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血栓性疾病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栓性疾病是一类因凝血和纤溶系统成分异常改变而破坏凝血-抗凝系统动态平衡所导致的疾病,主要分为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其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非常困难,且易涉及全身各脏器,常造成严重后果。因此,筛选和判断高危人群,预防血栓形成,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是血栓性疾病现代预防和治疗的核心。为提高儿科临床医师对血栓性疾病的防治意识及诊疗水平,降低漏诊率及误诊率,本研究就24例血栓性疾病患儿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多器官组织微血栓栓塞的病理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24小时内死亡的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患儿各器官组织中微血栓发生率及组织病理改变;探讨微血栓栓塞的病理因素。方法48例(A组28例,B组20例)HMD尸检后,在生物显微镜下观察肺、心肌、脑、肝、脾、肾、肾上腺、甲状腺、胸腺和胰腺组织切片中微血栓,计算每平方厘米中微血栓数,平均检查每个器官组织面积为55/cm2。结果肺及肺外2个以上器官血栓数≥2/cm2占58%(28/48);器官组织有栓塞、退行性变、出血和坏死;肺微血管显示微循环障碍、肺动脉高压的病理改变。结论微循环障碍并发DIC导致微血栓形成和栓塞是重度HMD患儿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3.
儿童易栓症     
<正>易栓症(thrombophilia)是一类由于止血机制异常容易发生血栓的临床病症,即"血栓形成倾向"。易栓症不是单一疾病,而是指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的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的疾病或状态。易栓症的血栓栓塞类型主要为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引起血栓疾病涉及遗传性与获得性两种机理,后者更为多见~([1])。继发性易栓症在儿童通常与中心静脉插管、肿瘤和心脏病有关,发生率明显低于成人。新生儿血  相似文献   

4.
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凝血功能障碍与血栓形成,主要累及深静脉、肺和脑等器官。中心静脉置管是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实变范围超过肺组织2/3是发生肺动脉栓塞的高风险。血液D-二聚体(>5 mg/L)升高是预测血栓风险的独立危险因子,敏感性较高。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血管成像等检查是确定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动脉栓塞宜采用个体化的抗凝与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5.
血栓形成或血管栓塞是肾病综合征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本文从血液流变学的角度,论述肾病综合征时高粘血症的形成机理、检测方法及治疗手段。降低肾病综合征的高粘血症,对于减少血栓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利伐沙班因口服方便、起效迅速、与药物相互作用少、不受食物影响、无需监测以及固定剂量使用等优点已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成人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 然而在儿童患者中使用仍存在争议。利伐沙班EINSTEIN-Jr临床试验及国内外临床案例数据证实了其用于儿童静脉血栓栓塞的安全有效性。因此, 利伐沙班可考虑替代标准抗凝方案治疗儿童静脉血栓栓塞。现就利伐沙班在儿童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肝素在儿科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肝素在临床应用的进展。肝素与抗凝血酶Ⅲ(AT Ⅲ)以1∶1形成复合物,主要灭活 Xa、Ⅱa 因子活性而发挥抗凝血及抗血栓形成作用。此外,肝素还有维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肿瘤血管的增殖和炎症反应,减少游离基释放和抗补体等作用。不但用于防治血栓性疾病,而且还应用于多种非血栓性疾病,肺内给药及超小剂量给药(≤10U/kg))安全,有效、出血少,应用时不必监测,本文就肝素监测及副作用的防治也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其基本病理改变是全身血管的炎住浸润,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瘤破裂、心肌梗死是本病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故本病的治疗目的是减少冠状动脉及心肌的炎症,阻止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减少严重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现将其治疗研究进展介绍如下。阿斯匹林目前阿斯匹林仍是公认治疗川崎氏病的基本药物,具有抗炎、退热作用,能迅速地改善临床症状,对抗血小板凝集,阻止血栓形成。治疗川崎病最初使用阿斯匹林是根据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按100mg/(kg·日)给予。1985年…  相似文献   

9.
活化的血小板会与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各类白细胞相互作用,触发细胞间信号转导,从而导致血栓形成和炎症介质的大量合成。已在多种血栓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中发现血液中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水平升高,该文综述了最新文献,探讨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形成机制、作用、检测方法及其在川崎病发病中的相关作用,为川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占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0%~40%,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除肺部炎症表现外,MPP的肺内、外并发症被广泛报道,其中MPP合并肺内、外脏器及肢体血栓形成的报道虽然少见,但血栓栓塞一旦出现,病情凶险,危及生命,临床医师须高度重视并提高早期识别和诊治能力。文章综述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血栓形成的机制、早期识别和早期诊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38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发生血栓栓塞分为栓塞组和非栓塞组,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38例患儿中,32例并发血栓栓塞,发生率为13.44%。单因素分析显示,栓塞组和非栓塞组之间,感染、利尿剂使用、水肿程度、白细胞计数、IgG、补体C3、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24 h尿蛋白定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D-二聚体和24 h尿蛋白定量是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D-二聚体浓度增高和24 h尿蛋白定量高是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患儿女,生后4 h,因早产、生后呼吸困难4 h入院。患儿生后第3天行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置管。生后第42天心脏彩超示下腔静脉右心房入口处血栓,考虑PICC置管相关血栓形成。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尿激酶溶栓等治疗。治疗2周后心脏彩超提示血栓缩小。病程中未出现出血、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患儿好转出院。该文主要介绍新生儿PICC置管相关血栓的多学科诊疗。  相似文献   

13.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也是最常见的合并血栓的恶性肿瘤。血栓栓塞和患儿凝血功能异常与化疗药物、感染、深静脉置管以及遗传因素等有关,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文章就ALL患儿血栓栓塞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对儿童ALL合并血栓栓塞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肾病综合征合并血栓、栓塞事件的诊治方法。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肾脏内科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肾病综合征并发血栓、栓塞事件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儿性别、血栓栓塞发病年龄、临床表现、部位、血化验指标、尿化验指标、肾病综合征病程、治疗应用激素类型、疗程及血栓、栓塞治疗疗效等进行总结。结果肾病综合征合并血栓、栓塞患儿共23例,男女比例4.75:1,血栓、栓塞平均发病年龄(8.17±4.12)岁,其中动脉血栓1例,静脉血栓14例,栓塞事件9例(1例合并静脉血栓)。患儿24h尿蛋白定量(132.65±46.79)mg/(m2·h),血清白蛋白(12.73±4.06)g/L,18例纤维蛋白原升高,22例D-二聚体>0.5mg/L。给予抗凝溶栓治疗,除1例患儿因经济因素放弃治疗外,22例患儿(包括1例动脉血栓)症状消失,复查凝血功能及影像学检查均有所改善,无溶栓抗凝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肾病综合征患儿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应用类固醇激素、持续应用强利尿剂等可能是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异常增高对血栓、栓塞疾病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不同原因引起的肺动脉高压(简称肺高压)都具有共同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即血管收缩、血管重塑及原位血栓形成。血栓调节蛋白(TM)是机体中最重要的抗凝因子,在维持正常凝血功能及维持血液的流动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肺高压时血浆TM水平降低,提示TM可能在肺高压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静脉血栓栓塞(VTE)是指静脉中血凝块形成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是获得性或遗传性血栓易感性与各种危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儿童VTE的发病人数日渐增多,由于其独特的生理特征、病因多样、防治研究较少,在临床诊治中存在一定的挑战。本文笔者拟就儿童VTE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抗凝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诊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尿激酶治疗川崎病冠状动脉瘤伴血栓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最严重的危害是冠状动脉损伤引起的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形成,部分可伴有血栓,使冠状动脉血流明显减小,从而导致心肌梗死或猝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新生儿肢体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22年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4例肢体血栓症患儿的临床资料, 对其临床特征进行总结。结果 14例肢体栓塞患儿均为早产儿, 平均胎龄为29周+5 d(27周+3 d~33周+1 d), 包括动脉栓塞8例, 静脉栓塞6例, 其中13例(92.9%)患儿均在栓塞发生前48 h内诊断败血症或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感染性疾病, 且均有外周动、静脉置管史。肢体动脉栓塞表现为栓塞早期远端动脉搏动减弱、皮肤苍白、后渐变为青紫, 甚至发展为坏疽;肢体静脉栓塞表现为肢体肿胀、皮肤充血、发绀, 但是动脉搏动正常。14例患儿均通过血管超声确诊。8例动脉栓塞均使用肝素抗凝治疗, 其中5例痊愈, 有效率为62.5%, 5例患儿肝素平均使用时间为2.5 d(2~3 d);1例患儿经肝素治疗2 d后效果不佳, 手术取栓治疗后痊愈;其余2例患儿发生远端肢体坏疽, 2例肝素使用时间为5 d和7 d。6例静脉栓塞, 全部痊愈, 其中4例患儿肝素平均使用时间为8.5 d(4~15 d), 其余2例予一般处...  相似文献   

19.
儿童时期肾静脉的栓塞指的是从肾内小静脉开始的血栓形成和血流中断引起的一系列肾脏的病理生理改变,轻者可无或少症状,重者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持续性无功能肾,严重者可出现急进性肾功能衰竭导致死亡。成人的肾静脉栓塞从肾主静脉开始向肾内小静脉延伸,病变的发展方向正好与儿童时期相反,因此儿童时期应命名为肾静脉的栓塞,这样更能  相似文献   

20.
骨代谢是骨形成和吸收的动态平衡过程,骨代谢过程中的产物叫做骨转换标志物,通过对骨转换标志物的检测有助于了解生理和病理情况下骨骼的代谢过程。新生儿骨代谢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以甲状旁腺素(PTH)、降钙素和1,25-二羟胆骨化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