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了解脐动脉血血气分析与Apgar评分在新生儿窒息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妇幼保健院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出生的足月单胎新生儿采集脐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结合羊水性状、脏器损害及Apgar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研究期间共分娩足月单胎新生儿3958例,成功采集脐动脉血3900例。生后1 min Apgar评分和脐动脉血pH值、PO2均呈正相关,与PCO2呈负相关(r分别为0.334,0.219,-0.227,P均〈0.05)。重度窒息新生儿脐动脉血气pH、PO2、BE、HCO-3均低于轻度窒息组和对照组,PCO2高于轻度窒息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轻度窒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7.2组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羊水浑浊发生率及脏器损害发生率均高于pH≥7.25组(7.7%比0.3%,68.0%比9.6%,8.3%比1.0%,P〈0.01)。结论 临床联合Apgar评分和脐动脉血血气分析可早期发现新生儿器官功能损害,是提供支持治疗可靠而简便易行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统计新生儿脐动脉血气的正常范围,重点研究临床上诊断新生儿窒息的脐动脉血气指标,为诊断本病增加循证医学依据.方法 组织5省6家医院从2008年3月至2009年9月前瞻性连续纳入单胎、足月、体重适于或大于胎龄新生儿共17 978例,统计其中17 645例Apgar 1 min评分≥8分者的脐动脉血气的正常范围;研究脐动脉血pH、BE与高危因素、Apgar评分、脏器损伤的相关性;拟诊窒息的标准:兼备①有导致窒息的高危因素,②1 min Apgar评分≤7分(须含呼吸抑制),③至少1个脏器受损,④排除引起低Apgar评分的其他情况和疾病.重点研究低Apgar评分儿中窒息组和非窒息组脐动脉血pH值(按Eisenberg公式进行临床校正)、BE值的分布特点以及不同pH、BE阈值选点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探索诊断新生儿窒息的脐动脉血气指标.结果 17 978例单胎、足月、体重适于或大于胎龄新生儿中,17 645例Apgar 1 min评分≥8分者的脐动脉血pH值和BE值的统计学正常范围分别为7.20±0.20((-x)±1.96s)和-7.64±10.02((-x)±1.96s).pH与BE呈正相关(r=0.734,P<0.01).脐动脉血pH、BE与Apgar评分呈正相关,1 min0~3分、4~7分、8~10分3组的pH、BE均值±标准差比较,F分别=253.36、160.79,P均<0.001;脐动脉血pH、BE与脏器损伤呈负相关(r均=1,P均=0.000).333例低Apgar评分儿中,窒息组(163例)脐动脉血pH校正值和BE值分别为7.011±0.09((-x)±s)和-14.98±2.99((-x)±s)明显低于非窒息组(170例)的相应值7.18±0.07((-x)±s)和-8.56±4.68((-x)±s),t分别为15.12、10.18,P均<0.001;窒息患儿的脐动脉血pH校正值分布范围为<7.00~<7.20,BE分布范围为<-10~<-18;在窒息组pH和BE值的分布范围中,并无一个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强的固定点.结论 新生儿脐动脉血pH值和BE值的统计学正常范围参考值分别为7.20±0.20((-x)±1.96s)和-7.64±10.02((-x)±1.96s).由于个体差异和血气检测值用于评估窒息时需经过临床校正,统计学的正常范围低限值并不完全等同于临床病理学的阈值.新生儿窒息的pH或BE病理学阈值不是一个固定点而是一个范围.新生儿窒息的脐动脉血pH临床校正值分布范围为<7.00~<7.20,BE分布范围为<-10~<-18,在具备其他4项指标的情况下,诊断新生儿窒息的血气指标似可在上述范围内灵活掌握.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大样本收集新生儿脐血血气,研究脐血血气统计学参考值范围与不同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5~11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和新会妇幼保健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选取其中1rainApgar评分〉7分者的脐血血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正常新生儿脐血血气的统计学参考值范围;重点分析影响新生儿脐血pH和BE的因素。结果2000例新生儿中,1min Apgar评分≤7分11例,〉7分1989例,低Apgar评分组pH〈7.2的比例为45.5%,正常Apgar评分组pH〈7.2的比例为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800例足月单胎、体重适于或大于胎龄新生儿中,1794例1min Apgar评分〉7分者脐血pH和BE的统计学参考值范围分别是7.34±0.14(X±1.96S)和-3.53±6.57(X±1.96s)。单因素分析显示,宫内窘迫组、妊娠期并发症组pH值均低于对照组,剖宫产组pH和BE值均高于阴道分娩组,脐带绕颈组pH值降低,双胎组BE值高于单胎组;羊水性状对pH、BE值均无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宫内窘迫、分娩方式均对脐血血气有影响。结论足月单胎、体重适于或大于胎龄新生儿中,1min Apgar评分〉7分者脐血pH值和BE值的统计学参考值范围分别是7.34±0.14和-3.53±6.57;Apgar评分与脐血血气分析具有一致性,但单独使用Apgar评分诊断早产儿窒息可能会增加窒息的误诊率;宫内窘迫可能会增加新生儿酸中毒的发生率,不同分娩方式对脐血血气pH、BE值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血乳酸变化与其窒息程度、器官损害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儿科2011年1~11月生后2.5h内住院的窒息新生儿为观察组,同期按与观察组1∶2的比例选择生后2.5h内住院无窒息、病情稳定的新生儿为对照组,分别于入院后0.5h测血乳酸,并按窒息程度、器官损害程度及预后分组,比较各组血乳酸、pH值及1minApgar评分、BE的差异。结果对照组(48例)血乳酸值(1.6±0.4)mmol/L,轻度窒息组(52例)(3.9±1.2)mmol/L,重度窒息组(44例)(5.2±1.5)mmol/L,轻、重度窒息组均高于对照组,重度窒息组高于轻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乳酸水平与1minApgar评分、pH值、BE呈负相关(r分别为-0.758,-0.284,-0.624,P均<0.05)。多器官损害组及死亡组血乳酸水平分别高于单器官损害组和治愈组[(4.9±2.8)mmol/L比(2.2±0.8)mmol/L,(5.8±1.4)mmol/L比(2.3±1.1)mmol/L,P均<0.05]。结论血乳酸有助于预测新生儿窒息后器官损害程度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5.
窒息新生儿脐血乳酸值的临床意义(英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Apgar评分和血气分析作为判断新生儿窒息程度和预后的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为寻找更具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指标,该研究探讨脐血乳酸值在新生儿窒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1例足月窒息新生儿(分为轻度窒息组22例和重度窒息组9例)和30例正常新生儿(对照组)的脐动脉血进行乳酸测定及微量血液气体分析,并在第14天进行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NBNA)。结果:轻、重度窒息组脐动脉血乳酸值[(6.42±0.14) mmol/L,(10.77±0.12) mmol/L]较对照组[(4.20±0.15) mmol/L]显著升高(P<0.01),pH值[(7.16±0.07),(7.04±0.09)]较对照组(7.18±0.11)明显降低(P<0.01);其中重度窒息组的乳酸值高于轻度窒息组,pH值低于轻度窒息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脐血乳酸值与pH值及第14天NBNA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76,-0.85,P<0.01)。结论:脐血乳酸值可作为判断新生儿窒息程度和近期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脐动脉血pH值在新生儿窒息中的意义和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由于Apgar评分的局限性,有可能造成新生儿窒息的误诊和漏诊,为弥补其不足,探讨脐动脉血pH值在新生儿窒息诊治中的意义和价值。方法:对经胎心电子监护异常的单胎足月新生儿140例,出生后立即采集脐动脉血进行pH值测定,同时给予生后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对于62例1 min Apgar≤7分者,窒息复苏后立即转入儿科病房观察治疗,进行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和脏器损伤指标的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脐动脉血pH值与出生后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呈正相关(r=0.513和0.478,均P<0.01),Apgar评分愈低,脐动脉血pH值愈低,各分值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出生后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与血清CTnI呈负相关(r=-0.614和-0.569,均P<0.01)。脐动脉血pH值>7.20,7.00~7.20,<7.00相对应的血清CTnI值分别为(31.82±8.63)ng/L,(53.24±11.18)ng/L和(79.36±18.51)ng/L,随脐动脉血pH值的降低, 血清CTnI值明显升高(P<0.01)。脏器损伤的发生率随Apgar评分的降低而升高(P<0.05),两者呈负相关(r=-0.548和-0.496,均P<0.01)。脐动脉血pH值>7.2,7.00~7.20,<7.00相应的脏器损伤发生率分别为36.4%,60.0%及83.3%,脏器损伤的发生率随脐动脉血pH值的降低而升高(P<0.05), 两者呈负相关(r=-0.578,P<0.05)。结论:①脐动脉血pH值和Apgar评分具有相关性,可作为诊断新生儿窒息的敏感指标之一,与Apgar评分相互补充。②脐动脉血pH值对于诊断新生儿窒息,判断病情轻重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7):521-524]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血糖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00例确诊为新生儿窒息的新生儿,根据Apgar评分分为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分别于生后3 h、24 h釆末梢血监测血糖,对比观察两组窒息患儿血糖变化。结果轻度窒息组64例,重度窒息组36例。生后3 h轻度窒息患儿血糖异常35例(54.69%),明显低于重度窒息患儿的33例(91.67%);生后24 h轻度窒息患儿血糖异常7例(10.94%),也明显低于重度窒息患儿17例(47.22%);轻度窒息组患儿3 h平均血糖(3.56±1.98)mmol/L,24 h平均血糖(3.57±1.52)mmol/L,重度窒息组患儿3 h平均血糖(6.93±1.57)mmol/L,24 h平均血糖(7.21±3.44)mmol/L,重度窒息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窒息程度越重,血糖异常发生率越高;轻度窒息新生儿血糖异常以低血糖为主,重度窒息以高血糖为主。对窒息患儿生后要定期监测血糖,特别是重度窒息患儿应把血糖的变化作为常规判断病情与对症治疗的重要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法(DTI)评价窒息新生儿左心收缩功能。方法 足月窒息新生儿根据出生时Apgar评分分成重度窒息组(Apgar评分≤3分)共31例,轻度窒息组(Apgar评分4-7分)共31例,在出生后24、48、72h内分别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然后转入DTI模式测定二尖瓣前叶收缩期运动速度(s),并与正常新生儿组30例相对照,同时检测心肌肌钙蛋白(cTnI)。结果 重度组LVEF在24h明显低于48h和72h(P〈0.001),亦明显低于轻度组和对照组(P〈0.01),除此之外,3组之间及3组各时段之间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TI重度组、轻度组的s在3个时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且重度组s在24h亦明显低于48h和72h(P〈0.001),除此之外3组之间及3组各时段之间(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cTnI在3个时段明显高于轻度组及对照组(P〈0.01),而轻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窒息时左心收缩功能降低,DTIs较LVEF更能反映窒息新生儿左心收缩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宫内窘迫新生儿生后早期外周血pH值与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结果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出生的宫内窘迫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照生后30 min内的外周血pH值分为三组:pH ≤ 7.15组、7.15 < pH ≤ 7.25组、pH > 7.25组,每组30例。生后6 h内进行aEEG监测,各组aEEG异常率及平均脑功能监测(CFM)评分值进行比较。结果 pH ≤ 7.15组的aEEG结果异常率较pH > 7.25组显著增高(P < 0.0167);pH ≤ 7.15组aEEG CFM评分显著低于7.15 < pH ≤ 7.25组和pH > 7.25组(P < 0.05)。外周血pH值与CFM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26,P < 0.05)。结论 宫内窘迫新生儿生后早期外周血pH值与aEEG结果有显著关系,应积极防治生后早期外周血pH值严重降低(pH ≤ 7.15)宫内窘迫新生儿的神经系统损伤。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窒息血气和电解质变化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新生儿窒息时血气及电解质变化。方法49例窒息新生儿根据Apgar评分分为轻度窒息组(n=20)和重度窒息组(n=29)。采用美国855血气分析仪测定动脉血血气和电解质变化。结果重度窒息组的血pH值、BE值、PaCO2均明显低于轻度窒息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窒息新生儿血清K 、Na 均低于正常水平,但轻、重度窒息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重度窒息患儿血清Cl-、Ca2 均明显低于轻度窒息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新生儿窒息时血气变化以混合性酸碱失衡为主,重度窒息时血清Cl-、Ca2 明显降低,及时监测血气及电解质变化,有助于了解病情变化,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1.
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导致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NICU诊断为重度RDS的66例早产儿的病例资料。按患儿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进行分析。结果重度RDS死亡24例,病死率36.36%。死亡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碱剩余中位数、pH最小值、PaO2/FiO2最小值、平均胎龄、平均出生体重、1min Apgar评分、5min Apgar评分均低于存活组(P均〈0.05)。死亡组机械通气FiO2〉60%时间中位数、合并宫内窘迫比例、多胎比例、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围生期补充-Ⅱ(sore for neonatal acute physiology perinatal extension versionⅡ,SNAPPE-Ⅱ)均高于存活组(P均〈0.05),两组机械通气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相关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重度RDS死亡独立危险因素为出生体重、1minApgar评分和SNAPPE-Ⅱ评分,OR值为0.990、0.141和1.240。对SNAPPE—II评分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86,与0.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分界点SNAPPE-Ⅱ评分=24.50时对应的正确预测指数最大(Youden指数=0.70)。结论重度RDS死亡独立危险因素为出生体重、1minApgar评分和SNAPPE—Ⅱ评分;SNAPPE-Ⅱ评分对重度RDS死亡风险预测准确性中等,其为24.50时预测准确性最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产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及其与脑血流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胎龄28~33周的单胎早产儿100例,根据是否发生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并根据出血严重程度将观察组分为轻度组和重度组,全部研究对象均在生后第3天、第10天采血应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1β和IL-6的浓度,同期进行头颅彩超检测收缩期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值(S/D值)和阻力指数(RI)。结果纳入的100例早产儿中77例发生PIVH,其中轻度组65例,重度组12例,未发生PIVH对照组23例。胎龄28~31周早产儿PIVH发生率与32~33周早产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度PIVH比例高于32~33周早产儿(27.6%比8.3%,P〈0.05)。出生体重≤1500 g和1501~2000 g早产儿PIVH发生率高于〉2000 g早产儿(90.0%、88.5%比46.4%,P〈0.05),重度PIVH比例高于〉2000 g早产儿(33.3%、4.3%比15.4%,P〈0.05)。生后第3天重度组患儿血清IL-1β(μg/L)、IL-6(μg/L)及头颅彩超S/D值、RI水平高于轻度组和对照组[IL-1β:(90.1±7.4)比(42.7±4.0)、(16.5±4.7),IL-6:(102.5±8.2)比(55.3±7.2)、(20.2±4.4),S/D:(6.65±1.32)比(4.12±0.11)、(2.89±0.13),RI:(0.85±0.12)比(0.72±0.08)、(0.66±0.05),P〈0.05];第10天,轻度组患儿血清IL-1β、IL-6及头颅彩超S/D值、RI水平已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重度组患儿仍高于轻度组及对照组(P〈0.05);轻度组及重度组生后第10天血清IL-1β、IL-6及头颅彩超S/D值、RI水平与第3天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PIVH患儿血清IL-1β、IL-6水平与S/D值、RI水平均呈正相关(r〉0.5,P均〈0.05)。结论血清IL-1β、IL-6水平与颅内出血病情及脑血流有关,动态监测血清IL-1β、IL-6水平有利于判断?  相似文献   

13.
早产儿黄疸早期干预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早产儿黄疸的疗效和对肠外营养及体质量增长的影响。方法174例早产儿,出生体质量1500~2000g者(A组)87例,出生体质量〈1500g者(B组)87例,分别按常规干预和早期干预分组。常规组血清总胆红素(TSB)达干预推荐方案的标准时光疗,早期组于出现黄疸,但TSB未达干预标准即光疗。结果A、B组的早期组胆红素峰值(PSB)均低于常规组[A组:(209.48±38.99)umol/L和(266.59±37.11)umol/L,B组:(180.23±31.63)umol/L和(243.68±37.45)umol/L,P均〈0.05];早期组与常规组相比黄疸消退日龄早[A组:(14.5±4.4)d和(18.0±3.8)d,B组:(10.8±3.0)d和(18.8±5.5)d,P均〈0.05l,脂肪乳起始日龄早fA组:(5.8±2.7)d和(8.1±3.7)d,P〉0.05;B组:(3.8±1.8)d和(9.2±4.4)d,P〈0.05],恢复出生体质量日龄早[A组:(13.1±6.0)d和(14.4±4.0)d,P〉0.05;B组:(9.3±4.8)d和(15.4±5.6)d,P〈0.05]。结论早期干预可以使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PSB降低,黄疸持续时间缩短,利于早期添加脂肪乳和早产儿体质量增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晚期早产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体液免疫指标的特点。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产科出生并除外窒息、感染、免疫缺陷等疾病的晚期早产儿(胎龄34~36周)为观察组,选择同期的早期早产儿(胎龄〈34周)和足月儿(胎龄37~42周)为对照组。所有新生儿均于生后24 h内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情况及体液免疫水平。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新生儿共203例,早期早产儿组、晚期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分别为57例、58例和88例。早期早产儿和晚期早产儿生后24 h内外周血CD3+、CD4+、CD8+及CD4+/CD8+均低于足月儿[CD3+:(47.3%±6.9%)、(60.6%±7.7%)比(73.8%±8.4%),CD4+:(27.1%±5.5%)、(37.1%±9.1%)比(50.8%±6.1%),CD8+:(14.9%±5.7%)、(17.9%±4.4%)比(21.4%±3.8%),CD4+/CD8+:(1.8±0.5)、(2.1±0.3)比(2.5±0.7),P〈0.05],晚期早产儿高于早期早产儿(P〈0.05)。早期早产儿和晚期早产儿IgG、IgM均低于足月儿[IgG:(5.33±3.05)、(8.81±2.97)比(12.65±2.21),IgM:(0.23±0.07)、(0.31±0.14)比(0.45±0.12),P〈0.05],晚期早产儿高于早期早产儿(P〈0.05);各组Ig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晚期早产儿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和体液免疫功能较早期早产儿有所提高,但仍低于健康足月儿,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对晚期早产儿的护理和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轻度窒息新生儿动态心电图(AECG)、心肌酶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8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轻度窒息新生儿为窒息组,同期选择本院分娩的30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均于生后24h内行AECG检查,于出生18 ~24 h内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心肌肌钙蛋白(cTnI).结果 窒息组(46例)与对照组(30例)新生儿AECG窦性心律指标(最慢心率、最快心率、平均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组ST段改变及心律失常等其他几项综合指标(包括房早、房速、室早、Q-T间期延长、交界性逸搏)异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65.2%比16.7%,89.1%比13.3%,P均<0.01).窒息组心肌酶指标及cTnI值均高于对照组[CK(604.7±275.4)比(162.0±95.1),CK-MB(87.9±61.0)比(28.3±27.1),LDH(686.0±383.5)比(310.7±133.5),AST (95.0±63.1)比(35.2±13.9),cTnI(0.12±0.11)比(0.02±0.01),P均<0.01].窒息组CK、CK-MB、LDH、AST异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63.0%比16.7%,82.6%比6.7%,95.7%比20.0%,32.6%比6.7%,P均<0.01).结论 轻度窒息新生儿AECG监测可发现各种心律失常、ST段改变,其心肌酶亦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ST段改变及CK-MB的升高是诊断轻度窒息新生儿心肌损伤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窒息新生儿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观察窒息新生儿血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我们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正常新生儿(对照组30例)、窒息新生儿(窒息组47例)出生后即刻、第一天和第3天3个时间点血甭VEGF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窒息组出生时血清VEGF水平显著上升,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其中站升的程度与新生儿窒息的严重程度有关,与血PH值及1分pa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应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衰竭拔管失败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河北省儿童医院NICU达到撤机拔气管插管标准,需要继续无创呼吸支持的8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700 ~1 500g,胎龄27~32周)作为研究对象.于拔气管插管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nIPPV组(40例)和nCPAP组(44例),分别于拔管0、24、48、72 h进行血气分析,监测PaO2、PaCO2、FiO2以及PaO2/FiO2,统计无创辅助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计算拔管成功率(以nIPPV或nCPAP作为拔管后呼吸支持模式而不需再次气管插管的比例),拔管后频发呼吸暂停、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和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率以及治愈率、放弃治疗率、病死率.结果 两组患儿的原发病构成比、性别、体重、胎龄、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及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辅助通气治疗48、72h时,nIPPV组PaO2、PaO2/FiO2高于nCPAP组[48h:PaO2:(63.2±3.6) mmHg vs (52.3±6.7)mmHg,PaO2/FiO2:(243.2±32.8)mmHg vs(187.6±34.0)mmHg; 72 h:PaO2:(66.4±5.8) mmHg vs (51.8±5.9) mmHg,PaO2/FiO2:(280.6±16.8)mmHg vs(245.2±40.5)mmHg;1 mmHg=0.133 kPa],PaCO2低于nCPAP组[48 h:(40.3 ±4.8)mmHg vs (49.2 ±6.6)mmHg,72 h:(42.2±5.6) mmHg vs(57.3±6.9)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与nCPAP组患儿无创通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0.9 ±46.7) hvs (180.5 ±50.1) h,P<0.05];氧暴露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0.6±45.2)hvs (216.8 ±54.4)h,P>0.05].nIPPV组与nCPAP组患儿拔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5%(37/40) vs 75.0%(33/44),P<0.05];频发呼吸暂停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0% (6/40)vs34.1% (15/44),P<0.05].nIPPV组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低于nCPAP组[2.5% (1/40) vs15.9% (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晚发感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脉导管未闭及动脉导管未闭手术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PPY能够更明显改善患儿肺部氧合功能,缩短无创辅助通气时间,提高机械通气拔管成功率,并可减少极低出生体重儿频发呼吸暂停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