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并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RDS)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下呼吸道分泌物解脲脲原体(UU)感染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关系。方法 选取73例诊断为RDS、早期使用机械通气治疗且至少应用1剂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气管内吸出物UU核酸,分为UU感染组(n=21)和非感染组(n=52),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及BPD的发生率。结果 UU感染组阴道产百分率及反复院内肺部感染、胎膜早破发生率均高于非感染组;胎膜早破持续时间长于非UU感染组;且吸氧时间及住院时间均长于非UU感染组。UU感染组生后3 h内血浆免疫球蛋白IgM、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显著高于非UU感染组。73例患儿中,发生BPD 45例,其中UU感染组BPD发生率(90%,19/21)显著高于非UU感染组(50%,2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 下呼吸道UU感染可增加RDS 极低出生体重儿BP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呼吸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玉昆  李月凤 《临床儿科杂志》2006,24(11):866-868,877
出生前胎儿肺组织的发育可分为4个时期:①假腺期:胎儿5~17周,因此期的肺组织切片与腺体相似而得名。此期支气管分支已形成,通气系统逐渐建立,但气体交换部分尚未建立,故无气体交换功能。②小管期:胚胎17~25周,肺组织、毛细血管和肺的呼吸部分生长为本期的特点。此期支气管树进一步发育完善,肺组织也有了丰富的血液供应,肺的呼吸部分快速发育,肺组织分叶形态逐渐消失,上皮细胞较间质增殖迅速,腺泡上皮已演变为扁平上皮,Ⅱ型上皮细胞已形成,间质中毛细血管逐渐增多,形成原始的气体交换单位,此期已基本具备了呼吸功能。③原始肺泡期:指胎儿24周至新生儿阶段,又称终末囊泡期。此期原始肺泡数目较少,肺泡囊逐渐成熟,间质组织减少,毛细血管增生,肺泡气体交换能力及表面活性物质仍不足,至第34~35周才迅速上升。④肺泡发育期:指胎儿后期到生后8岁。肺泡的发育主要在生后肺泡体积增加,主要由原始肺泡数日增加和每个原始肺泡体积的增大,足月时为小而浅的原始肺泡,直径约150μm,至8岁时肺泡直径约300μm,数量较出生时增加12.5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和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在2006年8月至2009年2月期间,住院28 d以上VLBWI 122例临床资料,以BPD发生与否分组,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BPD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25例发生BPD,发生率20.5%,在胎龄<28周的超未成熟儿中BPD发生率70%.BPD主要发生在胎龄<30周、出生体质量<1250 g的早产儿.通过16个单因素分析发现,胎龄、出生体质量、窒息、机械通气、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时间、呼吸衰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重症肺炎、医院感染等11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吸氧时间分别为(41.8±15.2)d和(5.0±9.8)d.通过对胎龄、出生体质量、窒息、机械通气、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时间、呼吸衰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肺炎、医院感染等10个发病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胎龄(OR 0.875,95%CI 0.790~0.968,P=0.001)和重症肺炎(OR 155.302,95%CI 8.944~2696.473,P=0.01)是BPD的最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胎龄小和重症肺炎是BPD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BPD)潮气呼吸肺功能的改变.方法 选取在温州市儿童医院住院的26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在出院前1周内和纠正胎龄6~8个月时做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根据临床诊断,分为BPD组(65例)和非BPD组(197例),BPD组根据严重程度分为轻度BPD组(31例)、中度BPD组(20例)和重度BPD组(14例),比较不同组患儿的肺功能指标.结果 出院前1周内测量潮气呼吸肺功能显示,BPD组患儿呼吸频率较非BPD组均增快(P均<0.05);呼气峰流速,75%、50%、25%潮气量时的呼气流速比较,均为重度BPD组高于其余组(P均<0.05),轻度BPD组低于非BPD组(P均<0.05);达峰时间比、达峰容积比BPD组较非BPD组均降低,BPD程度越严重,下降越明显(P均<0.05);各组间潮气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胎龄6~8个月时行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查,呼气峰流速,75%、50%、25%潮气量时的呼气流速比较,提示重度BPD组仍较其余组均高(P均<0.05),达峰时间比、达峰容积比仍低于其余组(P均<0.05),而其余各组间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出院前1周内BPD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损伤,但随日龄增大(矫正胎龄6~8个月时),部分肺功能指标逐渐改善,但早期重度小气道阻塞性病变仍较严重,因此,积极预防、治疗BPD对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82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特点及病原菌耐药情况。方法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VAP82例临床表现及痰菌培养和药敏情况。结果在患VAP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发热、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并不常见;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孢菌、鲍曼不动杆菌是4种主要致病菌;对头孢类抗生素普遍耐药,且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b)株日益增多。结论革兰阴性杆菌仍为极低出生体重儿VAP主要病原菌,且随头孢类广谱抗生素的使用,ESBLs株的出现成为世界难题;而部分体外药敏试验与临床不符。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我院近两年内出生体重小于1500 g早产儿的死亡率和并发症.方法 2009-2010年本院共出生12907名活产新生儿,选取出生体重小于1500 g的早产儿,通过登记表获取患儿基本信息,进入电子病历,核对并登记新生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住院经过、呼吸支持、吸氧时间、眼底筛查、头颅超声等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143例出生体重小于1500 g的早产儿,死亡34例,死亡率23.8%.胎龄和出生体重与死亡率呈负相关(胎龄:r=-0.93,P=0.002;出生体重:r=-0.92,P=0.01).存活的109例婴儿中,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16例,发生率14.7%;早产儿视网膜病38例,发生率34.9%,需要激光治疗11例;脑室内出血(Ⅰ~Ⅲ级)15例,发生率13.8%,存活者中无Ⅳ级脑室内出血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4例,发生率3.7%.存活者中至少有一种严重并发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需要激光治疗的早产儿视网膜病、脑室内出血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7例,占所有存活婴儿的33.9%.体重低于1000 g者16例,死亡或合并严重并发症15例(93.8%);体重大于1000 g者127例,死亡或合并严重并发症56例(44.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提高对并发症的管理有助于改善该类新生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与配方乳喂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在进行母乳喂养、早产儿配方乳喂养条件下黄疸消退、体重增长、耐受全胃肠营养的时间及常见并发症的区别.方法 对2002年10月至2005年4月我科收治的11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母乳喂养的39例,另72例采用早产儿配方乳喂养,观察两组在黄疸消退日龄、回升到出生体重日龄、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日龄、住院天数等的差别,并比较两组在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酸中毒的发生率方面的不同.结果 两组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日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6,P<0.01);两组在喂养不耐受和酸中毒发生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203和4.811,P<0.05);黄疸消退日龄、回升到出生体重日龄差异两组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0和0.27, P>0.05);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的两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结论 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积极进行母乳喂养,这对于早日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缩短住院天数、降低酸中毒发生率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我院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抗生素使用情况,指导临床正确使用抗生素.方法 选择2012年1 ~12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依据卫生部2004年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指征,对患儿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感染59例,共76例次.抗生素使用剂量及用法均符合规定,但在治疗时间及药物选择方面有54例次存在不合理使用现象,主要表现在:延长预防性用药时间19例次,占35.2%;预防性用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16例次,占29.7%;无指征预防性用药7例次,占13.0%;碳青霉烯类不合理使用9例次,占16.6%;无指征治疗性使用抗生素3例次,占5.5%.未发现不合理应用万古霉素的情况.结论 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定,极低出生体重儿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9.
住院极低出生体重儿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探讨其相关临床影响因素.方法 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出生24 h转入新生儿科的VLBWI 121例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儿病情变化时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得出其相关临床影响因素.结果 住院期间感染43例共68例次,感染发生率为56.2%(68/121).感染1次者21例,≥2次者22例.确定诊断7例次,临床诊断61例次.其中早发感染(感染发生于生后48~72 h)14例次(14/121、11.6%);迟发感染54例次(感染发生于72 h后)(54/121、44.6%).出生体质量<1 kg的感染率为90%(9/10),≥1 kg感染率为53.2%(59/111).感染早期临床表现主要为频繁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肤色晦暗或皮肤有花纹并伴低体温,腹胀、体质量不增,呼吸窘迫等.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中胎膜早破、出生体质量<1 kg、胎龄<32周、机械通气、置留胃管等均与早产儿感染有关.结论 多因素导致住院VLBWI发生感染,应根据临床特点早期发现、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预防性应用氨茶碱对极低出生体重儿 (VLBWI)的作用及其安全性。 方法   1996年 1月— 2 0 0 2年 10月收治的 10 3例VLBWI(A组 )在生后尚未发生呼吸暂停时即给氨茶碱治疗 ,观察其在生后一周内及体重达到 2 0kg前呼吸暂停的发生情况、经肠道喂养的耐受性和体重变化 ,以及平均用氧时间和需使用呼吸机的百分率。用药期间动态监测氨茶碱血药浓度 ,并与 1990年 1月— 1995年 12月收治的 86例在发生呼吸暂停后才使用氨茶碱的VLBWI(B组 )进行比较。 结果  在生后 1周内A组 10 3例VLBWI有 5例 (4 9%)曾发生呼吸暂停 ,与B组 (6 0 5 ,5 2 /86 )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 =6 8 81,P <0 0 0 1) ;在体重增至 2 0kg前 ,A组共有 2 4例 (2 3 3%)发生过呼吸暂停 ,B组共有 6 0例 (6 9 8%)发生过呼吸暂停 ,两组比较 ,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 (χ2 =40 98,P <0 0 0 1)。A组开始能耐受经胃管喂养的时间及开始自行吸吮的时间与B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A组出生体重下降至最低值日龄、恢复至出生体重日龄以及体重增至 2 0kg日龄与B组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A组平均用氧时间为 (8± 5 )d ,与B组 (12± 6 )d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2 4 5 7,P <0 0 1) ;A组因频繁呼吸暂停需机械通气比率 (3 9%)与B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临床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我院NICU收治的49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临床资料,分为BPD组(n=15)和非BPD组(n=34),分析BPD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与非BPD组相比,BPD组患儿在胎龄[(29.30±1.48)周vs(30.54±1.60)周]、院内获得性感染(9例vs 10例)、宫内感染(9例vs 8例)、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时间[(12.47±5.83)d vs(4.24±4.19)d]、高浓度氧疗时间[(1.47±1.41)dvs(0.18±0.63)d]、动脉导管未闭(5例vs 1例)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时间以及宫内感染是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BPD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预防宫内感染可降低BP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长时间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可能预示早期BP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he developments in newborn care have enabled many more very low birth weight premature infants to live. The aim of our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risk factors for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 development by evaluating mild and moderate/severe BPD in extramural neonates with a birth weight <1501 g. Methods  A case-control study was conducted between January 1, 2004- December 31, 2006 at the Dr. Sami Ulus Children’s Hospital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with BPD and without BPD were compared.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was diagnosed and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Bancalari criteria. One-hundred and six (106) extramural premature infants with a birth weight <1501 g and admitted to the Neonatal Unit in the first three days of life and survived for more than 28 postnatal days were included. Patients with multiple congenital anomalies and complex cardiac pathologies were excluded. The maternal and neonatal risk factors, clinical features,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The principal risk factors for BPD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 and followed by logistic regression test. Results  The diagnosis was mild BPD in 27 of the 106 patients and moderate/severe BPD in 29. The incidence of BPD was 52.8%. Fifty of 106 patients had no BPD.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revealed that gestational age ≤28 weeks (p=0.019), birth weight ≤1000 g (p=0.007), hypothermia (p=0.003), acidosis (p=0.003) and hypotension (p=0.005) at admission,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 ( p<0.001),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herapy (p<0.001), surfactant therapy (p=0.005), higher amount of mean fluid therapy on 7th days (p=0.008), nosocomial infection (p<0.001), higher amount of mean packed red cell transfusions (p<0.001) and more than two packed red cell transfusions (p=0.033) wer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PD. Multivariant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acidosis at admission (OR 5.12, 95%CI 1.17–22.27, p=0.029), surfactant treatment (OR 7.53, 95%CI 2.14–26.45, p=0.002), nosocomial infections (OR 4.66, 95%CI 1.27–17.12, p=0.02) and PDA (OR 9.60, 95%CI 2.23–41.22, p=0.002) were risk factors increasing the severity of BPD. Conclusion  The most important risk factors for BPD development in our study were RDS and nosocomial infections while the presence of acidosis at admission,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 nosocomial infections and the presence of PDA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risk factors regarding BPD severity. Presence of acidosis at admission as a risk factor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suitable transport conditions for premature infant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1周内血胃泌素(GAS)和胃动素(MOT)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1500 g)、20例低出生体重儿(体重1500~2500 g)生后12 h、24 h、72 h和7天的血GAS、MOT水平,将15例健康足月儿(体重>2500 g)作对照组。结果 (1)极低出生体重儿组生后12 h、24 h、72 h和7天GAS、MO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MOT水平低于低出生体重儿组(P<0.01或P<0.05),GAS水平与低出生体重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生后72 h内血GAS、MOT水平变化不明显,对照组和低出生体重儿组7天时明显高于72 h(P<0.01),极低出生体重儿组MOT 7天时高于72 h(P<0.05),GAS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3周组各时间点GAS、MOT水平均低于≥37周组(P<0.01)。结论 GAS、MOT水平与新生儿体重、胎龄密切相关。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1周内消化功能低下,GAS、MOT水平先降后升,但变化幅度没有低出生体重儿和足月儿明显,提示功能追赶需要更长时间,临床应选择合适的喂养时机和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研究不同方式鼻饲喂养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VLBW)喂养耐受性及喂养效果,探讨最适合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鼻饲喂养方式。方法 将77例胎龄在29~33周,出生体重在1000~1400g活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男婴38例,女婴39例,随机分为ABC组。A组:间歇鼻饲注入喂养,起始每次奶量2ml/kg,持续时间3~5min,2h1次,每天递增2ml/kg;B组:持续鼻饲输注喂养,使用电子微量输液泵持续鼻饲输注,奶量1ml/(kg.h),持续时间24h,每天递增1ml/(kg.h);C组:间歇持续鼻饲输注喂养,先采用电子输液泵持续鼻饲喂养2h,奶量2ml/(kg.h),间歇2h后,再继续交替进行,每天递增2ml/kg;所有VLBW均同时进行部分外周静脉营养,逐渐过渡到完全肠道内营养,观察3组患儿喂养过程中体重增长,喂养耐受情况以及黄疸持续时间。结果 间歇持续鼻饲输注喂养组喂养不耐受例数最少,黄疸持续时间短,达到完全胃肠道营养时间最少。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用间歇持续鼻饲输注喂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最低,达到完全胃肠喂养时间最短,有利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和胃肠功能完善,优于单纯的间歇或持续鼻饲喂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超低/极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ELBWI/VLBWI)出生时宫内发育迟缓(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IUGR)和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EUGR)的发生率,为其出院后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的9家医院新生儿科于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期间出院的ELBWI/VBWI的住院资料,分别以出生时、出院时的体重在相应宫内生长速率期望值的第10百分位水平以下(生长曲线的第10百分位)定义为IUGR、EUGR,分别计算各胎龄组、各体重组、单胎与多胎组的IUGR、EUGR发生率,并计算各组EUGR较IUGR增加的发生率.生长曲线参照“Fenton生长曲线2003一胎儿、婴儿生长曲线(供早产儿参考)(WHO生长标准版)”.结果 318例ELBWI/VLBWI出生时IUGR发生率为33.3%(106例),出院时EUGR发生率为70.8%(225例).以出生胎龄(<30周、<32周、≥32周)进行分组统计,EUGR发生率分别为55.7% (68/122)、66.9% (79/113)、94.0% (79/83)(x2=34.964,P=0.000),较IUGR发生率分别增加49.2% (60/122)、51.3% (58/113)、1.2% (1/83) (x2 =63.024,P=0.000);以出生体重(≤1200 g、≤1350 g、>1350 g)进行分组统计,EUGR发生率分别为83.8% (88/105)、65.3% (66/101)、63.4% (71/112) (x2=13.009,P=0.001),较IUGR发生率分别增加42.9% (45/105)、35.6% (36/101)、33.9%(38/112)(x2=2.045,P=0.360);以单胎和多胎进行分组比较,则IUGR、EUGR及EUGR较IUGR增加的发生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LBWI/VLBWI出院时EUGR发生率仍然很高,出院时EUGR发生率随出生胎龄的增加或出生体重的降低而升高,且出院时EUGR较出生时IUGR增加的发生率随出生胎龄的降低而升高,但EUGR发生率与胎数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Wu YJ  Yu JL  Gu R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12):916-919
目的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体重增长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998年7月—2004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51例VLBW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早开奶、热卡摄入量和蛋白质摄入量对体重增长有显著性影响(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示,热卡摄入量和蛋白质摄入量是影响体重增长的显著因素,回归方程为Y(体重增长)=-6·426+0·120X1(热卡摄入量)+3·737X2(蛋白质摄入量)(P<0·01)。达到体重增长目标对象中单纯胃肠内营养组和部分胃肠外营养组热卡摄入量分别为(520·62±21·59)kJ/(kg·d)[(124·43±5·16)kcal/(kg·d)]、(451·49±68·41)kJ/(kg·d)[(107·98±16·35)kcal/(k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开奶组出生体重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胃肠外营养液体量占总液量比例>75%时间平均秩分别为18·58、20·24、20·11,晚开奶组分别为33·00、32·48、3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LBW在生后应保证足量热卡和蛋白质的供给,对于小于胎龄儿和有严重并发症的患儿更应该加强营养的补充,对VLBW应尽早喂养,同时需要胃肠外营养作为肠内营养的补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临床特点及影响早期救治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的VLBWI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影响早期救治结局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VLBWI主要分布在1250 ~ 1499 g(57.1%),胎龄29~32周(72.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在<1000 g组、胎龄25~28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喂养不耐受在1250~1499 g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肺炎在33~ 36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贫血在1250~1499 g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临床转归差108例(38.6%),转归好172例(6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越大VLBWI的转归越好(OR=0.979,95%CI0.955 ~ 0.997),RDS(OR=3.739,95% CI1.955~7.007)、肺炎(OR =2.315,95%CI1.097 ~4.677)是其危险因素.结论 对VLBWI可根据胎龄及出生体重不同,有目的的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可以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