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婴儿喂养方式与营养性贫血发生状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婴儿的不同喂养方式与营养性贫血的发生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为婴儿的科学喂养提供依据。方法 对 2 0 0 1年~ 2 0 0 2年出生进行常规保健的 6个月小儿进行调查。 结果 在营养性贫血发生率方面 ,完全母乳喂养儿高于混合喂养儿 ( χ2 =2 6 3 6,P <0 0 0 5 ) ,后者高于人工喂养 ( χ2 =6 74,P <0 0 1)。在血红蛋白水平方面 ,人工喂养儿与混合喂养儿比较无差异 (t =1 687,P >0 0 5 ) ,完全母乳喂养儿低于前两者 (t=2 2 83 ,P <0 0 5 ,t=2 14 7,P <0 0 5 )。 结论 母乳喂养的小儿应及时添加辅食 ,减少营养不良性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婴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简称贫血)患病情况,2000年 ̄2005年我们对6 ̄12个月龄母乳喂养儿采取干预措施,提倡坚持母乳喂养的同时及时添加辅食,以降低婴儿贫血患病率,为促进婴儿健康生长发育提供依据。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000年 ̄2005年市中区城区内和农村6 ̄12个月龄母乳喂养婴儿,均为单胎、出生正常的健康婴儿(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婴儿不在本次调查内)。1.2检测方法采用国产HB-14D血红蛋白仪,取左手无名指末梢血,测定血红蛋白值。1.3诊断方法根据《实用儿科学》小儿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1.4母乳喂养标准以询问家长的方式,从出生到4个月…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撒拉族婴儿营养性贫血病因并提出防治意见。方法婴儿足跟末梢血用KX-21N血球记数仪测定血红蛋白值:并对家长询问有关喂养史、患病史及添加辅食情况。结果三种喂养方式及患病史婴儿营养性贫血调查结果,母乳喂养350例,Hb〈110g/L30例,患病率15.5%;混合喂养150例,Hb〈110g/L24例,患病率16%;人工喂养72例,Hb〈110g/L26例,患病率36%;患肺炎、腹泻患儿100例,Hb〈110g/L22例,患病率22%;不同喂养方式及患病史患儿营养性贫血的发病率有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喂养方式与婴儿缺铁性贫血的关系.方法 对定期随访6~10个月婴儿进行喂养方式调查及血红蛋白测定,贫血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制定的《小儿四炳防治方案》,血红蛋白<110 g·L-1为缺铁性贫血.结果 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人工喂养儿最高为43.8%,混合喂养儿为30.2%,母乳喂养儿为19.6%.结论 宣传推动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率,能有效地降低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的生长发育、病情轻重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即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组间比较采用X2、F检验,分析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儿生长发育及疾病发展的变化.结果:不同的喂养方式对0~6个月婴儿身高、体重的增长无显著差异.但母乳喂养的婴儿患佝偻病、营养性贫血的发病率较低,显著低于另两组,差异存在显著性.结论:不同喂养方式与婴儿疾病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其中母乳喂养能更好地促进婴儿生长发育的增长需要,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婴儿缺铁性贫血与不同喂养方式之间的关系,为婴儿科学喂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1月-2011年4月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273例6个月健康婴儿,测定其末梢血血红蛋白,按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105人,部分母乳喂养组86人,人工喂养组82人,比较这三组婴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结果 6个月婴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母乳喂养为12.38%,混合喂养为2.32%,人工喂养1.19%。结论母乳喂养组婴儿较部分母乳喂养组婴儿及人工喂养组婴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7.
谢坚  刘蓉 《重庆医学》2001,30(2):153-154
我们于 1999年 6月~ 2 0 0 0年 1月对参加儿童保健门诊的6个月健康婴儿作红细胞系数 (Hb、MCV、RDW -CV、MCH、MCHC)检查 ,以了解营养性贫血的发病情况及与喂养方式的关系 ,探讨添加辅食的合理时机。1 对象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本组婴儿中 ,男 85例 ,女 5 5例 ;纯母乳喂养儿43例 ,混合喂养 (母乳加配方奶 )儿 6 0例 ,人工喂养 (配方奶 )儿37例 ,均除外新生儿期溶血性贫血及有其它血液系统疾病史者。1 2 研究方法 对所有婴儿均采用F82 0血球计数仪作指血血液细胞分析 ,再对红细胞参数 (血色素、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  相似文献   

8.
隋笠筠 《吉林医学》2010,31(15):2231-2231
目的:为掌握儿童养营性贫血现状,并探寻适合农村推广应用的贫血检测技术,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发病率。方法:以到儿保门诊体检的儿童为贫血调查对象,采用HCS血色素水平检测法检测血红蛋白。6个月~6岁儿童Hb<110g/L诊断为贫血。结果:0~6岁儿童贫血患病率为10.12%,其中0~2岁组患病率明显高于3~6岁组(P<0.01);农村患病高于城镇(P<0.05);且与喂养方式及辅食添加有关。结论:贫血防治重点在农村及3岁以下儿童,尤其是1岁内婴儿;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铺食是预防贫血的有效方法;HCS血色素水平检测法操作简便,方法安全,适合农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大同市级机关第一门诊部所辖防保社区内小儿营养性贫血的患病情况,开展贫血的防治工作。方法:对423名0岁-6岁儿童的喂养方式和血红蛋白含量进行调查及测定。结果:423名0岁-6岁儿童中,贫血患病率达43.9%。贫血患儿以幼儿组患病率最高(55.4%)。不同的喂养方式中,以人工喂养儿的患病率较高(62.5%)。结论:对6岁以下儿童贫血的患病率不容忽视,营养性贫血要早防,早治。  相似文献   

10.
252名母乳喂养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病因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仍较高[1 ] ,寻找其发病原因 ,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是社区儿保工作者的重要工作。现将我区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 2 5 2名母乳喂养的婴幼儿的贫血发生情况的调查及相关病因分析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调查对象 随机调查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我所辖区内 2 5 2名母乳喂养的婴幼儿的体检资料 ,均为足月正常产 ,男 132例 ,女 12 0例。年龄 6个月~ 3岁。1 2 方法 对所有调查对象及乳母进行相关询问 ,体格检查 ,检测血红蛋白 (Hb)、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  相似文献   

11.
对326名2岁以下婴幼儿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小儿营养性贫血以6~24个月为高发年龄,母乳喂养儿的患病率明显低于人工喂养儿,提示母乳喂养可降低贫血的患病率,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但12个月以后母乳喂养的贫血患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因此认为要在大力提倡母乳喂养的同时应强调无论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都应及早添加辅食,防止小儿营养性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婴幼儿的不同喂养方式与营养性贫血的发生状况进行临床分析,为婴儿的科学喂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保健门诊体检6~24个月龄婴幼儿200名,研究营养性贫血的发生率,对贫血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干预组给予辅食添加指导及各种喂养知识宣教,1月后对其贫血纠正程度分析。结果:1岁以内婴儿贫血率要高于〉1岁的幼儿;辅食添加患儿贫血发生率低;干预组贫血纠正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婴幼儿营养不良性贫血发病率高,尤其为6个月~1岁婴儿。及时并合理添加辅食能有效的降低并改善营养性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132例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岁以下的患儿117例,占88.64%,从贫血程度显示,轻度贫血65例,占49.24%,中度贫血51例,占38.64%,重度贫血16例,占12.12%,人工喂养、未接受育儿指导、流动人口、添加辅食时间延迟等是主要危险因素(P<0.05)。经治疗后,129例患儿网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在4周后恢复正常,治愈率97.73%,3例患儿因喂养困难,经治疗恢复后血红蛋白又出现下降。结论加强健康知识教育及科学喂养,特别是在4~6个月给婴儿添加辅食是关键,在这一时期加强保健与喂养指导,是预防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不同喂养方式的7个月婴儿健康体检结果分析,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7月龄婴儿的健康体检结果即体格发育、智力发育、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以2009年1月~2010年12月来我院健康体检的182名7月龄婴儿为研究对象,测量婴儿身长、体重情况及发育商、血红蛋白水平,并将其分为母乳喂养、配方奶喂养及混合喂养三组进行比较。结果三组婴儿身长、体重、发育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组及混合喂养组婴儿血红蛋白水平低于配方奶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36,P〈0.05);母乳喂养组及混合喂养组贫血发生率分别为24%、18%高于配方奶喂养组(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P〈0.05)。结论不同喂养方式对7个月龄婴儿的体格发育、智力发育影响不明显,对血红蛋白影响显著,母乳喂养贫血发生率高,应注意加强母亲孕期及哺乳期的铁补充  相似文献   

15.
韩琴  陈万梅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4):245-245
目的:分析农村县城镇1岁内婴儿缺铁性贫血的现状及相关因素。方法:参加健康体检的婴儿在6个月、12个月时分别检测血红蛋白,采用氰化高铁蛋白法测定血红蛋白,并询问调查其喂养及患病等情况。结论:县城1岁内的贫血患病率为13.67%;6个月龄组的贫血患病率高于12个月龄组;喂养不当、患病、家人营养知识的缺乏是目前婴儿贫血的主要因素。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开展营养知识培训,合理添加辅食,在婴儿早期干预和防治缺铁性贫血。  相似文献   

16.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的婴儿。不仅影响体格发育,而且会对智力发育造成不可逆的损害[1]。笔者对2008年1月—2010年6月在我院儿保门诊定期做保健的86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婴儿进行了多方面的原因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婴儿时期营养性贫血的病因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345例6月婴儿(206例为营养性贫血患儿)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喂养方式,辅食添加时间及种类进行分析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人工及混合喂养儿贫血发生率明显低于母乳喂养儿(P〈0.025);3个月 ̄4个月开始添加辅食及合理添加辅食种类的婴儿贫血发生率明显降低(P〈0.005)。结论:贫血的发生与出生体重,胎龄无关,而与喂养方式,添加辅食时间  相似文献   

18.
李海薇  赵琳 《重庆医学》2015,(13):1833-1835
目的 对昆明市和永德县的婴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对2011年9月至2013年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地段辖区内以及永德县地区进行预防接种和健康体检的10个月以内的婴儿130名,进行外周血象检测,设计问卷调查,记录母婴的一般情况及喂养状况.结果 (1)昆明市纯母乳喂养的有28名(40%),临沧永德县为51名(85%).昆明市辅食添加合理的46名(65.7%),永德县为11名(18.3%);(2)昆明市与永德县的婴儿外周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分布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昆明市70名婴儿的贫血发生率为20%,永德县60名婴儿的贫血发生率为50%;(3)婴儿的年龄、居住地、不同喂养方式及辅食添加与贫血发生有相关性.结论 辅食添加合理是贫血的保护因素,6~9月龄婴儿仍单纯母乳喂养是贫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进一步普及母乳喂养率 ,对洛阳铁路分局辖区 813名儿童 (1996~ 1998出生 )就喂养方式与婴幼儿体格发育及患病情况进行了调查。方法 调查 6个月内母乳喂养 6 2 1名为 1组 ,混合喂养 113名为 1组及人工喂养 79名为 1组 ,分别统计其体格发育达标率 ,佝偻病、贫血、婴儿腹泻及上感的患病率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母乳喂养率 76 .4% ,体格发育达标率 5 1.85 % ,上感、佝偻病、婴儿腹泻及贫血患病率分别是 6 .12 %、11.75 %、16 .43%、2 5 .76 % ;混合喂养率 13.9% ,体格发育达标率 38.0 5 % ,上感、佝偻病、婴儿腹泻及贫血患病率分别是 12 .38%、2 7.43%、2 0 .35 %、32 .74% ;人工喂养率 9.7% ,体格发育达标率 34 .18% ,上感、佝偻病、腹泻、贫血患病率分别是 2 9.11%、5 0 .6 3%、36 .71%、37.97%。结论 母乳喂养可提高婴幼儿生长发育水平 ,保障婴幼儿健康成长 ,少得疾病 ,值得大力提倡和普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母乳喂养与婴儿缺铁性贫血的关系.方法 选择来自门诊就诊的396名6个月婴儿为分析对象,按照贫血的分类标准,将患儿分为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患儿血红蛋白测定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结果 母乳喂养贫血发生率为20.3%,人工喂养贫血的发生率为42.99%.二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母乳喂养贫血的发病率低于人工喂养的婴儿,因此要提倡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