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李静君  吴俊喜 《河北中医》2002,24(6):440-440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 ,临床以腹痛、腹泻、便秘及黏液便单独或综合出现为特征 ,并可伴有全身性神经官能症。近30年的临床工作中 ,我们运用中医辨证论治肠易激综合征 ,取得了满意疗效 ,浅述如下。1 病因病机肠易激综合征 ,主要为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诱发因素 ,导致脾虚湿盛、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导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发病。1 .1 情志失调 从“肝主疏泄”、“暴怒伤肝”、“木郁克土”等传统立论 ,肠易激综合征常因抑郁恼怒或精神紧张等因素 ,致使肝气郁滞 ,肝失疏泄 ,气机…  相似文献   

2.
最新的罗马Ⅳ标准强调了神经胃肠病学和脑肠互动异常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以脑肠轴理论治疗肠易激的研究因此也受到广泛关注。西医认为脑肠互动异常与脑肠肽分泌紊乱可导致肠易激综合征腹痛,精神紧张等症状,中医上多把脑肠轴紊乱与肝郁脾虚型泄泻相关联。基于该机制研究肠易激的中西医疗法的也得到了一定的进展,同时脑肠肽的多样性与肠易激其他发病机制如肠道菌群、肠道高敏感性也存在相关性,因而基于脑肠轴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仍有很大空间。  相似文献   

3.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思路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 ,祖国医学虽无肠易激综合征这一病名 ,但可将其归于“腹痛”“腹泻”“便秘”等疾病进行治疗及研究。近年来 ,中医药研究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仍存在无统一的疗效及证型标准等问题。故从心主神志、中医证型、生存质量量表与肠易激综合征几个方面探讨中医药研究肠易激综合征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调神健脾”针法是孙建华教授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一种针灸疗法,具有调神健脾,疏肝理肠之功。孙教授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病位在肠腑,但也与心、脑、肝、脾密切相关,心神失调是其发病的关键因素,肝郁脾虚是发病的病理基础,治疗上注重“调神健脾”,穴位取百会、印堂、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太冲,针刺得气后,施以适当补泻手法,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5.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胃肠动力异常和内脏高敏性是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脑肠肽的异常表达可通过影响内脏感觉、分泌和运动,导致肠易激综合征发生。本文从5-羟色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血管活性肠肽、P 物质、生长抑素等脑肠肽入手,探讨脑肠肽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性,为明确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独立性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针灸疗法以其简便、安全、无不良反应等特点在防治肠易激综合征方面有明确疗效,作者通过检索和分析近年来针灸对肠易激综合征作用机制研究的文献作以下综述,以了解针灸对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论治溯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从3个方面对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相关论述予以总结归纳,首先认为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泄泻”、“便秘”病证范畴,与“大肠泄”、“气秘”、“痛泄”关系最为密切;肝郁脾虚是其病因病机的关键,在治疗中,除了提倡药物治疗外,精神情志调理也是治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继璞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7):1010-1011
肠易激综合征是指一组排便异常,伴腹痛、腹胀,但并无形态学或生理学异常的临床征候群,常有精神因素与心理精神异常表现。归属于中医学“腹痛”、“胃脘痛”、“胁痛”、“泄泻”等病证中。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此病在中年人群中的发病呈增长趋势,多与情志变化有较大关联。  相似文献   

9.
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存在"脑肠互动异常",其病机可被概括为"神明之枢失衡""胃肠腑气不通""少阳枢机不利".根据其发病机制,以"调枢通胃"理论为指导,提出"脑肠同调"诊疗思路,具体包括温肾健脾调枢、养心健脾安神、疏肝健脾调神等治法,该诊疗思路也可被应用于针刺、艾灸、等多种治疗方式."脑肠同调"兼顾"脑""肠"多靶...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疲乏疾病,属于中医的“腹痛”、“泄泻”等病范畴。笔者采用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5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中医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疗效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原因及发病机理不甚明确的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性和大便性状异常、可持续存在或间隔发作,但又缺乏明显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可以解释的症候群,包括以往称之为粘液性肠炎、痉挛性肠炎、过敏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等,现统称为肠易激综合征.本病呈良性经过,但发病率高,病情迁延,患者深感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现代医学对本病治疗的药物相对较少,而中医药治疗该病有一定的优势.笔者采用辨证施治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36例,并与同期25例肠易激综合征服用得舒特作对照,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中西药灌肠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主要表现在肠道,故称“肠易激综合征”。我院从1980年1月至1989年12月用中西药灌肠为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101例,其中用中药治疗5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按1986年全国慢性腹泻学术  相似文献   

13.
宁肠止痛合剂治疗肠易激综合征4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健 《光明中医》2008,23(6):788-789
用中医理论阐释肠易激综合征(IBS)寒热错杂证的病因、病机转化和发病特点,并运用宁肠止痛合剂对49例肠易激综合征(IBS)寒热错杂证患者进行临床调查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探讨宁肠止痛合剂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寒热错杂证的机理,提示宁肠止痛合剂可能通过调整紊乱的胃肠功能,达到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寒热错杂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在我国是常见病,发病机制不明,病因病机复杂。从病因病机和治法等方面探讨了其中医药治疗现状,并对其优势和不足给予总结,进一步展望了中医药治疗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王亚杰  从禹  杨洋  魏玮 《环球中医药》2020,13(9):1634-1636
以“调枢通胃”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及相关文献,探析脏腑之枢脾胃、开阖之枢少阳、神明之枢心脑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完善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并提出健脾化湿、和解少阳、安神益脑的治疗原则,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时,应重视“调枢通胃”理论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临床表现、发病因素,充分认识肠易激综合症.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症治疗肠易激综合症(BIS).结果:效果明显,愈后较理想.  相似文献   

17.
赵志刚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2):522-522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表现为反复腹泻、腹痛、腹胀、粘液便为主要症状的慢性肠道功能性疾病,迄今发病机理未明,一般认为精神紧张是常见的诱发因素,以中青年女性为多见,治疗较为困难.笔者近3年来,自拟宁心理肠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8例,并与西药治疗的38例作对照观察,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临床表现、发病因素,充分认识肠易激综合症。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症治疗肠易激综合症(BIS)。结果:效果明显,愈后较理想。  相似文献   

19.
"疏肝健脾法"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易激综合症(IBS)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目前认为,精神心理障碍是IBS发病的重要因素,西医治疗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强调综合治疗。笔者于1998-1月开始采用“疏肝健脾法”为主治疗75例IBS患者,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syndrome,IB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了,一般认为与心理社会因素、胃肠激素、炎症和免疫机制、胃肠动力紊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脏感觉异常等因素有关。泄泻型IBS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水样便,腹部不适或疼痛,反复或持续发作超过一年为特点。中医学将其纳入“泄泻”、“腹痛”等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