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石根萍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9):2109-2110
目的 探讨瑞替普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I)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将112例STE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对照组56例,均经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治疗组给予低分子肝素5 000 U皮下注射,2次/d;对照组给予普通肝素静脉滴注,24 h后改为低分子肝素5 000 U皮下注射,2次/d.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再通率、血管开通率、急性期并发症等.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再通率(87.5% vs 83.9%)、血管再通率(76.8% vs 75.0%)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9% vs 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死亡率、心源性休克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替普酶联合低分子肝素用于STEAMI再灌注治疗安全、有效、方便.  相似文献   

2.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8):770-773
目的比较依诺肝素2种用法联合瑞替普酶(r-PA)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比较其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1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r-PA1组(61例)和r-PA2组(60例)。r-PA1组患者溶栓前静脉推注30 mg依诺肝素负荷量,r-PA2组不给予静脉负荷量。选择同时期应用UK治疗的62例STEMI患者为UK组。比较3组患者溶栓90 min临床再通率及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3组患者发病24 h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发病7 d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r-PA1组和r-PA2组再通率均显著高于UK组(P<0.01);r-PA1组再通率显著高于r-PA2组(P<0.05)。3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A1组和r-PA2组血浆BNP水平、LVDD均显著低于UK组,LVEF显著高于UK组(P<0.05);r-PA1组血浆BNP水平显著低于r-PA2组(P<0.05),r-PA1组和r-PA2组LVD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PA溶栓疗效明显优于UK;r-PA溶栓前静脉给予30 mg依诺肝素负荷量可明显提高再通率,从而更好地保护左心功能,且出血并发症无增加。  相似文献   

3.
牛圣 《中外医疗》2014,(3):103-104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r—PA)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性。方法选择该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8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l:1比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治疗,观察组给予静脉推注瑞替普酶治疗,连续治疗7d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7d后,观察组患者溶栓后60、90、120min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2.09%、83.72%、88.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26%、65.12%、72.09%(P〈0.05);随访1个月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0.23%明显高于观察组的18.60%(P〈0.05);死亡率9.30%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3%(P〈0.05)。结论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STEMI患者,其操作简单、起效迅速、安全性高,且溶栓再通率较尿激酶明显升高,在STEMI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溶栓标准的8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瑞替普酶组和尿激酶组,观察2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达峰时间以及出血等并发症情况。结果瑞替普酶组在血管再通率、CK-MB达峰时间均优于尿激酶组,出血等并发症方面2组无明显差别。结论瑞替普酶溶栓疗效较尿激酶更显著,能够最大程度挽救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7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并对照分析51例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患者。比较两组病例溶栓的再通率、4周病死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瑞替普酶治疗组近期临床预后明显好于尿激酶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是一种可靠、安全的方法,优于尿激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AMI)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同意接受药物溶栓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2例(女27例,男35例);其中32例给予瑞替普酶10 mU静注,30 min后重复上述剂量1次;30例给予尿激酶150万单位溶栓,30 min内静滴完成。观察2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死亡率、心血管并发症及出血不良反应等的发生情况。结果瑞替普酶组与尿激酶组血管再通率比较(75.0%vs 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替普酶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尿激酶组(9.38%vs 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周内死亡率、心血管并发症与尿激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AMI)疗效、安全性优于尿激酶。  相似文献   

7.
刘小珍  杨伟杰 《广东医学》2012,33(12):1832-1833
目的 评价瑞替普酶(rPA)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1例发病12 h内的STEMI符合溶栓治疗条件的患者分为rPA组41例和尿激酶组40例,分别用rPA和尿激酶进行溶栓,比较两组患者在溶栓治疗后60、120 min的再通率,并发各种出血的发生率,复合终点事件即住院2周内死亡及30 d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再梗的发生率.结果 溶栓后60、120 min rPA组临床判断再通率均明显高于尿激酶组(P<0.05);住院2周内死亡及30 d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再梗的发生率rPA组明显低于尿激酶组(P<0.05);并发各种出血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PA溶栓治疗STEMI是较为理想的药物,值得基层医院的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7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并对照分析51例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患者。比较两组病例溶栓的再通率、4周病死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瑞替普酶治疗组近期临床预后明显好于尿激酶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是一种可靠、安全的方法,优于尿激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在睢县人民医院治疗的6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尿激酶治疗,研究组实施瑞替普酶治疗,对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和治疗后不良情况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30、120 min后血管再通率分别为13.33%、8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67%、60.00%(P<0.05);对照组患者死亡率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效果较好,可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基层医院应用瑞替普酶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屯留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5例符合溶栓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分为2组:瑞替普酶组(54例)和尿激酶组(41例).瑞替普酶组患者给予瑞替普酶18 mg静脉滴注,30 min后重复上述剂量1次,尿激酶组患者给予尿激酶150万U溶栓,30 min内静滴完成.比较2组的溶栓冠脉再通率、心血管并发症、再闭塞、出血、死亡率.结果瑞替普酶与尿激酶组比较,血管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心血管并发症、再闭塞、出血、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冠脉再通时间早、冠脉再通率高、给药方便、药物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少,是一种高效而安全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11.
陈顺平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4):152-153
目的分析总结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以便提高临床工作者对其认识。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0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6例,其中NSTEMI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66例、STEMI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60例,对两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及吸烟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STEMI组糖尿病、反复心绞痛病史率高于STE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STEMI组CK、TNI峰值均低于STE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STEMI组多支病变率高于STEM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TEMI组的肌酸肌酶(CK)、肌钙蛋白I(TNI)峰值均低于STEMI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则高于STEMI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医院收治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0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替罗非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栓抽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前MBG、CTFC、TIMI血流分级、TIMI血栓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BG、TIMI血流分级,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CTFC、TIMI血栓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ST段回落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心脏事件、再发心肌梗死及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在替罗非班治疗基础上联合血栓抽吸治疗效果理想,能改善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磷酸肌酸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与治疗组(20)。治疗组2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PCI术前后采用磷酸肌酸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术后1h心电图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sumSTR)、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峰值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CK-MB峰值低于对照组(P〈0.05)。sumSTR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PCI后4周无论治疗组还是对照组LVEF均比3d时有明显改善(P〈0.05),4周时治疗组LVEF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围术期静脉应用磷酸肌酸注射液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影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转运延迟的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 I)患者决定就医到转运至医院的时间的因素。方法2003年9月~2004年7月,连续住院(宣武和潞河医院)并确诊为STEM I的患者329例,根据决定就医后是否1 h内到达指定医院分为两组:短转运组和长转运组。对比分析两组资料。结果有192(58.4%)例患者决定就医后1 h内到指定医院,仅有26.75%的患者应用急救医疗服务到院。单因素分析与转运时间有关的因素是:冷汗,症状能忍受,自费,转运距离,突然发作,症状进展,直接转运至指定医院,心肌梗死家族史,听说过心肌梗死,服用非硝酸酯类药物。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冷汗,转运距离≤10 km,直接转运至指定医院是预测转运时间短的因素,而症状能忍受和服用非硝酸酯类药物则是预测转运时间长的因素。结论基层医院转运延迟明显,应提高对STEM I的诊断和治疗的认识,发现STEM I患者应当及早转运并提倡急救车转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血栓抽吸方法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1—2015年在该院就诊的9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给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手术中采用抽吸导管抽吸血栓。所有患者在手术中使用手动抽吸导管,并将患者使用抽吸方式的不同分为3个小组:A组(单独Diver抽吸导管抽吸)、B组(单独Export抽吸导管抽吸)和C组(两种导管组合),每组各30例患者,比较3组患者血流分级(TIMI)以及治疗半年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3组患者的血流分级0级的患者C组患者5例,占16.7%,其余各组在术前和术后血流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抽吸导管组合的方式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不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刘晓晨 《医学综述》2014,20(20):3776-3777
目的探讨白细胞和钾离子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及急性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105例,根据ST段是否升高分为ST段抬高组(55例)和非ST段抬高组(50例),另外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三组受试者白细胞和钾离子的情况及其与病情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及非ST段抬高组患者相比,ST段抬高组白细胞数计数显著增高,钾离子水平显著下降(P<0.05)。ST抬高组患者的病死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心脏病复发率均显著高于非ST抬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白细胞计数及钾离子水平,对于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作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年男性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危险因素、冠脉造影特点、临床特点及院内转归。方法对年龄≤44岁的青年男性AMI患者(61例,青年组)与同期同病同性别年龄≥65岁、<75岁(老年组)的AMI患者(61例)就其危险因素、冠脉造影、临床特点及院内转归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危险因素青年组高血压、糖尿病明显少于中年组;吸烟青年组高于老年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阳性家族史两组无明显差别;冠脉造影青年组单支病变多,累及回旋支(LCX)多,右冠状动脉(RCA)少;老年组双支及双支以上病变多,多累及LCX,RCA。与老年组相比,青年组住院天数、心肌酶、机械并发症及死亡构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轻心梗患者大量吸烟者多,单支病变多,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者少,但年轻心梗患者院内转归与老年组相似。  相似文献   

18.
李坤 《中外医疗》2016,(4):90-91
目的:比较分析急诊溶栓和院内溶栓治疗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溶栓治疗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给予两组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CK-MB峰值时间、左室射血分数及CPK峰值时间。结果院内病死率,观察组偏低(P<0.05﹚。再通率,观察组偏高(P<0.05﹚。 CK-MB峰值时间、左室射血分数及CPK峰值时间,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与院内溶栓治疗相比,急诊溶栓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用尿激酶溶栓联合左旋精氨酸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MI)疾病的疗效加以分析。方法:将我院的76例ST段抬高型MI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尿激酶组采用尿激酶溶栓加上左旋精氨酸共同治疗,常规组采用常规的溶栓来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乳酸脱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含量,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加以分析。结果:尿激酶组的血管的再通率略高于常规组,且通血时间段也略高于常规组,但P>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意义。尿激酶组的各种酶含量也优于常规组,P<0.05。尿激酶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常规组的不良反应率,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加上左旋精氨酸联合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MI疾病可提高患者的通血率,不良反应小,对MI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损伤性心电图改变特点及其与炎症、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将80例成功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通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电监测结果分为再灌注损伤性心电图改变组(n=48)和无再灌注损伤性心电图改变组(n=32),采用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浓度,同时测定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 PCI术后再通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损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60.00%),且以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最多见,并易伴随再灌注损伤性ST段抬高(36.25%)。与无再灌注损伤性心电图改变组比较,再灌注损伤性心电图改变组血清TNF-α、IL-1β、IL-6浓度及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而血清SOD、GSH-Px、CAT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后易于发生再灌注损伤性心电图改变,其机制可能与再灌注后炎症反应加重及氧自由基生成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