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心律失常主要的治疗手段是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随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广泛应用,人们逐渐认识到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性。众所周知,奎尼丁可以引起室速、室颤。近年来  相似文献   

2.
3.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 ,目前在临床上已经普遍重视。为了探讨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 ,我们对 1 995~ 1 999年 1 1例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观察。1 临床资料1 995~ 1 999年收治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1 1例 ,男 8例 ,女 3例 ,年龄 1 6~ 72(53.5± 1 6.9)岁 ,室性期前收缩 (PVD) 8例 [并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VT) 5例 ],VT 1例 ,心房颤动(AF) 2例。其中冠心病 3例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 (ARVD)、原发性高血压、风湿性心瓣膜病各 1例 ,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5例 ,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急…  相似文献   

4.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博 《山东医药》1989,29(9):43-45
  相似文献   

5.
抗心律失常药物品种日多、使用日广,确实取得较好效果,然而其本身“可能诱发新的心律失常或加重原有心律失常”。致心律失常作用尚无统一定义,妨碍了系统研究。尽管如此,众多定义都包含了上述基本含意。抗心律失常药物可抑制传导系统的传导性和自律性从而引起缓慢心律失常。然而抗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发生率、发生机理、识方法及处理原则,对临床正确运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断应用于临床,且其检测手段日益完善,故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综合有关专家报告和个人经验体会,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作一简述。一、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定义与诊断标准Zipes认为,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定义是药物使患者的心肌电生理状态恶化,加重正  相似文献   

8.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6%~36%,平均约15%。由于此类药物有时不仅未能收到抗心律失常效果,反而诱发或促致心律失常,故有人称之为“具有电生理作用的药物”,以示严谨,并提醒人们要重视其致心律失常作用。下列情况可考虑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①用药后原来的心律失常加重或恶化,包括室性早搏的频度增加、室速的心室率加快、非持续性室速转变为持续性室速、单形性室速转变为尖  相似文献   

9.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治疗过程中,引起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或诱发新的心律失常称为AAD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发生机制可能有自发心律失常的易化、潜在心律失常基质的显露与新的心律失常基质的产生等。可表现为快速性与缓慢性两大类心律失常。诊断时既要考虑心律失常自身变异的影响,也要结合所用药物的药理特性、是否并存致心律失常的易患因素以及对比用药前后心律失常特征的变化综合分析。熟知药物特性、严格掌握适应证是预防AAD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关键。一旦确认致心律失常作用,应停药观察,并给予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10.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洁  周轶 《山东医药》2008,48(7):109-109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某些患者中应用时,在特定病程中或在特定的临床情况下出现用药前没有的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心律失常更加恶化.有的抗心律失常药致心律失常作用后果严重,如不及时处理可危机生命,增加病死率.因此,在抗心律失常治疗过程中,正确及时识别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并采取相应对策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抗心律失常药物既能有效地治疗心律失常,同时又具有潜在的使原有心律失常恶化或引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心律失常的作用,后者称之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文献报道几乎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可促发致心律失常作用。1989年开始的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是观察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的大型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眼用恩卡胺(encamide)或氟卡胺(flecainide)治疗心肌梗塞患者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2.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徐楚材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ythmia)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恶化。如室性早搏的频度增加,室性心动过速的速率加快,由非持续性室速变为持续性,由单形性...  相似文献   

13.
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中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并不少见,本文对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定义、发生率、发病机理及目前所用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作用,这是用药过程中应该十分警惕的。本文简介抗心律失常药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定义、表现、处理和预防。1 定义所谓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是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后患者原来的心律失常恶化或出现新的心律失常。绝大部分抗心律失常药对窦房结功能和房室传导功能都有抑制作用,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这是根据药理作用可以预料的,不属致心律失常范畴。这里所说的原来的和新出现的心律失常都是指快速心律失常,比如早搏、室速、室上速等。由于患者用药前心律失常本身的频率、…  相似文献   

15.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详述几种主要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的机制、诊断以及防治方法。作者提出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时应注意其致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16.
Holter监测业已证实,抗心律失常药物也可加重室性心律失常.鉴此,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者,若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加重,可能为药物无效,自发性变异,抑或药物本身所致.曾有据室性心律失常频率变化,使用一个根据经验确定的算法作出这种鉴别.本研究旨在以大系列抗心律失常数据,验证其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致心律失常已为大家所熟知。近年来文献报道许多非抗心律失常药物亦可引起心律失常。现就此作一概述。1 第二代抗组织胺药(H_1受体阻滞剂) 阿司咪唑由于无中枢镇静作用,作为常用的抗过敏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致心律失常报道较多。王小旺报告1例应用阿司咪哩10mg/d治疗皮肤湿疹3个月,加量至20 mg/d,二周后发生Q-T延长,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章素萍、王晓霞,分别报道1例误服阿司咪唑200mg和700 mg于24小时内发生Q-T间期延长并Tdp。慕  相似文献   

18.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致各种各样的心律失常。这些药物包括抗微生物药物(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抗疟药物、唑类抗真菌药物)、抗组胺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抗惊厥药物、抗肿瘤药物、胃肠道药物,以及非抗心律失常的心血管药物。他们通过对心脏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影响心肌离子和分子功能,从而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致心律失常发生。处理措施包括停药、纠正电解质紊乱、对症处理以及抗心律失常和辅助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9.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服用治疗量抑或亚治疗量抗心律失常药物(AAD)的治疗过程中,引起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或者诱发新的心律失常称为AAD致心律失常(proarrhythmia)作用。自1989年心律失常抑制实验(CAST)结果公布后.AAD致心律失常的作用被认为是AAD引起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因而受到广泛重视,现证实不论是传统还是新型的AAD,均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其发生率与检测方法和药物特性有关,采用动态心电图或心电生理检查方法检出AAD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0%和20%,  相似文献   

20.
近来发现并证实,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加重。本文为回顾性研究,旨在论证与此并发症有关的临床参数。研究的药物选自膜活性抗心律失常药中的3个亚类,即奎尼丁、美西律、英卡胺。方法:查阅500份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曾用抗心律失常药作试验治疗的病历,其中不含急性发病的心律失常如急性心肌梗塞或低钾血症。从中选择47例病人进行分析,每例均选2名未发生心律失常加重者作对照。这47例病人共发生心律失常加重发作51次,4例病人在用第二种药时也发生心律失常加重。病人入院后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经4个半衰期以上的清除期后,通过动态心电图和症状限制性平板运动试验作基础评价,然后进行创伤性或非创伤性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