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1,3)-β-D glucan,BG]对AIDS患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PM)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6年10月我院161例临床AIDS患者疑似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患者,应用LKM-02-32型动态试管检测仪快速检测系统抽血作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G实验),同一时间抽取患者血液进行马尔尼菲青霉菌培养。结果血清(1,3)-β-D-葡聚糖的阳性率为40.99%,PM血液培养阳性率为13.04%。血清(1,3)-β-D-葡聚糖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血液马尔尼菲青霉菌培养。结论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比血液培养更早、更灵敏地反映马尔尼菲青霉菌的早期感染,对及时诊治并发症,延缓或减慢疾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对早期诊断深部组织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 检测108例深部组织真菌感染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并对可疑感染标本进行培养.结果 正常对照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5.97±2.94)pg/mL,深部组织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深部组织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分别为(99.96±37.04 )pg/mL、(31.27±23.67)pg/m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t=18.49、7.70,P<0.05、P<0.05);深部组织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与深部组织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t=11,48,P<0.05).真菌培养法与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法对深部组织真菌感染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50%及74.07%,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法阳性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法(X2=30.13,P<0.01).结论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适用于早期诊断假丝酵母菌和曲霉菌引起的临床深部组织感染,可协助临床医生早期诊断用常规方法难以确诊的侵袭性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及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7例真菌培养阳性且结合临床确诊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有82例阳性,阳性率为94.25%,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65.0±21.25 pg/ml,阴性对照组为4.0±1.84 pg/ml。两组数据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方法具有早期、快速、简便、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的优点,可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中1,3-β-D-葡聚糖检测在肺部真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该院肺部真菌感染患者40例设为A组,细菌性肺炎患者40例设为B组,健康者40例设为C组,检测其血浆中1,3-β-D-葡聚糖含量。结果 A组患者血浆l,3-β-D-葡聚糖含量明显高于B组、C组,两者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中1,3-β-D-葡聚糖检测在肺部真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较大,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以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来诊断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价值。方法以G试验方法定量检测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合可疑并深部真菌感染的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比较其与真菌培养法的差异。结果 50例可疑深部真菌感染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经真菌培养阳性结果 26例,阳性率为52.0%;血浆1,3-β-D-葡聚糖测法阳性35例,阳性率70.0%,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法阳性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法(χ2=7.11,P〈0.05)。深部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为(83.64士31.85)ng/l,健康对照组浓度为(5.097±0.2548)ng/l,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结论利用G试验定量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方法简便,结果稳定,阳性率高,可用于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浆(1,3)-β-D-葡聚糖[(1,3)-β-D glucan,BG]对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80例临床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抽血作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同一时间抽取患者血液和留取患者的痰或中段尿标本进行真菌培养。结果:血浆(1,3)-β-D-葡聚糖的阳性率66.0%,真菌培养阳性率51%。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比真菌培养更早、更灵敏地反映深部真菌的早期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血清半乳甘露聚糖和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8年10月至2009年5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15例怀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住院患者,根据诊断标准确定是否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分别在不同临界值情况下计算血清半乳甘露聚糖和血浆(1,3)β-D-葡聚糖两试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后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不同临界值,两实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存在差异,其中血清半乳甘露聚糖和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验分别以0.5和20×10~3pg/L为临界值时,均得到较好的敏感度(分别为54.5%,63.6%)和特异度(分别为77.9%,69.2%),但阳性预测值较低(分别为20.7%和17.9%),阴性预测值较高(分别为94.2%和94.7%).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后敏感度提高至90.9%,特异度为52.9%.结论 血清半乳甘露聚糖和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均可用于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分别以0.5和20×10~3pg/L为临界值时可获得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二者联合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临床诊断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免疫抑制治疗过程中合并肺部感染的住院患者372例,根据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草案)(其中G试验不作为诊断标准),分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非侵袭性肺真菌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患者分为:确诊(18例),临床诊断(35例),拟诊(70例),将确诊和临床诊断患者作为病例组(53例),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非侵袭性肺真菌患者作为对照组(249例),分析两组1,3-β-D-葡聚糖的水平及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的诊断价值。结果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患者的1,3-β-D-葡聚糖水平明显高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非侵袭性肺真菌患者(P0.05)。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分析发现G试验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侵袭肺真菌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3),在1,3-β-D-葡聚糖=93.8 pg/ml时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65(95%置信区间0.56~0.73)、0.87(95%置信区间0.83~0.92)、0.70(95%置信区间0.64~0.81)、0.83(95%置信区间0.79~0.88)。结论 G试验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的含量。结果 IFI组与对照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45,P<0.01),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验灵敏度(85.7%)明显高于真菌培养方法的灵敏度(67.9%),且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验的阳性检出率(30.9%)也高于真菌培养方法阳性检出率(24.4%)(χ2=2.24,P<0.01),同时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验阴性预测值(95.3%)高于真菌培养方法(90.3%)。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可作为早期诊断IFI的检测方法之一,它比真菌培养方法诊断IFI性能更好。当连续监测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为阴性时,感染IFI的风险较低。但此方法仍存在一定缺点,应结合其他微生物诊断方法,才能获得及时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学创新》2015,(20):24-27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水平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呼吸内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119例作为真菌感染组,同期选取肺部细菌感染患者116例作为细菌感染组、健康体检者11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血浆(1-3)β-D-葡聚糖(G试验),以真菌培养法作为IPFI的诊断金标准,分析BALF G试验、血浆G试验及联合两者G试验的诊断阳性率、阴性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结果:真菌感染组BALF和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均明显高于细菌感染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细菌感染组与对照组BALF和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培养阳性99例,真菌培养阴性20例,其中真菌培养阳性者BALF和和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分别为(18.45±5.01)ng/L、(90.26±6.25)ng/L;明显高于真菌培养阴性者的(2.03±0.02)ng/L、(77.94±5.01)ng/L,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61、8.28,P<0.001)。BALF+血浆G试验对IPFI的诊断阳性率、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均明显高于单独BALF G试验和血浆G试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LF联合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检测操作简便、快速,且显著提高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阳性率、灵敏度和准确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肾病综合征患者检测血浆中细菌内毒素和(1,3)-β-D-葡聚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1年2月住院的肾病综合征患者42例,检测患者血浆中的细菌内毒素,并分析其与肌酐及尿素的相关性,分析(1,3)-β-D-葡聚糖对于肾病综合征患者真菌感染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内毒素与尿素及肌酐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928,P〈0.01;r=0.989,P〈0.01)。随着内毒素的升高,肾功能逐渐下降,(1,3)-β-D-葡聚糖对于肾病综合征患者真菌感染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3%、93.75%,远远高于其他两种诊断方法。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1,3)-β-D-葡聚糖和细菌内毒素的检测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汪艳  沈翠芬  夏森林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7):122-124+128
目的探讨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在早期诊断ICU肺侵袭性真菌感染(IF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入住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108例怀疑为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根据出院时临床诊断分为IFI组(42例)和非IFI组(66例),使用G试验检测两组患者入院当天的真菌(1,3)-β-D-葡聚糖浓度,并与传统的真菌培养方法比较。结果 IFI组G试验值为(78.7±32.1)pg/mL,明显高于非IFI组(9.6±4.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FI组患者中,G试验阳性率高达81.0%,高于真菌培养检验方法(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G试验诊断IFI的灵敏度为81.0%、特异度为92.4%、阳性预测值为87.1%、阴性预测值为88.4%,而真菌培养方法的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80.3%、阳性预测值为68.3%、阴性预测值为79.1%。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具有快速、准确、简易等特点,在ICU肺IFI早期诊断中具有较突出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l)的f}缶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疑似IFI患者100例,采用Fungitec-G试剂盒检测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以20ng/L为阳性界值,观察检测结果。结果确诊IFI患者血浆(1,3).B.D葡聚糖浓度为(29.6±10.4)ng/L,非IFI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为(13.1±6.7)ng/L,IFI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高于非IFI患者(P〈0.01)。Fungitec.G试剂盒检测敏感性为83.7%,特异性为89.4%,阳性预测值为85.7%,阴性预测值为87.9%。结论IFl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高于非In患者,且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均较理想,血浆(1,3)βp-D葡聚糖检测对于IFI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临床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检测(1-3)-β-D-葡聚糖和血培养,并对二者在侵袭性真菌感染诊疗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监测系统和BD-BACTEC9120全自动血培养系统,对我院临床各科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进行(1-3)-β-D-葡聚糖和血培养检测,对应用抗真菌药物有效的病例进行研究,分析两种检查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诊疗中的作用.结果 共收集到临床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且应用抗真菌药物有效的病例162例,其中(1-3)-β-D-葡聚糖阳性97例、血培养22例,阳性率分别为:59.9%、13.6%.结论 (1-3)-β-D-葡聚糖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中阳性率高于血培养,且阳性出现时间比血培养早,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在ICU侵袭性假丝酵母菌感染老年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7例假丝酵母菌感染老年患者(感染组)及5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感染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于入住ICU、体检时检测1,3-β-D-葡聚糖及PCT水平。结果感染组血清1,3-β-D-葡聚糖及PC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血清1,3-β-D-葡聚糖诊断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1;针对老年患者,1,3-β-D-葡聚糖最佳cut-off值为24.2ng·L-1,诊断敏感度为93.9%,特异性为81.6%;感染组PCT诊断AUC为0.832,针对老年患者,PCT最佳cut-off值为0.55ng·L-1,诊断敏感度为82.7%,特异性为80.9%;1,3-β-D-葡聚糖诊断效能优于PCT(Z=2.723,P=0.006,P<0.05)。感染组1,3-β-D-葡聚糖阳性检出率(89.36%)显著高于PCT阳性检出率(44.68%)(χ2=16.000,P<0.05)。结论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对老年患者假丝酵母菌感染诊断具有高度灵敏度与特异性,诊断效能高;PCT检测诊断效能低于1,3-β-D-葡聚糖,但也可辅助临床早期诊断侵袭性假丝酵母菌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血浆(1, 3)-β-D-葡聚糖检测对呼吸机相关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ICU进行有创机械通气48h以上, 临床确诊均为肺部真菌感染的34例患者作为试验组, 以33例无真菌感染的健康献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抽取静脉血做(1, 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 将试验结果与病原学诊断结果相比较, 计算G试验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结果 试验组患者血浆(1, 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有32例阳性, 血浆(1, 3)-β-D葡聚糖含量为96.10±12.31pg/ml;对照组患者血浆(1, 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有3例阳性, 血浆(1, 3)-β-D-葡聚糖含量为4.30±1.77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1, 3)-β-D-葡聚糖检测的敏感度与特异性为94.11%、90.90%;血浆(1, 3)-β-D-葡聚糖检测的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为91.43%、93.75%。结论 血浆(1, 3)-β-D-葡聚糖检测诊断呼吸机相关性肺部真菌感染具有快速、可靠等优点, 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1,3-β-D-葡聚糖在非血液标本中对放射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肺癌患者放疗后血液、气道分泌物、胸水中1,3-β-D-葡聚糖(1,3-beta-D-glucan,BG)表达差异。结果不同标本G试验检测结果对放射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诊断效能存在差异。血液标本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均最高;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最优为胸水标本。结论在G试验阳性判断阈值为≥10pg/mL的条件下,胸水和气道分泌物标本的G试验检测结果能够检测肺癌患者放疗后肺部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18.
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M)感染AIDS患者而引起的一种广泛性播散性感染.现就PM的发现和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临床实验室特征.方法 回顾56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者的实验室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者,外周血在沙氏琼脂培养基中马尔尼菲青霉呈酵母相(37C)或菌丝相(25℃);外周血细胞计数三系均降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CD4细胞显著减少(<50个/μL);T总淋巴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杀伤性T淋巴细胞均异常;肝功能受损患者(占63%),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升高,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结论 艾滋病中晚期患者如出现相关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特征,提示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清中(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松江分院2017年1月至12月间870例住院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真菌G试验)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β-D-葡聚糖试验的敏感度为73.2%,特异度为88.8%,阳性预测值70.8%,阴性预测值90.0%,(1,3)-β-D-葡聚糖试验与临床诊断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7.65,P 0.01)。结论血清(1,3)-β-D-葡聚糖试验方法快速简便,阴性预测值高。较传统真菌培养方法相比,具有取材不受污染,耗时短等优点,建议临床怀疑患者深部真菌感染时,同时开真菌培养及(1,3)-β-D-葡聚糖试验以提高临床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