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经颅至眶部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及解剖参数,为临床手术入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应用10例成人头颅湿标本,在放大5-20倍显微镜下,对眶内手术入路进行显微解剖分析及测量。结果内侧入路是经上斜肌与提上睑肌之间的间隙,经此入路可切除眶尖区内侧病变。中央入路是经提上睑肌与上直肌之间的间隙,根据额神经牵向内侧还是牵向外侧分为两种术式;经此入路可行眶内段视神经中段病变的切除。外侧入路是经上直肌与外直肌之间的间隙,根据眼上静脉牵向内侧还是外侧也分为两种术式,经此入路可切除眶尖区上、下、外侧部及眶上裂区病变。结论3种手术入路为经颅至眶部手术避免损伤神经血管提供了显微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腿远端前内侧入路在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1)纳入2016年8月-2017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MRI室双侧大腿中下段MRI资料20例40侧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2~59岁,MRI均未见明显异常。扫描范围:自股骨内侧髁水平线(0 cm处)起,至其上方18.5 cm;扫描层厚5 mm、层间距15 mm,共10个扫描层面(Ⅰ~Ⅹ层面)。应用我院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测量各扫描层面上前内侧手术入路(预计手术的前进路线)与股动脉之间的最短距离。(2)在1具成年男性新鲜尸体标本上,模拟股骨远端骨折前内侧手术入路内固定物置入过程,同时对该入路涉及解剖层次与结构进行应用解剖观察。结果 (1)20例40侧受检者MRI测量:前内侧入路与股动脉之间最短距离测量值左右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合并统计。分析显示,该间距测量值在Ⅰ~Ⅹ层面的分布规律总体呈中间小两头大、上端小下端大的趋势,其最大处位于股骨内侧髁水平线0 cm处(Ⅰ层面)为46.72~49.47(48.02±0.84)mm,其最小处位于股骨内侧髁水平线上方10~10.50 cm范围内(Ⅵ层面)为23.34~25.05(24.35±0.52)mm,手术入路与股动脉间有足够的安全间距。(2)尸体标本模拟手术:股骨远端骨折前内侧手术入路内固定物模拟置入过程顺利,手术操作未侵扰到股血管和股神经及其分支;应用解剖观察证实,该手术入路可沿肌间隙进入,周围解剖层次及结构显露清楚。结论 大腿远端前内侧入路应用于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安全可行,这是对传统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良好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改良股前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福尔马林防腐成人下肢标本12例,解剖观察大腿下段前外侧的主要肌肉、韧带的分布;采用改良前外侧手术入路,测量该入路相关的神经、血管走行特点。 结果 改良股前外侧入路可充分显露股骨远端,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不损伤髂胫束并减少了对股四头肌的损伤,有效地保护了伸膝装置。 结论 改良股前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具有安全,损伤较小,暴露充分等优点,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微创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体表定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观察30侧成人臀区标本, 以同侧股骨大转子外侧缘最突出点(A点)与髂后上棘沿髂嵴向前3.0 cm处(C点)作连线,A点与C点连线的中点处为B点,A、B两点连线即为所设计的长8.0 cm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后外侧入路切口。了解臀上动、静脉、神经与臀下动、静脉、神经及坐骨神经和微创后外侧入路切口的解剖关系。结果:臀上神经及臀上动、静脉在梨状肌上孔处距切口的距离为(3.69±0.79)cm,臀下神经及臀下动、静脉在梨状肌下孔处距切口的距离为(5.83±1.21)cm,坐骨神经在梨状肌下孔以下距切口最近距离为(4.09±0.66)cm。结论:微创后外侧入路切口可有效避开重要神经血管,解剖学骨性标志定位简捷。  相似文献   

5.
经颅海绵窦手术的显微外科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研究额颞眶-颧弓入路中,海绵窦的不同切开方法对其显微结构的显露,为海绵窦病变的直接手术提供安全手术入路。方法:10例成人头颅标本,采用经额颞眶-颧弓开颅,在显微镜下对海绵窦的侧方硬膜外,侧方硬膜下,及上方入路进行解剖学观察。并对16例海绵窦病变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外侧硬膜外入路可用于显露三叉神经第2、3支,三叉神经节,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后垂直段,外展神经及岩骨颈内动脉水平段;侧方硬膜下入路可用于显露海绵窦外侧前下,后上静脉间隙,以及所有走行在海绵窦内的颅神经和海绵窦内颈内动脉水平段;上方入路可用于显露海绵窦内侧、外侧及后上间隙,海绵窦内ICA水平段、前膝、前垂直段及床突段的内侧面,以及垂体的外侧面。结论:依据海绵窦内病变的位置不同,在额颞眶--颧弓入路中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切开海绵窦,既可安全地显露病变,又可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相似文献   

6.
臂后侧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为臂后侧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2 0具尸体标本上对臂后侧手术入路有关的血管、神经进行解剖观察。结果 :桡神经在肱骨内上髁上方 (18.2± 0 .4)cm ,臂后中线鹰嘴上方 (13 .9± 1.3)cm ,肱骨外上髁上方 (8.4± 1.4)cm跨过肱骨后面。桡神经在桡神经沟以上发出肱三头肌长头支、肱三头肌内侧头—肘肌支、内侧头支和前臂后皮神经 ,在桡神经沟内发出肱三头肌外侧头支。肱三头肌内侧头—肘肌支走行于臂后中线的稍外侧 ,于臂后中线的稍内侧切开肱三头肌内侧头可避免损伤该神经。结论 :①肱骨后面中下部骨面宽阔而平坦 ,可放置各种类型的钢板 ;②肱骨下段后面无重要的血管、神经 ,手术较安全 ;③臂后侧手术入路适合于肱骨中下段骨折等手术处理。  相似文献   

7.
刘泉  叶斌  周建生  苗华 《解剖与临床》2006,11(3):152-153
目的:为股骨前外侧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6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按股骨前外侧手术入路对股外侧肌神经和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走行和毗邻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股外侧肌神经恰位于股骨前外侧入路切口的深面,横跨股骨干,与旋股外侧动静脉的降支伴行,在距髂前上棘(149.6±105.4)mm、耻骨结节(136.8±113.2)mm处分支进入股外侧肌。结论:行股骨前外侧入路显露股骨上1/3时,用缝线标志或用橡皮筋牵拉股外侧肌神经及其伴行的旋股外侧动静脉降支至一侧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8.
朱成  周钟阳 《解剖与临床》1999,4(4):245-246
远外侧经髁入路又称枕下远外侧入路,最外侧经扰骨髁——颈结节入路,枕下后外侧入路等。脑干腹侧,枕骨大孔区前缘及颅颈交界区肿瘤手术难度很大,而远外侧经髁入路能够更好地显露和切除斜坡下端和扰骨大孔前缘的肿瘤,从而减轻对小脑和脑干的牵拉。 1.历史回顾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枕下远外侧经枕髁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例共10侧正常人头颅标本上模拟枕下远外侧经枕髁入路逐层解剖和观测到达枕骨大孔区腹外侧。结果:应用此入路切除部分枕髁后可满意暴露枕骨大孔区腹外侧而对重要的神经血管的损伤最小。结论:正确的头位和切口设计、向外侧充分切除骨质、椎动脉内移、乙状窦外牵、上二条齿状韧带的切断及妥善保护重要的神经血管等是应用此入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肱骨中下段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多以前外侧入路为主,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一些具有显微外科技术的医院开始尝试内侧切口入路,但对其安全性及疗效报道少见。目的:评价肱骨中下段骨折内外侧入路内固定物置入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骨科中心收治的68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根据切口入路分为前外侧入路组33例和内侧入路组35例。通过Gross方程比较2组失血量,并对2组治疗后并发症及肩肘功能恢复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随访12-18个月,X射线示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前外侧入路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6.9±3.9)周,内侧入路组为(15.5±2.2)周;肩关节Neer系统评分前外侧入路组(86±5)分,内侧入路组(84±4)分;肘关节Mayo系统评分前外侧入路组(78±7)分,内侧入路组(81±8)分。内固定后前外侧入路组有3例、内侧入路组有1例出现桡神经支配麻木,腕背伸乏力,3个月后自行恢复,无骨不连及慢性骨髓炎等并发症的发生。2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选择内侧入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临床用于肱骨近端骨折的常用入路主要有两种:前内侧入路、肩峰下前外侧入路,然而现有的手术入路存在一定局限性。 目的:分析臂部前外侧腋神经与肱骨上段及三角肌前、中亚部的解剖关系,为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寻找新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解剖12具成人(男7例,女5例)防腐上肢标本20侧,了解腋神经前支在三角肌前、外亚部中的走行,比较经过两亚部时跨越肌缝的神经分支形态。完成初步数据收集后,进行尸体上模拟复位内固定实验。 结果与结论:腋神经前支横向行走于三角肌肌腹深面中上1/3水平,距离肩峰外下缘(6.0±1.3) cm,前亚部仅有1支一级神经支支配,两亚部间为一连续的乏血管横越的肌缝,肌缝位于肩峰前角向下的延长线处,肉眼观为一白色结缔组织条带,腋神经通过肌缝时无分支,游离后跨缝段长度均大于1 cm,放置钢板后腋神经张力不高。通过肩峰下三角肌前、中亚部肌缝入路,显露腋神经支配前亚部的一级神经支并进行分离保护后,可以向下延伸切口,能够安全地暴露上段肱骨,在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和金属植入物内固定等操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极外侧经髁入路的临床应用提供翔实的显微解剖学资料和参数,以利于术中重要血管、神经结构的识别和保护。方法 在10例干性颅骨标本上,对本入路相关的骨性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和拍照。模拟极外侧经髁入路,对10例尸头标本进行显微解剖,并对入路相关的重要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和拍照,尤其关注枕下段椎动脉的识别和保护及枕髁的安全磨除。结果 本入路涉及众多的肌肉、血管、神经结构,它们的关系复杂;枕下段椎动脉行程曲折。结论 观察和测量的结果有助于术中重要血管、神经结构的识别和保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解剖学观察肱二头肌腱和前臂内、外侧皮神经之间的解剖位置关系,为肘关节前方入路手术切口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解剖30例成人肘关节标本,均无外伤、畸形、肿瘤、骨折。其中新鲜冰冻标本8例(性别不详,左5例、右3例),经10%甲醛溶液浸泡的标本22例(男12例、女10例,左11例、右11例)。仔细观察肘关节前方的肱二头肌腱和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并测量前臂内、外侧皮神经穿出深筋膜的位置,及其与肱二头肌肌腱之间的解剖位置关系。结果 前臂外侧皮神经走行于肘关节的前方偏桡侧,与肱二头肌腱相毗邻,在肱骨外上髁平面下方(20.5±2.5)mm处穿出深筋膜,穿出点与肱二头肌腱桡侧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2.6±0.9)mm;前臂内侧皮神经沿肱动脉下行,在肱骨内上髁上方约5 cm处穿出深筋膜,在肱骨内上髁平面处,后支与肱二头肌腱尺侧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为(33.1±2.7)mm。两者之间的安全宽度约为40 mm。结论 距肱二头肌腱两侧缘之间约40 mm的宽度为肘关节前方入路的相对安全区域,以肱二头肌腱为参照设计切口,可以减少医源性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避免血管神经的损伤,是海绵窦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外侧入路操作方便,暴露较好,经Parkinson's三角或眼神经与动眼神经之间可较好地暴露海绵窦外侧间隙和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分支,但海绵窦外侧壁的组成、神经的排列关系都很复杂,在形态学上还有不少争议。上方入路可较好地显露垂体的外侧面、前后海绵间窦和岩上、岩下窦的开口以及基底静脉丛。下方入路,特别是沿颅中窝底的硬膜外入路便于在颈内动脉岩内段阻断海绵窦的动脉血流。内侧入路便于显示海绵窦的内侧间隙,但操作不便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对肱骨中下段骨折主要采用复位内固定治疗,内固定入路方式主要有3种:前外侧入路(包括改良上臂前外侧入路)、后侧入路以及内侧入路。目前临床对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修复入路一直存在争议。 目的:对比加压钢板及螺钉前外侧入路与内侧入路内固定修复肱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90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前外侧入路加压钢板及螺钉置入内固定,试验组行内侧入路加压钢板及螺钉置入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发症以及肩关节和肘关节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内固定后术中失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和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切口感染、骨不连、慢性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提示内侧入路与前外侧入路加压钢板及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肱骨中下段骨折效果相当,且前者术中失血量更少,可有效弥补传统修复方案的部分缺陷,可以考虑作为肱骨中下段骨折内固定的修复入路方式之一。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远外侧经枕髁手术入路防止椎动脉损伤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远外侧经枕髁入路手术保护椎动提供较详细的解剖资料。方法:应用20具(40侧)成人尸头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寰椎横突、第2颈神经前支、肩胛提肌、椎动脉周围静脉丛、头外侧直肌为确认第2、3段椎动脉的重要标志。寰、枢椎横突孔间距左侧为(15.3±1.6)mm,右侧(15.8±2.2)mm;枕骨大孔后缘中点距椎动脉入硬脑膜口处左侧(21.6±2.0)mm,右侧(21.5±2.0)mm;椎动脉于寰椎后弓上方向后呈弓形弯曲,其外侧跨度左侧(17.9±3.2)mm,右侧(17.7±3.2)mm;内侧跨度左侧(9.8±2.5)mm,右侧(9.8±2.2)mm;向后距椎板高左侧(7.4±2.3)mm,右侧(6.3±3.3)mm。结论:熟悉椎动脉第2、3、4段的毗邻关系及解剖标志,对保护椎动脉、安全地施行远外侧经枕髁入路手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与显微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行颅颈交界区手术中,枕髁磨除前后的解剖观察范围,并分析枕髁磨除的意义。方法 纳入10%甲醛固定的5例(10侧)成年国人尸头标本,动静脉分别以红、蓝乳胶灌注,其中男3具、女2具,年龄58~70岁、平均61岁。模拟远外侧手术入路:取乳突后“S”形切口、枕髁后微骨窗开颅,分别在显微镜和神经内镜下操作,观察磨除枕髁前后镜下术野显露的解剖结构,测量并计算延髓腹外侧的显露面积,对比2种手术入路的观察范围。结果 显微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可显露成人尸头标本后组颅神经、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枕髁磨除后扩大了对椎动脉、舌下神经、延髓侧方及腹侧的显露。神经内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通过面听-舌咽神经间隙、舌咽-迷走神经间隙、迷走-副神经颅根间隙和副神经脊髓根腹侧间隙,可观察后组颅神经、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脑干侧面及腹侧面;磨除枕髁前、后内镜下延髓腹外侧显露面积分别为(331.0±6.6)mm2和(464.7±10.6)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99, P<0.001);磨除枕髁前、后显微镜下延髓腹外侧显露面积分别为(205.8±9.6)mm2和(329.1±6.7)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7, P<0.001);磨除枕髁前、后内镜下延髓腹外侧显露面积均大于显微镜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18、64.62, P值均<0.001);内镜磨除枕髁前与显微镜磨除枕髁后的显露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 P=0.137)。结论 远外侧锁孔入路磨除枕髁后神经内镜与显微镜2种手术方式均能增加延髓腹外侧的显露面积;神经内镜远外侧锁孔入路不磨除枕髁即可获得良好的、与显微镜远外侧锁孔入路磨除枕髁后相似的显露范围,对脑干腹侧面、椎动脉、基底动脉等深部结构的显露更具优势,临床手术中可免于磨除枕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导航联合内镜辅助远外侧入路的可行性及对颅颈交界区腹侧解剖学特点的观察。 方法 对6例(12侧)尸头标本模拟远外侧入路,分别用显微镜、0度和30度内镜观察,随后磨除后内侧1/3枕髁和颈静脉结节,再次用显微镜观察(其中内镜下观察和磨除颅底骨性结构均在导航引导下完成),比较这四种方式对颅颈交界区腹侧显露的差异。 结果 导航联合内镜能够通过面听神经、后组颅神经组成的上、中、下3个间隙近距离观察颅底结构,还能观察被颈静脉结节和枕髁遮挡的神经血管,与远外侧经髁入路显露范围相似。 结论 在内镜和神经导航辅助下,远外侧入路能够良好的观察颅颈交界区腹侧的神经血管结构,避免磨除颈静脉结节和枕髁,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LISS钢板治疗股骨髁间C型骨折的手术方法并分析其疗效。方法对2007年2月~2009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18例股骨髁间C型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2例,女6例;年龄21~76岁,平均44.3岁。均采用仰卧位经股骨下段外侧入路、LISS钢板内固定术式。结果本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个月~31个月,平均16个月。根据膝关节HSS评价标准,优10例,良5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达88.9%。结论仰卧位经股骨下段外侧入路、LISS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股骨髁间C型骨折的有效方法,能提供微创和坚强的固定,允许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对36例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术后均得到10~32个月,平均12.5个月的随访.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疗效评定依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标准:本组优20例,良12例,可4例,优良率88.9%.结论:采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进行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其操作简便,固定可靠,适用于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