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训  谢群仙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3):1703-1704
目的:探讨排粪造影对耻骨综合征诊断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科排粪造影248例,对其中28例耻骨直肠综合征的影像进行全面分析,主要测量耻骨直肠肌压迹、肛直角、肛上距等。结果: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典型X线表现:“搁架”征。结论:排粪造影对耻骨综合征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是简便而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对盆底疝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对盆底疝的诊断价值,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对50例正常人(对照组)及278例有排便困难、盆底沉重感患者(异常组)作了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检查,测量了盆底腹膜反折的位置.结果对照组肛直肠及盆底形态未见异常.异常组中,肛直肠形态异常者276例.盆底形态位置正常者124例,6例盆腔造影失败.盆底疝148例,其中112例直肠腹膜疝,22例间隔腹膜疝,11例阴道腹膜疝,3例网膜腹膜疝.盆底疝多伴随直肠粘膜脱垂及直肠套叠发生,不发生于盆底肌痉挛综合征患者.结论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是诊断盆底疝的可靠方法,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直肠排粪造影的方法及在排粪障碍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了临床上有排粪障碍的116例直肠排粪造影的X线表现,116例中男28例,女88例,年龄17~75岁,平均42.9岁.结果 直肠膨出(RC) 18例,直肠膨出(RC) 会阴下降(PD) 31例,盆底痉挛综合征(SPFS) 7例,直肠前壁黏膜脱垂(AMP) 3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RS) 1例,X线表现正常 24例.结论 直肠排粪造影是诊断排粪异常疾病的一种动静态结合的检查方法,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对指导临床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排粪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介绍排粪造影方法,报告160例造影结果。对照组52例中2例(385%)异常;排粪障碍组108例,仅18例(1667%)未见异常,提出了肛直角和肛上距正常测量值。报道主要异常X线表现。探讨了排粪造影检查对于肛管直肠部及盆底疾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149例经直肠排粪造影和耻骨直肠肌肌电图确诊为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经尾骨下正中切口行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术,术后观察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复查直肠排粪造影了解其影像学变化。结果 手术后排便困难均得到完全缓解,肛门坠胀或疼痛有15例未完全消除,但程度明显减轻;直肠排粪造影显示耻直肠肌压迹消失。结论 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术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方法简便,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便秘患者与正常人排粪造影的X线表现,并分析便秘的原因。方法:对109例便秘患者及55例正常人进行排粪造影检查,分别在静坐、力排时对肛直角、肛上距、肠耻距、直肠骶前间隙、直肠前突深度进行测量,并观察直肠黏膜相及有无直肠黏膜脱垂及直肠内套叠。结果:便秘患者组异常表现出现率高于正常人组,经统计学分析,盆底痉挛综合征、会阴下降、内脏下垂、多种功能性出口梗阻异常有显著性(P〈0.05),而轻、中度直肠前突及直肠黏膜脱垂及直肠内套叠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109例便秘患者组中,盆底痉挛综合征出现率男组(15/29)高于女组(11/80),多种功能性出口梗阻异常并存出现率男组(2/29)低于女组(44/8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排粪造影异常表现也可在正常人中显示,盆底痉挛综合征可能是男性患者便秘的主要原因,多种功能性出口梗阻异常并存可能是女性患者便秘的主要原因;直肠前突、直肠黏膜脱垂、直肠内套叠等单独出现,特别是程度较轻时,并不能导致便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排粪造影对直肠前突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0例直肠前突患者进行排粪造影检查。女性89例,男性21例,年龄20-82岁,平均38.5岁。病史在1个半月-40年。主要临床症状:均有排便困难,排便时间明显延长,伴有肛门坠胀,有排便不尽感,粪便条变细,合并痔疮。排粪造影是给病人服泻剂清除积粪,造影剂为75%(W/V)硫酸钡混悬液400- 600ml,灌肠至降结肠远段,病人侧坐在排便装置上,在X线电视下作动态观察、摄片。结果通过对110例患者排粪造影检查, 发现有直肠前突75例、直肠黏膜脱垂25例、直肠内套叠16例、盆底痉挛综合征12例、耻骨直肠肌肥厚15例、会阴下降12例,以上症状多数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时出现。结论排粪造影对直肠前突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149例经直肠排粪造影和耻骨直肠肌肌电图确诊为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经尾骨下正中切口行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术,术后观察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复查直肠排粪造影了解其影像学变化.结果手术后排便困难均得到完全缓解,肛门坠胀或疼痛有15例未完全消除,但程度明显减轻;直肠排粪造影显示耻骨直肠肌压迹消失.结论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术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方法简便,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排粪造影及其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排粪造影对出口梗阻性便秘具有独特诊断价值。方法使用专用排粪桶,通过数字胃肠机下选择点片,应用医学影像存档传输系统(PACS),利用该系统的测量功能量出肛直角、耻尾线肛上距、耻尾线乙状结肠距,还可对直肠前突的患者测出囊袋的深度、宽度等。结果2年来共发现阳性病例96例,其中直肠前突(RC)46例,约占47.9%;会阴下降综合征(PS)32例,约占33.3%;直肠粘膜脱垂(BMP)3例,约占3.1%;盆底痉挛综合征(SPFS)12例,约占12.5%;肠疝(EC)3例,约占3.1%。结论排粪造影对出口梗阻所致的顽固性便秘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数字胃肠机排粪造影对出口梗阻性便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便秘患者用数字胃肠机作排粪造影检查,观察并测量患者静坐、提肛及力排时肛直角、肛上距、乙耻距、骶直距及肛管长度。结果:数字胃肠机获取图像优良,相关解剖结构及标志点显示清晰,测量准确。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出口梗阻,表现为直肠前突、会阴下降、直肠粘膜内套叠及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征等,常为多种功能性疾病并存。结论:数字胃肠机作排粪造影检查,可准确显示肛管直肠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对出口梗阻性便秘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会阴下降综合征(DPS)首先是由Parks在研究直肠脱垂时提出的,它是一种盆底肌肉失调性疾病。最初为放射学诊断,即在正常时,上端肛管恰在耻骨联合与尾骨连线处,强忍时肛上距不超过2.5cm,若超过2.5cm,则为会阴下降。目前临床上也是用此标准进行诊断的,但这个诊断标准必须借助放射学诊断(即排粪造影),若不具备排粪造影条或病人不接受排粪造影检查,那么在诊断本病时,  相似文献   

12.
功能性出口梗阻的排粪造影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经排粪造影查出的61例出口梗阻患者。无症状组20例,报告了肛直角、肛上距的正常值为:肛直角静坐时94.75±12.4度,力排时126.9±15.6度;肛上直角静坐时男≤31mm,女≤34mm。分析了引起出口梗阻的主要功能性改变的x线表现及病理机理,其共同特点是各种病变均造成肛直肠狭窄、阻塞而致排便出口梗阻。提出了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各分为三度:直肠前突8mm~15mm为轻度,16mm~30mm为中度,>30mm为重度;直肠内套叠深度<10mm为轻度,11mm~20mm为中度,21mm~30mm为重度。  相似文献   

13.
李光辉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8):924-925
排粪造影能对直肠肛门部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特别是功能性病变所致的长期顽固性便秘作出明确诊断”。我院自2003年4月-2007年10月间,对36例顽固性便秘进行排粪造影检查,共检出直肠前突32例,耻骨直肠肌肥厚5例,直肠黏膜脱垂3例,乙状结肠疝2例,会阴下降1例。通过对以上疾病的总结,我们认为对顽固性便秘(出口梗阻型)的诊断,排粪造影检查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仿真排粪造影对PPH手术治疗直肠粘膜滑脱的指导意义。方法:对近1年来仿真排粪造影确诊直肠粘膜中、重度滑脱病人指导PPH手术切除范围,半年后仿真排粪造影复查。结果:60例病人排便功能障碍消失,仿真排粪造影复查未见异常影像学征象。结论:仿真排粪造影对PPH治疗直肠粘膜滑脱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铭 《中国医药导刊》2012,(12):2057-2058
目的:探讨仿真排粪造影对正确诊断直肠粘膜滑脱的重要意义。方法:对近1年来主诉排便困难、有排便不净感患者行传统排粪造影及仿真排粪造影X线检查。结果:376例经仿真排粪造影诊断为直肠粘膜滑脱导致排便功能障碍。结论:仿真排粪造影对正确诊断直肠粘膜滑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CT结直肠三维蕈建评估盆底结构和功能的方法学,并评估其可行性.方法 对19名健康志愿者(男8名,女11名,平均年龄42.8岁)行排粪造影和CT结直肠重建两项检查,分别在两项检查所得影像上对肛直角等参数进行测量.结果 在健康人中,CT重建技术测得的肛直角(例如ARA-a)均值静息时为(101±13)°,提肛时(83±12)°,力排时(124±13)°;肛上距均值静息时为(10±6)mm,提肛时(中位数)为-2(-8~3)mm,力排时(27 ±11)mm;肛管长度均值静息时为(29±7)mm,提肛时(39 ±8)mm,力排时(22 ±5)mm.上述参数在提肛或力排时的变化趋势与排粪造影相同(均P>0.05).静息、提肛或力排时测得的肛直角、肛管长度,在排粪造影和CT重建两种方法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T重建测得的静息、提肛或力排时的肛上距显著小于排粪造影测得的相应数值[(31 ±11)mm、18(-1~26)mm、(50 ±12)mm,均P<0.01].排粪造影和CT重建两种方法在反映同一受试者力排时肛直角变化(r=0.315、0.361,均P>0.05)或盆底下降程度上(r=0.420,P>0.05)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较差.结论 CT结直肠重建可帮助评估排便功能与结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稠、稀钡两种造影剂对两咎肛直肠功能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0例有肛直肠症状,如排便困难、便秘患者用稠、稀钡两种造影剂作比较研究。结果:142例表现异常,8例表现正常。142例排便造影的异常表现为:直肠粘膜垂51便,直肠套叠17例,直肠前突16例,盆底痉挛综合征27例,会阴下降综合征27例,稠、稀钡诊断不一致4例。结论;稠钡对诊断肛直肠功能性疾病比稀钡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根据 1990年全国便秘诊断标准 ,我院对大便困难、便秘、解不尽伴肛门会阴区坠痛等临床状症的 90例病人行排粪造影检查 ,共发现 10种肛门出口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功能性或器质性异常。本院经排粪造影诊断直肠后突 8例 ,全部合并有耻骨直肠肌肥厚或直肠粘膜内套迭。我们认为直肠后突为耻骨直肠肌肥厚或直肠粘膜内套迭造成排粪出口梗阻后随着直肠内压力反复增加而引起的一种继发性改变。 8例经肛肠外科行耻骨直肠肌部分切断松解和直肠粘膜下硬化剂注射后 ,复查排粪造影 ,直肠后突基本消失。本文就直肠后突的 X线诊断标准及分度方法 ,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9.
经直肠闭式修补术治疗直肠前突便秘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 992年以来 ,采用经直肠闭式修补术治疗 1 2例直肠前突便秘病人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 2例均为已婚女性 ,经产妇 ,年龄35~ 6 1岁 ,平均 43.5岁 ,病程 2~ 1 8年 ,平均 6年。主要临床表现为排便困难 ,数日 1次 ,甚至需泻药、灌肠或手助排便 ,常伴有肛内坠胀 ,排便不尽感等。肛直肠指诊在直肠前壁触及囊袋突入阴道内 ,作增加腹压或排便动作时直肠前突明显 ,直肠壶腹部存积较多粪便 ,其中 7例作排粪造影 ,证实为直肠前突 ,1 0例合并肛门其它疾病 ,如直肠粘膜内脱症、痔、肛裂、肛瘘等。2 治疗方法2 .1 术前准备 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治疗中重度直肠前突的手术方法。方法:对30例经排粪造影诊断为中重度直肠前突的患者,采用经阴道后壁修补直肠前壁和直肠阴道膈,紧缩阴道后壁的三重修补方法。结果:经术后临床观察和排粪造影证实,痊愈23例,有效6例,无效1例。结论:经阴道后壁三重修补治疗中重度直肠前突,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