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确诊后立即给予尿激酶150万U溶于100mL的生理盐水中,在30min内静脉滴入.溶栓治疗开始前口服阿司匹林300mg,以后150 mg/d,连服2周,再改75 mg/d维持.滴入尿激酶后每隔12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一次,2次/d,共3d.结果 65例患者治疗120min内血管再通47例,再通率72.3%.出现心源性休克4例,心力衰竭8例,皮肤粘膜散在出血点及注射部位皮下瘀斑3例,牙龈出血2例,鼻衄1例,无过敏反应和危及生命的大出血,死亡2例.结论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果显著,操作方便、价格便宜、值得在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李富慧 《医学信息》2007,20(9):1662-1663
目的探讨应用大剂量尿激酶静滴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为治疗组,另30例为对照组。两组同时给予降颅压、脑保护荆以及其他常规治疗。包括:管理血压、血糖、降血脂及抗感染用药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尿激酶100万U加入0.9%氧化钠溶液100ml静滴,30min内滴完。结果本组资料显示静脉溶栓治疗有效率达93.3%,治愈率达53.3%,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疗效肯定,早期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是患者康复的关键,但要严格掌握适应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梗死血管的再通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两组患者梗死血管再通率比较:观察组患者再通38例,再通率为63.3%;对照组患者再通10例,再通率为16.7%.两组患者再通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耿纪超  史艳花  陈攸 《医学信息》2009,22(6):544-545
目的观察超早期脑梗死(ACI)应用尿激酶(UK)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ACI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UK静滴,对照组静滴奥扎格雷钠。同时使用脱水、扩管、清除自由基。治疗前、治疗后1、7、14、21、90d比较两组CSS及日常活动量评分。结果治疗组近期及远期疗效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UK溶栓治疗时间越早、效果越好,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颈内动脉灌注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及副作用。方法颈内动脉灌注尿激酶治疗45例急性脑梗塞(治疗组),并与大剂量静脉滴注尿激酶45例(对照组)对比。结果治疗组痊愈率、显效率分别为48.8%、91.1%。对照组痊愈率、显效率分别为26.6%、60%。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改变不明显(P>0.05)。且无1例发生出血。对照组血流变学全血粘度和纤维蛋白原治疗前后改变显著(P<0.01)。2例并发脑出血,1例皮肤瘀斑,1例上消化道出血。结论颈内动脉灌注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6.
高爱民  王红涛  杨金选  李新梅 《医学信息》2003,16(10):601-601,60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尿激酶静脉溶栓加速给药方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同时观察不同溶栓时间的临床疗效。方法  14 6例 AMI患者 ,均用尿激酶 2 0 0万 U静脉溶栓治疗 ,其中 2 5例先静脉推注尿激酶 10 0万 U ,余10 0万 U 30 min静脉点滴 (A组 ) ;另 2 1例为全量 30 min匀速静脉点滴 (B组 )。同时观察 6 h内溶栓 2 9例 ,6 - 12 h内溶栓 17例。观察内容 :临床再通指标 ,溶栓并发症和溶栓前后的纤溶 (PAI)活性检测结果 1A组临床评价再通率高于 B组 (76 %∶ 6 1.9% ,P>0 .0 5 ) ;2 A组在溶栓治疗 15 min后血液 PAI活性被明显抑制 ,B组溶栓治疗 30 min后 PAI活性降到最低点 ;36 h组内溶栓再通率高于 6 - 12 h组 (79%∶ 5 2 % ,P<0 .0 5 )。结论 尿激酶溶栓疗效与溶栓时间明显相关。加速给药可加快对血液 PAI活性的抑制 ,从而使临床再通指标的提前出现 ,此方法安全可靠 ,操作方便 ,值得进一步推广和验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对于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塞(AMI)普遍开展溶栓治疗尚有争议。我院自1997年7月至2000年7月对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发病在6h以内的AMI患者进行对比观察。 一、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老年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65~85岁,平均(71.2±4.2)岁。非老年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5~64岁,平均(55.2~4.8)岁。两组患者除年龄差异有显  相似文献   

8.
急 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 ,早期溶栓治疗可使心肌梗死面积缩小 2 0 %~ 35 % ,住院病死率降低 2 0 %~ 5 0 % ,因此尽早溶栓已成为临床上治疗AMI的一种有效方法。我们在临床上观察了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为住院病人 ,共 36例 ,均为男性 ,年龄 5 6 .7± 10 .4岁 ,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等诊断为AMI,其中前间壁梗死 11例 ,广泛前壁梗死 9例 ,下壁梗死 14例 ,后壁梗死2例 ,发病时间为 4 .2± 1.4h ,符合溶栓条…  相似文献   

9.
本组54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应用大、小两种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大剂量组为25u/h持续静滴4小时,然后以2-4万u/h维持24小时;小剂量组以2万u/h维持24小时静滴,疗效观察:大剂量组有效16.0%,部分有效72.0%小剂量组分别为17.2%,72.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溶栓并发症发生率上,大剂量组轻度出血12.0%,重度出血8.0%,致命出血4.0%,肺栓塞4.0%,截肢4.0%;而小剂量组轻度出血13.8%,重度出血3.5%,致命出血0%,肺栓塞3.5%,截肢3.5%,两者在重度及致命出血发生率上存在差异,大剂量组高于小剂量组,所以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小剂量尿激酶在溶栓疗效上与大剂量组无差异,而在减少溶栓并发症发生上优于大剂量组。建议临床应用小剂量尿激酶进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塞的溶栓治疗及微循环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及微循环中微血栓的变化。胺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选择病例,按1992年全国统一的溶栓方案治疗,观察溶栓前后球结膜循环改变。对微循环中有微血栓记录溶栓前后的微血栓数量,并与溶栓结果对比分析。其中16例AMI溶栓治疗后再通者13例,再通率81.25%。溶栓前微循环中有微血栓者11例,溶栓后仅有3例。微血栓出现率由溶栓前的68.75%下降至溶栓后18.7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时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方法对 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尿激酶 7日溶栓疗法 ,于溶栓前、溶栓后第 3~ 4d及第 7~ 8d分别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 .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高于正常人 .除HCT外 ,溶栓后第 3~ 4d及第 7~ 8d血液流变学其他指标均明显低于溶栓前 ,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0 .0 1) .结论尿激酶 7日溶栓疗法能有效地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现象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急性脑梗塞的静脉溶栓治疗及其护理措施,降低急性脑梗塞患者死亡率和预防并发症。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5月我院入院30例发病3h内确诊脑梗塞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急性脑梗塞的静脉溶栓治疗护理措施及预后情况。结果经过对3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积极抢救及护理,仅5例患者死亡,2例患者转院,其余23例患者抢救存活,23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经治疗及有效护理后均有效控制。结论及时有效抢救和护理是急性脑梗塞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心梗患者(AMI)溶栓后心率变异性(HRV)变化。方法41例患者被分为两组溶栓再通组21例;常规治疗组20例。观察两组患者病后心率变异性的改变。结果溶栓再通组病人在各时间点的HRV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组内比较,3月、6月时的HRV均高于2周时(P<0.05)。2周时再通者室性心律失常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溶栓后冠脉再通可改善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减少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局部动脉内溶栓对大脑中动脉(MCA)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对67例MCA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进行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分析不同时间及阻塞部位血管再通和3个月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M1M2段阻塞41例(61.19%),M3M4段阻塞26例(38.81%)。溶栓后阻塞血管成功再通47例(70.15%),其中M1M2段28例(68.29%),M3M4段19例(73.08%),M3M4段阻塞再通率似高于M1M2段,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时间在发病6h以内者13例(19.40%),阻塞血管再通10例(75.92%),预后良好9例(69.23%)。发病时间在6h以上者54例(80.60%),阻塞血管再通37例(68.51%),预后良好者30例(55.56%)。发病6h以内溶栓者的阻塞血管再通率和预后良好率较6h以上者为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管再通和预后明显相关(r=0.76)。6h以上溶栓易致颅内出血。结论MCA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疗效确切,早期溶栓效果较好,晚期溶栓易并发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15.
陈曦  刘楠  张洪淞 《医学信息》2019,(12):156-157
目的 探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尤瑞克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C-反应蛋白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反应蛋白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8.92±0.84)mg/dl vs(12.36±1.25)mg/dl,(4.61±0.92)分vs(9.63±1.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显著,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方法: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3)。对照组给予口服阿斯匹林片、依达拉奉针静滴;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丁苯酞软胶囊。两组疗程均为14天。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和治疗14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和血清VEGF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VEGF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也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丁苯酞可协同其它药物升高VEGF水平及提高急性脑梗死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奥扎格雷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奥扎格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临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33%,高于对照组的8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arthe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不良反应率为5.66%,与对照组的7.5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扎格雷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确切,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同时临床不良反应小,联合用药方案安全可行,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超早期脑梗死TOAST分型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静海区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9例,将所有脑梗死患者根据TOAST分型划分为LAA组、CE组、SAO组及SOE+SUE组共四组,所选患者均为发病时间在4.5 h内,行规范性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比分析其临床效果和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 LAA组、CE组、SAO组、SOE+SUE组溶栓治疗前后NIHSS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后各组NIHSS评分比较,SAO组低于LAA组、CE组、SOE+SU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LAA组、SAO组、SOE+SU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早期脑梗死4.5 h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不同TOAST分型脑梗死患者均可获益,且SAO型效果最佳;针对于CE患者应注意病情变化,降低其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其发病急、进展快,致残、致死率高。以往在治疗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通常使用辅助氧疗,并在临床指南中也推荐使用,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发现,氧疗并不能给患者带来益处,相反滥用氧气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症状加重,甚至给部分患者带来危害。本研究将对氧疗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王利平  孙贤义 《微循环学杂志》2012,22(1):59-61,I0002
目的:探讨水飞蓟宾胶囊对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和炎症的影响。方法: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2例)和水飞蓟宾治疗组(33例),随访1个月。采集患者入院后第1天、第7天血液样本,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和氧化应激水平。实验末期评估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经过1月的治疗,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09%vs84.85%,P>0.05)。但水飞蓟宾治疗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同时入院后第7天血清NO、ET和氧化应激的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飞蓟宾胶囊对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抗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