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度致敏受者的肾移植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高度致敏肾移植受者的组织配型和抗排斥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高度致敏肾移植受者的HLA抗体、HLA配型和肾移植后抗排斥反应治疗效果。结果 肾移植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2例(4.4%),急性排斥反应9例(20.9%),经激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血浆置换等治疗后均逆转。人/肾1年存活率分别为95.6%/91.1%。结论 避开相应抗体的良好HLA配型,是高度致敏受者肾移植成功的关键。术后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短程诱导、并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治疗,能减少急性排斥的发生率,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和探讨肾移植前致敏患者干预治疗的方案及疗效分析.方法 选择2008年至2011年接受肾移植的致敏受者43例,根据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分为轻度致敏组和高度致敏组,术前经血浆置换、输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IG)的干预治疗,经过HLA配型,联合应用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诱导治疗,应用他克莫司(Tac)、吗替麦考酚酯(MMF)和泼尼松的免疫抑制方案,术后定期检测PRA水平.所有受者随访12~36个月,观察受者/移植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和PRA水平的变化,以及进行移植肾穿刺活检.结果 经干预治疗后,轻度致敏组中14例PRA完全转阴,高度致敏组中5例PRA完全转阴,其余受者PRA水平均较干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两组受者均出现PRA水平的爬升.轻度致敏组和高度致敏组的人存活率分别为95.6%和90%,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82.6%和70%.轻度致敏组有3例活检证实发生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高度致敏组有5例活检证实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均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3~5 d后逆转.两组共10例受者出现血肌酐缓慢爬升,经移植肾穿刺活检发现慢性移植肾肾病的表现.结论 血浆置换和输注IVIG的干预治疗,良好的HLA配型,ATG诱导治疗,以及应用Tac+ MMF+泼尼松的免疫抑制方案是致敏受者肾移植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致敏受者肾移植术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致敏受者经严格的HLA配型及HLA交叉反应组配型后行肾移植的效果。方法 对63例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较高的患者进行严格的供,受者HLA配型筛选,并按照美国国立器官分配中心(UNOS)制定的HLA交叉反应组(CREGs)配型原则进行供,受者配型筛选,按常规肾移植方法进行移植,术前未行血浆置换。结果 63例患者,44例术后1周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10例术后出现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经静脉滴注单克隆抗体OKT3,7例肾功能恢复正常。3例切除移植肾;9例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8例于术后2周至2个月移植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死亡2例;总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及总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分别为15.9%和14.3%;按CREGs配型原则,供,受者0、1、2个位点错配分别为11例(17.5%),39例(61.9%)和13例(20.6%);明显高于传统HLA抗原配型结果。结论 致敏受者必须严格按照HLA配型及HLA交叉反应组配型原则进行供,受者的筛选,这对减少移植肾排斥反应,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致敏患者经双滤过法血浆分离(DFPP)方案预处理,并联合使用抗CD25单抗诱导治疗后行肾移植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1至2012年1月45例致敏受者在肾移植前经DFPP方案预处理,并联合使用抗CD25单抗诱导治疗后接受肾移植的临床资料.所有受者预处理前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均大于20%,为(56.5±19.9)%,预处理后PRA水平降至(18.9±19.1)%.受者与供者的HLA抗原错配数为(2.1±0.7)个,术前2次供、受者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试验均为阴性.所有受者术后至少随访1年,观察术后1年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以及排斥反应和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期间,无受者死亡,有2例受者发生移植肾功能丧失,术后1年受者存活率为100%(45/45),移植肾存活率为95.6% (43/45).术中肾血管开放后1例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2%,受者在切除移植肾后恢复血液透析;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2例,发生率为26.7%(12/45),经甲泼尼龙和(或)ATG冲击治疗后,11例完全逆转,1例出现移植肾功能丧失而恢复血液透析.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为8.9%(4/45),经抗感染治疗后均好转,未发生重症肺部感染.结论 肾移植前采用DFPP 预处理,并联合使用抗CD25单抗诱导治疗安全有效,能使致敏受者获得良好的肾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高致敏受者再次进行肾移植的方法。方法 3例高致敏受者再次肾移植术前选择合适的供者,包括亲属活体供肾,供受者间HLA配型良好,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试验结果均为1%,供者特异性抗体检测阴性。免疫抑制方案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三联方案并分别联合利妥昔单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巴利昔单抗治疗。脱敏方案采用血浆置换或免疫吸附或血浆置换+低剂量静脉用免疫球蛋白。结果 3例手术均成功,受者无排斥反应发生,术后1~3 d血清肌酐降至正常。3例受者随访29~42个月人肾均存活,术后未发生病毒感染及肺炎,无肝功能损害发生。结论良好的HLA配型和避免供者特异性抗体是高致敏患者再次肾移植成功的关键。采用巴利昔单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利妥昔单抗及脱敏治疗可以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灵长类动物预致敏后肾移植加速排斥反应模型.方法 取血型相容的正常猕猴配对,预先将供者腹部全层皮肤移植到受者背部,使受者预致敏.2周后再将同一供者的左侧肾脏移植到受者腹腔内,间时切除受者自体双肾,术后予以环孢素A、霉酚酸酯和泼尼松治疗(致敏用药组),不用免疫抑制剂者为对照(致敏对照组),以未致敏的肾移植作为对照组.术后观察受者血肌酐变化、移植物存活时间及病理特点.结果 对照组的4只移植肾存活时间分别为9、18、8、7 d;致敏对照组的3只移植肾存活时间分别为3、3、4 d;致敏用药组的3只移植肾存活时间分别为2、3、4 d.移植皮肤于术后10 d出现排斥反应,至术后14 d被完全排斥.对照组于肾移植1周以后才发牛排斥反应,而致敏者均在肾移植后3 d左右发生较严重的排斥反应.结论 受者被供者皮肤预致敏后再行肾移植,可以加速移植物的排斥,且不能被环孢素A、霉酚酸酯及泼尼松所组成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逆转.  相似文献   

7.
肾移植术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总结肾移植术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中针对HLA抗体的检测和处理经验.方法 肾移植受者15例,术前行HLA分型、交叉配型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检测,术后采用他克莫司(或环孢素A)、霉酚酸酯和糖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15例于肾移植后1~14 d发生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AMR),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100 mg/d,使用5 d)治疗,或将环孢素A转换为他克莫司,当PRA明显升高,且血清中出现供者特异性HLA抗体时,即行血浆置换(PP),共行1~5次,每次PP后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IVIG)100~150 mg/kg,最后1次PP后给予WIG 200~500mg/kg.结果 术后出现抗供者特异性HLA Ⅰ类抗体者9例,抗HLAⅡ类抗体者4例,同时出现抗Ⅰ、Ⅱ类抗体者2例.14例的AMR逆转,1例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显示移植肾血流灌注差,于术后第10天切除移植肾.并行二行肾移植.2例AMR后并发急性肾小管坏死,透析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抗排斥反应治疗期间患者均未发生严重感染.随访12~52个月,1例因慢性移植肾肾病恢复血液透析治疗,1例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余患者移植肾功能稳定.结论 将ATG、PP和IVIG联合应用能有效逆转AMR.  相似文献   

8.
预防预致敏受者尸体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HLA配型及新型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对预防致敏患者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实验组选择46例术前致敏患者(术前PRA>10%),对照组选择同期705例未致敏患者(术前PRA<10%),实验组患者均采用诱导治疗(ATG 100 mg/d,5~7 d)+三联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方案(FK506+MMF+激素),比较两组间患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病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比例、移植肾/患者一年存活率,同时分析HLA配型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率分别为30.43%和19.57%(P<0.05);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病率分别为60.86%和11.87%(P<0.01).患者一年存活率分别为95.65%和98.44%,一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3.48%和96.88%;一年时平均血肌肝分别为130 mmol/dL和125 mmol/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HLA相配率(4.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2.8)(P<0.05).实验组中HLA配型2-4错配的患者与0-2错配患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高度致敏患者(移植术前PRA>50%)急性排斥反应发病率较低度致敏患者(PRA 10%~20%)发病率高,移植术后PRA水平持续升高者更容易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结论供、受者之间良好的HLA配型及采用新型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方案,对预防及减轻致敏患者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活体肾移植前对致敏患者的处理经验,并对移植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609例活体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将受者分为高致敏组(41例,PRA≥30%),低致敏组(102例,PRA为0~30%)和非致敏组(466例,PRA为0).所有受者经HLA抗体检测和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CDC)确认没有针对供者的HLA抗体后进行肾移植.高致敏组给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诱导治疗,低致敏组给予抗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抗诱导治疗.随访1年以上,观察各组术后移植肾功能、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高致敏组、低致敏组和非致敏组受者术后移植肾恢复正常的时间和1年时肾小球滤过率均无明显差异;3组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76%(4/41)、8.82%(9/102)和8.15%(38/466),术后1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7.6%(40/41)、97.1%(99/102)和98.1%(457/466),受者存活率分别为97.6%(40/41)、98.0%(100/102)和98.9%(461/466),3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致敏组的感染发生率为31.7%(13/41),明显高于低致敏组的26.5%(27/102)和非致敏组的21.6% (101/466) (P<0.05).结论 致敏受者肾移植前经HLA抗体检测和CDC配型,避开受者体内供者特异性抗体针对的供肾,并给予免疫诱导治疗,可以获得与非致敏受者相似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肾移植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诱导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总结其经验.方法 2009年实施7例亲属活体肾移植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1例为供受者HLA抗原全相合,其余为半相合.肾移植前5d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供者造血干细胞,术前1d采集供者造血干细胞.肾移植前3d受者开始接受全身淋巴照射,连续3d,肾移植术中给予受者抗胸腺细胞球蛋白50 mg,术后第2、4、6天输注供者造血干细胞.术后常规采用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监测受者血常规、淋巴细胞亚型变化及移植肾功能等情况.结果 全身淋巴照射后受者淋巴细胞数进行性降低,以B淋巴细胞(CD19+)的比例下降幅度最大,其他血细胞数量变化不大.HLA全相合受者诱导出30%~50%的嵌合体,其余受者仅诱导出1%~5%的嵌合体.术后随访3年,7例受者移植肾功能稳定,均未出现骨髓抑制和移植物抗宿主病,未增加感染风险.经移植肾活检证实,1例受者出现轻度急性排斥反应,其余6例受者未发生排斥发生.7例受者中,有3例减少了免疫抑制剂的用量.结论 肾移植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诱导治疗的方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