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病因、病理、证治几方面,对《伤寒论》的寒厥、热厥、气厥、痰厥、脏厥、蛔厥以及寒热错杂厥进行扼要阐述,同时对有关类似证进行鉴别。《伤寒论》之厥证不同于内科疾病中猝然昏倒而多能苏醒的"厥证"。  相似文献   

2.
厥证是常见的严重病证,早在《内经》成书之前已有记述,如公元前五世纪扁鹊曾用针灸、药熨、汤剂等治好了虢太子的尸厥证。《内经·厥论篇》对厥证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后世医家又作了大量的补充论述。考《内经》有暴厥、寒厥、热厥、煎厥、薄厥、大厥、尸厥等;后世又有气厥、血厥、痰厥、食厥、蛔厥、暑厥、肝厥、实厥、虚厥、秽厥之名。这些名目繁多的厥证,临床上如何区分?它与现代医学之休  相似文献   

3.
“热厥”是常见的儿科病证之一,《素问》日:“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从阴阳偏盛偏衰提出寒厥手足寒,热厥手足热的观点。而后世所说的寒厥、热厥从症状上来说皆为手足寒,从病理上则是内寒或内热所致。对于由热性病所致的热厥张仲景在《伤寒论,厥附篇》中说:“伤寒从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  相似文献   

4.
从概念涵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方面对《内经》所论之厥与《伤寒论》所论之厥进行对比研究,认为二者间虽有联系,但论述的重点、涵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均有较大差异,《内经》所论之厥比《伤寒论》所论之厥更为复杂和广泛,不可混同视之。  相似文献   

5.
厥,通常有二种涵义:一指昏厥不省人事;一指手足逆冷。《伤寒论》中所论及的厥,主要指后者,有时亦包括前者。厥证的种类有寒厥,热厥、蛔厥、脏厥、痰厥、水厥、血厥、气厥等。其原因虽多,但总不外乎人体阴阳之气失去平衡,不能相互贯通所致。故“阴阳气不相顺接”是形成厥证的一个共同的病理特点。对于厥证的治疗,我们可以从《伤寒论》中学习到九种方  相似文献   

6.
中医一向是能够治疗急性病的,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内经》中,就有厥逆、诸卒痛、癫狂惊痫、肠痈等急性病的记载。《伤寒论》中论述阳明病的高热;少阴病的脉微细、手足逆冷;厥阴病的寒厥、热厥、蛔厥等都是急性病。《金匮要略》一书中,更有大量急性病的证治,如中风、胸痹、心痛、短气、  相似文献   

7.
休克是临床危重病症,临床对感染性休克及低血容量休克患者的救治,往往遇到感染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体温持续或反复升高;液体复苏后,血压不能恢复或维持的情况。《伤寒论》厥阴病篇中热厥与寒厥的论述,与临床部分感染性休克与低血容量休克的临床表现有类似之处。通过对《伤寒论》热厥与寒厥理论与临床休克证治关系的探讨,有助于拓展中医药治疗感染性休克与低血容量性休克的临床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当归四逆汤源出《伤寒论》一书,由当归12克,桂枝、芍药各9克,细辛3克,炙甘草、通草各6克,大枣5枚组成。原书用以治疗“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 “厥”指四肢寒冷,因为是由下而上冷至肘、膝,所以又称为“逆冷”,或“四逆”。如《伤寒论》说:“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有寒、热之分,寒厥多见于心肾阳虚,阴寒内  相似文献   

9.
从名称的异同、六经论证的区别、六经预后思想的异同三个方面,阐述了《伤寒论》与《素问·热论》的渊源关系。认为对外感病的论治,《伤寒论》继承了《内经·热论》的基本理论,又结合临床实际对其进行了完善与发展,既源于《内经》,又高于《内经》。  相似文献   

10.
厥证三案     
厥症之名,按古书记载,称如薄厥、煎厥、热厥、寒厥、暑厥、尸厥、暴厥、大厥、风厥、阴厥、阳厥、痛厥、踝厥、臂厥、气厥、血厥、食厥、痰厥、水厥、蚘厥等,难以尽述。本文三例仅采用了《内经》和温病范围内的学术命名。谬误之处,望批评指正!薄厥案:杨××,女,26岁。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论厥,内容丰富,对临床有指导意义,值得认真学习和探讨。一、《伤寒论》厥的概念: 《伤寒论》337条曰:“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可见厥证必然有手足逆冷的症状。又《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寒则厥,厥则腹满死”;金匮真言论:“使人煎厥”, “使人薄厥”;调经论;“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这里的厥分别当作气逆,四肢厥冷,昏迷,不省人事解。厥的病理机制,《伤寒论》337条说:“凡厥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陈平伯解释为“盖阳受气于四肢,阴受气于五脏,阴阳之气相贯,如环无端。若寒厥则阳不与阴相顺接,热厥则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对厥证有较详细的论述,后世医家对《伤寒论》厥证主要从寒厥、热厥的角度讨论,从发病机理及治疗方面论述了阳气在厥证中的重要地位,概括厥证的病机主要为阳虚、阳郁两类,并从具体的治法中体现了温补阳气和发越郁阳的治则。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337条云:“凡厥者 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指出厥逆的含义及其病因病机。然厥证不同,施治则异。兹对《伤寒论》不同厥逆证治作一初探。 一、寒厥:多见于伤寒少阴病阴寒内盛的危重阶段。禀气不足之人,复感风寒之邪,重伤正阳;或治疗失误,汗下杂施,均可病及少阴,导致真火式微,阳气不能布达于四  相似文献   

14.
小儿肢厥,是指小儿四末清冷,甚或冷至肘膝,故称“厥逆”、“四逆“。临床上小儿肢厥并不少见。虽然肢厥只是许多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症候,但是,如果临证时对引起肢厥的病因认识不清,总以阳虚寒盛统之,投予温阳救逆之品,则后果不堪设想。在此,仅将临床常见的引起肢厥的病证加以浅述,以求同道明辨。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又曰:“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说明了“厥”以手足发冷为特点,其病机是由于阴阳二气不相顺接,阳气不能达于四肢,不能温运四末造成。导致阳气不达于四末的原因很多,仲景总结出十余种。如阴寒极盛,阻遏阳气之“脏厥”,阳气衰微的“寒厥”,痰湿内阻之“痰厥”,热邪郁遏之“热厥”,血虚寒  相似文献   

15.
《素问·厥论篇》有这样一段文字:"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相似文献   

16.
<正>在《内经》中,厥字出现有380余处,还有《素问·气厥论》、《素问·厥论》、《灵枢·厥病》3篇专论厥的篇章,充分反映出《内经》论厥的丰富性。后世医家就《内经》中的厥证也多有阐发。直至近现代,《内经》中有关厥的论述对中医理论发展及临床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明确《内经》中厥的含义至关重要。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1厥的含义《内经》中的“厥”之本字当为“欮”。《说文解字》中说:“欮,阙或省疒”,意思是说欮当为本字,瘚为累增字。阙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瘚,屰气也,从疒、从屰、从欠。”可见,瘚当为屰气,从疒表示一种病,瘚作为病名后借厥字为之。屰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屰,不顺也,从干,下口,屰之也。”屰即逆,义为不顺。从对厥字的解释梳理中,可以认为,厥就是逆,为气逆之意。2《内经》中厥的含义2.1厥为“逆”义自《内经》以后,历代医家对《内经》中厥的含义多有阐发。其中,清代姚止庵在其所著《素问经注节解·九卷》中对《内经》中厥的解释颇为精当。他说:“厥凡三义:一谓逆也,下气逆而上也,诸凡言厥逆是也;二谓极至也,本篇(《素问·厥论》)之热厥寒厥,盖言寒热之极也;三谓昏迷不省人事也,本篇(《素问·厥论》)之言阴盛阳乱也。乃世之云厥者,止以手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趺阳脉鉴别《伤寒杂病论》中的寒厥与热厥。方法:通过探取趺阳脉,可以有效的诊断胃部疾病,预测胃气的存亡,而热厥为足阳明胃经实热的表现,在趺阳脉上也有相应的体现,寒厥则无,因此,此方法可以鉴别二者。结果:当患者厥冷欲脱时,趺阳脉诊断为数脉、实脉时,则可诊断为热厥,从而快速的区别寒厥。结论:趺阳脉可以鉴别寒厥与热厥。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中"厥"的含义有二:一为昏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一为厥逆,亦称厥冷,系四肢清冷不温,即肢厥.<伤寒论>第337条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厥逆又分寒厥、热厥.<素问@厥论>首先提出"热厥"一词,"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张仲景论及了外感病阳明实热内结致厥.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中指出温病热厥有三,其论补<内经>、仲景言之未尽.然厥证不同,治疗各异.兹依据<条辨>所论,对温病热厥证治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9.
腹膜炎是腹部外科的常见病和危重病 ,是腹腔重症感染性疾病之一。根据中医辨证 ,多属六腑的实证 ,从病机演变来看 ,大体可分为郁、结、热、厥 4个基本症侯。笔者在 4 0余年临床实践中 ,对腹膜炎症候在临证时有以下心得 ,兹介绍如下。1 病因病机中医无腹膜炎病名 ,大都散见于腹痛、肠痈、心腹痛、厥心痛、厥热等门类中 ,与现代医学的认识有相似之处。《外科正宗》 :“暴急奔走 ,以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 ,败血浊气壅遏而成。”《诸病源侯论》 :“由于寒温不适 ,喜怒无度 ,使邪气与营卫相干 ,在于肠中 ,遇热加之 ,气血蕴积 ,积聚成痈 ,热积不散 …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六经是辨证论治体系的纲领,它继承于《内经·素问·热论》六经。所以,准确理解《伤寒论》六经与《内经》六经的异同是学习《伤寒论》六经概念的首要前提。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管见。 《伤寒论》六经以脏腑、经络、气血等为物质基础,其中脏腑是核心,阴阳之胜复消长是辨证之纲,并脉证合参,结合自然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