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者应用稳定型咬板治疗 30 2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 TMD)患者 (其中 2 0 7人单侧 ,95人双侧 ,总共 397例 )。该疗法对 TMD疼痛的总有效率为 80 .3% ,对嚼肌、颞肌、翼外肌疼痛的平均总有效率为 86 .1 %。认为稳定型咬板通过阻断干扰的激惹因素 ,缓解肌痉挛 ,从而解除疼痛。它对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肌功能紊乱所造成的疼痛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作者应用稳定型咬He板治疗302名颞下在节紊乱病(TMD)患者(其中207人单侧,95人双侧,总共397例)。疗法对TMD疼痛的总有效率为80.5%,对肌、颞肌、翼外肌疼痛的平均总有效率为86.1%。认为稳定型咬He板通过阻断He干扰的激惹因素,缓解肌痉挛,从而解除疼痛。它对治疗颞下凳关节紊乱病肌功能紊乱所造成的疼痛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稳定型咬合板配合咬合重建治疗咀嚼肌疼痛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综合科及修复一科行稳定型咬合板及咬合重建序列治疗的咀嚼肌疼痛患者20例。分析治疗前(T0期)、佩戴咬合板3个月后(T1期)、咬合重建完成即刻(T2期)及咬合重建完成3个月后(T3期)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肌电图及Fricti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的变化。结果 T1、T2、T3期患者VAS评分、下颌姿势位时颞肌咬肌的肌电活性、颞肌咬肌不对称指数及Fricti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均较T0期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最大紧咬牙时颞肌咬肌的肌电活性较T0期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T1、T2、T3期患者之间的VAS评分、颞肌咬肌的肌电活性、颞肌咬肌不对称指数及Fricti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稳定型咬合板可有效治疗咀嚼肌疼痛,咬合重建序列治疗能很好维持其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松弛型咬合板和稳定型咬合板对急慢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疼痛患者颞肌前束(TA)、咬肌(MM)肌电的影响。方法:68例TMD疼痛患者分为急慢性2组,比较分析戴咬合板前和戴咬合板1个月后双侧TA和MM肌电电位。结果:戴板后静息状态下急慢性组患者双侧TA及MM肌电电位均较戴板前明显下降(P<0.05);紧咬状态下急性组戴松弛型咬合板患者双侧TA、MM肌电电位较戴板前明显上升,戴稳定型咬合板患者仅MM肌电电位较戴板前明显上升;慢性组戴松弛型和稳定型咬合板患者MM肌电电位均较戴板前明显上升(P<0.05)。结论:松弛型和稳定型咬合板均对咀嚼肌有松弛作用,松弛型咬合板更能明显缓解TMD急性患者肌紧张。  相似文献   

5.
白露  张丽丽  吴琳 《口腔医学》2019,39(5):472-476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是口颌面部慢性痛的主要来源,严重干扰日常活动。咬合板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其疗效尚未完全明了。学者们多年来致力于对咬合板的作用机制、疗效的研究,但至今尚未得出统一的结果。该文将对咬合板的作用机制、咬合板的分类、TMD相关疼痛的种类与咬合板的选择、TMD的其他保守治疗与咬合板的关系四个方面对于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相关颌面部疼痛的疗效进行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松弛型咬合板和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疗效。方法:选择以口颌面部疼痛为主诉的TMD患者68例(急性30例,慢性38例),每组分别戴用松弛型咬合板和稳定型咬合板,比较分析治疗前、后颞肌前束(TA)、咬肌(MM)肌电值及关节疼痛强度的变化。采用SPSS 11.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①静息状态下,2种咬合板治疗后,患者双侧TA及MM肌电电位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②紧咬状态下,松弛型咬合板治疗的急性组患者双侧TA及MM肌电电位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而慢性组患者仅双侧MM肌电电位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稳定型咬合板治疗组患者双侧TA肌电电位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仅双侧MM肌电电位较治疗前显著上升。③2种咬合板治疗后,患者疼痛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松弛型咬合板治疗后,在功能状态下,急性组患者疼痛缓解的程度更显著。结论:松弛型和稳定型咬合板均对咀嚼肌有松弛作用,能缓解TMD疼痛,但松弛型咬合板治疗急性TMD患者的疗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关节上腔冲洗加封闭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关节上腔 ,然后注射糖皮质激素。共治疗 35例 TMD患者。结果 随访 6— 40个月 ,张口度平均增加 7.5 mm(P<0 .0 1) ,88.2 % (30 / 34)的病人疼痛缓解 ,72 .2 % (13/ 18)的病人弹响消失 (或好转 )。总有效率为 82 .9% (2 9/ 35 )。结论 关节上腔冲洗加封闭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夜磨牙是指患者在睡眠中无意识的肌肉节律性运动,主要表现为紧咬牙和磨牙。长期夜磨牙会导致牙齿异常磨耗、牙齿敏感、牙周炎、牙髓炎及牙折等并发症。患者常表现为咀嚼肌疲劳、压痛、功能异常及紧张性疼痛。临床中常见的夜磨牙患者咬肌肥大,多数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症状,出现颞下颌关节疼痛、弹响及张口受限。长期夜磨牙所导致的牙齿磨耗常会引起咬合紊乱,其作为咬合因素进而影响TMD的发生和发展,同时夜磨牙所带来的肌肉疼痛和关节负荷过重也会对颞下颌关节的结构产生不利影响。文章就夜磨牙的病因、诊断、治疗及其与TMD之间的关系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9.
郑建金  杨竹丽  董刚  李涛 《口腔医学》2009,29(11):613-614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择6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患者,采用超声波和中频电疗联合治疗。中频电疗仪选用频率2000连续治疗波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立即采用超声波治疗仪进行治疗。结果经过上述方法的治疗,总有效率达96%。结论超声波和中频电疗联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二者结合可起到协同促进作用,使疼痛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高度的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颞肌前束、咬肌肌电的影响。方法:73例TMD患者随机分为3组,戴用不同高度咬合板使咬合距离分别增加3mm、5mm、7mm,比较分析戴板前和戴板后即刻测量的双侧颞肌前束(TA)和咬肌(MM)肌电电位。结果:在静息及紧咬状态下,戴用不同高度咬合板即刻测量的TA及MM肌电电位均明显低于戴板前的测量值(P<0.05);紧咬状态下5mm和7mm咬合板对MM肌电电位的降低程度显著高于3mm组。结论:咬合板是治疗肌功能紊乱的有效方法。高度为5mm和7mm的咬合板降低咀嚼肌肌电的能力较3mm咬合板更强。  相似文献   

11.
刘光耀 《口腔医学》2014,34(1):74-75
目的 观察改良稳定咬合板用于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54例非器质性病变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的病人,戴用经改良的稳定咬合板治疗12周,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改良稳定咬合板治疗,显效19例,有效29例,无效6例。结论 改良稳定咬合板是一种可行的改善TMD肌功能紊乱和结构紊乱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是以颞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关节区或关节周围肌群疼痛、关节弹响、下颌运动异常及杂音为特征的关节疾病。疼痛是TMD的重要症状,疼痛可来源于关节也可来源于肌肉,关节疼痛源自于关节内疼痛敏感区域,对此人们已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3.
稳定性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咀嚼肌肌电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进行稳定性咬合板的可逆性咬合治疗,然后利用肌电图仪测量治疗前后患者的咀嚼肌(TA和MM)的肌电情况,分析探讨用稳定性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咀嚼肌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10例咀嚼肌功能紊乱患者,在稳定性咬合板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时,分别用肌电图仪对其咀嚼肌(TA和MM)进行肌电检查,并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咀嚼肌活动不对称指数情况。结果:戴入稳定性咬合板3个月后,颞肌前束与咬肌的MPP和ICP高电位降低(P〈0.05);最大紧咬时双侧咀嚼肌总体不对称性指数(Astot)、双侧颞肌不对称性指数(ASTA)和双侧咬肌不对称性指数(ASMM)均降低(P〈0.05)。结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通过稳定性咬合板进行咬合治疗后,使患者双侧咀嚼肌的MPP和ICP高电位较治疗前有明显的降低,最大紧咬时双侧咀嚼肌活动不对称性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 是口颌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颞下颌关节区疼痛、异常关节音、下颌运动功能障碍等三大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寻找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有效方法。方法对34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伴前牙深覆患者给予上颌板治疗。结果上颌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疼痛、弹响以及张口受限等临床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结论上颌咬合板可作为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稳定型咬合板用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稳定型咬合板用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治疗的症状改善情况及其咬合面磨耗特征分析。方法:对28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5例男性,23例女性)运用稳定型咬合板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后的1、3、6、10周复诊,观察患者症状变化情况以及咬合板上的磨耗情况并对磨耗面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有25例(89%)患者咬合板上出现磨耗面,其中双侧向型者14例(56%),小侧向型者8例(32%),单侧向型者3例(12%)。无磨耗的3例(12%),未发现有前伸磨耗型患者。10周后患者的症状显著性改善。结论:大多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都有如磨牙症一类的功能异常活动,且以侧向型为主。稳定型咬合板能显著改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咀嚼肌筋膜痛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一种常见症状,表现为咀嚼肌,尤其是咬肌、颞肌的局限性,钝性疼痛、触痛,而且疼痛随着下颌的运动而加重。临床上有各种类型的咬合板用于治疗咀嚼肌筋膜痛。很多文献都报道了稳定咬合板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1,2],但是对于前牙咬合板疗效的报道很少。本试验的目的是评价前牙咬合板和稳定咬合板治疗咀嚼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口腔科门诊收治的TMD患者64例,进行全牙列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随访观察并评价疗效。结果短期疗效:有效37例,显效18例,无效9例。长期疗效如下。(1)12个月:失访12例,治愈47例,未愈5例;(2)24个月:失访20例,治愈40例,未愈4例。结论可逆性治疗是一种可行的改善TMD肌功能紊乱和结构紊乱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松弛型咬合板和稳定型咬合板缓解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疼痛症状的疗效。方法:选择TMD患者68例(急性期30例,慢性期38例),每组又分两个亚组,分别戴用松弛型咬合板和稳定型咬合板,使用视觉模拟量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强度的变化。结果:①戴咬合板后静息状态下急、慢性组患者疼痛指数均较戴咬合板前明显下降(P<0.05),两种咬合板缓解疼痛的程度无明显差异;②戴咬合板后功能状态下急、慢性组患者疼痛指数均较戴咬合板前明显下降(P<0.05),但急性组戴松弛型咬合板疼痛缓解程度更显著。结论:松弛型和稳定型咬合板能缓解TMD疼痛,松弛型咬合板缓解TMD急性患者疼痛症状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理因素对在校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影响.方法:对52例14~ 26岁确诊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及53名健康在校生进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专科检查,并填写症状自评量表(SCL-90).患者组分为咀嚼肌功能紊乱(MD)组26例、关节盘移位(TD)组14例、关节盘移位咀嚼肌功能紊乱并存(MD+TD)组12例,按病程分为急性组32例(病史≤6个月),慢性组20例(病史>6个月).用SPSS 17.0对各分组SCL-90总分及因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TMD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MD组得分与TD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 TD组的SCL-90总分及除抑郁、恐怖和精神病性外的其他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前2组(P<0.05).急性组躯体化得分高于慢性组(P<0.05),其他项目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MD患者SCL-90总分与疼痛等级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心理因素对患TMD的在校生影响显著,可影响TMD相关疼痛的程度,对在校生的TMD进行治疗时应考虑心理的相关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