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牵正散加味配合针灸冶疗周围性面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瘫即面部神经麻痹。中医称之“口眼歪斜”,面瘫是由于机体正气虚,外邪侵袭面部经络,导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面部肌肉不收而发病。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汾西县地处黄土高原,山高风大,周围性面瘫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临床通过观察众多面瘫病例.发现若病变早期治疗不当,不利于面神经的恢复,甚至出现口眼联动面肌痉挛后遗症,所以早期正确治疗面瘫病人尤为关键。早期远端取穴配合口服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可缩短疗程,避免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10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玲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4):1809-1809,190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为周围性面瘫治疗方法的优选提供临床根据。方法:我科1993年10月至2009年12月门诊收治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确诊的周围性面瘫108例,根据病情的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特点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在急性期给予牵正散加减、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病毒药物;恢复期以针灸为主,辅以维生素B1、维生素B6、地巴唑各20mg,每日3次,随访9~16年。结果:1周~3个月以内恢复85例(占随访病例总数的78.7%),3~6个月恢复16例(占14.8%),6个月~2年内恢复5例(占4.6%),2年至今一直未恢复2例(占1.8%),总治愈率99.9%。结论:利用中西医的治疗特点,在周围性面瘫的急性期和恢复期合理运用,两者相辅相成,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4.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3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方法6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针刺翳风、合谷,配辅穴风池、下关、颊车、地仓;对照组33例内服强的松加牵正散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4.3%和81.8%(P〉0.05)。结论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可使口眼喝斜复正,疗效优于传统名方牵正散。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并探讨针灸结合中药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确诊周围性面瘫的11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56例患者给予针灸治疗,试验组56例患者给予针灸结合中药辨证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结合中药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随机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青霉素和激素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43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对照组50例,显效8例,有效16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60%.结论学针灸治疗可使面神经产生兴奋,增强肌肉收缩,缓解血管痉挛,改善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改善受损面神经和面肌营养状况,促进面神经炎的消除和水肿的吸收,从而有利于受损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激素和中药(加味牵正散)在早期及后期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中的疗效。方法:146例确诊为急性周围性面瘫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A组)和激素治疗组(B组)。患者被观察了2期,分别为早期(起病之日起的后10天)和后期(早期后20天)。患者治愈率和好转率的数据搜集在每个观察期末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尽管激素在早期治疗中疗效比中药(加味牵正散)治疗好,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期治疗表明中药(加味牵正散)比激素治疗更有效,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在早期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中疗效不如激素效果好,但后期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激素疗法。  相似文献   

9.
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常用方法及其机理;根据前期研究结果总结出临床上针灸治疗本病常选穴位及其经脉;并根据本病在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不同的病理特点,探讨不同的针刺手法,以最佳的治疗方案促进该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自1995年以来,笔者采用中药内服外敷结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131例,与同期单用针灸治疗的101例患者相比,发现前者疗效明显优于后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6):126-133
目的探讨分析针刺治疗联合叩刺拔罐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2015年6月~2017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针刺联合梅花针叩刺加拔罐,对照组只用针刺疗法,不加叩刺拔罐。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参照H-B量表评价的面神经功能分级。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的H-B量表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H-B量表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联合叩刺拔罐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要优于单纯针刺治疗,且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面神经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针刺与中药分阶段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IF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9月在榆林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就诊的IFP患者73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针药组,中药组口服四物汤合牵正散加减,针药组急性期口服中药四物汤合牵正散加减,静止期和恢复期配合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8周的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 H-B)分级、面部残疾指数(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面瘫中医症候积分、安全性评价指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 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水平。结果 治疗4周、8周后,两组患者H-B分级、FDI指数、中医症候积分、血清中TNF-α、IL-6、NGF、BDNF水平等指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针药组效果更显著(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和药物分阶段治疗IFP可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面瘫症状和面神经损伤,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炎性因子水平及提高神经相关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糖尿病伴发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8例糖尿病伴发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内分泌科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合并电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血丙二醛(MDA)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浓度、一氧化氮(NO)、诱导型NOS(iNOS)和结构型NOS(cNOS)的活性,和血中免疫功能相关指标IgA、IgM和IgG的含量,以探讨可能的机制。结果:观察组治疗糖尿病合并面瘫的有效率为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65%(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SOD、NO、NOS和eNOS均较对照组高;而观察组患者血清MDA和IgG、Ig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常规治疗合并电针治疗糖尿病伴发周围性面瘫的效果优于常规治疗,可能与电针治疗可以调节患者血中SOD、MDA、NO、NOS、IgG和IgA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顽固性面瘫患者200例,将其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针灸组患者头体针并用,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针灸组治愈33例,显效51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对照组治愈20例,显效33例,有效27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8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对于顽固性面瘫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198例受试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试验组100例,采用针刺加热敏灸疗法;对照组98例,为针刺加普通艾条灸。结果:试验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为75.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都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治疗后症状积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加热敏灸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优于针刺加普通艾条灸组,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针刺加刺血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我们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伴患侧耳后、乳突区疼痛的患者采用针刺健侧腧穴加患侧翳风刺血拔罐治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8):117-119+127
介绍王寅教授对针灸治疗贝尔面瘫的独到经验,其主张针前先闪罐以活血通络、祛风扶正,根据贝尔面瘫各期病症特点的不同进行分期治疗,基于贝尔面瘫的病位特点提倡早期针刺治疗,并注重针刺手法宜轻巧,最后强调功能锻炼。王师如此系统的疗法,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观察针刺面神经点与传统针刺疗法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疗效差异.[方法]治疗组60例采用针刺面神经点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传统针刺治疗,两组均在治疗2个疗程和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2个疗程治愈率68.3%,3个疗程治愈率81.7%;对照组2个疗程治愈率38.3%,3个疗程治愈率46.7%;经统计学x 2检验,P<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刺面神经点其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生物肌电反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118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药物加功能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物肌电反馈治疗。对两组面神经功能分级,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总有效率比较,Ⅱ~Ⅲ级面神经麻痹,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Ⅳ~V级,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愈率比较,Ⅱ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级以上则观察组优于对照组;Ⅱ级面神经麻痹,两组开始恢复时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观察组完全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Ⅲ级以上,观察组开始恢复时间及完全恢复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肌电反馈治疗能显著提高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分期论治周围性面瘫经验,强调治疗时注重针刺手法,发病早期引邪外出、疏调纠偏,采用“多针、浅刺、轻刺”;相对静止期病证结合、祛邪纠偏,治以随症配穴;恢复期调和气血、通络纠偏,强调远端取穴及背俞穴的辨证运用;后遗症期养经柔筋、扶正纠偏,重视经筋刺法,结合“局部微雕”,施以“弹琴刺激”等手法。因人分期配合中药、推拿,重视心理疏导,强调生活调摄,临床应用屡显佳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