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近几年我院无偿献血者血液感染性指标的流行趋势,不断提高血液质量,降低血液报废率,确保输血安全,更好地为无偿献血招募宣传提供方向.方法 收集2012年至2016年我院无偿献血者血液感染性指标HBsAg、抗-HCV、抗-HIV、抗-TP、及ALT检测结果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我院近几年206962位无偿献血者中,血液感染性指标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的总体不合格率分别为5.8%、0.64%、0.45%、0.31%、0.61%.其中ALT的不合格率位居第一,其次为HBsAg和抗-TP;血液检测不合格各项目男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人群中抗-HIV阳性检出率较高,抗-HIV总体检出率为5.31/万.结论 我院无偿献血者血液中,ALT的不合格率位居第一,其次为HBsAg和抗-TP;人群中抗-HIV的阳性检出率较高,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强献血前宣传、征询和初筛工作,建立固定自愿的献血队伍,加强质量管理和规范操作,最大程度降低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无偿献血者实验室检查不合格情况,探讨ALT不合格发生率与献血员性别和年龄,献血季节,采集者,采集地点,经血传播传染病等有无相关性。方法按季度统计2013年1月~12月南京市血站无偿献血者资料,对ALT检测不合格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LT不合格在所有检测不合格项中所占比例最大;不合格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分别为0.65%和0.12%;ALT不合格主要集中在26~35岁人群;ALT单项不合格为335例,占98.82%,存在着个别特例合并梅毒抗体、抗-HCV、HBsAg双项不合格。结论重视ALT初筛工作,有效地降低检测不合格率以节约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献血者献血后血液中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网织红细胞(RET)和胆红素(TBIL)水平变化.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在本院参与献血的健康志愿献血者576例为对象,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采血前、采血后即刻、7 d和14 d)、不同献血次数和不同献血量志愿者血液中Hb、RBC、RET和TBIL水平.结果 576例献血者的采血前后的Hb、RET#和RE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b水平在采血后即刻下降(P<0.05),采血后7d恢复至采血前水平;RET#和RET%水平于采血后7d上升至最高水平(P<0.05);不同时间点的RBC和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 mL组采血后7 d的RET#和RET%水平明显低于400mL组(P<0.05),两组献血者不同时间点的Hb、RBC和T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献血组采血后7 d的Hb水平明显高于再次献血组,RET#和RET%水平明显低于再次献血组(P<0.05),两组献血者不同时间点的RBC和T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献血量、献血次数与Hb、RET#和RET%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献血后血液中Hb和RET水平会发生明显变化,但献血量、献血次数与Hb、RET水平无明显相关性,不会影响机体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献血前血液筛查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探讨降低单采血小板捐献者淘汰率的有效措施,为献血者招募及献血预约模式的完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募集单采血小板捐献者11 039人次, 2016年10月起采用预约为主,临时招募为辅的献血模式。所有捐献者献血前一般征询及体格检查合格后,抽取静脉血3 mL,分别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干式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血小板(PLT)数、红细胞比容(HCT)、白细胞(WBC)计数、血红蛋白(Hb)含量,病原体快速检测试剂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抗梅毒螺旋体(TP)抗体,采用离心法观察血脂情况。对检测结果作分类统计,并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1 039人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中男性约占88%,且男性单采血小板捐献者淘汰率明显高于女性。ALT高、血脂高、 PLT计数低、 HCT低是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前血液筛查不合格的主要因素; WBC低、 Hb低, HBsAg阳性、抗HCV抗体阳性、抗HIV抗体阳性、抗TP抗体是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前血液筛查不合格的次要因素。不同年份总体筛查不合格率呈下降趋势。结论针对献血者血液筛查不合格原因制定相应的招募保留策略,建立预约献血模式,并加强献血前对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健康征询,有助于降低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淘汰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院互助献血与无偿献血的血液免疫四项(HBsAg、Anti-HCV、Anti-TP、Anti-HIV)情况,为进一步评价不同献血目的人群的血液传播疾病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5年1月至11月所采集的29935例献血者的免疫四项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献血者种类将献血者分为无偿献血组与互助献血组,对两组献血者的免疫四项结果的阴阳性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互助献血组14940例,免疫四项结果不合格628例,在同组人数中占比4.20%.其中,HBsAg、Anti-HCV、Anti-TP、Anti-HIV不合格率分别为2.23%、0.72%、1.14%、0.10%.无偿献血组14995例,免疫四项结果不合格154例,在同组人数中占比1.03%.其中,HBsAg、Anti-HCV、Anti-TP、Anti-HIV不合格率分别为0.23%、0.42%、0.35%、0.02%.互助献血组与无偿献血组的总不合格率、HBsAg不合格率以及Anti-TP不合格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互助献血来源的血液安全性远低于无偿献血来源的血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在降低临床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住院患者尿常规检验不合格标本进行数量统计,进一步分析标本不合格原因,随后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住院患者尿常规检验标本进行持续性质量改进,比较PDCA循环管理法实施前后的标本不合格率。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后,住院患者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率显著降低(P<0.05),由实施前的24.18%降为实施后的8.8%,在后期的效果维持阶段,住院患者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率仍维持在较理想水平(不合格率为9.3%)。结论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可显著降低住院患者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率,有效保证检验分析前阶段标本质量,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自贡市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的构成情况,降低血液检测不合格率。方法 分析本市2012~2016年无偿献血者的构成、血液检测不合格情况,对不合格献血者的不合格项目、性别、文化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2012~2016年本市血液检测总体不合格率6.51%,不合格率呈逐年降低趋势;②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不合格率为1.71%,中等职业不合格率为1.5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不合格率为3.24%;③男性不合格率3.89%,女性不合格率2.62%;④ALT不合格占总不合格样本的36.01%,HBsAg不合格占总不合格样本的29.81%,两者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抗-TP,占19.63%。结论 ①血液检测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ALT和HBsAg不合格,其次是抗-TP;②文化程度越低的献血者血液不合格率越高;③男性献血者血液不合格率大于女性献血者血液不合格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近年广州市无偿献血血液报废情况进行分析,探讨降低血液报废率的措施,以减少血液浪费。方法收集广州血液中心2010-2012年所有血液采集制备信息和血液报废的信息,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共采集制备血液2827955U,报废179794U,报废率为6.35%;感染性不合格血液导致的报废占总报废量的64.79%,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感染性不合格血液报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LT(2.12%)〉HBV(0.85%)〉梅毒(0.53%)〉HCV(0.49%)〉HIV(0.12%);非感染性不合格原因的报废占总报废量的35.20%,报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乳糜血(1.63%)〉过期血(0.27%)〉血袋破裂和渗漏(0.16%)〉其他(0.08%)〉溶血(0.06%)〉血凝块(0.01%)〉纤维蛋白析出(0.005%)。结论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是感染性标志物阳性导致的血液不合格。做好献血前的征询和宣传,进行ALT初筛,加强献血知识普及和献血前注意事项的告知,对降低血液报废率,加强血液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PDCA循环法来提高羊水染色体分析前标本质量,将羊水染色体标本质量不合格率降到5%以下。方法采用不同病例前-后对照研究,将2018年1月~12月实施PDCA循环前送检的羊水染色体标本251例设为对照组,2019年3月~12月实施PDCA循环后送检的羊水染色体标本368例设为观察组。比较实施PDCA循环前后羊水染色体标本采集不合格率情况。结果实施PDCA循环前,送检的251份羊水标本共有28例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1.1%(28/251),而实施PDCA循环后送检的368例羊水标本共有6例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6%(6/368)。观察组不合格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080,P=0.000)。结论 PDCA循环持续改进显著提高送检羊水染色体标本质量,有效降低了羊水染色体标本的不合格率,为获得准确结果提供了分析前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全程、规范化的献血健康教育对无偿献血者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择我市2009年参加无偿献血26538人为干预组,实施全程、规范的健康教育,选择2008年参加无偿献血21345人为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口头健康教育,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结果 两组献血者在人群构成、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婚姻状况构成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献血健康教育干预前、后两组献血者在初复检不合格率、再次无偿献血人数、一次献血400 ml人数、参加机采成分献血人数、脂肪血人数及献血反应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无偿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知识的掌握和对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了解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对愿意再次献血、与亲友分享献血经历的人数明显增多,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结论 实施规范的献血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无偿献血工作质量,确保献血者健康,用血者安全.  相似文献   

11.
唐福明 《医学信息》2020,(1):185-187
目的 观察早期护理干预降低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8月~2018年8月本中心100名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名。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献血反应及献血前、中、后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6.00%,低于对照组的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献血前、中、后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8.14±1.00)分、(92.65±7.11)分及(93.45±2.35)分,高于对照组的(74.51±6.29)分、(75.00±4.81)分及(70.28±3.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能够降低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意识异常、皮肤湿冷等献血反应的发生率,确保血液合格及献血安全,有助于提高献血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和评价ALT血液筛查项目在临床用血血液安全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期间,ALT单项阳性并再次献血的献血者血液筛查结果进行追踪调查和分析。结果 3910例再次献血者中,HBsAg、抗-HCV、抗-HIV、抗-TP以及ALT血液筛查结果均合格3053例,占再次献血的78.1%,ALT单项仍为阳性845例,占不合格的98.6%(845/857),ALT阴性而ELISA筛查项目阳性9例,核酸筛查阳性3例,其中ALT合并NAT阳性1例。结论 ALT血液筛查在肝炎病毒感染"窗口期"或隐匿性感染中有提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漏检的发生,在保障血液安全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国献血人群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检测数据。方法收集2014—2020年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的HIV检测数据, 对纳入研究不同地区的16家血液中心的HIV Ag/Ab不合格率和HIV Ag/Ab合格献血者中HIV RNA不合格率及HIV-Ab确证阳性率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初次献血者HIV Ag/Ab不合格率平均为220.56/10万(范围:207.25~250.38/10万), 其中, HIV确证阳性率平均为30.54/10万(范围:64.36~403.99/10万)。重复献血者HIV Ag/Ab不合格率平均为109.96/10万(范围:92.95~133.20/10万), 其中, HIV确证阳性率平均为17.00/10万(范围:30.69~267.84/10万)。在HIV Ag/Ab合格献血者中HIV RNA平均不合格率在0.46~1.02/10万。各地区献血人群中HIV感染差异明显, 其中西南地区最高。结论与初次献血者相比, 重复献血者是一个HIV感染更低的人群, 且HIV感染率有明显的地域差异。HIV RNA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ALT筛查在无偿献血血液安全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追踪广州地区2007—2008年ALT单项检测首次不合格的献血者再次献血时的血液筛查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07—2008年广州地区9122位ALT单项检测首次不合格的献血者中,1005人(11%)再次来献血,其中,五项传染病指标全部标合格者747人(74.3%),258人(25.7%)不合格,其中ALT单项仍为阳性者240人,为不合格总人数的93%,有18人(7%)献血者传染病指标转为不合格,其中ALT阴性而其他四项指标不合格者15人,ALT合并其他传染病指标不合格者3人。结论ALT筛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肝炎病毒窗口期或隐匿性感染的漏检.在其他更敏感和特异的检测方法引入我国血液筛查之前,ALT筛查对降低输血传染病残留风险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对降低检验标本采集不合格率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分析检验标本采集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找到潜在失效模式,对流程进行分析探讨,计算优先风险指数(priority risk index,RPN),制定改进措施.结果: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检验标本采集不合格率由应用FMEA管理前1.7%降至应用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P<0.01).结论:将FMEA应用于标本采集的各个环节,进行及时管理和控制,可以有效降低检验标本采集不合格率,确保检验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泻火解毒方医治蝮蛇咬伤的效果.方法 收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住院治疗的53例蝮蛇咬伤患者,其中泻火解毒方治疗组为27例,对照组为26例.比较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血液指标,包含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 granulocyte,NEUT)、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P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的变化情况;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疼痛以及肿胀消散的时间;对比2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以及总的治疗费用.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相关血液检查水平差别均不大(P>0.05).使用泻火解毒方治疗组治疗后WBC、NEUT、ALT、AST、CK、CK-MB的下降水平以及PLT的上升水平均好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泻火解毒方治疗组治疗后患者肢体疼痛、肿胀的消失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泻火解毒方治疗组治疗后其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患者住院总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治疗蝮蛇咬伤患者,联合泻火解毒方内服的综合诊疗方法可以有效医治蝮蛇咬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供应室无菌物品质量管理与临床需求协调的方案进行讨论,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调查。方法:我院在2014年9月开展人员培训、完善制度、落实消毒制度、强化操作技能,并加强与临床科室之间的协调,同时调查开展上述工作后(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我院无菌物品管理与临床需求的协调状况,并与调查前(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情况相比较。结果:管理后消毒供应室器械洗涤合格率、包装合格率、灭菌合格率、发放合格率明显高于管理前,前后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管理后各个科室人员对供应室工作的满意度为90.0%;管理前各个科室人员对供应室工作的满意度为54.0%,前后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有效的管理不仅能够提升供应室无菌物品的质量管理水平,同时还能提升其与临床需求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移动换药车3种不同消毒流程的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整形烧伤外科病房换药室1辆移动换药车,分别采取3种不同消毒流程进行消毒。流程A:于每天早晨换药前、中午换药后和下午换药后彻底消毒换药车。流程B:每天早晨换药前、下午换药后彻底消毒换药车。流程C:每天早晨换药前、下午换药后彻底消毒换药车,同时增加换药车每次移动前(出换药单元前)用相同方法消毒换药车关键部位,即车顶、车把手和抽屉把手。每天分别于早晨消毒处理后、中午换药后消毒前和下午换药后消毒前采集样本。比较3种消毒流程下移动换药车的样本合格率和无菌落样本检出率。3种不同消毒流程下的样本合格率和无菌落样本检出率及两两比较均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3种消毒流程换药前样本合格率均为100.00%。流程A中午和下午换药后消毒前样本合格率分别为98.85%和100.00%,流程C中午和下午换药后消毒前样本合格率均为100.00%,与流程B(中午和下午换药后消毒前的样本合格率均为86.6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653、8.219、10.227、6.610,P值均小于0.05)。流程A和流程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消毒流程换药前无菌落标本检出率均高于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7,P=0.14)。中午换药后消毒前和下午换药后消毒前无菌落标本检出率均有统计学差异(χ~2=37.58,30.38,P值均小于0.05)。中午和下午换药后消毒前流程C的无菌落标本检出率分别为100.00%和97.92%,均高于流程A(62.07%和48.33%)和流程B(60.00和6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5.726、31.443、32.143、12.952,P值均小于0.05)。中午和下午换药后消毒前流程A和流程B的无菌落标本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23、1.616,P值均大于0.05)。结论每天早晨换药前、下午换药后彻底消毒换药车,同时增加换药车每次移动前关键部位的消毒,可以达到3者中最优的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消化内科不合格血液检验标本原因分析,并制定相应对策。方法对我院2012年6月~2013年5月消化内科发生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分析,观察不合格血液标本发生原因,根据原因制定对策,并研究质控前后效果。结果4例不合格血液标本,其中以标本量不当为主,包括过多18例,过少16例。质控前消化内科共送检血液标本1388份,其中不合格标本46(3.31%)例;质控后送检血液标本1536例,不合格标本18(1.17%)例,质控前后不合格血液标本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消化内科血液检验标本采集至送检均可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而以人为因素为主,合理制定策略,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均可有效降低不合并血液检验标本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常用手术室内镜器械的清洗灭菌方法及临床效果,以寻找最为合理有效的清洗灭菌方法。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完成内镜手术后需要清洗并灭菌的180件内镜器械为研究对象,根据清洗方式不同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而依据消毒方式的差异性随机平均分为三组,比较不同清洗消毒方式的合格率。结果比较两组清洗方法的洁净程度,使用人工清洗的A组其合格率为95.56%,自动清洗的B组则为70.0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三组灭菌效果,a组合格率为85.00%,b组为60.00%,c组为100.00%,c组与a、b两组灭菌合格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清洗法清洗合格率高,等离子灭菌机灭菌效果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