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5种免疫标记物在鉴别恶性黑色素瘤( MM)及良性痣( BN)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7例MM、23例BN中周期素D1( CyclinD1)、P53、HMB-45、黑色素A( Melan-A)及增殖指数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 CyclinD1、P53、HMB-45在MM中呈不同程度阳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7%、44%、89%;在BN中均呈阴性或少量细胞有表达。而Melan-A在MM及BN中均呈不同程度阳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5%及100%。 ki-67在MM中明显高于BN。相关性分析发现,P53与ki-67及Melan-A之间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CyclinD1、P53与ki-67可用于临床诊断工作中,与HMB-45及Melan-A等经典黑色素肿瘤标记物相结合,有助于提高MM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的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PMM)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28例PMM病例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表型、治疗和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并随访观察.结果 患者以中老年为主,中位年龄65岁.皮肤发病率(57.14%)最高,其次为鼻腔(17.85%)和直肠(10.71%).色素性和非色素性PMM分别为16和12例,镜下组织形态较复杂,可分为上皮样细胞型等5种类型,肿瘤细胞HMB-45、Mart-1、S-100阳性率均超过90%,Ki-67阳性率在10%~90%之间.通过单因素生存分析发现,年龄和转移这两项因素下的PMM病例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MB-45、Mart-1、S-100的联合使用对该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PMM恶性程度高,患者存活率低于50%,加强高发年龄段人群预防意识和早期病理确诊对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5.
赵雨占  高立永 《河北医学》2010,16(10):1230-1232
目的:探讨肛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肛管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病理形态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肛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为直肠出血、肛门疼痛及肿块形成。瘤细胞呈上皮样、梭形,部分区域见透明样肿瘤细胞,细胞形态明显异型,可见大的嗜酸性核仁,核分裂像易见,并见病理性核分裂像,部分胞质内见黑色素。瘤组织呈巢状、条索状、腺泡状排列。肿瘤细胞表达V imetin、Melan-A、S-100、HMB-45。结论:肛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病理诊断及免疫组织化学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鼻中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鼻中隔恶性黑色素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诊断。结果 肿瘤位于鼻中隔,豌豆大小,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红黑色,易出血,光镜下示主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呈巢状分布,免疫组化:CK(-)、HMB45(+)、S-100(+)。结论 恶性黑色素瘤属于恶性肿瘤,预后差,其诊断主要依靠常规HE和临床资料辅以免疫组化结果。  相似文献   

7.
从1972年2月至1987年4月,收治恶性黑色素瘤(恶黑)82例,49例原发于皮肤,其中24例系黑痣恶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好.原发于脑组织及外生殖器预后差.属肿瘤完整切除(完整切、扩大切及加预防清扫)之间的预后没有大的区别,但没有完整切除或仅仅作活检者只有一例生存5年.用DTIC为主的化疗方案5年生存率达77.7%,而以环磷酰胺、噻哌和博莱霉素为主5年生存率为11.1%,两者有极显著性差异.化疗与BCG(皮肤利打)结合治疗5年生存率为70%,仅用化疗是31.4%,两者之间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hTERT在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索瘤(CMM)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7例原发性CMM中hTERT的表达,并以20例发育不良痣、20例痣细胞痣及20例正常皮肤作为对照。结果 痣细胞痣、发育不良痣、CMM中hTERT的阳性表达依次增强,各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hTERT有望成为原发性CMM早期诊断的标志物,追踪hTERT阳性的痣病变患者将有助于早期发现CMM。研究hTERT对CMM的治疗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细胞角蛋白片段抗原21—1(CYFRA21—1)单独或联合检测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良性和24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胸腔积液和血清的CEA、NSE和CYFRA21—1检测资料。结果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胸腔积液和血清中CEA、NSE和CYFRA21—1的含量以及3项标记物的胸腔积液/血清比值均高于良性患者(P〈0.05);在恶性患者的胸腔积液的单项检测中,CYFRA21—1的敏感度(79.1%)和特异度(80.8%)最高;采用3项(CEA+NSE+CYFRA21-1)指标联合检测,其阳性数、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方面均高于单项检测。结论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在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患者 ,女 ,41岁 ,因外阴肿物 8个多月来诊。病人 8个月前 ,因白带多、外阴瘙痒 ,外院诊断为外阴溃疡给予氟哌酸 2片 ,每日 3次治疗 ,效果不佳。半年前复诊 ,诊为外阴黑色素痣 ,即给予手术切除。术后切口部位不愈合而形成溃疡 ,近期溃疡面明显增大 ,再次来诊 ,经外阴活检 ,病理报告 :外阴黑色素瘤。查体 :心肺正常 ,腹部无异常。外阴右侧小阴唇内侧中段有 2 cm×1.5 cm溃疡 ,呈紫褐色 ,病灶稍隆起 ,基底部较硬 ,触血阳性 ,子宫附件正常。查血 :Hb148g/ L ,WBC 5 .4× 10 9/ L ,N0 .5 8,L 0 .42 ,于 1998年 11月 6日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I在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MRI检查,以手术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统计MRI对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观察和记录良恶性病变病灶形态和边缘情况及强化和受累情况,并统计良恶性病变早期增强率、最大增强率及相对最大增强率。结果 80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者46例,恶性病变者34例,MRI对乳腺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敏感度为90.48%,特异性为88.24%,准确性为85.00%。恶性乳腺病变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滑、毛刺、结节或肿块样强化及周围组织受累方面占比显著高于良性病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乳腺病变MRI早期增强率、最大增强率及相对最大增强率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腺良、恶性病变MRI影像学特征差异明显,尤其是恶性病变增强率明显较高,故MRI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良恶性胸腔积液生化指标及肿瘤标志物联检作用。方法选取胸腹腔积液患者100例,采用生化指标及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其中良性组60例,恶性组40例。采用罗氏Cobas e41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及配套设施实施检测操作,入院治疗前,对患者空腹静脉血和胸腹腔积液进行抽取,离心后,将血清和上清液取出完成相关测定。结果相较良性组病例,恶性组CYFRA21-1、CEA、CA724、CA125浓度均居较高水平,分别为(124.8±26.4)ng/m L,(166.9±54.3)ng/m L,(39.5±14.8)U/m L,(1205.7±174.2)U/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FRA21-1、CEA、CA724、CA125联检相较单项有更高特异度和敏感度(P〈0.05)。结论胸腹腔积液性质鉴别诊断中,对血清与胸腹腔积液中的CYFRA21-1、CEA、CA724、CA125检测,有较高临床价值,特别是4种指标联合,敏感度和特异度居更高水平,LDH、GLU、FT生化指标可辅助诊断,值得临床引起重视,并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CT在良恶性胸腺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5年9月24例恶性胸腺瘤患者和35例良性胸腺瘤患者临床病历资料,观察良恶性胸腺瘤患者CT征象,探讨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CT对良恶性胸腺瘤的检出率均为100%,35例良性肿瘤均有完整包膜,边缘光滑,3例发生胸膜增厚。24例恶性胸腺瘤患者包膜均不完整,边缘粗糙,16例发生胸膜增厚和胸腔积液。低危组、高危组及胸腺癌组肿瘤大小、形态、纵隔脂肪层及密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对良恶性肿瘤诊断灵敏度好,准确率高,在良恶性肿瘤及其亚型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南充地区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我院1974年-2002年间经病理确诊的恶性黑色素瘤115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115例中,男62例,女53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4岁,平均51.25岁。高发年龄为40-70岁,共90例,占78.26%。发生在皮肤50例,粘膜50例,其他部位15例。发生在皮肤者以足部为多(22/50),发生在粘膜者以鼻腔为多(22/50)。肿瘤直径2-4cm共76例,占66.09%。镜下易见色素(89例,占77.39)。临床误诊和待诊率达85.22%。结论南充地区恶性黑色素瘤多见于40-70岁。皮肤和粘膜的发生率无差异,皮肤以足部为多,粘膜以鼻腔常见。肿瘤直径2-4cm为多,镜下以色素性为主,临床易误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MSCT对小儿常见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4月至2020年2月收治且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的119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病灶密度、形态及强化形式等特征.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MSCT检查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的准确率.结果 良性肿瘤47例,其中肝血管瘤40例,肝脓肿4例...  相似文献   

16.
恶性黑色素瘤8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分析86例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86例中49例原发灶在四肢(其中足底、足跟部26例);49例有黑痣史,36例有外伤史;术前诊断溃疡癌变30例,诊断为其他病变51例,只有5例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学类型中上皮样细胞型43例,占50%;病理诊断时发现淋巴结转移者61例,占70.9%.结论 恶性黑色素瘤多发生于四肢,尤以足底、足跟部多见.临床易误诊,术前易转移.确诊依赖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7.
报道1例妊娠期背部色素痣恶变患者。患者女,35岁,因背部黑色皮疹35年,逐渐隆起半年就诊。既往体健,妊娠35周。查体:背部可见约1cmx0.5cm椭圆形黑斑,黑斑表面有约小指头大小红色赘生物。皮肤镜:色素分布不均,可见蓝白结构,可见树枝状毛细血管。皮肤组织病理:真皮内见肿瘤结节,细胞呈中度异型性,核仁明显,可见核分裂象(7个/10HPF),部分向上侵犯表皮,浸润深度5mm。免疫组化:S-100(+)、HMB45(+)、Melan-A(+)、CyclinD1(+)、P53(+)、Ki67(+)、CK(-)。诊断: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治疗:先于我院皮肤科行皮肤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恶性黑色素瘤,基底及边缘未累及。后为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浙江省肿瘤医院,行肿物边缘扩大切除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后病理:肿瘤边缘皮肤组织病理未见肿瘤细胞,前哨淋巴结活检未见转移;术后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 200万IU 皮下注射 QOD 共1月。半年后随访皮疹无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恶性黑色素瘤的针吸细胞病理学特点,探讨细针吸取在诊断恶性黑色素瘤中的价值。方法:细针吸取物涂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4例涂片同时作HMB-45免疫组化标记。结果:19例细胞涂片具有典型异质性,18例瘤细胞胞质内见黑色素颗粒,4例免疫组化标记HMB-45(+)。结论:原发部位或转移灶细针吸取辅免疫组化标记对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锌指蛋白267(zinc finger 267,ZNF267)在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以及ZNF267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增殖、凋亡和转移的影响。方法 应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方法检测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及细胞中ZNF267的表达水平。沉默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中ZNF267的表达后,应用细胞增殖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ZNF267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ZNF267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凋亡及周期的影响。结果 ZNF267在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及细胞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表皮黑素细胞。沉默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中ZNF267的表达后,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凋亡细胞率显著升高,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1期。结论 ZNF267在恶性黑色素瘤中表达显著升高并可促进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其凋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阐述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对1例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可见上皮样、梭形、多边形的瘤细胞,呈片状、弥漫状浸润,并可见多量棕褐色色素颗粒.邻近的食管鳞状上皮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基底层黑色素细胞增生.免疫组化S-100阳性;HMB45阳性;Vimetin阳性;CK阴性;P53阳性;PCNA阳性;黑色素染色强阳性.结论食管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学特征的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应与食管的低分化癌及肉瘤鉴别,也要排除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