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健康度炎夏     
夏日养生要诀:清躁解热。夏季的特点是躁热,“热”以“凉”克之,躁以静驱之,故曰清躁解热乃夏日养生要诀。祖国医学认为,老年人夏季养生重在“养阳”。所谓“春夏养阳”就是要求人们顺从自然界春主升,夏主长的规律,重视保养阳气,以达到健康延年的目的。一般来说,春夏温热,人体阳气活动旺盛,阴津往往容易随汗液外泄而耗伤,人们为了适应这种气候变化,比较注意养护阴津,但往往忽视了养护阳气。精神宜清静夏季高温,人们极易感到困倦、疲惫、易怒、烦躁,此时人体代谢旺盛,交感神经兴奋,所以人的精神处于“高昂”状态。要保持心态平静,首先自身调…  相似文献   

2.
<正>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理论,各家注解纷云,意见也不甚统一,其具代表性的有: 一主阴阳有余说,以饮食之寒温泻其有余。王冰说:“春食凉,夏食寒,以养子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二为阴阳不足说,主张适四时而补其不足。张介宾云:“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姚止庵谓:“不知春夏者阳  相似文献   

3.
郑雪霞  刘敏莹  刘小宝  林昌松 《新中医》2020,52(23):184-185
通过简介六位医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和学说,并以王冰所主“春食凉,夏食寒,秋食温,冬食热”为指导,从天人相应和中医圆运动试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引以王冰的阴阳相制观点,分析张仲景两首临床常用方剂小柴胡汤和半夏泻心汤的用意,从新的角度理解张仲景的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4.
1阴阳篇 冬春养阳,夏秋养分阴。阴阳,宇宙万物之根。天之阴阳不平,自然灾害发生,人间时疫流行。人之阴阳不平,疾病发生。冬春病在阳,夏秋病在阴。冬春养阳,夏秋养阴。寿至天年。  相似文献   

5.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历代医家对此看法不一。有从饮食寒热解者,如王冰谓:“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有从保养人体阳气阴气解者,如张志聪曰:“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面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后世医家还有从药物寒热解者,有人主张夏天用寒药,有人主张夏天用热药,使人无所适从。细读经文,这些认识都只讲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一个侧面,唯有高士宗的注释最为贴切,他说:“夫四时之太少阴阳者,乃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  相似文献   

6.
肖小惠 《光明中医》2012,27(4):806-807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见夏季养阳之重要性,根据夏季“养阳”、“养心”、“养神”的原则,主要养生方法包括精神和饮食调养,起居、运动、药物、防病保健等.  相似文献   

7.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指导四时养生的重要法则,历代医家各抒己见,莫衷一是。综观文献,概括而言,对其认识的主要观点有如下几种。1.王冰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宜食寒凉以制其阳亢,秋冬阴盛,宜食温热以抑其阴盛。此系从饮食上顺其阳热阴寒的一种方法;2.张介宾提出阳为阴之根,阴为阳之基。春夏养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秋冬养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3.高世栻注释的精神,是以春夏顺其生成之气即为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为养阴;4.张志聪解析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当养其内虚之阴。笔者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养”字应作“顺”解。“养阳”、“养阴”,即顺阳、顺  相似文献   

8.
《内经》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以达到“养生、却病、延年”之论,而临床实际证明,“养法”较多,甚至有与之相反的观点,如何“养”则成为整个养生的理论精髓所在。本文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发,以三因制宜角度,探讨如何“养”的问题。认为“养”有法则且相对固定,而并非适合所有个体。“养”是一种个体化的中医实践,是中医千百年来生命力旺盛的基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宜因时、因地、因人而养。  相似文献   

9.
<正> 读贵刊一九八一年第四期所载傅贞亮同志《中医成语选释》一文,深受启发。然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之解释,笔者赞同其部分观点,而不敢完全首肯。今本“百家争鸣”之旨,直抒管见,以就正于傅同志与医界同道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字面意思:养,保养也。春夏宜保养阳气,秋冬宜保养阴精。如何保养?历代不少注家认为:“春食凉,夏食寒,  相似文献   

10.
阳气为重 保养为先:———赵冠英教授学术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冠英教授认为人以阳气为重,医以养阳为先,十分重视保养阳气。本文从“阳伤当温”、“阳弱当养”、“阳遏宜通”、“阳陷当升“、“阳亢宜潜”等5个方面具体介绍越氏的养护阳气之法。  相似文献   

11.
罗致强教授防治冠心病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琼  金明华  罗致强 《新中医》2000,32(10):9-10
罗致强教授根据自己数10年的临床经验和体会,运用《素问》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提出对冠心病的中医防治方法。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蕴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倡导以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调摄阴阳,养生防病,即以预防为主的思想。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可以表现为一年四季中的同步相应,伴随四季的寒暑变化,人体的阴阳之气有盛衰、升降的区别。如李 《医学入门》有“人之气血,春升、夏浮、秋降、冬沉,应周天之定序,配四时之常度”,《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有“春生夏长,秋收冬…  相似文献   

12.
试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彤  江培春 《光明中医》1999,14(5):8-1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历代医家,对其注释众说纷纭,括之,有的理解为“春夏用辛热方药回阳,秋冬用寒凉方药养阴”(《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也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有的认为“春温夏热,元气外泄,阴精不足,药宜养阴;秋凉冬寒,阳气潜藏,勿轻开通,药宜养阳”(《神农本草经疏》)。笔者难于苟同,略陈管见,就正于同道。1 “养”者保养也《内经》中所论之“养”,含义广泛。有“摄养”、“保养”之论,《素问·灵兰秘典论》:“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有“调养”、“调治”之说。《素问·五常政大…  相似文献   

13.
赵冠英教授认为人以阳气为重,医以养阳为先,十分重视保养阳气。本文从“阳伤当温”、“阳弱当养”、“阳遏宜通”、“阳陷当升”、“阳亢宜潜”等5个方面具体介绍赵氏的养护阳气之法。  相似文献   

14.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经文曰:“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指未病先防,对此代无异议,但其具体理解,则见仁见智,不尽相同。王冰从阴阳互根,举食寒食温以说明。张介宾也注曰:“圣人春夏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而本文则另解谜面,认为春夏之“调神”措施即是养阳,秋冬之“调神”措施即为养阴。  相似文献   

15.
纠正阳虚的治疗方法 ,统称为扶阳。扶阳之法 ,不外乎养阳、通阳和温阳三个方面。笔者就个人解悟 ,对《伤寒论》中扶阳法的运用阐述于下。1 养 阳所谓养阳 ,就是消除或减少损阳耗阳的各种因素 ,以达到纠正阳虚的目的。《伤寒论》中的养阳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1 祛寒邪寒能伤阳 ,有寒必当祛之 ,寒去则阳无伤损之因而得养。《伤寒论》中对寒邪束表而伤表阳者用麻黄剂发表散寒以养阳 ,主方有麻黄汤、大小青龙汤、葛根汤、麻杏石甘汤等。如第 5 5条 :“伤寒 ,脉浮紧 ,……麻黄汤主之。”“伤寒”是病因 ,“脉浮紧”是寒邪束表 ,表阳被伤 ,腠理…  相似文献   

16.
江培春  朱彤 《陕西中医》2005,26(11):1262-1263
笔者重温“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发现,历代医家对其注释纷纭。括之,不外如下两种。其一理解如“春夏用辛热方药回阳,秋冬用寒凉方药养阴”。(《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第四期,“也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其二认为如“春温夏热,元气外泄,阴精不足,药宜养阴;秋凉冬寒,阳气潜藏,勿轻开通,药宜养阳。”(《神农本草经疏》)。笔者以为,以上诸贤多有偏彼。略陈管见,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7.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该篇主要是以论述养生之道及宣扬“治未病”的思想为主。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八字更被历代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自然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因此,春季养生必须顺应春令阳气自然升发舒畅的特点,以养阳为要务。同时,特别注意要“防风”。中医养生学家认为,春季养生当注重以下四原则:  相似文献   

19.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历来争议不断。本文基于《黄帝内经》崇阳思想和“人与天地相参”理论提出人以阳气为本,阳气具有节律性,四季应以养护阳气为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以归纳为春夏养阳于阳分、秋冬养阳于阴分。该理论实质上是《黄帝内经》依据崇阳思想,在“人与天地相参”学术理论体系框架下提出的四季调理人身阳气的基本原则,其目的在于通过调节阳气使人与自然界相应,以维护人体阴阳平衡。在临床应用上,本文提出四季养阳尤重脾胃,平素宜服甘温之品,在治疗季节性情感障碍时应当重视调整中焦之阳气,同时还提出了平人四季日常养阳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0.
黎健  张永树 《中国针灸》2006,26(5):349-351
张永树从医40余年,在学术上形成了“养阳育阴、通调督任、灸刺并重、针药结合”的学术观点。本文就“养阳育阴”在手阳明大肠经穴的临床应用做了总结,手阳明大肠经穴具有养阳、生津、通腑的作用,临床应用时辨证准确则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