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303例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303例,有病理诊断288例,其中良性肿瘤91例,占31.6%;恶性肿瘤197例,占68.4%。本病解剖部位特殊,发病隐蔽,症状无特异性,临床诊断困难,故强调影象学检查,尤其是B超和CT的诊断。不能切除的腹膜后恶性肿瘤预后极差,作者主张放宽剖腹探查指征,常规作术中冰冻切片检查。若是恶性肿瘤,则应尽可能完全或大部分切除,必要时可行受累脏器的联合切除术。肿瘤无法切除者,术后可用放疗或化疗,待肿瘤缩小,再争取手术切除。术后复发者,要争取再次、多次手术切除。若为良性肿瘤,则不应施行危及患者生命的冒险手术,不要勉强行肿瘤完全切除。  相似文献   

2.
Barrett食管癌5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报告51例Banett食管癌的外科治疗效果,占同期食管癌切除总数的10.2%。患者平均年龄8岁,主要就诊症状为吞咽困难。按PTNM分期,Ⅱ期18例,占35.3%;Ⅲ期29例,占56.9%;Ⅳ期4例,占7.8%。51例均行食管部分切除、胃食管重建术。术后30天死亡率为3.9%,1、2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5.9%、25.0%和13.6%。Ⅱ期肿瘤5年生存率(25.0%)明显高于Ⅲ+Ⅳ期(4.5%),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肿瘤直径<6cm<或>6cm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25.0%和0(P<0.05)。结果表明,术后长期生存率与临床分期及肿瘤大小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输尿管癌术后再发尿路上皮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Kong C  Ci J  Liu T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6):465-467
目的为防治输尿管癌术后再发尿路上皮癌,对其再发因素及特点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35例输尿管癌进行随访总结。结果肾输尿管膀胱部分切除的32例中,再发膀胱癌16例,占50.0%。同时发生尿路上皮多器官癌14例,再发膀胱癌10例,占71.4%;输尿管单处癌18例,再发膀胱癌6例,占33.3%,其中5例为输尿管下段癌术后再发。细胞分级:G1级4例,无一例再发;G2~G3级28例,再发膀胱癌16例,占57.1%。分期:T1期6例,2年内再发膀胱癌1例;T2~T3期26例,2年内再发膀胱癌10例,2年后再发5例均为Ⅰ~Ⅱ期。3例肿瘤局部切除术后再发上尿路癌2例。再发时间为术后3个月~6.5年(平均1.86年)。16例术后再发尿路上皮癌生存超过3年者3例,8例非再发尿路上皮癌生存超过3年者6例。结论输尿管下段癌同时发生尿路上皮多器官癌和肿瘤细胞分化不良、分期高的浸润性肿瘤术后膀胱癌再发率高,术后应定期做膀胱镜检查。再发尿路上皮癌生存率低,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肝癌预后变迁及提高疗效途径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作者报告近30年来肝癌预后的变迁及分析提高疗效的因素。总结2388例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癌资料,其中小肝癌(≤5cm)569例,占23.8%。手术切除1650例,占69.1%;局部切除占72.8%(1202/1650)。术后2年内每隔2~3个月、以后每隔6个月复查1次。对部分手术不能切除的大肝癌,采用缩小治疗后二期切除。5年生存率1958~1970年(178例)为4.8%,1971~1982年(582例)为11.2%,1983~1994年(1628例)为45.7%。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再切除147例,大肝癌缩小后二期切除71例。本结果表明,近年肝癌预后有了显著改观,提高疗效因素大致是:(1)早期发现、早期根治性切除,(2)局部切除代替肝叶切除,(3)早期发现肝癌复发并作再切除,(4)对不能切除肝癌行缩小后二期切除。  相似文献   

5.
对27例四肢恶性骨肿瘤患者应用4种术式的保肢肿瘤段截除术。所有病例均病理证实,其中骨肉瘤8例,软骨肉瘤3例,纤维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骨巨细胞瘤Ⅱ~Ⅲ级6例,网状细胞肉瘤与骨髓瘤各1例,骨转移癌4例。手术方式:肩胛带整块切除13例,前臂远端截除再植1例,骨盆部分切除6例,大腿中下段截除小腿旋转成形7例。24例随访16个月~12年以上,平均6年8个月。结果:随访24例20例存活2年以上,2年存活率83.3%。5年仍健在9例,5年生存率37.5%。Enneking分期ⅠB期4例,ⅡB期5例,且患肢有较好的功能。对四肢恶性骨肿瘤应用保留肢体的肿瘤段截除,配合化疗与放疗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不能切除的肝癌术中治疗模式的探讨(附200例随访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64年4月~1993年7月对200例不能切除的肝癌术中应用多种模式治疗。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Ⅰ组:115例单纯作肝动脉插管化疗(HAI),其1、2年生存率分别为10.4%和1.7%,仅1例生存65个月;Ⅱ组:85例术中作肝动脉栓塞化疗(HACE)和加用肝动脉结扎(HAL)或伴有微波刀肿瘤固化(MIC)、或伴用纯酒精肿瘤内注射(EIT)的多模式治疗,其中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34.1%、21.2%、12.0%和6.7%,5例仍生存41~63个月,6例肿瘤缩小后获二期切除。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对不能切除的肝癌术中采用多模式的治疗,是延长其生存率的有效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对多模式的治疗原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79年6月至1991年6月间收治的20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进行临床分析。有家族史者10例,占50%。16例癌变,占80%。术前均经肠镜检查确诊。3例行预防性结、直肠次全切除或全切除,已分别存活6、7、13年;7例行结肠或直肠癌根治加结、直肠次全切除或全切除,3年、5年生存率为85.7%(6/7)与57.2%(4/7);姑息性结肠或直肠癌切除者均于1年内死亡。共有9例结、直肠次全切除或全切除后行回肠贮袋成形术,无术中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术后大便功能恢复较好。结果提示,FAP的大肠腺瘤易癌变,且较早。早期诊断并行预防性结、直肠次全切除或全切除可防治癌变,回肠贮袋成形术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复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分析了局部复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30例的外科治疗效果。行肿瘤完全切除者18例(60%),其中联合脏器切除6例,占33%(6/18)。全组总3年和5年生存率为39%和14%。完全切除者3年和5年生存率为49%和24%,而部分切除及探查活检者(12例)为25%和0%,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完全切除复发肿瘤仍可获得长期疗效。并就肿瘤复发前无瘤间隙期、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38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977年3月1日~2002年11月1日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238例。其中胸腺肿瘤104例(43.7%),并发重症肌无力19例,发生危象9例;畸胎类肿瘤39例(16.4%);神经源性肿瘤35例(14.7%);胸内甲状腺肿26例(10.9%);纵隔囊肿17例(7.1%);其他肿瘤17例(7.1%)。结果:238例中彻底切除231例(97.00%),7例未能彻底切除者,术后给予放疗。术后重症肌无力危象死亡1例(0.4%),237例痊愈。结论:胸部X线及CT检查对纵隔肿瘤的诊断起主要作用,手术切除是本病有效的治疗方法。强调早期诊断,及时手术,对不同部位的肿瘤采取不同入路,注意术中特殊情况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内外放射治疗剂量与疗效关系的随机前瞻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研究内外放射剂量和放射治疗中食管X线片变化对中晚期食管癌局部控制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146例食管鳞癌病人随机分外照射50Gy、外照射70Gy、外照射50Gy+腔内照射6Gy、外照射50Gy+腔内照射12Gy,2分次4个组,分析各剂量组生存率和外放射40Gy时X线片变化与生存率的关系;并观察59例食管癌病人术前放射治疗剂量与切除标本病理反应的关系。结果(1)各组病人的1,2,3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意义;(2)外照射40Gy时的食管X线片变化与预后有关。外照射40Gy时X线片为1,2级者和3,4级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3个月和12个月;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3.7%,56.4%,33.3%和48.9%,22.3%,13.0%,P=0.00026;(3)术前放射40~49Gy与50~70Gy比较,标本无癌率分别为32.2%和39.3%,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不论是外照射还是腔内照射,在本研究采用的剂量范围内,高剂量并不能提高中晚期食管癌放射治疗效果。外照射40Gy时食管X线片变化可作为估计放射治疗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39例食管未分化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1~1983年22年间外科治疗原发性食管癌3804例,其中未分化癌39例。男28例,女11例。癌肿位于中、下段各占49%,癌肿平均长度5.1cm。经右胸食管切除和左颈食管胃吻合术26例(67%);经左胸食管切除和胸内食管胃吻合术13例(33%)。手术并发症率10%,手术死亡率13%。术后pTNM分期:Ⅰ、Ⅱa、Ⅱb、Ⅲ和Ⅳ期分别为3%、26%、10%、54%和8%。随访至1994年底,全组病例均死亡,42%病例于术后6个月内死亡,42%病例7~24个月内死亡;术后中位生存期7个月,术后5年生存率15%。作者讨论了食管未分化癌的发生率和病理形态,提出近年来电镜下的未分化癌,实际上是包括低分化鳞癌和腺癌、未分化大细胞癌和小细胞癌。由于细胞分化不良,单纯手术切除预后差,应在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的同时,术前进行放疗,术后加强综合治疗,以提高其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我院1975年6月~1990年7月共收治食管平滑肌瘤10例,占同期食管肿瘤总数的0.192%(10/1092)。位于食管上段2例,中段5例,下段3例。X线食管钡餐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行食管粘膜外肿瘤摘除9例,食管部分切除1例,效果良好。本文就其诊断与手术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407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原发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69年1月 ̄1997年12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407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结果:胸腺癌184例(45.2%)。畸胎瘤99例(24.3%),神经源性肿瘤70例(17.2%),其它54例(13.3%);除无手术指征的17例例使用放、化疗外,手术探查390例,其中肿瘤完整切除352例,姑息性切除18例,手术切除率94.9%(370/390  相似文献   

14.
小细胞肺癌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结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告30年间以外科为主综合治疗104例小细胞肺癌近远期疗效。切除88例,切除率84.6%。全肺切除16例,常规肺叶切除(含双叶)62例,袖式肺叶切除10例,无切除死亡。临床TNM分期:Ⅰ期77例,Ⅱ期19例,Ⅲa期8例。病理TNM分期;Ⅰ期45例,Ⅱ期32例,Ⅲa期25例,Ⅲb期1例,Ⅳ期1例。两者相比不符者达54例。其中临床偏早者46例,偏晚者8例。总随诊率94.9%,总切除后5年生存率27.5%。影响远期生存的可能因素为术式、病理分期以及术后辅助化疗。5年生存率:全肺切除与肺叶切除分别为12.5%和30.9%;Ⅰ、Ⅱ、Ⅲ期分别为33.3%,14.3%及33.3%;有无辅助化疗者分别为32.4%,及16.7%。作者等提出,小细胞肺癌术前尽可能做到正确分期,Ⅰ、Ⅱ及Ⅲa中的T3N0和T3N1病例适宜手术,术后皆应辅以化学治疗  相似文献   

15.
胸膜间皮瘤的诊断治疗:附40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报告了经病理证实的胸膜间皮瘤40例。其中良性2例,恶性38例。38例恶性者中,有组织学分型12例,未分型26例。本组40例中,33例切除,3例探查活检,4例未手术。36例手术,死亡1例,占3%;综合治疗10例,占31%。3例探查活检者中,1例术后放疗,1例放疗加化疗,1例无辅助治疗。4例未手术者中,1例未治死亡,2例化疗,1例放疗加化疗。本组有石棉接触史2例,占5%。影像学和细胞学诊断符合率均为50%(20/40)(11/22)。10例失随。生存时间最长者12年1个月。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气管肿瘤24例报告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作者报告原发性气管肿瘤24例,手术治疗23例,切除19例,切除率82.6%,姑息切除及气管造口4例,24例中恶性肿瘤21例,良性肿瘤3例。肿瘤位于气管上段8例,中段6例,下段10例。切除19例全部临床治愈,术后1、3、5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2.3%(14/17)、75%(9/12)、75%(6/8)和50%(2/4)。作者认为:气管肿瘤误诊率高,应注意早期诊断,已确诊的气管肿瘤应注意选择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乳腺叶状肿瘤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臻强  杨名添 《肿瘤防治杂志》2005,12(20):1559-1562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9例经病理确诊的乳腺叶状肿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肿块切除15例;乳腺区段切除16例;乳腺单纯切除26例;改良根治术32例。术后病理腋窝淋巴结转移1例。全组共有13例局部复发,局部复发率为14.6%(13/89)。肿块切除、乳腺区段切除、乳腺单纯切除和改良根治术者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60.0%(9/15)、12.5%(2/16)、7.7%(2/26)和0(o/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例有远处转移,其中3例肺转移,1例脑转移.1例胰腺转移。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生存顸后的因素,远处转移是影响生存预后的主要因素,P〈0.01。结论:乳腺叶状肿瘤确诊有赖术后病理检查。行肿块切除术的复发率较高,必须慎用;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低,腋窝清除不需常规进行。顸后较好.远处转移是影响生存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肺腺鳞癌的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Wu N  Lü N  Chen Y 《中华肿瘤杂志》1997,19(6):434-436
目的探讨肺腺鳞癌影像学表现是否具有特殊性;瘤内的腺癌、鳞癌成分与X线表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复习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为腺鳞癌者51例,52个病灶。全部病例均有正侧位胸片,CT23例,MRI6例。按照镜下腺癌成分含量分为<40%、40%~60%、>60%三组。结果(1)腺鳞癌的影像学表现:中央型3例;周围型48例,占94.1%。肿瘤直径2~15cm,平均5.7cm。均呈分叶状、边缘光整19例,占39.6%;边缘不光整但无明显毛刺18例(19个病灶),占37.5%;有毛刺14例,占29.2%;偏心空洞8例,占15.7%;胸膜皱缩12例,占25.0%。(2)瘤内成分含量与X线表现的关系:部位、边缘、密度、胸膜皱缩在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本组结果表明,肺腺鳞癌以周围型多见,肿瘤无特异性X线表现;腺癌成分含量与X线表现和预后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肺癌患者全肺或肺叶切除术后胸部改变的X线及CT诊断价值,将经手术切除全肺或肺叶后的7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的正位胸片与同期CT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膈肌升高70例(100.0%),纵隔器官移位66例(94.3%),纵隔脂肪组织移位9例(12.9%),胸腔积液和随后形成的胸膜肥厚34例(48.6%)。X线正位片对术后两侧纵隔可作整体描述,CT可清楚显示主动脉弓回转36例(51.4%),对侧肺组织疝入18例(33.3%),右肺术后奇静脉食管窝变小或消失26例(83.9%),左肺术后扩大17例(43.6%)。CT诊断肺内肿瘤复发及转移各9例(12.9%),X线诊断肺内肿瘤复发及转移为5例(7.1%)及6例(8.6%);CT显示纵隔淋巴结肿大15例(21.4%)、X线为7例(10.0%)。结果表明,常规X线片及CT对全肺或肺叶切除术后的评估各具优点,CT能直观地显示术后纵隔结构的再分布及术后空腔的细微变化,并可作密度值测量,能更多更早地发现术后胸内肿瘤复发转移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因而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20.
贲门腺癌切除患者预后的多因素COX模型分析:附736例报告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通过计算机COX多因素分析模型,利用累积生存率,对736例经手术切除,术后生存≥3个月的贲门腺癌资料进行预后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选取的30个因素中,对预后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为:肿瘤最大直径2(OR=1.90)、手术性质(OR=1.72)、肿瘤浸润深度(OR=1.65)、贲门旁淋巴结转移(OR=1.42)、肿瘤最大直径1(OR=1.42)。性别和术前放射治疗对预后影响不大(P>0.2)。本组资料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32.2%、20.2%和1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