,是高危因素之一。死亡率高。本文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胃的粘膜屏障胃是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具有贮存、消化、运输食物及分泌激素的功能。胃粘膜腺体的粘液细胞是胃的保护细胞,长期少量的粘液释放对胃起润滑作用。当刺激粘液释放物质如 Carben-oxylone(生胃酮),前列腺素或破坏胃屏障因子如胆盐或阿斯匹林刺激胃粘膜时,粘液细胞顶端膜主动破裂使粘液大量  相似文献   

18.
Dieulafoy氏病(附三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元初  何祖平 《腹部外科》1999,12(6):257-258
目的:正确认识Dieulafoy氏病,熟悉其诊治方法,旨在及时抢救患者的生命。方法:报告近年来确诊的3例Dieulafoy氏病,年龄50岁以上,男性,反复大量呕血、便血,以往无任何临床症状。2例行病灶胃壁楔形切除,1例胃左动脉分支以明胶海绵栓塞。结果:均治愈。结论:Dieulafoy氏病病理基础是由于胃左动脉分支异常扩张并迂曲走行于胃粘膜下,导致覆盖其上面的粘膜受压上抬,形成粘膜缺血、萎缩,进而在胃液作用下糜烂和溃疡形成,致使其下方的血管坏死、破裂出血。急诊胃镜检查是该病的首选诊断方法,手术治疗以胃壁楔形切除术为佳。不适合内窥镜诊治和手术治疗的患者可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9.
1968年3月至1986年3月间,作者在323例胰腺或壶腹部周围癌手术中,47例为全胰切除术。手术方法包括整块切除胰腺,清扫腹腔动脉,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周围的淋巴结并解剖腹膜后淋巴结;切除胆囊及高位横断胆总管。有9例作了门静脉切除,其中7例直接缝合,2例作大隐静脉移植或用人造血管修复。1例因胃受肿瘤浸润而作全胰伴全胃切除。术前发现有肝动脉受累的并不放弃作胰腺切除术。根据Tryka和Brooks的胰腺癌分类,有58.7%的病例癌肿超出传统的Whipple手术范围,而需作全胰切除术。术后无代谢上的并发症,主要并发症是感染,其中有全身性感染、脓胸、膈下感染及切口感  相似文献   

20.
胃嗜酸性肉芽肿12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金生  武健 《中华外科杂志》1995,33(12):770-771
作者总结经病理诊断证实为胃嗜酸性肉芽肿1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误诊为胃癌。12例患者均施行了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无复发。作者认为:胃溃疡、消化道大出血、幽门梗阻、息肉样病变是该病常见并发症;主张进行胃粘膜剥离活检法或深取至粘膜下组织做病理检查,以确定诊断,必要时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作诊断性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