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钩端螺旋体菌苗(简称钩体菌苗)对降低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的发病率有肯定的作用,而接种后对人群的有效保护期限究竟有多长,何时接种较为适宜,则是目前防治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981年我们在一个公社对67人接种钩体菌苗后不同时期的抗体变化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们过去业已证实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一次接种0.1毫升即可保护100%金地鼠免于死亡,接种0.2毫升也可100%保护豚鼠免于发病、死亡或肾脏排菌。为了进一步探明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对恒河猴的免疫原性,我们选用秋季群钩端螺旋体56060株制成的外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洪水对人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和流行规律的影响及有效防治策略。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应用apsall.O分析软件统计数据,研究洪水对人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的影响。结果 1960~2002年湖北省钩端螺旋体病年均发病率2.61/10万,病死率2.90%,发病时间以8月份为主,占调查总数68.69%。野外鼠类、放养的猪和牛为受灾地区主要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钩体病人感染的血清型为13群20型,其中黄疸出血群占57.29%,波摩那群28.60%,乳山型钩体抗体在我国钩体病人感染的血清中首次发现。将仙桃市、枝江县近10年气温、降雨量资料与钩端螺旋体病年均发病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只有仙桃市8月降雨量与钩体病发病率相关有显著性。经8万余例人群接种双价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未发现严重副反应和异常反应,安全性良好。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1针注射后1年内,对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病人保护效果达95.57%,血清抗体阳性率和GMT均在6个月时达到最高峰,其黄疸出血群(赖型)和七日热群(七日热型)抗体阳转率分别达96.2%和95.7%,其C,MI’分别为1:87.72和1:47.48。1年时黄疸出血群的赖型和七日热群的七日热型仍分别有53.8%和29.0%的阳性率,基本达到保护所需的抗体水平,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有较好的保护效果。结论 洪涝灾害可以影响钩端螺旋体的流行,但不是决定因素。不同洪涝灾害类型对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影响不同,应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在可能暴发流行钩端螺旋体病的地区,应该采取包括加强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 ,是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南康市有 30个乡 (镇 ) ,1998年以前 ,北片山区 8个乡 (镇 )每年均有钩体病发生 ,基本处于流行状态 ,其他乡 (镇 )无病例报告。多年来 ,由于我们采取了以灭鼠 ,人群接种钩体菌苗为主导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控制了钩体病的发生和流行 ,2 0 0 1年我市没有发生钩体病。为了分析我市钩体病的流行情况 ,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现将1996~ 2 0 0 1年我市钩体病流行情况统计分析如下。1 历年发病情况我市 1996~ 2 0 0 1年共发病 175例 ,各年份发病、钩体菌苗接种情况见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20世纪90年代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规律。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仙居县1991-2000年钩端螺旋体病呈散发性,发病时间集中在8-9月份,职业以农民为主,年龄以20-50岁的男性青壮年为主,感染菌株以秋季热群为主。结论 加强钩体菌苗的预防接种,改变耕作方法是控制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有效措施;我县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菌群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了1:R配比病例-对照分析方法研究脑动脉炎的病因。病例选择了湖北汉川县1982年10月~1983年12月临床确诊的脑动脉炎病人,无钩端螺旋体菌苗接种史,一个病例分别配1个和3个对照。对照是选择在病例住家周围的健康人,均无钩端螺旋体菌苗接种史。配对根据同一自然村,同性别,对照者年龄与病例年龄相差不超过2岁。病例与对照均从静脉采血进行钩端螺旋体显凝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脑动  相似文献   

7.
钩端螺旋体病在我区农村中流行颇广。查清菌型的分布,以便认识其流行规律,确定临床诊断和合理制订菌苗免疫,对进一步控制和消灭钩体病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现将我区钩端螺旋体菌型分布调查资料扼要报告于后。一、方法收集1970~1979年我区各地分离的钩端螺旋体菌株,由我站统一登记编号和鉴定(其中1970年菌株是由武汉“钩体菌型鉴定协作组”负责鉴定)。检定方法按1972年成都座谈会制订钩体菌型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群血清购自武汉及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型血清由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及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赠送。二、结果①菌群:共收集钩端螺旋体  相似文献   

8.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流行颇广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流行几乎波及全球,在我国各省市亦有不同程度流行。但本病除以急性钩端螺旋体病形式发病外,另有少部分病人由于平素身体健康,而感染钩端螺旋体后则不急性起病,病原体在体内经半个月~数个月的潜伏期,在此潜伏期中钩端螺旋体则侵袭脑动脉的起始部,产生动脉狭窄以及闭塞等炎症性改变导  相似文献   

9.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在我区农村常见,因为在夏收夏种季节发病最多,所以又叫“打谷黄”或“稻热病”。钩体病是怎样传染的? 钩体病的传染源很多,其中以鼠类和猪、狗为主。钩端螺旋体随病畜或鼠的尿排出而污染稻田、池塘和河沟。人们接触这些被污染的水(疫水)时,钩端螺旋体就从皮肤进入人体内(附图),使人感染发病。本病常在收割稻谷季节、开发湖沼地时或大雨后  相似文献   

10.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经鼠类和家畜传播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994年10日下旬至11月初,在福泉县牛场镇局部地区发生了该病流行,现将调查情况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1.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经鼠类或家畜传播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近年来在我县部分地区流行及散在发病。现将我院诊治的59例患者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6~10月是钩端螺旋体(简称“钩端”或“钩体”)病的主要流行季节,早期发现“钩端”病人,有利于防止病情恶化,及早治好病人。“钩端”病的症状不一,有的发病突然,有的发病缓慢;有的症状很重,要马上抢救;有的又较轻,类似感冒。但要警惕,轻型可能很快发展成重型。生产队卫生员怎样才能尽早地发现“钩端”病人呢? 1.提高警惕。6~10月是“钩端”病流行季节,要特别提高警惕。尤其是对外地来人,没有注射过“钩端”菌苗的人,更要警  相似文献   

13.
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是由于感染钩端螺旋体而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急性传染病。钩体病治疗首选青霉素,首次(剂)用药后可发生赫氏反应。如果用药不当,发生严重赫氏反应,发生肺大出血导致死亡。我镇近几年有8例钩体病因误诊,导致误治,发生严重赫氏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我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与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0~2006年我县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报告及其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发病人数占全部病例的94.23%.病例男性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25:1.流行的主要菌群是黄疸出血群,主要流行形式是稻田型.结论 采取包括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及接菌苗等综合性防控措施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巫溪县1993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调查分析刘剑波向承秋巫溪县卫生防疫站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带菌的鼠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体随尿排出污染环境和水体。我县是钩体病的流行疫区,1987年前有散在病例...  相似文献   

16.
钩端螺旋体病脑动脉炎的CT和临床张开华,郭彬,杨臣鸿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人体通体接触污染的中间宿主、疫水或土壤而隐性感染,经过潜伏期后而突然发病,菌型复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钩体病脑动脉炎是好发于青少年的一种钩端螺旋体病。常以肢体...  相似文献   

17.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各种不同血清型的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起病多急骤,部分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形成肺弥漫性大出血导致死亡。我院1993~1998年共收治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患者36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  相似文献   

18.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症状典型的黄疸出血型患者在病程极期可有肺弥漫性出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一例由钩端螺旋体菌苗注射引起的系统性变应性脉管炎。患者于1977年4月发病,次年3月20日入院治疗,1979年1月19日死亡,全病程642天。病理解剖发现血管炎累及皮肤、骨骼肌、肝、肺、脾、肠道等脏器。本例钩端螺旋体抗原成分可能是发病的始动因索,患者的过敏性体质是发病基础。本病早期如用大剂量皮质激素,可能治愈。  相似文献   

20.
张艺 《黑龙江医学》2012,36(1):12-15
<正>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一种全球性自然疫源性疾病,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我国是受钩体病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目前已发现有18个血清群75个血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