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邢岩 《中外医疗》2009,28(11):177-177
放射治疗是大多数实体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但长期以来肿瘤临近部位正常组织的损伤,一直是困扰肿瘤放疗疗效与应用的一个棘手问题。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它是将对肿瘤有直接和间接杀伤作用的基因经载体转入体内,以期在肿瘤生长部位进行表达,杀伤肿瘤。但其临床疗效并不令人满意。这可能与基因治疗技术中存在基因导向技术不完善,基因转移效率低,转移后基因的表达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等有关。利用辐射来实现对转移基因体内表达的时空调控,可以提高基因靶向转移的效率,同时基因治疗还能够提高肿瘤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有效地将基因治疗与放射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协同效应,已成为肿瘤基因治疗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大鼠颅脑损伤后RhoA、Nogo-A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常温脑损伤组(n=24)和亚低温脑损伤组(n=24).亚低温脑损伤组在液压打击伤后即接受持续4 h的亚低温治疗.伤后6、12、24和72 h 4个时间点分别处死6只常温脑损伤组和亚低温脑损伤组大鼠.通过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皮质RhoA、Nogo-A基因转录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颅脑损伤后6h起,与假手术组比较,常温脑损伤组和亚低温脑损伤组RhoA、Nogo-A基因和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伤后12h起亚低温脑损伤组RhoA、Nogo-A基因和蛋白表达较常温脑损伤组低(P<0.05),伤后72h尤其显著(P<0.01).结论 颅脑损伤后亚低温治疗的脑保护机制可能与调节KhoA及Nogo-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SD大鼠单侧液压脑损伤后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在脑组织中的表达特点。方法:采用侧方液压打击颅脑损伤模型,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以及计算机显微图像分析技术,观察SD大鼠脑损伤后12 b脑内bcl-2、bax蛋白和mRNA的阳性细胞分布。结果:液压打击伤后bcl-2、bax基因在损伤侧大脑皮质、海马表达明显增强,挫裂伤组织内的血肿周边bcl-2、bax基因表达亦明显增强,阳性细胞受打击能量传递的影响呈梯度分布。结论:大鼠液压脑损伤后bcl-2和bax基因的表达分布受打击能量和脑内血肿的影响,并与脑损伤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elayed neuron death,DN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下肢动脉闭塞基因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常所指的基因治疗就是将正常有功能的基因置换或增补缺陷基因的方法。有效的基因治疗依赖于外源基因的高效、稳定的表达。因此必须选择好目的基因、良好基因治疗载体系统、方便有效的基因导入途径等[1 ] 。目前目的基因越来越多 ,治疗病种越来越广 ,如水蛭素基因治疗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 ;基因治疗的载体也不断改良 :如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应用分子结合体 (molecularconjugates)包括一些能与核酸或DNA结合的蛋白或其配体介导的基因转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我国建立的基因缝线技术为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方…  相似文献   

5.
随着疾病分子水平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基因治疗已成为很多疾病防治及医学研究工作新的切入点。理想的基因治疗方案需具备有效性与安全性,因此安全有效的基因转导载体及技术是决定基因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众多的基因转导载体中,重组腺病毒载体能利用病毒自身感染宿主细胞的特点,简便有效地将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并使其有效表达。而且腺病毒为DNA病毒,极少发生插入突变,载体操作方便、宿主广泛、容易增殖,并具有携带外源基因容量大,可表达接近翻译后成熟水平蛋白质等特点,已被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基因治疗。本文拟就腺病毒载体的构建,载体效能…  相似文献   

6.
实验性脑损伤c-fos基因表达时相特性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占祥  章翔 《陕西医学杂志》1997,26(9):573-574,576
采用小鼠制作局灶性颅脑损伤模型,于伤后不同时期提取伤侧半球脑组织中RNA,用地高辛标记c-fos探针进行斑点杂交。结果显示:伤后5~120min有一c-fos表达过程,峰值期在45min左右,伤后24h出现第二表达高峰。研究证明在颅脑损伤时,c-fos有一快速、短暂的表达过程,此基因可能是脑损伤后各种病理变化的启动因素,伤后24h的第二表达高峰与外伤性脑水肿发生的高峰时间相吻合,推测这种高表达的c-fos基因参与了继发性脑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二甲基亚砜 (DMSO)对颅脑损伤后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cl- 2变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由落体撞击脑损伤模型造成中度颅脑损伤 ,治疗组伤后经尾静脉给予DMSO 5 0mg/kg。损伤对照组、治疗组分别于损伤后 6h、1 2h、2 4h、48h、72h和 1 68h随机点杀动物 6只 ,空白对照组于 6小时一次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凋亡基因Bcl- 2表达情况。结果 :治疗组Bcl - 2蛋白表达平均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 ,与损伤对照组对应时相比较P <0 .0 1。结论 :DMSO的应用可以阻止抗凋亡基因Bcl- 2的下调 ,从而抑制脑损伤后所致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肿瘤基因治疗的原理是将目的基因用基因转移技术导入靶细胞,使其表达此基因而获得特定的功能,继而执行或介导对肿瘤的杀伤和抑制作用,从而达到治疗之目的。基因治疗涉及目的基因、载体及受体细胞三方面。有效的基因治疗依赖于外源基因高效而稳定的表达。基因治疗的靶细胞分为生  相似文献   

9.
葛胜 《南通医学院学报》2011,31(6):428-429,515
目的:观察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Numbl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构建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收集蛋白并做冰冻切片,采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分析Numbl的表达变化及分布,免疫荧光双标分析Numbl的细胞定位。结果: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Numbl的表达降低,其主要分布在损伤区域的皮质中,免疫荧光显示Numbl主要定位于皮质的神经元中。结论:Numbl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表达减少,其主要定位于损伤区域的神经元中,有可能参与损伤诱导的神经元的凋亡及再生。  相似文献   

10.
肝癌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文实  王冰  崔韶辉 《医学综述》2012,18(7):1023-1025
基因治疗是向靶细胞或组织引入外源基因片段,通过纠正或补偿缺陷基因,关闭或抑制异常表达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生物医学技术。肝癌是全球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通过基因治疗的方法来治疗肝癌,既达到治疗肝癌的目的,又不会造成正常细胞损伤,是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肝癌治疗方法。现就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对肝癌细胞HepG2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鼠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皮质神经细胞早期快反应基因c-fos 、c-jun和c-myc表达变化.方法应用Northern杂交、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皮质神经细胞中c-fos、c-jun和c-myc的表达.结果脑损伤后15 min,伤侧皮质神经细胞出现上述3种基因mRNA的表达,随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增加,于伤后3 h达高峰并持续至伤后24 h,伤后72 h恢复至对照水平.c-fos和c-jun蛋白表达亦于伤后15 min出现,c-myc蛋白表达于伤后30 min出现,并均于伤后3 h达高峰,持续至伤后6 h,伤后24 h表达消失.结论脑损伤后上述3种基因表达特点与其它脑损害不同,可能与损伤机制和继发性神经细胞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2.
膀胱癌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基因治疗”这一概念。早期,基因治疗是指将目的基因导人靶细胞后与宿主细胞内的基因组发生整合,成为宿主遗传物质的一部分,目的基因表达产物起到对疾病的治疗作用。随着基因治疗基础研究的发展,治疗研究的技术不断增加,研究内容也不断扩展,不仅可以将外源性正常基因导人到病变细胞中,替代或与缺陷基因共存,产生正常基因表达产物以补充缺失的或失去正常功能的蛋白质,而且可以采用适当的技术抑制细胞内过剩表达的基因,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还可以将特定的基因导人非病变细胞,在体内表达特定产物,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也可以向功能或生物学特性异常的细胞中导人细胞本来不表达的基因,利用其表达产物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目前,基因治疗是指通过在特定靶细胞中表达该细胞本来不表达或低表达的基因,或采用特定方式关闭、抑制异常表达基因,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治疗方法,也就是“以基因作为靶点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证明移植脂肪干细胞及其诱导分化而来的施旺细胞有利于急性脑损伤动物模型的功能恢复。探索细胞移植后缝隙 连接在脑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在运动皮层损伤偏瘫大鼠模型中,将培育分化得到的脂肪干细胞及施旺细胞以及 RNAi技术沉默Cx43基因的施旺细胞移植损伤灶处行原位培养,术后观察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予评分。移植7 d后处死取 鼠脑组织,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水平。结果在建立的运动皮层损伤的偏瘫大鼠模型,细胞 移植组大鼠优于对照组运动评分。WB结果中对照组NGF表达明显低于各移植组,Cx43基因沉默的施旺细胞移植后组织NGF 表达低于未沉默组,Cx43基因未沉默组与脂肪干细胞移植组无显著性差异。RT-PCR法测得对照组NGF mRNA水平明显低于 各移植组,施旺细胞组水平高于脂肪干细胞组、高于Cx43基因沉默施旺细胞组。结论移植脂肪干细胞和其经诱导分化而来的 施旺细胞,都有利于动物模型的脑损伤后功能恢复。在脑损伤修复期功能性缝隙连接形成过程中,缝隙连接蛋白Cx43发挥了 重要作用,可能通过促进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PTEN特异性shRNA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为应用基因沉默技术进行缺血性脑损伤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将前期构建的PTENshRNA特异性真核表达载体pGenesil-1-shRNA的表达启动子U6连同shRNA亚克隆至穿梭质粒pAdTrack,酶切及DNA测序鉴定后,将含PTEN基因的重组穿梭质粒pAdTrack-U6-shRNA经PmeI线性化后转化入pAdEasy-1感受态细菌。pAd-U6-shRNA质粒经PacI线性化后转染293细胞,包装重组腺病毒Ad-U6-shRNA,并进行PCR鉴定、病毒滴度测定及Westernblotting检测受感染海马神经元细胞内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证实pAdTrack-U6-shRNA及pAd-U6-shRNA质粒构建正确,收获病毒后PCR及DNA测序结果证明Ad-U6-shRNA包被成功,受腺病毒感染海马神经元细胞内PTE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结论成功构建了PTEN基因的shRNA重组腺病毒载体Ad-U6-shRNA,为应用基因沉默技术研究PTEN对缺血性脑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人野生型p53基因转移对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作用。方法构建野生型p53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将野生型p53基因转导至大鼠球囊损伤的颈动脉再狭窄模型中,21d后观察其对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并检测p5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构建和包装了人野生型p53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并在体外细胞中表达;用逆转录病毒载体转导野生型p53基因至大鼠球囊损伤的颈动脉,免疫组化检测表明转导血管局部表达人野生型p53蛋白,且与对照组相比,损伤血管新生内膜/中层面积比降低了44%。结论人野生型p53基因治疗对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人表皮生长因子的真核表达载体,探讨用人表皮生长因子对角膜损伤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将人表皮生长因子基因插入pcDNA.3.1真核表达穿梭质粒,用脂质体包裹制成人表皮生长因子基因缓释型滴眼剂,滴眼治疗家兔角膜碱烧伤。结果:将hEGF-pcDNA3.1重组体进行限制性酶切及PCR扩增可见目的片段;基因治疗组在模型治疗后第7 d,角膜荧光着色变浅,溃疡面变小;第18~21 d溃疡面消失;在基因治疗后第1至28 d,从角膜组织中均可检测出hEGF mRNA,基因治疗组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第7d达高峰,为224.286 ng/g角膜湿重,持续可表达3周以上;基因治疗眼角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在角膜细胞内见hEGF蛋白质表达,第7 d达高峰,细胞转染率高达95%以上,并可持续表达3周以上。结论:用pcDNA.3.1真核表达穿梭质粒作为载体,携带人表皮生长因子基因,用脂质体包裹后制成缓释型滴眼液,以滴眼的方式给药转染角膜,可达到极高的转染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基因治疗已与手术、化疗、放疗共同构成当前肿瘤治疗四大支柱.从分子水平看、肿瘤病因主要有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突变失活、细胞周期控制基因改变,前者是发病基因并通过后者发挥作用.基因治疗主要有四个方面:靶细胞选择、将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的基因转移方法、目的基因的正常表达和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8.
基因治疗已与手术、化疗、放疗共同构成当前肿瘤治疗四大支柱.从分子水平看、肿瘤病因主要有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突变失活、细胞周期控制基因改变,前者是发病基因并通过后者发挥作用.基因治疗主要有四个方面:靶细胞选择、将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的基因转移方法、目的基因的正常表达和选择应用.   ……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大鼠脑冲击损伤后不同时间段内大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抗体表达的规律性。方法:试用改良的大鼠冲击脑损伤方法,制备成物损伤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大脑进行VEGF标记。观察脑损伤后不同时段处死标本中VEGF阳性标记细胞数、阳性细胞面积和阳性细胞灰度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损伤后1h VEGF即开始表达,24h达到高峰,48h后开始下降,7天后降至正常水平。结论:脑损伤后脑中VEGF的表达有一定的规律性,与脑损伤后组织修复有一定相关性,为脑损伤后存活时间的判断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野生型Rb基因转移对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作用。方法: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将野生型Rb基因转导至大鼠球囊损伤的颈动脉再狭窄模型中,21天后观察其对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并检测R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地构建和包装了人野生型Rb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并在体外细胞中成功表达;免疫组化检测表明转导血管局部表达人野生型Rb蛋白,与对照组相比,损伤血管新生内膜/中层面积比降低了49%。结论:人野生型Rb基因治疗时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