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的临床特点、原因以及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发生的一起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结果 2010年9月3日至2010年10月3日期间,NICU连续发现12例痰培养肺炎克雷伯杆菌阳性患儿,最终7例确定医院感染。患儿胎龄(28.5±2.6)周(25~32周),出生体质量(941.4±309.8)g(620~1540 g),发生医院感染时的住院时间为(31.7±12.8)d(11~45 d)。总医院感染发生率2.41%,早产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79%。胎龄28周的极早早产儿医院感染发生率达到50.00%,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2.86%。所有痰培养结果均显示为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对青霉素类及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达到75%~100%,碳青酶烯类耐药率达到58.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性最低为25.0%。所有患儿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胎龄28周的极早早产儿及超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是NICU医院感染暴发的高危人群。引起医院感染暴发的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性已经突变至耐碳青霉烯类,需引起高度重视。规范的医疗行为是有效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可以显著降低NICU早产儿医院感染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探讨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NICU住院时间超过48 h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院内感染发生、发展及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该研究中1357例患儿发生院内感染202例次,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4.89%(202/1375),日感染率为10.44‰(202/19355)。不同出生体重与胎龄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出生体重<1000 g患儿院感发生率为75.00%,胎龄<30周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为52.63%。最常见的院内感染类型是肺炎[43.07%(87/202)]与败血症[26.73%(54/202)]。院内感染患儿比非院内感染患儿住院时间长(中位住院时间:20 d与10 d)(P<0.01),住院费用高(中位住院费用:21045.32元与8108.23元)(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院内感染患儿与非院内感染患儿在胎龄、出生体重、5 min Apgar评分、窒息抢救史、感染前抗生素使用、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胸腔闭式引流管、感染前胸腹部手术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及感染前使用抗生素为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ICU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高,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及感染前使用抗生素为NICU院内感染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做到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方法对我院NICU 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期间16例确诊为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32例非败血症患儿和33例其他病原体所致败血症患儿进行比较。结果低出生体质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先期使用3代头孢菌素为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危险因素,所有病例均属于医院获得性感染,全部发生在早产儿,81.2%是极低出生体重儿;若同时合并其他致病菌感染预后差;肺炎克雷伯菌93%为产β内酰胺酶(ESBL)菌株,100%对亚胺培南类药物敏感,对常用头孢类药物不敏感。结论肺炎克雷伯菌已成为NICU中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茵,而且多为医院感染。与早产低出生体质量、PICC、先期使用3代头孢菌素有关,耐药性强,碳青霉烯类是敏感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气胸发生的相关因素和防治方法。方法:对2010年10月至2011年11月在NICU住院的228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对发生气胸的相关因素和防治方法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2286患儿中发生气胸的有36例,气胸的发生率为1.57%;足月儿气胸发生率明显高于早产儿(23/1033 vs 13/1253,P=0.02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剖宫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湿肺、肺炎、机械通气是新生儿气胸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7.951、6.090、7.898、6.272、4.389,均P<0.05)。机械通气时气道峰压(PIP)越高,气胸发病率越高(P<0.001);对于NRDS患儿,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后气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2.9% vs 10.1%,P=0.006)。结论:新生儿气胸多发生于足月儿;剖宫产、NRDS、湿肺、肺炎、机械通气与气胸的发生密切相关;严把剖宫产指征、机械通气时采用低PIP通气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可以预防气胸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肺炎克雷伯茵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临床特点、易感因素、细菌耐药情况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NICU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62例患儿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05%(62/3024),早产儿占80.64%,平均发病时间为住院(13.7±5.2)d.发病高危因素为早产低体重、使用广谱抗生素、静脉营养及住院时间长.常见临床表现为拒奶、发热、呼吸窘迫、腹胀、黄疸、休克、出血倾向.预后不良率为40.32%(死亡17例,放弃8例).细茵药敏结果显示,该茵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高达78.6%~100%,明显高于对碳青霉烯、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P<0.001).结论 肺炎克雷伯茵是NICU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一旦发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不同年代影响新生儿肺动脉高压发生的临床病因与病情发展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2年5月北京儿童医院NICU收治的169例肺动脉高压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时间顺序分为前期组79例(2006年6月至2009年5月)及后期组90例(2009年6月至2012年5月),分别统计患儿的性别、胎龄、原发病、心脏超声检查情况.分析不同年代肺动脉高压患儿的主要临床病因及病情.结果 前期组入院时间(2.15±1.2)d,晚于后期组(1.41±0.7)d;前期组原发病中胎粪吸入综合征25例(31.6%),后期组14例(15.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原发病如先天性膈疝、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吸人性肺炎、湿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败血症、新生儿窒息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期组早产儿11例(13.9%),后期组早产儿23例(25.6%),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儿与过期产儿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进行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轻度及中度肺动脉高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前期组较后期组明显增多(26例vs 17例).结论 随着我国围生期监测及产时复苏技术的提高,由胎粪吸入综合征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并转入上级医院救治的患儿有所减少.早产儿中发生肺动脉高压的比例有所增加,肺动脉高压患儿转入NICU的时间缩短,从而发生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儿相对减少,给治疗及改善预后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患儿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NICU 145例发生院内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45例院内感染患儿中,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41例(28.3%),大肠埃希菌感染39例(26.9%),表皮葡萄球菌感染10例(6.9%),其他病原感染55例(37.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 32周、出生体重<1500 g、住院时间、机械通气和肠外营养是肺炎克雷伯杆菌所致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57、6.95、1.23、14.12、3.01);这5个因素也是大肠埃希菌所致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42、6.73、9.96、0.55、2.13)。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率,而对左氧氟沙星、美洛培南则比较敏感。结论: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及表皮葡萄球菌是NICU患儿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它们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高。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分别是院内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感染影响最大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做到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方法 对我院NICU 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期间16例确诊为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32例非败血症患儿和33例其他病原体所致败血症患儿进行比较.结果 低出生体质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先期使用3代头孢菌素为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危险因素,所有病例均属于医院获得性感染,全部发生在早产儿,81.2%是极低出生体重儿;若同时合并其他致病菌感染预后差;肺炎克雷伯菌93%为产B内酰胺酶(ESBL)菌株,100%对亚胺培南类药物敏感,对常用头孢类药物不敏感.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已成为NICU中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而且多为医院感染.与早产低出生体质量、PICC、先期使用3代头孢菌素有关,耐药性强,碳青霉烯类是敏感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儿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6年8月至2010年10月于本院NICU住院的903例早产儿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医院内感染的部位及病原进行分析.结果 903例早产儿中110例发生123次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2.2%,病死率2.7%;日医院感染率为7.3‰;医院内感染者平均感染发生时间为住院后(15.03±11.85)d.NICU早产儿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 g、无创机械通气、气管插管、留置脐静脉导管、留置外周放置中心静脉导管、肠外营养.感染部位以败血症占首位(45.5%),其次为下呼吸道感染及结膜炎.123例次医院内感染共获得70株培养阳性标本,病原菌以细菌为主,其中革兰阳性菌35株(50%),革兰阴性菌33株(46%).结论 NICU早产儿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在于重视早产儿规范化管理、规范中心静脉导管、脐静脉导管等侵入性操作,减少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的与普通病房新生儿肺炎的病原菌及其药敏是否相似?NICU内曾使用或未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新生儿肺炎,其病原菌及其药敏是否相似?研究不同的呼吸机辅助通气模式是否影响痰培养结果及药敏?方法 回顾性分析222例诊断为新生儿肺炎且行痰培养检查住院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将入住NICU的152例新生儿纳入NICU组,并按照是否予呼吸机辅助治疗分为上机组90例(其中根据通气方式将仅给予CPAP通气的16例作为无创通气组,给予气管插管采用PC模式或高频通气模式的74例作为有创通气组),未上机组62例;将同期在普通病房住院未上机治疗的70例新生儿作为对照即普通组.运用x2检验,首先比较NICU组与普通组的痰培养及药敏结果;然后比较NICU组内上机组与未上机组痰培养及药敏结果;最后进一步上机组内比较无创通气组与有创通气组痰培养及药敏结果.结果 1.痰培养病原菌比较:(1) NICU组及普通组致病菌均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但NICU组革兰阴性杆菌比例显著高于普通组[NICU组92.6%(150/162例);普通组68.7%(44/64例)x2=28.846,P=0.000];30株多重耐药菌均来源于NICU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组[NICU组18.5%(30/162例);普通组0,x2=13.666,P=0.000].(2)NICU组内是否上机革兰阴性杆菌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机组91.6%(108/118例);未上机组95.5%(42/44例),x2=6.805,P=0.224].上机组及未上机组均有多重耐药菌,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机组20.4% (24/118例):未上机组19.0%(8/44例)x2=0.095,P=0.826].(3) NICU内上机组不同通气方式革兰阴性杆菌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创通气组90.2%(92/102例);无创通气组100.0%(16/16例),x2=3.552,P=0.169].2.痰培养药敏结果:(1) NICU组的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绝大多数为多重耐药菌(耐药率66.0%~100.0%),NICU组内有创通气组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环素敏感(敏感率100.0%).肺炎克雷伯菌亚种、阴沟肠杆菌对亚安培南西斯他丁、美罗培南、阿米卡星有一定敏感性(敏感率60.0% ~ 100.0%).(2)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由于来源不同,同一细菌对同一抗生素的敏感率存在如下特点:来源于NICU组的较普通组敏感率普遍降低;NICU组内来源于上机组的较未上机组敏感率普遍降低;上机组内来源于有创通气组的较无创通气组敏感率普遍降低.(3)普通组的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唑啉、氨苄西林完全耐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有一定敏感率(敏感率均介于50.0% ~ 70.0%);对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亚安培南西斯他丁、环丙沙星均较敏感(敏感率均>70.0%).结论 NICU住院新生儿肺炎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前5位是肺炎克雷伯菌亚种、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NICU上呼吸机治疗、有创通气的患儿易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治疗用常规头孢、青霉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能疗效不佳,而碳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作为主要考虑使用的药物;若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首选多黏环素治疗.普通组新生儿肺炎治疗时优先选择含有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如果疗效不佳,则可考虑选择碳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入住我院新生儿科确诊或临床诊断晚发型败血症的早产儿为观察组,同期入住未并发败血症的早产儿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血培养检出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和药敏情况。结果观察组60例,对照组29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出生胎龄≤32周、体重〈1500 g、小于胎龄儿(SGA)、胎膜早破、胃管留置时间〉14天、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胃肠外营养时间〉14天、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并发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时间〉5天与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生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胎龄≤32周(OR=2.710,95%CI:1.200~6.121)、SGA(OR=4.114,95%CI:1.635~10.354)、PICC置管(OR=2.485,95%CI:1.178~5.239)、并发NEC(OR=15.270,95%CI:5.058~46.100)、CMV感染(OR=20.130,95%CI:5.279~76.754)为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组中20例血培养阳性,培养出革兰阴性菌13株(65%),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0株(50%)、大肠埃希菌2株(10%)、产酸克雷伯菌1株(5%);革兰阳性菌2株(10%),均为表皮葡萄球菌;真菌5株(25%),其中近平滑假丝酵母菌4株(20%),白色念珠菌1株(5%)。13株革兰阴性菌有10株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其中8株为肺炎克雷伯菌。结论出生胎龄≤32周、SGA、PICC置管、并发NEC、CMV感染为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的危险因素,肺炎克雷伯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耐药性强,其次是近平滑假丝酵母菌。  相似文献   

12.
超早产儿135例相关并发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干预措施,为降低其死亡率提供帮助。方法选择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8--2012年收治的超早产儿(胎龄〈28周),按出生体重分为〈1000g和1000~1499g两组,对两组早产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早产儿产生的主要原因为胎膜早破、不明原因早产、多胎妊娠、前置胎盘伴出血等。所有超早产儿均有一种以上并发症,其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12例(82.9%),窒息91例(67.4%),呼吸暂停72例(53.3%),肺炎61例(45.2%),败血症48例(35.6%),颅内出血35例(25.9%),动脉导管未闭29例(21.5%)。体重〈1000g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及血糖紊乱发生率均高于体重1000~1499g组(P〈0.05)。本组超早产儿体重〈1000g68例,治愈率60.3%;1000~1499g67例,治愈率76.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重度窒息、重症感染是超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早发现并治疗并发症,早期干预,可降低超早产儿的死亡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按照7d内是否发生VAP,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住我院NICU需有创机械通气的60例患儿分为VAP组(30例)和非VAP组(30例),VAP组患儿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PCT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患儿于机械通气前及机械通气后测定血清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WBC计数,比较各炎症指标对VAP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VAP组患儿机械通气前后血清PC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8,P=O.000),分别为(0.37±0.25) μg/L和(2.17±1.46) μg/L;非VAP组机械通气前后PCT水平无明显变化(t=3.67,P=0.055).两组患儿机械通气前后血清CRP与WBC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PCT≥0.40 μg/L、CRP≥28 mg/L、WBC≥10×109/L为阳性阈值,三指标对诊断VAP的敏感性分别为93.3%、73.3%、66.7%,其中PCT的特异性为73.3%,阳性预测值为77.8%,阴性预测值为91.7%.PCT组和对照组抗生素使用时间分别为(12.6±5.6)d和(15.1±9.1)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 血清PCT在VAP诊断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PCT联合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可以提高VAP诊断的准确性,及时监测血清PCT有助于VAP的早期诊断,以血清PCT指导抗生素治疗可缩短抗生素疗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儿童脊髓性肌萎缩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36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合并肺部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中Ⅰ型19例,Ⅱ型9例,Ⅲ型 8例。临床表现和体征以发热、咳嗽、气促或呼吸费力、三凹征、肺部细湿啰音等多见。有11例患儿出现呼吸衰竭,其中Ⅰ型SMA患儿7例(63.6%),Ⅱ型SMA患儿2例(18.2%),Ⅲ型SMA患儿2例(18.2%)。5例SMA患儿影像学检查提示脊柱侧弯,3例为Ⅱ型SMA患儿,2例为Ⅲ型患儿。有18例患儿病原学检测阳性,Ⅰ型SMA患儿10例(55.5%),Ⅱ型SMA患儿4例(22.2%),Ⅲ型SMA患儿4例(22.2%),以院内条件致病菌混合感染多见,其中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最常见。3例患儿在院内死亡,22例患儿好转出院,其余11例患儿放弃治疗。住院治疗的次数,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的发生率在前、后5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MA极易并发肺部感染,要警惕条件致病菌感染,对呼吸衰竭者及时使用机械通气。积极有效的呼吸道护理,对减少肺部感染发生,改善SMA患儿的预后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危险因素,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疗效,为足月儿RDS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NICU收治的足月儿RDS为RDS组,以同期入院的非RDS足月儿为对照组,对两组性别、胎龄、分娩方式、宫内窘迫、出生窒息、母亲妊高症、糖尿病、胎膜早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并以RDS组中是否给予PS治疗分为应用PS亚组和未应用PS亚组,评估PS的疗效。结果RDS组和对照组各106例进入分析。 ①RDS组发病时间为生后5 min至18 h,平均(4.9±3.4)h,其中生后6 h内发病87例(82.1%),~12 h 16例(15.1%),>12 h 3例(2.8%);X线胸片分级Ⅰ级28例(26.4%),Ⅱ级36例(34.0%),Ⅲ级23例(21.7%),Ⅳ级19例(17.9%);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0.35, 95%CI:1.94~15.26)、胎龄<39周(OR=6.59,95%CI:2.33~36.51)、剖宫产(OR=7.26,95%CI:11.61~23.22)、择期剖宫产(OR=13.14,95%CI:3.55~21.84)和出生窒息(OR=4.33,95%CI: 2.74~27.39)是足月儿RDS的危险因素;③应用PS亚组72例,未应用PS亚组34例。机械通气发生率、机械通气天数、氧疗时间、住院天数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应用PS亚组均显著低于未应用PS亚组(P<0.05);两亚组气胸、肺出血、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和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胎龄<39周、剖宫产尤其是无医学指征的择期剖宫产、出生窒息是足月儿RDS的危险因素,PS治疗足月儿RDS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在新生儿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至2011年急诊科、NICU收治的73例心跳呼吸骤停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经常规新生儿复苏流程“ABC”急救后未复苏成功的新生儿分为肾上腺素组47例(对照组)及垂体后叶素联合肾上腺素组26例(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患儿的初步复苏成功率(23.1%,6/26)与对照组(34.O%,16/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0.956,P〉0.05)。结论在新生儿复苏中垂体后叶素联合肾上腺素与单独使用肾上腺素的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目标性监测对控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感染发生率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入住NICU患儿经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后的医院感染率的变化。结果研究期间符合入选条件患儿1 011例中发生医院感染59例,医院感染率为5.8%,日感染率为3.5%;以每半年分期,日感染率从2013年上半年的8.0%下降至2015年上半年的2.2%;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例/1 000呼吸机使用日从2013年上半年的12.8‰下降至2015年上半年的0‰;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例/1000中心静脉置管日从2013年上半年的4.5‰下降至2015年上半年的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连续性目标性监测可及时掌握NICU医院感染动态变化和危险因素,便于采取持续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NICU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室5年新生儿死亡原因及变迁,探讨预防措施,降低病死率.方法 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5年间死亡的69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男女比例1.7:1,早产儿占34.8%,胎龄≤32周的早产儿占早产儿死亡病例的70.8%;(2)以早期新生儿死亡为主,占59.4%,住院3 d内死亡占69.6%;(3)早产儿前三位死亡原因为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硬肿症,占早产儿死亡数的70.8%;足月儿前三位死亡原因为败血症、重度窒息、肺炎,占足月儿死亡数的77.1%;(4)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死率逐年下降,败血症、重度窒息病死率无下降趋势.结论 要降低我省新生儿的病死率,必须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早产儿的出生,深入推广新生儿新法复苏,积极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